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組成了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隋唐大運河滑縣段始於東漢末年。《三國志·魏書·武帝記》載,曹操北征鄴城袁尚,於建安九年(204)“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大業四年(608),隋煬帝開鑿永濟渠,白溝作為永濟渠的一部分也隨之更名。北宋稱御河。明朝永樂帝朱棣因遷都需要,重修大運河,並改御河為衛河。

隋唐大運河南起杭州北抵京津,途經洛陽,與黃河交匯,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在歷史上對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影響。中國大運河已於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碼頭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隋唐大運河如同一條玉帶將魚米江南與京津古城緊密聯繫在一起,因運河而興的千年古鎮——道口鎮,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岸邊的鯀堤之上。而古鎮的碼頭則像顆顆繁星點綴於運河岸邊,漂泊於運河上的船工流傳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通州,要論碼頭數道口”的民謠,可見道口古鎮碼頭在運河上的地位與影響。

道口古鎮碼頭主要分佈在南、北大王廟之間,二者相距2600米,有大小碼頭、矼槽14處。自北向南分別是鹽務碼頭、北門裡碼頭、和尚口碼頭、華美蛋廠碼頭、三道街碼頭、水衚衕碼頭、永泉居醬菜鋪碼頭、獅子巷碼頭、三鋪碼頭、聚昌店糧食坊碼頭、一面街碼頭、老爺廟碼頭、西門街碼頭、南大王廟碼頭等。這些碼頭涵蓋了貨運、客運和民用矼槽等各種功能。

鹽務碼頭是清末大鹽商郭俊卿在道口經營鹽務時,用於裝卸蘆鹽的碼頭,古鎮人也稱為郭家碼頭。當年,這裡每日進出鹽船多達幾十艘,搬運工人有百餘之多。為方便裝卸,鹽務碼頭為雙向碼頭,一側行人,一側走貨。1996年重修河堤,鹽務碼頭不復存在。

三鋪碼頭也稱“大碼頭”,從天津乘船而來的紗羅綢緞、布匹絲線等貨物和製作錫器的原料、金銀首飾等小宗、貴重商品由此處上岸。

西門街碼頭是方便西街貨場裝卸貨物的碼頭。西門街貨場是清中後期至民國年間古鎮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南方的稻米、竹料,山西、陝西的小麥、棉花、山貨,以及來自各地的木材、鋼材,均由此上岸中轉或經陸路發往各地。

水衚衕碼頭與和尚口碼頭兼有客運、擺渡功能。水衚衕碼頭位於古鎮最繁華地段,與對岸擺渡口相對,是聯繫古鎮與大運河西岸的紐帶,從這裡出入以行人居多。和尚口碼頭較大,因此除擺渡人力車、馬拉車外,也有貨船停泊在這裡裝卸貨物,載重三百石的貨船能同時停泊兩艘裝卸貨物。和尚口碼頭緊鄰船隻修造廠,過往船隻出現故障,便會在此靠岸維修。

老爺廟碼頭是單純的客運碼頭,也是古鎮保存最完整的碼頭之一,碼頭上方石匾刻有“山環水抱”字樣。當地人引以自豪:太行山屏古鎮而立,運河水潤古鎮而流,道口古鎮是一處凝風水、聚財氣之地!

北門裡碼頭、華美蛋廠碼頭、三道街碼頭、獅子巷碼頭、聚昌店碼頭和一面街碼頭等碼頭規模較小。古鎮人挑木桶、拎木盆、擓竹籃沿石階而下,到河邊取水、洗菜、漿洗衣服,因此這些碼頭還有個名字——矼漕。

永泉居碼頭則是眾多碼頭中最為特殊的一個,永泉居醬菜鋪舊址緊鄰大運河,後牆即河堤,為方便取水排水,醬菜鋪便在後牆開口修築碼頭,專供店鋪使用。

南大王廟碼頭,位於古鎮最南端,臨南大王廟而建,廟內供有河神。常年穿梭於大運河上的船家為祈禱河神保佑航運平安,凡行至此,便會泊船上岸,祭拜河神。1946年大水沖塌河堤,解放後重修堤防,南大王廟碼頭、聚昌店糧食坊碼頭及華美蛋廠碼頭均不復存在。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古鎮的碼頭大小不一,用途不盡相同,卻有一個共同的功能——排澇和防洪。碼頭一側設有排澇防洪閘。汛期,古鎮的積水和生活廢水從排澇口流入運河。河水上漲時,排澇口又成了防洪閘,將閘擋放入閘槽,兩閘擋之間填入沙土,防止洪水倒灌。

北大王廟

北大王廟為治水之廟,全國各地皆有分佈,均依河而建。道口鎮有南大王廟和北大王廟,其中北大王廟興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坐落在古鎮北門外的大運河畔,居高臨下俯視運河。清光緒十二年(1886),鹽商醵萬金重修,以祈航運平安、財源亨通。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滑縣北大王廟供奉的大王排位依次是謝緒、黃守才、李冰、朱之錫、張居正。謝緒,南宋錢塘人,兄弟排行第四,曾隱居金龍山中,南宋亡時,不願做亡國人,忿而投河。據民間傳說,洪武帝朱元璋與元軍在徐州呂梁水戰,謝緒曾化身金甲將,大敗元軍,並示夢朱元璋曰:“當佑聖主”。朱元璋登基後,敕封謝緒為黃河之神,立廟祭祀。後朱棣敕封謝緒為金龍四大王,監管運務。傳說崇禎帝朱由校修復漕運時亦得神靈相助,遂敕封其為護國濟運金龍四大王。清朝更為重視漕運,將謝緒封為黃河兼大運河之神。黃守才, 河南偃師人,生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自幼聰慧機敏,曾潛心研讀治水方略,一生治水濟民,在伊、洛兩河與黃河中下游氾濫之地,多留他之足跡,著有《禹貢註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李冰,戰國時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和其子修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自此蜀地成為風調雨順民無饑饉的天府之國。朱之錫,清初浙江義烏人,順治三年(1646)進士,歷任兵部尚書、總督河道等職,任職期間傾心運、黃兩河治理,鞠躬盡瘁,積勞成疾,終卒於任上,著有《河防疏略》一書。張居正,湖北荊州人,明朝中 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他曾任用治水能臣潘繼訓治理黃河,成效卓著,為一代名臣。

我國各地的大王廟所供之神統稱大王,排位第一者必是金龍四大王謝緒,這與他託夢朱元璋,助其敗元軍,建立大明王朝的傳說有關,更與封建帝王向人們灌輸“王權神授”“神賜天命”的思想理念相關。明清統治者將真人做神來供奉則體現了一切人事要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一理念與廣大人民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相通。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三)

北大王廟初建至今已有400餘年。歷經戰火損毀與人為破壞,又幾經擴建修葺,始成完整形制。如今大王廟由大殿、後殿、 戲樓、南北看樓等組成。大殿是單簷硬山,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建築,有走獸、脊獸,有精美的磚雕、石雕,有花卉、人物等圖案。大殿由主殿與拜殿組成,進深十二架椽,殿內寬敞威嚴, 對應大殿的是戲樓,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過往船家、商人經過大王廟時都會拜神許願。北方有大王愛看戲的說法,為顯示虔誠,他們請戲班唱戲給河神聽。大商巨賈點戲數場,連唱多日。諸位大王接受人間香火膜拜,護佑著一方河運平安。更重要的是,人們記住了他們治水、理政的功德。

摘寫蘇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