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紅”米“稻”路捷報頻傳

欽州“紅”米“稻”路捷報頻傳

海紅米稻田俯瞰

它逆境求生,咬定灘塗不放鬆;

它從田頭走上餐桌走向市場,豐富著人們的味蕾;

它"含金量"高,是我市海洋灘塗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

它是欽州海紅米,一種生長在沿海灘塗,在潮漲潮落、鹽分很高的極端環境下依然能正常生長的耐鹽鹼水稻。

為了讓欽州海紅米迎來產業發展春天,市農業農村局系統幹部走灘下田、訪企進村、艱苦奮鬥,決心闖出一條"稻"路來。

走灘過河抓規劃

把準產業發展脈絡

欽州海岸線562.6公里,大風江、欽江、大欖江、茅嶺江、金鼓江5條江河貫穿市境形成多個入海口,可供海紅米水稻種植的沿海灘塗荒地和低產鹹酸田分佈散亂,加之種質資源、海水鹽度、地力狀況、排灌條件等數據殘缺不全,制約了海紅米產業的發展。

面對急難,欽州市農業農村局及時組織申報《欽州市海紅米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項目,主動聯繫廣西綜改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等專業機構團隊進場考察,組織工作人員到欽南區沿海6個鎮、25個村反覆開展實地調研,並結合衛星圖定位、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摸清了全市適宜種植海水稻的灘塗(鹹酸田)面積9000多公頃,其中,近期可直接開發利用的面積330多公頃;中期經圍壩改造和土地整治後可利用的面積2000多公頃;遠期經品種改良、海堤建設、內陸鹹酸田改造後可利用的面積6600多公頃。

下田問"稻"鑽技術

攻克耕種產量瓶頸

欽州海紅米有近400年的種植歷史,明代《(嘉靖)欽州志》就有栽培記錄。直至本世紀初,欽南區東場鎮、犀牛腳鎮、康熙嶺鎮、黃屋屯鎮仍有少量種植,但由於栽培技術落後,產量一直徘徊在100公斤左右,加上灘塗特殊地質、海水稻高杆倒伏性狀,耕、種、收的人工成本較高,種植海紅米經濟效益較低。

為及時攻克技術難關,欽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帶著問題前往山東青島、廣東湛江的海水稻基地考察,亦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廣西農科院團隊在我市設立的實驗田和實驗室學習研究,不斷探索符合欽州實際的海紅米技術"路線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我市海紅米產業戰線上捷報頻傳。其中,實施海紅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攻關的欽南區康熙嶺鎮新南村種植基地,每公頃最高產量提升到了3750公斤;我市與廣東省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珠海市河口研究所合作開展的"海紅米 禾蟲/魚/蝦"立體種養試點基地每公頃產值破15萬元;我市引進中外合資的先進農機"倒伏王"克服了海紅米水稻高杆倒伏難收割的問題……一個個科技攻關成果傾注了欽州市農業農村局領導幹部的心血汗水。

訪企進村建隊伍

創立村企合作共贏模式

雖然海紅米前期技術攻關取得了不少成效,具備了規模發展條件,但是市場前景難測,敢於"吃螃蟹"的老闆、合作社寥寥無幾。

如何推動海紅米產業化發展?欽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工作隊訪企進村、問需問計,反覆組織企業和村委、合作社、農戶開展座談,認真聽取大家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擔憂。同時,也向他們詳細介紹了發展海紅米產業的市場前景、技術支撐和優惠政策,引導他們建立起"企業 村委 合作社 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把各方資源有效整合到海紅米產業發展的"大盤"中。

一年多時間來,在海紅米種植、加工、銷售等領域,共有4家企業相繼入駐。在企業的帶動下,康熙嶺鎮新南村、黃屋屯鎮屯光村、尖山街道排榜村等25個村建立了海紅米產業發展基地,東場鎮高塘村、大番坡鎮沙坡村等12個村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我市海紅米種植面積達320公頃,去年,海紅米稻穀平均每公頃產量達2550公斤以上。

海紅米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脫貧攻堅、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其中,欽南區康熙嶺鎮新南村委通過村民合作社,盤活閒置沿海灘塗資源,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欽南區尖山街道的科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村屯"抱團取暖",建設了海紅米休閒示範區,發展休閒旅遊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來 源:欽州日報

責 編:徐志強

審 核:蔡銀菊 韋幹鵬

1.欽州發佈微信公眾號、欽州此刻新聞客戶端是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指定的疫情信息官方發佈平臺,轉載欽州疫情信息必須註明來源。

3.不標註來源、去除logo等侵權行為,欽州新聞傳媒中心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钦州“红”米“稻”路捷报频传

欽州此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欽州此刻新聞客戶端於2017年12月正式上線,是欽州推進媒體融合改革實施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的產品。它由欽州新聞傳媒中心整合原欽州日報社、原欽州市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資源重點打造的新聞資訊移動媒體旗艦品牌,是目前欽州時政新聞權威發佈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