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儒家一樣認為世界缺少愛,亞聖孟子卻為何罵墨子“禽獸不如”?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不必由我來回答,孟子自己就回答了。

孟子罵楊墨的文字處於《孟子-滕文公上》篇。具體內容如下。

(孟子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這一段清楚的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周王室衰微,沒有什麼能力有所作為,導致諸侯恣意妄為,又有欺世盜名之徒胡說八道。這個時候又是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鼓勵人們捍衛自己的利益與權力,來遏制現在的這種亂象,又是墨翟的什麼“兼愛”,交相利之法易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想做生意一樣平等交換。結果怎麼樣呢?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借用公明儀的話以表達楊墨二人的言論已經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在當時“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社會狀態之下,誰的廚房裡擺著肥肉,馬廄裡養著肥馬?當然是王公貴胄和那些欺世盜名之徒。社會已經是這樣了, 而楊墨二人一唱一和,讓本來就已經民不聊生的社會雪上加霜,楊朱宣揚說,王公貴胄們“跑有肥肉、廄有肥馬”是他們的們利益,沒有義務與你分享。墨翟附和說,你們要分享他們的利益也可以,你們怎麼愛他們,他們才會怎麼愛你。但問題是,老百姓那身麼交換王公貴胄們的愛?

王公貴胄拍手稱快,對呀對呀,我憑什麼要分享我的肥肉肥馬呀?

於是,任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而不顧!

這不是禽獸,是什麼?


假裝外行看門道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大亂,孔子稱這段時期是“禮壞樂崩”。眾多的思想先賢,陷入了深深的擔憂,和苦苦的思索,力圖為中國找到一個醫治病根的良方。於是,孔子、孟子、墨子、老子、楊朱、商鞅、韓非等一大批先秦諸子紛紛登場,儒、墨、道、法等百家思想爭鳴,創造了我國思想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段歷史!

孟子之所以罵墨子“禽獸不如”,並非潑婦罵街,而是基於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巨大分歧。有意思的是,兩家一致認為,這個世界的病根就是因為缺少“愛”,然而在提出的解決方案上,卻走向水火不容的兩個方向!

儒墨兩家對社會矛盾的癥結,都歸於“不愛”!

有人將春秋末期,比作末世社會,雖說有點誇張,也不能說完全沒道理。我們知道,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依靠的是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建立,依仗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沒有這兩樣武器,社會必將走向混亂。

春秋末年社會秩序的崩潰,就是源於由周公創立的宗法制的崩塌!

宗法制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制度,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進而演變成深入國人骨髓的文化基因。簡而言之,宗法制就是以倫理關係建立的社會秩序,它以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將社會人群劃分成天子、諸侯、卿、士、平民、奴隸幾個等級,形成一個尊卑分明,等級森嚴的“眾星拱月”式結構,以圖大周天下永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看似牢不可破的社會結構,竟然慢慢鬆動。諸侯王對周天子的命令置若罔聞,卿大夫凌駕於諸侯頭上,家臣甚至隨意欺凌家主!其結果就是,下到家族,上到諸侯天子,該說話的做不了主,沒資格的下人指手畫腳,政令不通,禮壞樂崩!於是,天下相互攻伐,諸侯國與諸侯國要打,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也要打,甚至諸侯和天子也打!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無義戰”,都是狗咬狗,苦的是老百姓!

儒家認為,這個社會現象就是因為缺少愛。倫理關係的基礎,就是血緣關係的遠近,從人性角度,愛就是核心。原來愛得那麼火熱的天子、諸侯、卿們,為什麼不愛了?很簡單,隨著年代久遠,他們彼此之間血緣關係淡薄了!原來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是周天的叔伯兄弟和兒子們,現在他們是周天子N輩之前的親戚,哪能還有那麼深的愛?

墨家也認為社會缺少愛,他們認為,各階層上下不相愛,相互之間也不相愛,上級剝削下級,無端浪費社會資源,只有重建“愛的秩序”,才能解決問題。

“仁愛”與“兼愛”之爭,何以水火不容?

雖然他們都找到了相同的病根,卻開出了不一樣的藥方,孔子開出的藥方是“仁愛”,墨子開出的藥方卻是“兼愛”。

“仁愛”就是基於倫理的愛,基於血緣關係的愛,也就是有差別的愛。“兼愛”就是刨除一切等級和血緣關係的,平等的愛,也就是無差別的愛。

具體解釋一下就是,儒家認為,愛的秩序是倫理為基礎,血緣關係越親近,愛得要越深。比如父子是最親的,所以愛得要最深,叔叔關係就遠一點,愛就要淡一點,鄰居關係更遠,所以就可以淡泊一些。

墨家反對儒家的這個觀點,墨子認為,人和人之間,必須建立等距離的愛,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無論對老爸,還是隔壁老王,你都要給與相同的愛!

墨子話音一落,立刻遭到了儒家痛責,這就是孟子罵墨子“禽獸不如”的原因:人和人之間基於血緣關係的倫理,是天性,連動物都知道,你墨子怎麼能連天性都抹殺了?這話不等於心中無父嗎?不就是連禽獸都不如嘛!

所以,孟子的批判不是罵街,確實是根據墨子的理論推導出來的結果!

當然,這麼說不等於儒家的“仁愛”就無懈可擊,事實上墨子也抓住了儒家的小辮子一頓猛尅!這不在本問答範圍內,不敘述。

“小康社會”與“大同世界”,誰能解決問題?

如果將儒墨之爭,僅僅看作鬥嘴皮子,那就太膚淺了,其實,儒墨兩家之爭遠比這個精彩!

儒家的“仁愛”,說白了就是恢復周公的宗法制,讓歷史倒退到西周初期的“德治”社會,也稱“小康社會”!

墨家的“兼愛”,說白了就是恢復到堯舜禹時期的秩序,讓歷史倒退到部落聯盟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也就是“大同社會”!

西周的德治結構,就是以倫理為基礎的宗法制。孔子認為這個秩序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人性的淪喪,所以他強調“仁愛”教育,要重建舊秩序。

墨子恰恰相反,他認為西周的“德治”就有問題,正是因為倫理建立的上下尊卑,導致社會不公平,導致上層盤剝下層,上層當寄生蟲。同時正是由於“周禮”,導致各種無謂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墨子主張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參加勞動,沒有特權階級!為了踐行他的理論,墨家子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他們腿上的毛,都因長期勞動磨光了!

儘管如此,墨家還是衰微,儒家也一樣。也就是說,儒墨兩家都沒有成功,儒家後來的成功,歸功於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

為什麼儒墨兩道都不能解決問題?原因就是這兩家都是開歷史倒車,而不是面向未來!社會是發展的,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就是因為舊的體制不符合發展的要求,被淘汰了,妄圖回到過去,只能是失敗!

“禽獸不如”的墨子,同樣閃耀中華!

孟子認為,楊朱之說(道家)和墨子之說,都是邪說,其結果就是“率獸食人”!孟子為何要緊盯道墨兩家?因為當時這兩家的風頭完全蓋過了儒家,達到了“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可見墨家的學說影響力之大!

墨子是諸子百家中最另類的一位,他的身份竟然是平民(甚至,有學者分析認為,墨子很可能是受過刑的奴隸,或者是印度移民!),其他諸子都是士族階層,這恐怕就是墨子平等思想誕生的基礎。

墨子除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社會實踐家和科學家,他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另外,墨子擅長工程機械製造,發明了多種兵器和攻城器械。風箏就是墨子發明的,他改裝的運輸車載重量大,又省力。此外,他還是邏輯學和認識論的重要開拓者,以及宇宙論拓荒者。

中國不缺橫跨學科的偉人,但像墨子這樣,跨度這麼大,成功這麼突出的確實罕見!所以,後人又稱墨子為“科聖”。

墨家思想雖然沒有成為治國理念,但是它和儒家思想,及其它諸子思想一樣,成為融化於中華民族文化血液裡的不可獲取的因子,他們共同塑造了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所以,墨子就在我們的血液裡,就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墨子不朽!


尋根拜祖


孟子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把這種溫情脈脈的思想,擴展為仁政的理想。他希望各國的國君們,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並且要把這種仁愛之心,推恩及人,把這種仁心推廣到老百姓身上,實行仁政,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這樣,推恩及人天下歸心,這個國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就能實現王道理想。

孟子溫情脈脈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發明了並且系統地論證了性善論。孟子認為人可以為善,因為人的心中天生地有仁義禮智四種萌芽,就是為善的種子,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好好保護這四種善的種子,我們就可以為善,甚至每個人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實現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目標。

孟子太害怕人心墮落了,太害怕人人向惡,他主要是告訴人們,你心裡就有善,你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就能做個好人了。

但是,孟子的溫情脈脈,是靠著毒舌和辯論來的。他是出了名的喜歡辯論,要是哪個學派與他的理論相對立,他就非要把他們辯倒不可。

在戰國時代,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衰落。當時,從儒家叛變出來的墨家,和從道家思想發展出來的楊朱學派,佔據了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

也就是說,儒家的地位岌岌可危,一貫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一貫想要平治天下的孟子,當然很著急,於是他就對墨家和楊朱學派開展,到處找機會與他們辯論,甚至有點氣急敗壞地罵人,他罵墨家是無父,是禽獸;罵楊朱學派是無君,反正是豁出去了。

問題是,孟子為什麼非要找墨家的錯呢?為什麼要口出惡言?

這是因為,從儒家叛變出來的墨家學派,在很多思想上,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對立的,甚至是水火不容,不搞倒墨家,那麼儒家就完蛋了。

第一,墨家學派動搖了儒家學派的仁者愛人的理論基礎。其實墨家比儒家更有愛,他們強調兼愛,強調無論是誰,我們都要給他們幫助,給他們愛,而且是不附加任何條件。

問題恰恰出在這一點。儒家的仁愛其實是有先後順序的,儒家認為,你要先愛父母,這叫做孝,你然後再愛兄弟姐妹,這叫做悌,你再愛你的上級和領導,這叫做忠。而墨家的愛,是撒向天下都是愛,這種理想主義,就是不愛。你把天下人放在和父母一樣的位置,這就是不愛父母。你不愛父母,這不就是禽獸嗎?

所以,孟子很沒有風度地罵墨家是禽獸,其實這也是他的理論上的邏輯的必然結果。

第二,墨家是儒家的叛徒。墨子本來是儒家的弟子,後來離開了儒家,自創了墨家學派,而且是與儒家學派勢不兩立,這樣的人,在孟子看來,就是不忠不孝,就是欺師滅祖之徒,所以孟子就要大罵。

第三,儒家強調禮樂,認為禮是調節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手段,而音樂是調節人的情感的。這在周禮的系統中,屬於核心的地位。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而墨家偏偏是反對禮樂制度。

墨家在愛人這一方面,很理想主義,但是在其他方面,又相當地現實,他們是現實的功利主義者,他們強調現實,強調有用,所有那些看起來很美,其實沒有作用的東西,都在被拋棄之列。所以墨家強烈反對音樂,強烈反對儒家的厚葬政策,墨子也曾經很毒舌地嘲笑儒家學派的弟子們,是專門靠騙死人錢吃死人飯的騙子。

就這麼一點,孟子也要和墨子打一架,這也太過分了,直接否定了儒家的關於孝的理論基礎。

儒家和墨家都是有愛的學派,都是主張愛人的學派,但是他們的仁者愛人和兼愛的理論,在內核上,卻完全對立,所以,孟子要對墨家大罵,說他們是禽獸了!


好玩的國學


儒家是什麼東西?除了能言善辯之外,儒家還有什麼?!

按照一般常識來說,有儒家的中華文明史不過兩千多年而已,只是中華文明的極其短暫的一部分而已,為什麼總讓儒家代表中華文明呢?!

按照一般常識來說,對於統治階級不利的東西,都會被統治階級有意識的屏蔽。楊朱和墨翟的思想被有意篩選掉就是必然的事情。這好比一個獨裁的家長總是不斷強調孝順,卻忽視愛和尊重是一個道理。儒家只是現實而已,從來不是什麼正義,是該讓它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墨翟講博愛,儒家因此說墨家是禽獸不如;我們今天也講博愛,難道我們禽獸不如麼?以口舌之能為能往往會遮蓋很多真知灼見。

說實在,儒家才是人不人鬼不鬼的真正元兇。儒家不過是應和統治階級獨裁需求的意識形態而已,早就過時了,而且在它未曾過時的時候,它只是實用,卻絕對不是正義。我們張開眼睛看看,在那些強調孝順的家庭裡,哪一個不是家長獨裁,哪一個不是家長管教至上,哪有尊重可言?!在家長制下,所謂愛的名義不就是獨裁的另一個名字嘛。


腦洞水滸


墨家講的是兼愛,儒家講的是仁愛。儘管兩家都講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墨子兼愛:兼愛是無差別的愛,不管貧富貴賤,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相愛。這樣的愛聽起來,高大尚。今天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共產主義思想,最早的原型。人都有私我的一面,實際上很難做到。

儒家仁愛: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有愛,首先要有一顆仁心。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之愛。愛要先親近你身邊的人,首先是生養你的父母,祖父母,其次伯父、伯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這些是長輩,在儒家哪裡稱孝。友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這些平輩,在儒家哪裡稱悌。這是儒家的孝悌文化。

孝悌在儒家非常重要。孔子的學生有子曰: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為人之本也。這段話強調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段話孔子強調孝是道德的根本,人的教育是由而延伸出來的。

墨子兼愛,要求愛自己的父親,和愛別人的父親是一樣的。孟子就有意見了,你愛自己的父親,和愛別人的父親是一樣的,那麼你的父親在你的心裡就沒有特別對待,你心裡還有父親嗎?這不就是無父嗎?所以孟子說:揚朱貴我是無君,墨子兼愛是無父,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孟子罵得有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兼愛)無差別的愛。因為人都有私心。


寶塔796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墨狗是不是孟子說的禽獸不如,那得用事實說話。

墨狗拋棄父母拋棄妻子拋棄子女拋棄家人拋棄親人拋棄族人拋棄國人,跑到外國做走狗,被外國主子陽城君拋棄後仍不覺悟,繼續幹涉外國內政,與外國軍隊浴血奮戰流盡最後一滴骯髒的血,掙來的黑心錢不是託人交給父母妻子子女家人親人族人國人,而是託人交給墨狗鉅子,可見墨狗兼愛是如何虛偽可憎禽獸不如!


咆哮萬里撲龍門


儒家親疏有別,墨家天下兼愛。

儒家厚葬久喪,墨家節葬節用。

儒家恢復禮樂,墨家非樂非命。

儒家世襲罔替,墨家尚賢尚同。

儒家以人為本,墨家以利相交。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墨家明鬼。

儒家君臣父子,墨家一律平等。

二者區別,自己看。


經綸策


孟子名軻,約生於公元前三八九年,死於公元前三零五年左右。荀子說他和子思都“材劇志大”從他說出“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話,可知他是不可一世的。

孟子認為,虐待人民是不好的,主張:“民之有道者,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便會什麼壞事都可以幹出來。“是故明君”便要“制民之產”使民才可以“卿足以食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樣“八口之家才可以無飢矣”另一方面便要使他們“逸居而有教”知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禮,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孟子對孔子關於“自省”和“內省”的思想有所發揮。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便是仁、義、禮、智。既為人們固有,於是人們只要進一步把這善性擴而充之,盡了人的性,即是盡物之性,便可助天地之化育,便可與天地並,就是“知天了”就是完成了天人的一致。這是孟子思想的一個最高境界。

墨子的名字叫墨翟,魯國人。大摡生在孔子死的前後,約當公元前四七八年左右,死在孟子生的前後,約當公元前三九二年左右。

他生於賤人,會造車,生活相當刻苦“以裘褐(粗布服裝)為衣,以跂驕(草鞋)為服”“量腹而食”工作“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他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不久便對儒學“繁飾禮樂以淫人,耗費財力的厚葬,又傷身,又害事的三年之喪”提出反對意見,指責儒家的仁只是“親親為善,尊賢有等”認為真要達到“仁者,人也”的目的,只有兼,“兼則易別”兼即仁矣,“愛無差等”兼相愛,交相利,這個口號提出來,墨子之言盈天下。

孟子看到“天下之言不歸楊(指楊朱一派)便歸墨”為了維護儒家一派的影響,只有反其道而行。曾說,雞鳴而起,孽孽為利者,這是盜蹠之徒。當他去見梁惠王時,梁惠王說,你來將何以利吾國?他不客氣地說:王何必言利呢?說墨子的兼愛主義,是不愛自己的父親,而愛非親屬的別人的,而不愛父親的人,就是禽獸不如……


傳統文化領域創作者


我覺得是孟子心胸狹隘了。

墨子的兼愛與儒家的親親之愛沒有矛盾。

兼愛比親親之愛境界要高一些。

實際孔子也提倡兼愛無私。

孔子的恕就是最高境界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