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红”米“稻”路捷报频传

钦州“红”米“稻”路捷报频传

海红米稻田俯瞰

它逆境求生,咬定滩涂不放松;

它从田头走上餐桌走向市场,丰富着人们的味蕾;

它"含金量"高,是我市海洋滩涂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它是钦州海红米,一种生长在沿海滩涂,在潮涨潮落、盐分很高的极端环境下依然能正常生长的耐盐碱水稻。

为了让钦州海红米迎来产业发展春天,市农业农村局系统干部走滩下田、访企进村、艰苦奋斗,决心闯出一条"稻"路来。

走滩过河抓规划

把准产业发展脉络

钦州海岸线562.6公里,大风江、钦江、大榄江、茅岭江、金鼓江5条江河贯穿市境形成多个入海口,可供海红米水稻种植的沿海滩涂荒地和低产咸酸田分布散乱,加之种质资源、海水盐度、地力状况、排灌条件等数据残缺不全,制约了海红米产业的发展。

面对急难,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及时组织申报《钦州市海红米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项目,主动联系广西综改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团队进场考察,组织工作人员到钦南区沿海6个镇、25个村反复开展实地调研,并结合卫星图定位、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摸清了全市适宜种植海水稻的滩涂(咸酸田)面积9000多公顷,其中,近期可直接开发利用的面积330多公顷;中期经围坝改造和土地整治后可利用的面积2000多公顷;远期经品种改良、海堤建设、内陆咸酸田改造后可利用的面积6600多公顷。

下田问"稻"钻技术

攻克耕种产量瓶颈

钦州海红米有近400年的种植历史,明代《(嘉靖)钦州志》就有栽培记录。直至本世纪初,钦南区东场镇、犀牛脚镇、康熙岭镇、黄屋屯镇仍有少量种植,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一直徘徊在100公斤左右,加上滩涂特殊地质、海水稻高杆倒伏性状,耕、种、收的人工成本较高,种植海红米经济效益较低。

为及时攻克技术难关,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带着问题前往山东青岛、广东湛江的海水稻基地考察,亦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广西农科院团队在我市设立的实验田和实验室学习研究,不断探索符合钦州实际的海红米技术"路线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我市海红米产业战线上捷报频传。其中,实施海红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的钦南区康熙岭镇新南村种植基地,每公顷最高产量提升到了3750公斤;我市与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市河口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海红米 禾虫/鱼/虾"立体种养试点基地每公顷产值破15万元;我市引进中外合资的先进农机"倒伏王"克服了海红米水稻高杆倒伏难收割的问题……一个个科技攻关成果倾注了钦州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干部的心血汗水。

访企进村建队伍

创立村企合作共赢模式

虽然海红米前期技术攻关取得了不少成效,具备了规模发展条件,但是市场前景难测,敢于"吃螃蟹"的老板、合作社寥寥无几。

如何推动海红米产业化发展?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工作队访企进村、问需问计,反复组织企业和村委、合作社、农户开展座谈,认真听取大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担忧。同时,也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发展海红米产业的市场前景、技术支撑和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建立起"企业 村委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把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到海红米产业发展的"大盘"中。

一年多时间来,在海红米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共有4家企业相继入驻。在企业的带动下,康熙岭镇新南村、黄屋屯镇屯光村、尖山街道排榜村等25个村建立了海红米产业发展基地,东场镇高塘村、大番坡镇沙坡村等12个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市海红米种植面积达320公顷,去年,海红米稻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2550公斤以上。

海红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脱贫攻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钦南区康熙岭镇新南村委通过村民合作社,盘活闲置沿海滩涂资源,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钦南区尖山街道的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屯"抱团取暖",建设了海红米休闲示范区,发展休闲旅游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来 源:钦州日报

责 编:徐志强

审 核:蔡银菊 韦干鹏

1.钦州发布微信公众号、钦州此刻新闻客户端是钦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指定的疫情信息官方发布平台,转载钦州疫情信息必须注明来源。

3.不标注来源、去除logo等侵权行为,钦州新闻传媒中心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钦州“红”米“稻”路捷报频传

钦州此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钦州此刻新闻客户端于2017年12月正式上线,是钦州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施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的产品。它由钦州新闻传媒中心整合原钦州日报社、原钦州市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资源重点打造的新闻资讯移动媒体旗舰品牌,是目前钦州时政新闻权威发布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