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变法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做过,为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

冰蓝梦99


简单来说,君主意志+得人心。

商鞅变法成功,最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秦国两代雄主的认同和支持→秦孝公以及秦惠文王。

秦孝公作为奠基人,自然不比多说,可以说倾全力为商鞅变法铲除一切阻碍,让新法由上而下贯彻下去。可以说二人联手奠定了整个新法根基。

而秦惠文王则是把新法稳定下来,消灭了最后的反对声音,让新法彻底植入秦人之心。可以说如若秦惠文王反对新法,那么变法必然夭折,而作为一个曾被新法处置的君王而言能坚持新法,心胸不可谓不宽阔。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变法彻底成功,秦惠文王贡献很大。虎头蛇尾的变法,历朝历代数不胜数。

而秦国变法成功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得人心得到了君主和民众认同。耕战制度让更多的平民有了晋升的机会,变法让无数平民得到了好处,自然会拥戴。就想国共之间,除了军事因素外,民心也是一个很关键要素。土改给了农民利益,农民会拥护谁?有了民心,自然好办事。而秦国变法也是一样,平民得了实惠,自然不会让别人去破坏新法。而作为君主,国家强盛就是君主所愿,国家因新法而强大,君主自然不会反对新法。

秦国上、下两大阶层都得到了新法带来的利益,认可了变法,而反对者又被干掉了,自然新法再无阻碍。上层意志影响中层思维,下层认可新法的平民又不断晋升到中层,上下齐心慢慢的就把秦法贯彻到秦国每一个阶层了。



点缀凡尘


商鞅变法能成功主要以下几个因素:

一:秦孝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商鞅出身卫国贵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好学刑法,有奇才。为图发展,展其雄才大略,从卫国到魏国没有国君重用,后听说秦孝公在全国招贤纳士,以继承穆公霸业,失复失地。这正是商鞅所要的,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决然来到秦国,顺利见到了秦孝公,通过多次交谈,彼此交了心,秦孝公听到商鞅治囯之策,很是欣赏,商鞅也看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霸主的决心。商鞅也顺利进入了秦国的政治中心。

二,中国古代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权利、财富掌握在王孙贵族手里,变法维新都会伤及到这些人的利益。东周列国时期,有多少顶尖人物,像管仲、晏子,公孙叔,都励图变法,都未成功,只稍微改动了点策略,因为他们知道大动干戈的变法鲜有善终的。变法不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所以阻力重重,冒天下之大不韪,确保新法制定,要取信于君,在理论上打败那些权贵。商鞅在和秦孝公、权贵人物甘龙、杜挚辩论会上,把二人辩得哑口无言,商鞅说,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默守成规,只要能使大众受益,就不必遵古礼教。这和现代人的理念一样呀。商鞅还说:“治世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凡是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和周武不遵循古制而能统一天下;夏桀与殷纣不革新礼教却一成了灭国之君,反对古制不应该受责难,遵循旧礼教也不值得多称赞。”这一席话说到秦孝公心里了,为以后变法取得王的保驾护航打下了基础。

三,我们再探讨秦新法:百姓五家编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有罪。不举报坏人坏事的处以斩腰极刑;举报坏人坏事的,与军人斩敌人首级一样受赏;窝藏罪犯的,与投敌同罪。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若不分家生产,则加倍征收赋税。作战立功的,按军功大小封赏受爵。为私利而打斗的,各按情节轻重,接受不同级别的处罚。致力于农业耕织生产,奉献谷子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的摇役。从事工商业者因为懒惰而贫穷的,全部收编为官府奴婢。国君的同姓宗亲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皇亲贵族名册,不享受特权。明分尊卑等级,凡爵位俸禄,都依军功大小而论其高低,而贵族所能拥有的田地,房屋,奴婢,衣服等财物是依其家爵位的等级而定其多少。有军功的享受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富有也无法令人景仰。

从这法令中可以看出:变法重暴力而轻教化;对低层平民是好的法典,对贵族势力最大的挑战。但对当时的任何一个贤能的国君,都希望在他们短暂的当政时能有建树,名扬天下,富国强民的一种速效大法。

四,新法的实施,必须立信与民,商鞅就想出了:徙木立信,大意是在南门竖立三丈长的木头,如果谁把那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金,民众不信,没人敢扛,于是又说,把木头扛到北门者赏五十金。有一个人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示有令必行不欺骗民众,也树立了威信。

在法令实施当中,太子犯了新法,就处罚了太师墨刑,也处罚了太子老师公子虔,后来公子虔又犯新被割鼻,这大大增强法令的效力,提高了民众奉法守法的自觉性。后来公子虔,原来的太师公孙贾,甘龙,杜挚诬陷商鞅谋反,在逃亡期间,旅店投宿,店主要验身份证没有而拒绝,店主说:“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可见法在当时落实的很到位。

五,商鞅变法的成功,与本人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永往直前的精神分不开。制定的法令法规,设置三十一个县,丈量三秦大地,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都是亲临而为;使庄稼增产,公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制度,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富裕,士卒勇于作战。秦国富强了,军队也是最强悍的部队。

假设秦孝公能听从商鞅行帝王之道来治理秦国的话,我想商君可能会制定出更好的法典来。

总之,商鞅变法的成功,对秦迅速的掘起,强国,强军,富民具有深远影响。


风云淡


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更深层次的看,商鞅的变法为什么会在秦国获得成功?李悝的变法,帮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大牛。吴起在逃离魏国后,在楚国也依样画葫芦的搞了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但都仅仅是短时间内使国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法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只有商鞅的变法越来越强劲,效果越来越大。

细分析下,只能说这是在诸多凑巧中的一系列因缘际会。当时的商鞅,赶上了想出息的秦孝公,这点很重要。每一次改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领导人欲求变,而且不是三天热度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点就往往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机会。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务型天才,既有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纲领,又有执行力,这种大才往往也是几十年出一个。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秦国很落后,这恰恰是变法能够成功关键的关键。

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为阻力少。由于中原各国发展较早,国家内部经过数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即便经过了艰难的合并与整合,统治者往往还是难以将资源统一的集中起来。

你变的每一条法,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你挡人家的财路,人家就该断你的生路了。但秦国因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当做蛮夷,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的铁腕可以铁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铁腕,在于秦孝公在后面能站得住台,而秦孝公能站得住台,本身也在于能够威胁到他的利益群体不多,他可以镇得住,中央之所以能够大批量的派官员下郡县去当官,是因为原本那个地方就没有被分封出去。也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就具有成为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说到底,秦国一切成功的根源,在于它原本的落后。





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国力最弱。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主张变法图强。

2.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变法遭到其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孙度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后公孙度被割鼻,公孙贾脸上被刺字,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变法,新法顺利推行。

3.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准备就绪时,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奇怪是没有人敢来搬,商鞅立即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通过这件事商鞅让秦国人相信自己是最讲信用的,商鞅看见时机成熟,便立即公布了变法法令。

4. 第一次变法: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第二次变法:

一、规定“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强令成年之后的男子必须独立居住。通过这一办法,迫使好逸恶劳、靠吃大锅饭的懒惰成年男子,必须独立勤奋耕种才能养活自己。这就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税赋收入。

二、就是规定“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全国共设31个县。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封建制的孕育和发展。

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奴隶制时代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田亩数量征收税赋。

四、“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量具标准,确保买卖和征收粮食、布匹公平无欺。这有利于社会商品的流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五、“初为赋”(公元前348年颁行)。此时所谓的“赋”,已经不是先前意义上的田租,而是一种名为“口赋”的人头税。这一法令,应当是对第一条法令的补充。新法再施行5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从此,“诸侯卑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狙击之王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何秦国的商鞅可以变法成功?

秦国贵族专权内乱不断,国君朝不保夕

赢渠梁之前四十年,一个国君被迫自杀,一个太子不能即位,一个国君及其母被沉尸深渊。贵族专权内乱不断,国君朝不保夕。战国七雄,秦人出生最为卑微,山东六国一直视秦国为蛮夷,甚至不愿与秦国结交。

剧照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霸主,秦国岌岌可危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太子赢渠梁继位,此时正值战国早期,魏国因为率先变法而成为霸主。在魏国的打击下,秦国岌岌可危。

赢渠梁认为秦国急迫期待变法

赢渠梁说赢氏子孙再也不能互相残杀了,军臣一心,上下有序,六国才能看得起秦国。赢渠梁开始征聘贤才,无论是秦人还是山东之人,只要有谋略,使秦国强大,委其高位,封其土地。

网络图片赢渠梁

秦孝公赢渠梁识人善用

公元前359年,魏国士人公孙鞅来到秦国,公孙鞅心怀大志。秦孝公赢渠梁渴望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才,任公孙鞅为左庶长,举国变法。赢渠梁说反对公孙鞅者如同反对他,这可是全力支持公孙鞅变法。秦孝公在位期间公孙鞅官至大良造。

网络图片公孙鞅

由春秋到战国,中国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亡国灭种,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法势在必行。

公孙鞅变法

公孙鞅的眼光瞄准了最为庞大的庶民阶层,国家要强大,必须要依靠人民,变法的第一步取得人民的信任。令必行,法必依。

网络图片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七国之中秦国的贵族传统本来就弱,再加上国君义无反顾的支持,公孙鞅的新法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阶层。

国家要富强只需要耕和战,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农夫和战士。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耕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唯一的上升通道。秦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一家大农场。

网络图片练兵

战国纵横家张仪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变法第十五年,公孙鞅率领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不敢欺凌秦国。

秦人获得名利最主要的通道是军功,军功以斩杀敌人的首级数量而定。高压之下必有良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鞅的希望是,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这样的虎狼之师,哪里还有对手呢!经过公孙鞅的变法,古老的秦国焕然一新。

网络图片秦军

  • 综上所述:公孙鞅能变法成功有了秦孝公赢渠梁的支持,加上公孙鞅变法内容可以使秦国焕然一新,公孙鞅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血人物,其心肠之硬,手段之酷,对中国历史影响之大,都很难找到相似之人。自然公孙鞅可以变法成功。


历史爱好者LING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而且在商鞅死后秦国没有像楚国一样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有一下三点原因:

一: 国内背景

1、 国内贵族实力相对较弱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的土地自此秦国建立挤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秦国的建立比其他诸侯国建立晚了两个多世纪,这就使秦国贵族的势力没有如其他诸侯国那么强势,在国内盘根错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2、 国际地位底下

当时周平王分封秦国的土地,在西戎的势力范围内,秦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夺回封地,但是秦国和西戎人交错生活,地处西陲,生活方式野蛮,被以文明自居的东方诸国看不起。这就迫使秦国各个阶级迫切想改变当时秦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变“鄙秦”的说法。

3、 秦国之前强大,与现在弱小的对比,使贵族阶级对强大的渴望。

公元前659,秦穆公即位,秦穆公知人善用,任用百里奚、骞叔 对晋国作战 疆域扩展到黄河以西。招揽西戎使臣由余,大败西戎。穆公死后秦国进入三百年混乱,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

 二:国外背景

1、各国进入变法时代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战争由春秋时期的点到为止变为侵略吞并。各国为了不被吞并、取得侵略兼并战争的胜利,不得不进行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变革。魏国任用李悝以《法经》为总纲进行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田氏代齐后齐桓公设立稷门学院招揽天下贤士邹忌,淳于髡为齐国效力。燕昭王千金买马谷招揽乐毅、苏秦。赵孝成王任用平民出身的虞卿,让他担任上卿进行变法 。孙膑现在魏国被陷害后逃出魏国,被齐威王任用为军师后两次打败庞涓奠定齐国霸业。楚悼王任用吴起主持楚国变法。变法图强成为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2、魏国侵略秦国有覆灭之危

魏国在李悝变法后农业与军事发展壮大,公元前5世纪魏国命吴起出兵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并想进一步侵略秦国,此时秦国内部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制度使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轮拖沓成风损害国家威信。

三:君主的支持

1、秦孝公渴望变法图强,不留余力的支持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登上君位,励志恢复穆公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鄙秦的局面,颁布求贤令:“有能强秦者 尊官与之分地”。商鞅入秦开始变法,为改变秦国几百年野蛮风俗,每天杀囚犯千人,国人不服去国都上书反对,秦孝公支持被商鞅把上书的人流放边界。太子反对变法,故意犯法,商鞅请求惩罚太子的师傅,秦孝公再次予以支持,于是就对太子的两位师傅实行了黥刑(刺面)和劓刑(割鼻),自此国人无干阻挠变法。而且孝公在位执政24,这样长的时间支持使商鞅在秦国变现进行的彻底。

2、 秦国自孝公后历代君王的支持

孝公死后反对变法的旧贵族杀死商鞅,之后秦惠文王把商鞅的尸体运回咸阳实行车裂(五马分尸),但是商鞅死后惠文王坚决支持变法,没有像楚国一样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在这之后的历代君主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兄传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也坚决支持变法,这才使秦始皇能奋六世之余烈,扫平六过,统一中国的伟业。





乡间明月2


商鞅变法从头到尾就是一出戏。导演:秦孝公。主演:商鞅。观众:整个天下人,后世之人,包括现在的我们。

世人谈到变法,都想到商鞅、吴起,想到王安石、张居正等,仿佛这些人都是变法的设计者、主导者,但这只是概念覆盖灌输的结果,实际上历史上的任何大变法都是起于最高统治权力的意志,商鞅等人只是代言人,概念灌输就是"三人成虎"的含义,说多了,就成为理所当然,但一深究,就会发现另有玄机。

代言人还有另一个身份:背锅侠。背锅侠的结局怎么安排,由导演根据变法效果、变法影响、反扑力度、导演对变法之后形势的掌控力而定。最后背锅侠是死是活,完全根据"稳定"的需要来安排剧本,如果最后变法之后社会动荡,那就需要背锅侠背上罪名和骂名,天下共击之,永远没有刷洗冤屈之日。这样还不行就以死谢天下,意下之意:好了好了,始作俑者已以死谢罪,大家回家吃饭吧,有啥想不通的就骂他,随便骂,但别闹事哦,这事就算过去了。这时变法已成定局,统治者对天下也有了交待。背锅侠那么傻?看不出参与变法的风险?甘愿做这个千古冤大头?非也,非也!背锅侠都是人中之龙,聪明绝顶,不会连这点小聪明都没有。实际上背锅侠对于可能的结局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于导演的打算事先就心知肚明,不会埋怨导演,而导演也不会对他们隐瞒剧情,也就是说,演员本身也是参与编剧的。

很荒谬是不是?一点不荒谬。在智者眼里,身家性命在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大业面前不值一提。常人理解不了这种情怀,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能理解这种情怀的人任何时代都有,能理解商君、也愿意成为商君的大有人在。历代文人(基本都是儒家)异口同声纷纷批判商君,却对孝公不置一辞,口径出奇地一致,不是后人都傻,而是所有智者都明白,要维护天下稳定的秩序,就必须认同那出戏的结论——一切都是商君的错。当然批判者中不乏脑残腐儒,对"商鞅之害"信以为真,玩命批判,这些人之所言无足重轻,都在智者的掌控之中,不必在意,自泯然众人。能站在统治权力最高层的智者不会不知商君之冤,明知商君之冤也明知商君的贡献,却都默契地保持沉默,不替他发声辩白。这不是无情,而是对商君与孝公的敬重,舍身、背万世污名本就是商君之愿。后世王莽、王安石、张居正等欲效商君,然而没有商君"后其身而身先"的境界,而是在"执身则不可执天下"的层次,所以不得其法,手段流于粗暴、表面化,只有商君变法之表而无其实,变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商鞅变法严格来说也不算成功,但变法撬动了腐朽的旧阶级秩序,为秦国扶持了一批有力量的新生阶级,大大抵消了旧贵族蛀虫啃食国家根基的危害,使秦国比他国多了一份公平竞争的种子,焕发生机,这份生机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本钱!

商君之功如锦衣夜行,无法光明正大地现之于世,后世智者对商君口诛笔伐,貌似深恶痛绝,毫不容情,暗里却对商君敬重有加,赞叹不已。心向往之,恨不能替之耳。大笑之!


旁敲侧击991


提起秦国的强大,我们想到的首先是商鞅,正因为他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使得秦国一跃而起,成为了战国七雄。然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并非是秦国独家所有,齐国、魏国均实行过变法,也使得这俩国家因变法而强盛过,这也从另一面展现了变法确实能让国家强盛。

秦国自商代开始,就一直担任替中原文明抵挡西戎的任务,长期与戎敌的战争造就了秦人让勇武的精神融入到血液里了。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敢打并不一定能取胜,我们见识过太多牛掰的不要的人,冲上去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比如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五十万秦军被五万魏武卒按在地上摩擦,老秦人用自己的勇武成就了魏武卒的赫赫威名。

当时魏国是秦国的苦主,秦献公也曾对秦国的军队进行了改革,也使得秦军的战力有所提升,在公元前362年爆发的少梁之战中,秦军终于扳回一城,因为当时韩、赵、魏忙着互相掐架,致使魏国精锐的魏武卒没有参加少梁之战。之后的秦军也没有继续跟魏国战斗下去的能力了,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后,秦军的战斗力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商鞅变法的最根本就是他建立的二十级军功制,在之前秦国的爵位是世袭的,老百姓是没有获得爵位的机会。参加战斗也只是老百姓的一种义务而已,要不是老秦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的支撑,秦国不知道被山东六国灭了多少次了。为了进一步激发秦军的战斗意志,商鞅便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任何人想要获得爵位就必须上阵杀敌,一个脑袋就是一级,于是脑袋瓜子就有了首级这个文雅的称谓。商鞅制定的爵位还有丰厚的物质奖励,就拿最低的公士来说,可以获得一顷的土地,九亩的宅基地,初次之外还有一名仆人,平时负责他的衣食住行,打仗的时候就是他的勤务兵。战死之后爵位还可以传给儿子,从而让人无后顾之忧的上战场,奖励到了如此凶残的地步,秦军上了战场能不玩命吗。

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是轻罪重罚,放现在来说就是把闯红灯按肇事逃逸来处理,这样一来爵位的另一项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爵位是可以用来抵罪的。在秦国爵位就成了既保值又实用的东西,拥有战国时期最丰厚的物质奖励,在加上最旺盛的战斗意志,大秦锐士便成了秦军的光荣称号。大秦锐士在英明的君王和将领们的带领下,踏过了上青天的蜀道,征服了最为辽阔的荆楚、广有慷慨悲歌的燕赵,甲刃冠绝天下的韩魏,还有那个坐着跟秦平分天下的东齐,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从此统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贰马叁石説历史


依我之见,原因是:

1.统治者的支持

首先,其它国家失败或者没有变法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认为不需要,又或者是不支持,总的来说是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

2.统治者懂得策略,转嫁矛盾,改革阻力小

商鞅之死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偏执有一定关系,“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使得商鞅在朝廷四面树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奴隶主阶层的势力依然比较强大,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变法显然不会为他们接受。商鞅最终被车裂反映了大家高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句话:“旧势力是不会立刻灭亡滴”!)

所以,唯一的原因是他被当时的秦穆公卖了,用他挡住反对改革的人的反扑,商鞅的死本来就不单纯。

3.对外战争的胜利

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

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阴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但是不可否认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发展模式,此后的李斯、尉缭、韩非,无不将法家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下去。

4.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 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综上,商鞅变法理应成功!






兔儿脸


每年高考考生数百万,有的人考了重本,有的人二专都考不上。原因何在呢,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战国七雄都先后变法,最终只有秦国变法取得正果,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国变法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全占齐了。

战国时代,群雄相争,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为了统一天下。魏国、齐国、秦国、赵国皆有统一天下之志,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变法。变法说白了就是改革,战国时代的改革是什么呢?就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贵族奴隶经济向小地主经济转变,青铜工具向铁质工具转变。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也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国家,但却是变法最深彻的一个国家。秦国的变法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秦国得天独厚,关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西方、南方无强敌,北方的匈奴不足以全面威胁秦国,东方六国才是秦国的主攻方向。也就是秦国可攻可守,进退自如,打着赢就出关击敌,打不赢就闭关自守。山东六国则没有秦国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 ,三晋(韩、赵、魏)处在四战之国的位置,齐国三面有敌,楚燕则是两面受敌。变法需要时间,在战争中挤时间需要地利,而秦国拥有这样的地利。

商鞅是天生的执政大臣,秦孝公是天生的帝王,明君强臣的结合可遇而不可求,很多国家的变法就是因为明君与强臣二者不可兼得而失败。秦孝公有强秦之志,商鞅有施展才学之志,两者的结合让秦国变法最为深彻与持久。另外秦国本来就是破罐子,商鞅跟秦孝公直接将破罐子摔碎,破而后立,再建立新的罐子。山东六国则不是破罐子,他们是在好破罐子上装修点缀,因此外表看起新,其实内部还是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