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力巡檢系統“上崗”了!創業者的智慧:24小時“問診”,解決高危環境巡檢難題

智能電力巡檢系統“上崗”了!創業者的智慧:24小時“問診”,解決高危環境巡檢難題

電力工人被稱為“高空中走鋼絲的人”,因工作環境危險、技術難度高,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電網損壞等事故。一個偶然的契機,讓吳寧海開始研究將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於行業,來保障電力工人的安全。1974年出生的吳寧海,大學畢業後正好趕上了我國第一撥家用電腦普及的浪潮,當時他一頭扎進電腦城幹起了銷售,並逐步發展成為西安最大的電腦整機銷售商之一。但隨著電腦普及紅利漸退,這項業務越來越難做,吳寧海意識到必須儘快轉型。

智能电力巡检系统“上岗”了!创业者的智慧:24小时“问诊”,解决高危环境巡检难题

2013年,咸陽供電公司有一個全國試點的項目,要對咸陽市人民路電纜溝道進行就地拆建。這條溝道里到處是積水淤泥、電路錯綜複雜,但由於涉及大半個咸陽城用電,所以要求零事故率並帶電改建。這個“燙手的山芋”,一時沒人敢接。吳寧海卻覺得,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恰恰就是機會。2013年,吳寧海帶著5位原公司老員工,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接下了這個項目。為了解各種管道的佈置和拆修條件,保障安全施工,吳寧海聘請到各個行業的工程師13人,涉及電力、通訊、熱力、天然氣等各個領域。在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節點吳寧海都要配置多個專家和監理人員。吳寧海笑著說:“當時做安全保障的專家比具體施工人員還多。”

智能电力巡检系统“上岗”了!创业者的智慧:24小时“问诊”,解决高危环境巡检难题

雖然通過“人海戰術”做成了項目,積累了經驗,但這無法成為公司生存發展的核心,必須要有核心壁壘。吳寧海開始關注新科技,希望以技術來改革電力工程。一次國外的探親之旅,吳寧海結識了一位大學計算機系華人教授,教授對吳寧海的想法非常認同,並推薦了自己的學生——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楊教授加入吳寧海的團隊,共同研發人工智能在電力工程方向的智能平臺。

智能电力巡检系统“上岗”了!创业者的智慧:24小时“问诊”,解决高危环境巡检难题

在吳寧海的設想中,智慧工程就是要減少在危險領域的工作人員,針對這一問題,團隊開發了人工智能電力安全守護系統,通過硬性布控的方式,智能巡檢系統一旦發現安全隱患會自動語音提示及報警,同時告知工人規範操作。系統擁有火眼金睛和超強大腦,其目光敏銳,可精準識別工人穿戴及操作,在發現安全隱患和違規操作後,在0.6秒內就會發出語音警告,24小時巡檢代替人工,消除安全監管死角。

智能电力巡检系统“上岗”了!创业者的智慧:24小时“问诊”,解决高危环境巡检难题

目前團隊獲得了6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並參與制定國家電網智能化標準,其產品應用於高空電纜、變電站、配電室等高壓場所,用AI賦能電網,嚴防“有心”之過,杜絕“無心”之失,為電力安全保駕護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週五22:00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財經頻道《創業英雄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