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導讀:

千千玉足似月牙,小頭鞋履窄衣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腳不僅是行動的部位,更有無數的文化蘊意,《易經》中的第五十一卦就是震,震為足也,一腳剁下去就會有震動,這是一種承受的力量,也是一種雷霆般的發怒,所以足也在一定程度代替了人的思想,賦予了情感的平和和衝動,慢慢就有了三寸金蓮的審美觀念,舉足輕重,纏足成了一時的時尚概念,是一種陋習,扭曲了審美的靈感,用這種讓女性飽嘗痛苦的做法達到藝術和靈魂的有機結合。

很多讀者都有一個疑惑,在纏足成為時尚的清朝,曹雪芹竟然在《紅樓夢》裡隻字不提,“三寸金蓮”作為當時女性審美的一大特點,按理說《紅樓夢》中的群芳都有一雙迷人的三寸金蓮。

可就是踏遍紅樓萬字翻,可憐一掬無三寸,林黛玉到底是不是有三寸金蓮呢?且聽以下分析。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一、 裹足陋習是古代對文明的一種錯誤認識,對審美藝術的盲目追求。

要說起這種裹足陋習從什麼時候開始,歷史並無詳細記載,可以說眾說風雲,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女人不佔有重要地位,如果是處於勞動力考慮,小腳無疑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動亂時期更不可能,名不聊生,哪有心思去享受這樣的三寸之感,可以斷言這是一個起源於上層建築,而形成於盛世時期的封建陋習。

這種陋習源自於對舞蹈的追求,對輕盈的闡述,讓女人的步伐給人飄飄然的感覺,達到思想上的一種安慰,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飄忽若神,凌波微步”,杜牧更加直白的寫出了“纖纖玉筍裹輕雲”的名句,李商隱也說:“不及金蓮步步來”,就是這些文雅的詩詞,加上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慢慢有了對三寸金蓮的痴迷和追風,一時間成為了時代的一大審美特徵,殘害著女性的身體來滿足他人的慾望。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這是一種對文明的錯誤認識,也是對審美藝術的盲目追求。

人為什麼會如此痴迷於小腳,南宋和清朝,主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受漢文化的影響,宋元明時代,經歷了不同民族王朝的更替,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幾千年漢文化的發展,尤其到了清朝,滿族的入關更加讓漢人壓抑,當時的政策並沒有完善到融合和漢化,普天下的老百姓少了些許的追求和寄託,也希望能夠回到以前的那種對漢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軌道上來,纏足和三寸金蓮不會牽扯到信仰和文字獄,更不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種思想一時間在民間傳播,成為一種趨勢,這就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不是哪一個人的愛好和追求。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二、曹雪芹四大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符合時代審美標準嗎?

林黛玉是曹雪芹刻畫的時代人物,也是《紅樓夢》中的主人公,長得傾國傾城,且和封建社會一樣病態,雖有曠世之才,聰明伶俐,且沒有抱負和理想,對末世不存在任何的眷戀,看不起仕途,追求一種新境界,力求改變思想和現實,最終敵不過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玉帶林中掛,一句寶玉你好……離開了人間,成為了那一朵三生石上的一株仙草,等待將來的護花使者,給她牛奶加麵包,再一次重返人間,妃子變太太……

林黛玉不是紅顏禍水,也不是紅塵過客,這是一個德才之爭的產物,是封建社會侵蝕殘害下悲慘命運的女性,他用風流別致的詩詞和病態的美打動讀者和世人,喚醒的不僅僅是愛心和同情,也是對愛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對林黛玉的這種藝術情節永遠不會消失,更不會讓人忘記這個從天而來的林妹妹。

從外貌來說林黛玉肯定符合當時的審美觀念,單憑第一次相見,眾人的讚歎,就覺得這個女子好美,世間真有如此標緻的模樣,就算薛寶琴來了,也還是比不上林妹妹,只不過林黛玉的美和她的心靈不對稱,達不到封建社會的德才兼備,三從四德等禮教對於林黛玉來說那就是墳墓,所以賈母等轉變了對林黛玉的看法,覺得林妹妹越來越不美了,倒覺得薛寶琴更美,薛寶釵符合傳統的封建美。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二、 曹雪芹全書不提“三寸金蓮”是反對這種陋習,也是為了架空歷史背景。

曹雪芹開門見山就寫出了《紅樓夢》是架空了歷史,也就是說時代背景不確定,從一個神話蔓延到賈府,從封建起世道末世,融合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同時融合了很多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寄於了更多的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縱觀整部《紅樓夢》,包括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也找不出一句直接的寫“三寸金蓮”的句子來,如果寫了,正值盛行的纏足時代不就是清朝嗎?這樣和曹雪芹所寫的架空歷史相沖突,也少了很多的神秘和懸念。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但是從林黛玉的很多表現中可以隱約知道,林黛玉就是標準的“三寸金蓮”,因為林黛玉走起路來搖搖的,這並不是病態,如果真是病所致,曹雪芹絕不會用這樣的詞語形容,而且《紅樓夢》的群芳的病嚴麼是不治之症,要不就是世俗之緣,無藥可救,最後的命運都是千紅一哭,萬豔同悲。

曹雪芹經歷了很多的人生不如意,也看到了很多的時代陋習和不完善,包括“三寸金蓮”,他的《紅樓夢》最為藝術的是思想的先進性,對女性雖然寫的比較悲觀,可思想並未停留在悲劇上,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曹雪芹全書不提“三寸金蓮”是反對這種陋習,也是為了架空歷史背景。

《紅樓夢》中西施之態的林黛玉,一雙“三寸金蓮”讓她行動飄飄然

總結:

越國美女西施容顏歌舞禮儀兼備,是封建社會公認的美女,肥瘦恰當,貌若天仙,迷惑夫差,禍國殃民,曹雪芹把林黛玉比成西施,更多為了加以對比說明了林黛玉的美貌,並暗示一切美都會成為歷史,成為過去,鏡中花水中月都是影子,都是虛幻的東西,都是夢。

即愁又病的林妹妹,淚光點點,行動似弱柳扶風,就這一句足以說明了林黛玉就是擁有“三寸金蓮”的美女子。

在那個裹足成為風尚的時代,曹雪芹大概覺得沒有必要把這種很普通的事情寫出來,而且別的文學作品都已經出現了三寸金蓮,就一個潘金蓮已經名揚四海了,自己寫林黛玉“三寸金蓮”,豈不是東施效顰,惹人笑話,故而不寫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