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讓老百姓認識到了病毒的巨大危害,相信疫情過後民眾對食用野生動物、公共衛生、個人防護等都會有新的認識。我們知道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野生動物,那麼足以致命的可怕病毒,為什麼傷不到這些野生動物呢?身上攜帶多種病毒的蝙蝠為什麼能“百毒不侵”呢?

西方文化中將蝙蝠視為極其恐怖的動物,吸血鬼的原型就是蝙蝠,中國人文化中對蝙蝠沒有那麼排斥,因蝙蝠的“蝠”字與“福”諧音,更將它視為幸福、吉祥的化身,特別是五隻蝙蝠的圖案更是代表了長壽、健康、富貴、德行、善終等美好的願望,不過小小的蝙蝠可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蝙蝠身上攜帶了多種致命的病毒,而且這些病毒有可能傳染人類,目前在蝙蝠身上發現的病毒諸如新型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病毒等都對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危害,單從這方面來看人類也不應該接觸和食用蝙蝠。

一、病毒選擇宿主的條件

病毒雖然厲害,但是它沒辦法自己繁殖,自身沒有產能酶系,也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所以病毒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宿主才能繁衍後代。

首先病毒選擇宿主一定要長壽才能保證病毒自身的繁衍生息和進化升級,如果傳染一個宿主就讓它馬上死去,不符合病毒自身的利益。由此可見,病毒起初並沒有將人類當作其宿主,那麼為什麼人類還被傳染呢?我們在文章後半部分會做簡要分析。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就哺乳動物而言,一般情況下體型越大,心跳和血液循環速度就越慢,新陳代謝沒那麼快,大型動物中比如大象每分鐘心跳只有26次,能活60歲左右,藍鯨在深水中每分鐘心跳只有兩次,壽命長達80多歲。雖然這些動物壽命比較長,但是不利於病毒的傳播擴散。

小型動物一般心跳速度很快,壽命也比較短,原因很簡單,動物體型越小散熱越快,為了保持正常體溫,就必須提高心跳頻率,身體所需的能量就越多,能量燃盡了壽命也就終結了。像小老鼠每分鐘跳高達500次,壽命也就兩三年。

二、百毒之王蝙蝠的生理特點

蝙蝠也是小型動物,它有什麼特點呢?與其他小型動物一樣,蝙蝠心跳每分鐘約300次,空中飛行時心跳更是高達800次,身體消耗了大量能量,令人意外的是蝙蝠卻是小型動物中的“壽星”,蝙蝠的平均壽命在20年至30年之間,有些種類的蝙蝠甚至能活40多年。與同等體型的哺乳動物相比蝙蝠的壽命更長,它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科學家在研究蝙蝠時發現,它的基因系統比較獨特,基因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當自身的DNA出現損傷時,修復性DNA就馬上出來,將DNA修復完整,這樣一來蝙蝠體內並沒有發生病變,自身免疫力也沒有下降,每天照樣正常生活。蝙蝠還是哺乳動物中唯一的空中力量。

眾所周知,鳥類體溫很高,飛行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蝙蝠同樣具備鳥類的特點,飛行中體溫高達40℃,而且它的新陳代謝非常快,在高溫下病毒被暫時壓制住了,所以病毒也不能在蝙蝠身體裡發作。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人類也是通過發燒抵禦病毒的,但是人類耐高溫能力不行,時間久了高燒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會因此而喪命。蝙蝠卻對高溫一點兒也不在乎,全身各個臟器仍能正常運轉,絲毫不受高溫高熱的影響。

蝙蝠在洞中倒掛著休息時,體溫會慢慢降下來,此時病毒活躍的時候到了,他們在蝙蝠體內大量繁殖不斷升級。次日蝙蝠飛出洞找東西吃,體溫又飆升至40℃,病毒在其體內又被壓制住了。如此循環往復,病毒和蝙蝠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誰都不會將誰徹底打倒,各自遵循自己的生存法則。

蝙蝠長壽,且是群居動物,蝙蝠之間關係比較和睦,即使不同種類的蝙蝠也不會爭鬥,住在一起也相安無事。不過,蝙蝠種類不同攜帶的病毒也各有差異,群居在一起的蝙蝠相互傳染,互相成為病毒的密切接觸者,這些病毒交叉傳染不斷繁殖,導致蝙蝠身上的病毒種類越來越多,這些病毒體內的遺傳因子不斷重組產生變異,使病毒種類和性能不斷升級,蝙蝠就變成了天然的毒王。

蝙蝠本身基因的自我修復能力,組建成抗毒防護網,不會突然被病毒殺死,這樣蝙蝠煉就了“百毒不侵”之功,成為小型動物中的“壽星”,病毒經過千百萬年的不斷嘗試和自我進化,終於發現了蝙蝠這個最佳宿主,在其體內穩定繁衍、相伴相生。

三、病毒傳染給人的途徑

首先蝙蝠在哺乳類中數量龐大,在全球分佈廣泛,而且蝙蝠飛行能力強大,移動速度快,這些特點讓它成了病毒傳播的最佳載體;其次病毒在蝙蝠體內已經過多次重組升級,破壞能力已經很強,當這類病毒傳播給人類時,他的“逼格”已相當高,防禦殺傷的能力很強,人類單靠自身免疫能力,通過發燒抵禦病毒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病毒在蝙蝠體內已經習慣了肆無忌憚的破壞和繁殖,體溫40℃時才能抑制住它們的肆虐,但是人類的正常體溫在36~37℃之間,這個溫度正好適合病毒生長,人類靠發燒抑制病毒很難,如果人體長期處在40℃高燒中,病毒沒消滅自己先“掛”了。

再加上病毒過去整天與蝙蝠的修復性DNA對抗、攻防,自身不斷變異重組,如同遊戲中的“打怪升級”,它們已經在千錘百煉中變成防禦能力超強、戰鬥指數爆表的“小魔獸”,加上病毒種類千千萬,說不定就有一款傳染到人類。雖然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疫苗,但是現在已經比不上病毒更新的速度,研發難度不斷加大,事後預防病毒的“防疫戰”總會造成鉅額損失和深刻的教訓。

毒王蝙蝠是故意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嗎?當然不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伐木開荒、鑽洞開礦,已經影響到蝙蝠的生存,導致它們四處遷徙尋找新家園,更有一些人將蝙蝠作為野味來食用,這更加大了病毒傳染的幾率,所以人類要想減少被病毒傳染的概率,

首先要“管住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本來蝙蝠遠離人類晝伏夜出,與人類生活規律相反,接觸人類的機會很小,所以只要人類不主動接觸蝙蝠,不傷害或食用蝙蝠,蝙蝠身上的病毒就很難傳染給人類,人類與蝙蝠的相處方式應該是互不侵犯、和諧共處。

這幾年,中國人發明了一句英語No zuo no die風靡世界,還被編入美國網絡俚語詞典裡,病毒傳染出現的疫情有天災的成分,但人類更應該反省的是不要再製造“人禍”,圖一時之快,食用野生動物,將足以致命的病毒傳染給人類,給無數家庭造成悲劇,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影響民眾的生產生活,這是不可承受之重,人類應該驚醒起來了。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樣煉的?看蝙蝠與病毒之間的攻防大戰

綜上可見,病毒種類繁多,而且是非常可怕的,人類的免疫力沒辦法直接與之抗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科學的防治手段消滅危害人類的病毒。不過,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本來病毒與人類接觸的機會比較少,也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傳染給人類,只有與野生動物有密切接觸才有可能被傳染,因此遠離不明野生動物才是上策。

我們熟悉的野生動物諸如果子狸、穿山甲等身上都攜帶一定數量的病毒,捕捉它們來食用本身就有問題,一是帶來病毒傳染的風險,二是有些野生動物已經面臨滅絕,成為保護動物,食用也是違法行為。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食用野生動物都是害人害己的行為。

本文中的蝙蝠確實是一個大毒王,身上攜帶的病毒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我們還是遠離為妙,不要心存僥倖心理,不要覺得一次兩次沒事就一直沒事,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一旦蝙蝠身上的可怕病毒傳染給其中一個人,這個人就可能發病,並將病毒傳染給家人和朋友,而人們對新出現的病毒存在認識上的不足,控制不及時就可能發生疫情。

應對疫情不是每個人關在家裡不出門這麼簡單,人們不能正常工作,不僅影響到生產生活,生產、物流、銷售、消費等環節全部受到影響,更會波及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因此,我們應該自覺抵制食用野生動物,保持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少做給社會添亂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