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毒王?

新冠狀病毒的肆虐,蝙蝠又頻繁刷屏,蝙蝠幾等同於邪惡魔鬼,大有人人得而誅之而後快的節奏。蝙蝠到底何罪之有,以致遭人嫌惡如此?冤不冤?

今天就讓我們談談蝙蝠。蝙蝠嘛,這樣子的:

蝙蝠,毒王?


是不是很像老鼠?

話說,從前有兩隻小老鼠渴望飛翔,於是就勤學苦練飛翔絕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寒來暑往,終有一天修得正果……他們變成了兩隻大老鼠!

中國民間傳說老鼠食鹽而變蝙蝠,因此蝙蝠在有些地方又稱為天鼠、飛鼠。蝙蝠外文名的原意也和老鼠有關,直譯過來是“輕佻的老鼠”。(當然不是“Batman",嫌棄臉~~)

但是,

老鼠屬於齧齒目動物,蝙蝠是翼手目,兩者差別還是很大的。

蝙蝠,學名:Chiroptera,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翼手目,一般指的就是蝙蝠。顧名思義,這一類生物四肢和尾之間覆蓋有薄而堅韌的皮質膜,可以鼓翼飛行,因此他也是哺乳類中

唯一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飛行能力的獸類

蝙蝠,毒王?


全世界大概有17科,180屬,約970種,我國境內有7科30屬120種。翼手目又分為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大蝙蝠亞目常稱之為狐蝠,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小蝙蝠亞目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蝙蝠。

最小的是混合蝠,體重僅有1.9克,翼展16釐米;一些狐蝠的體重可以超過1.3千克,翼展可達1.7米。

蝙蝠,毒王?

中華菊頭蝠,非典病毒原始宿主

蝙蝠晝伏夜出,作為飛行的獸中異類,為能夠飛行並進行夜間生活,無論是在身體結構還是生理代謝等方面,蝙蝠都有超於常類的進化。

通常蝙蝠的視覺較差,而聽覺則異常發達,通過回聲定位系統,在夜間或十分昏暗的環境中它們能夠自由地飛翔和準確無誤地捕捉食物。蝙蝠的定位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蝙蝠,毒王?

絕大多數蝙蝠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果蝠類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也有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他們是普通吸血蝙蝠、白翼吸血蝙蝠、毛腿吸血蝙蝠。其中,普通吸血蝙蝠只吸食其他哺乳動物的血液;白翼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主要吸食鳥類的血液。

蝙蝠分佈範圍極廣,除了兩極地區之外幾乎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有蝙蝠。最近比較火的話題是蝙蝠是飛行的天然病毒庫,此言不虛,據研究,蝙蝠全身攜帶了大概100多種病毒,其中,有許多是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的病毒,如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CoV、SARS-CoV、埃博拉病毒等。這就引來了人們的恐慌和反感。

首先,蝙蝠為什麼會攜帶這麼多病毒?

這要從其生活習性上去說,蝙蝠一般活在密閉的洞穴中,而且喜歡集群。密閉大量群居的生活,增加了病毒的傳播與交叉感染。而且,蝙蝠壽命較長,病毒攜帶者個體可以頻繁傳遞給不同其他個體。

其次,為什麼蝙蝠攜帶那麼多病毒卻不死?

我們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有過度繁殖的傾向,並且會產生多種遺傳變異,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種間鬥爭更為劇烈,最終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自然便起到篩選作用。用這個觀點來解釋,就是很早之前,有些病毒會使蝙蝠死亡,但是在大量的蝙蝠種群中,不抗病的會死掉,也存在有較強免疫能力的,可抗病毒的變異蝙蝠,他們存活併產生後代的幾率就大,最終使得這個種群具有了與病毒同存的可能。這個過程,病毒與蝙蝠之間在你來我往的生存鬥爭中發生了協同進化,最終獲得共生。

從現在來看,蝙蝠在適應飛行的過程中,也進化出與眾不同的防禦和免疫系統。較高的代謝速率和體溫,也極大提高自身的生存幾率,降低病毒含量。

蝙蝠作為病毒庫和具有特殊免疫機制的哺乳動物,也為人類的在病毒特性的研究和抗病毒機制及相關藥物開發有很重要的價值。

再次,蝙蝠身上的病毒為什麼會傳染給人?

自然界攜帶病毒的生物當然不只有蝙蝠,我們的寵物狗、寵物貓身上就攜帶有多種病毒,尤其感染狂犬病病毒病發後幾乎是無藥可救的。而從自然視角來看,人本身就是一個病毒庫,對野生動物來說何嘗不是一個巨大威脅。那麼病毒為什麼能夠由其他動物傳染給人,這要分兩步去說。

第一步叫:變異。

遺傳變異在自然界中時刻在發生,普遍存在。冠狀病毒的單鏈RNA相對於雙鏈DNA極易產生變異。原來的原始病毒類型可能只在特定生物類群中傳播,如我們說的SARS樣病毒(注意這裡多了一個“樣”字),在蝙蝠體內是不傳染人的,但是由它產生的變異類型SARS-CoV就成了人致病性病毒,而且具有高傳染性。為什麼SARS在2002-2003年來得快去得也快?有研究認為,就是因為其產生的SARS-CoV是一種不可逆變異,不再有自然宿主,也就是說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只要在人類群體中消滅了它,它就會消失。這也是為什麼研究病毒要溯源追蹤原始宿主和中間宿主的原因,找到了就可以有效控制,避免再次爆發。今年的新冠狀病毒的宿主現在認為與

穿山甲中的某種冠狀病毒具有極高相似度,也就是可能是由此變異而來。

當然,不是所有的變異類型都會感染人,變異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只是某個時間點,恰好有一種變異可感染人並高致病、高傳染,於是就引起了人的注意。要知道,變異大多數對生物本身而言都是害大於利的。

第二步,叫傳染與傳播。

動物身上怎麼會傳染給人?肯定是因為靠的太近了唄。蝙蝠之所以易成為傳染源,與蝙蝠本身分佈範圍極廣有關。分佈範圍廣,傳播範圍也就廣,感染人的幾率就大。2016年10月底,廣東清遠發生的乳豬急性腹瀉症原因可能是豬場與周邊的一個蝙蝠自然棲息地較近有關。另外,是人的主動接觸。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與吃野味的習慣可能也是有聯繫的。一開始發生在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就與當地人捕捉、食用蝙蝠有關。

自然界中,不是什麼都可以吃的,切記!敬畏生命!

蝙蝠已經存在於地球上五千萬年以上,但隨著農藥的使用及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破壞,還有一些因錯誤觀念對其進行的捕殺,許多蝙蝠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

蝙蝠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有著重要作用,各種食蟲類蝙蝠能消滅大量蚊子、夜蛾、金龜子等害蟲,蝙蝠聚集產生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

蝙蝠還是長壽明星生物,是為數不多的小個體、高代謝生物中實際壽命超過理論壽命數倍的生物。

蝙蝠還是研究動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對象,對它們輻射技術的秘密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是科研的重要材料。

蝙蝠作為一種生命存在,本身就應受到尊重。

值得關注的是近五十年爆發的傳染病明顯較為頻繁,隨著地球人口數量越來越龐大,不可避免的侵佔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和資源,自然與人的交鋒不可避免。這種依靠科技進步帶來的人口增長已經超過自然承載力,自然必以其自身的平衡之術來維持平衡。要麼共存,要麼毀滅。

那麼,試問,蝙蝠何罪之有?一切都要遵循自然法則。


蝙蝠,毒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