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将过说说“瘟”

疫情将过说说“瘟”

疫情将过说说“瘟”
疫情将过说说“瘟”

朱小健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

开学前说过一个“疫”字,当时还说接下来会说说“瘟”字。但后来忙着学习种种线上教学技术,就搁下了。其实“瘟”字上学期就打算说的,那时跟同学们一起读《论语》,上来第一章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那个“愠”字涉及到

疫情将过说说“瘟”

而这个字就是“瘟”的前身。

疫情将过说说“瘟”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

疫情将过说说“瘟”

就是说这个字的意思是仁爱,为什么呢?因为小篆字形(见下图)由“囚”和“皿”组成,那就是用餐具盛食物给囚犯吃。你都是囚犯了,我还给你吃的,并且用餐具装着让你吃,不是很仁爱嘛。

疫情将过说说“瘟”

小篆字形

这种解释各位能理解吗?我是不大理解。只要你不想让囚犯直接饿死,总是要让他吃东西的吧。不用餐具装食物,用手?当然用手抓个窝头也行,但用手抓窝头给囚犯吃就不仁爱了?咱跟食堂吃饭有时也手抓着馒头啃吧?再说给一个犯人吃你用手抓着扔给他就行,这一牢狱的犯人,你两只手一回能抓几个窝头?总不能老来回跑吧?总得有个筐盆什么的装着吧,那也就是“皿”了。总之,让不让囚犯吃饭,用不用餐具装食物,跟仁爱不仁爱好像挨不上。所以许慎也不大相信这个说法,因此他特别加了个说明:“官溥說。”官溥,就是上次咱说过的许慎“博问通人”的那个通人之一。这是官溥先生说的!甭管靠谱不靠谱,反正不是我自己瞎编的。段玉裁说:“凡云溫和、溫柔、溫暖者,皆當作此字。”是认为温和、温柔、温暖的“温(大致相当于和蔼可亲的意思)”,都很“仁”。

章太炎则说:

疫情将过说说“瘟”

在段玉裁的基础上把温和、温柔、温暖又分成两类,前两个跟“仁”相关,温暖则是跟热度相关(温暖也用来形容内心感受,应该是引申的用法)。

许慎说:

疫情将过说说“瘟”

炮作为烹饪方法名称取义于“包”,北师大珠海校区旁边有个会同村,村里餐馆有道叫泥烩鸡的菜,类似杭州的叫花鸡,都是用泥裹(包)着加热(据说现在都是用锡纸包着啦),就是炮了。许慎说炮法是带着毛烤,但并非如此,所以加了一句“以微火溫肉”,也许相当于今天的煨或焖吧。用微火加热与用泥裹加热异曲同工,体现了溫的特征之一:热度慢慢升上来,实现肉的整体入味熟透无夹生。所以“温”用来表示接人待物就是指的不急赤白脸,有亲和力。就像子夏说的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从性格上说,有点儿内敛。

从该字“(昷)”得声的字有不少,比如《说文》:“熅,郁烟也。”什么叫做郁烟?就是内部有火着了但不出火苗,不见火光,只是闷在那里冒烟。过去农村夜里灶火膛晚上火种不灭掉,用灰盖上,里面还在慢慢燃烧,当然就有烟,不过是从烟囱走了。如果是火盆,没有烟囱,那烟就会存在屋里,影响到空气。这种情况的本质特点就是闷着,不发作出来,但火是存在的,一扒拉就可以喷出明火。也可以说火是积在那儿,蓄势待发。

《说文》用“積(积)”字解释过好几个字,比如“蓄”“貯”等,其中有一个是:“蕰,積也”。《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芟夷蕰(今本作“蕴”,依阮元校改)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徐锴说:“但积之低为蕰;堆之高为崇。”芟夷是除草,蕰崇是把草摞着堆起来。那草垛子你要是把手伸进去就知道,里面是热的。聚集起来的草们把热度闷在了垛子里,就是积。

疫情将过说说“瘟”

蕰崇

《说文》里“醞”“釀”两个字相互解释:“醞,釀也。”“釀,醞也。作酒曰釀。”我小的时候几乎家家都会自己做米酒,拿一个沙锅(其实也有用金属器皿的,但不能沾一丁点儿油)装上蒸熟的米,拌上酒曲,盖上闷着,有个一两天就香了,隔着盖都闻得着。我们这些孩子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打开盖子伸手进去摸摸,感觉暖暖的,蘸点儿尝尝,味道甜甜的。要是发酵过了头,反而会酸,那就奔醋去了。天暖时做酒简单,直接盖盖闷就行。要是冬天,还要用棉被包着,甚至有时要放火桶里,不然太凉了发不成酵就馊了。总之这个“醞釀(今天写作酝酿)”的过程主要就是闷着。

这几个字都由

得声,字义都含有闷着、憋在里面、慢慢积蓄的特征。“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不是也有这个特征呢?何晏《论语集解》注:“愠,怒也。”朱熹不大同意他的说法,注为“愠,含怒意。”他留意到了愠和怒的不同,所谓含怒意,就是内心不喜但还未形之于色,只是闷在心里。所以他进一步引程子的话说:“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所谓无闷,就是心态平和,内心没有不喜,这正是朱熹改“怒”为“含怒意”的依据。大徐本《说文》:“慍,怒也。”段玉裁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所引《说文》改为“慍,怨也。”大概也有与朱熹类似的认知,觉得“慍”是闷在心里的情绪,怒是形之于外的发作,二者各有侧重。显然,“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比“人不知而不怒”高。

我们一开头说过:

是“瘟”的前身,甲骨文里有写作:

疫情将过说说“瘟”

像一个人在个方框里的字,外面的方框有人说是棺木或木椟,有人说是陷阱,要是棺木那里面的人已经死了,要是陷阱那里面的人离死也不远了。不管是棺木还是陷阱,里面的人都难以出来,给闷着了。

张政烺说这个字其实就是

的声符“囚(wēn)”,其意义可能是后代的“殟”。《说文》:“殟,暴无知也(依段玉裁校改)。”这里的暴相当于突然猛一下子的意思,无知是指人丧失了感觉。所谓暴无知,就是突然一下昏厥了,因而章太炎说“殟”就是晕倒的“晕”字。据说这次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的医院病人排队候诊时间太长,出现过个别病人排着排着突然倒下去人事不知的情况,那就是暴无知了。《广韵》:“殟(平声),病也。”“殟(入声),心闷。”所谓心闷,就是憋气难受。一个人的突然昏厥,经过这次疫情,人们知道了有时是因为血氧饱和度太低,CT影像显示大白肺的病人自身的感觉是憋得受不了。过去不知道是缺氧,就按人的感觉说成气喘不出来,气郁而不能散,闷在身体里面。不仅如此,人心里有话不能说出来,也是“心闷”。张政烺还根据他家乡方言用“早埋了”代替“早死了”来说明甲骨文里的

特别是

疫情将过说说“瘟”

很多时候也当“蕴(蕰)”字用,意思就是埋。埋在土里躺在棺里陷在阱里都是闷着出不来,“蕴(蕰)”也就有了积、蓄的意思。积在心里的情绪就是“愠”,所以程颐把《论语》的“不愠”解释成“无闷”。

意义跟闷着相关,在一个人身上是积郁成疾,在一群人中发生就是流行传染,所谓成疾和传染不过是先前闷着的病毒爆发了。北京大学孙玉文老师前几天有篇长文考证认为“瘟”不是来自“邪气郁积”,而是来自温热的“温”,指发热的症状,所以“疫”得名强调外部影响,“瘟”是强调症状表现。孙老师的说法自有道理,不过发热症状好像也不能完全排除“邪气郁积”,倒更可能是那郁积的发作。“瘟”强调的可能正是源自内在蕴积的温热吧。

珠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已经4天,但病例的清零不等于病毒的清零,只有把隐藏和试图找到宿主从而蕴积的病毒都清零或关进实验室,“瘟”才会失去基础,“疫”才会真正结束。我们期待着。

朱小健 2020年3月14日星期六

疫情将过说说“瘟”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疫情将过说说“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