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三):三徵掾屬魏將作大匠鄭渾

清吏為歷朝歷代所推崇。他們不計個人得失,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所愛戴,諸如宋之包龍圖,明之忠介公等,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三國時代由於經歷漢末動盪的洗禮,百姓渴望改變這種不正之風,於是在魏蜀吳之間湧現出大批清正廉潔的官吏,這其中就有諸葛武候,陸遜等位居高位的賢相,也有朱桓,田豫這樣的清廉良將,社會風氣由曲漸正。在曹魏陣營中就有這樣的一位清吏,他清廉樸素,妻兒忍餓挨凍。卻被晉宣帝司馬懿稱為“賢官”,這位“賢官”就是鄭渾。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三):三徵掾屬魏將作大匠鄭渾

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每個人都渴望有個清官來維持正義

初入鋒芒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要論鄭渾家世可謂是書香門第,其五世祖為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隨“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岑彭西征巴蜀公孫述。並與賈逵(非賈充的父親,為賈誼後人)並稱為“鄭賈”。至其高祖父鄭眾因出使匈奴守正不屈。被後世梁元帝稱為“漢世銜命匈奴,困而不辱者,二人而已。子卿手持漢節,臥伏冰霜;仲師固無下拜,隔絕水火。”將其忠義與蘇武相媲美。本人更是一位文武的全才(文被唐太宗詔令配享孔子二十二先賢先儒之一,武則擊退車師國驍兵)位居九卿之一大司農之職。正是由於先祖們優秀的品德影響著後世子輩。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庭大亂,董卓奉命進京討賊。入京之後的董卓為了鞏固人心,先是為在十常侍之亂中受到迫害的忠義之士沉冤昭雪,後又徵召名士為其幕僚,這其中就有鄭渾的兄長鄭泰。但這只是董卓實現野心的開始,大權在握的董卓就呈現另一面自己,開始肆無忌憚。終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地反董勢力以袁紹為盟主形成“關東聯軍”。面對聲勢浩大的聯軍,董卓也只得避其鋒芒遷都長安,隨之一把大火將東漢二百多年的都城揮之一炬。作為漢室忠臣鄭氏兄弟對董此行為深惡痛絕。以何顒、鄭泰等人為首的幕僚就密謀除董計劃,最後採取荀攸的計策:“由董卓親近的越騎校尉伍孚刺殺董卓”,無奈計劃失敗,鄭泰逃亡投奔袁術,袁術表他為揚州刺史。長子鄭袤則與鄭渾留在京師。不過京師並非久留之地,於是攜侄前往揚州依附兄長,遺憾的事兄長因病逝世只得逗留在淮南袁術處,袁術對其禮遇有加。但鄭渾卻明白袁術非雄主,轉投好友華歆之處。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好友華歆被徵入朝,鄭渾則因避亂留於江東。

大約在五年後(注據《晉書 鄭袤傳》記載鄭袤是在十七歲那回鄉故從生詳可推斷越在建安十年)。因華歆推薦受到曹操青睞徵為丞相掾屬,後擔任下蔡縣長、邵陵縣令等職。就在邵陵縣中鄭渾就展現了非凡的才能。漢末天下大亂,百姓食不果腹,居無定所,更不用提在亂世中繁衍後代。這點在曹操在《蒿里行》中可以明顯看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鄭渾到任之後沒收漁獵工具,督促他們種田養蠶,使得百姓不在四處流離。並對棄嬰加以處罰,剛開始百姓怕犯法,後來生活富裕就沒有不養育嬰兒的,以至於為了表達對其感謝,生下的無論男女都以鄭字為名。因此功績曹操又任其為為丞相掾屬,拜為左馮翊前往三輔地區。從而使得與先輩一樣展示自己的另一面。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三):三徵掾屬魏將作大匠鄭渾

魏武帝曹操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但卻是各路諸侯中心繫百姓之一,因而才有唯才是舉的出現

雍涼破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潼關之戰一封塗塗改改的書信使得十萬關中聯軍土崩瓦解。流寇則成三輔乃至雍涼地區最頭痛的問題,這其中敗逃藍田的梁興等人成最大的心腹大患。《三國志 鄭渾傳》記載:“時梁興等略吏民五千餘家為寇鈔,諸縣不能御,皆恐懼,寄治郡下。”由於各個縣令紛紛逃離讓梁興等流寇覺得不堪一擊,開始意圖奪下左馮翊的治所高陵。當時就有人建議鄭渾將治所遷移到別的地方避避風頭,不過遭到鄭渾的拒絕一來:梁興等人只是烏合之眾對他們來說士氣極為關鍵,“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等於不戰而降,二來潼關之戰以後,馬超就意圖重奪關中之地,發動浩浩蕩蕩的冀城之圍。若此時梁興拿下高陵首尾呼應,勢必讓雍涼局勢發生翻天地覆。於是開始修築城牆表明與城共存亡,另一方面則鼓勵吏民打擊梁興部下,吏民常常俘獲他們的妻兒,那些部眾都向鄭渾請降。同時派遣吏民到山谷中勸降,又讓原本逃跑的縣令回到本縣去安撫民眾。漸漸的梁興等士氣低落不敢輕易進擊,只得退守鄜城。不久護軍將軍夏侯淵率軍趕到,與鄭渾所率的民兵通力合作大破梁興流寇。從而緩解曹軍被首尾夾擊的尷尬局面(從後來馬超敗退漢中來看若非楊阜等人用計逼退馬超,想必夏侯淵也無力重奪冀城)。梁興雖誅其餘部尚在,這些人就落草為寇成了山賊時常擾亂平民。

《三國志 鄭渾傳》記載:“渾復討擊破富等,獲二縣長吏,將其所略還。”從戰後鄭渾解救兩個縣的官吏百姓來看可見山賊戰鬥力之強。有一個叫趙青龍的流寇,殺死左內史程休,稱霸一方,鄭渾則派來一個刺客不費吹灰之力取其項上人頭。從上兩件事來看鄭渾是一個難得的文武全才。其後又分別平定關中聯軍餘部,《三國志 鄭渾傳》記載:“前後歸附四千餘家,由是山賊皆平,民安產業。”這對剛剛結束潼關之戰的三輔地區來說是個大數目。因此之功夏侯淵被封為博昌亭侯。鄭渾則被任命為上黨太守,正當他準備在上黨大幹一番之時,漢中的硝煙讓這位全才從幷州調回到三輔地帶,等待他的則是劉備率領的千軍萬馬。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三):三徵掾屬魏將作大匠鄭渾

馬超費盡心機重返關中腹地,無奈正是有鄭渾這樣的能吏使得無望

能官巧吏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當曹操平定涼州之時,他的“老朋友”劉備則如願以償的奪冠益州,漢中就成了曹劉雙方較勁的重點。曹操趁其立足未穩搶先一步佔領漢中,奪得戰略上的制高點出乎意料的是曹操放棄司馬懿等人直取益州的建議,留下夏侯淵等部眾返回許都。臨行前,為生事變接受雍州刺史張既的建議將漢中百姓遷往他處,這其中包含曹操的種種擔心:一來曹操擔心張魯東山再起。眾所周知這些漢中百姓組成是錯綜複雜,除了本土人士,也有一些是因漢末大亂從三輔,關中地區流入漢中,甚至是一些羌胡人士。《三國志 王平傳》記載:“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這些人在張魯的五斗米道教下聽命於他。張魯一走勢必會引起騷動是一個重大的隱患。二來:曹操似乎預感到漢中失守,漢中的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劉備打這塊地的主意也不是一天兩天。因此曹操開始浩浩蕩蕩人口大遷移,除了將張魯全家帶到鄴城之外,也將漢中的百姓遷到三輔地區。

《三國志 張既傳》記載:“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從數量上來看這次人口遷移是十分龐大的,由於大量百姓入流使得三輔地區的壓力空前巨大。而這個擔子正是落在當時剛擔任京兆尹的鄭渾身上,鄭渾接收之後修訂移民之法,讓這些剛入三輔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其次就是解決漢中人口大空缺的問題,不僅向漢中地區提供軍糧還派人到漢中耕種生產。曹操聽聞此事之後大為欣賞,於是三徵他為丞相掾屬。這一干就是五年直到曹丕稱帝之後,才拜為為侍御史,加職駙馬都尉(此稱謂在曹魏頗為罕見,在曹魏史上是以皇帝的女婿授予駙馬都尉這個稱號最有名的就是何晏,不過從鄭渾的年齡以及妻子挨餓受凍經歷來看顯然是不像帝婿)。調任陽平、沛郡太守。後歷任為山陽和魏郡太守,在任期內地方井然有序,深受當地民眾愛戴。魏明帝曹睿繼位之後就想起這位精明能幹的巧吏,於是調回京城拜將作大匠(這與曹睿喜好營建宮室有關)。此後關於鄭渾的記載是少之又少,不過一處工程見證了這位能吏留下的寶貴遺產。《三國志 鄭渾傳》也記載此事:“郡界下溼,患水澇,百姓飢乏。渾於蕭、相二縣界,興陂遏,開稻田。郡人皆以為不便,渾曰:“地勢洿下,宜溉灌,終有魚稻經久之利,此豐民之本也。”
遂躬率吏民,興立功夫,一冬間皆成。比年大收,頃畝歲增,租入倍常,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鄭陂的貢獻不在於曹魏一朝甚至還幫助了下一代,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也提到鄭渾建造鄭陂的功績。或許當築造鄭坡的那刻起那鄭渾早已放眼百年之後的事了。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三):三徵掾屬魏將作大匠鄭渾

鄭坡見證歷史滄桑變故,也明白建造者的用心良苦

結語

陳壽對於鄭渾的評價也是頗高並稱其為名守,晉宣帝司馬懿以叔叔鄭渾的事蹟來勉勵侄子鄭袤。鄭袤果不負宣帝期望在任期間受百姓敬仰以至於回京擔任少府之時,兩邊百姓在路邊哭泣捨不得他離開。正是因為有先祖優良傳統使得鄭家成為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之一(分別為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可以說鄭渾、鄭袤是鄭氏一門最高巔峰的奠基者,這離不開先祖們的教誨,以及那那段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得叔侄明白百姓之所苦,自己職責何在!曹魏的興起離不開這些廉吏們的用心良苦。就像所建的鄭坡述說著鄭渾那清廉為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