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惨败夷陵和马谡错失街亭,哪个对蜀汉最致命?

小小生活百宝书


毫无疑问对蜀汉最致命的失败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因为关羽的失荆州是蜀汉由强转弱的标志性事件和转折点,在关羽失荆州前,蜀汉的势力一直在上升,并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同年达到顶点,而从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衡量一个失败,不是要看他有多少的损失,而是要看这个失败对总体的影响,关羽失荆州,对蜀汉整个国运的影响是最致命的,以至于失去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基础,两路出军的战略,兴复汉室的梦想,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蜀汉政权是建立在刘备个人名望上的政权,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 ,刘备还是手无寸土,就连脚下驻守的地盘,还是他不知道有多远的远房皇亲刘表让他镇守的,说的好听点叫镇守,说的不好听就叫看门,是替人看门。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刘备有什么?什么也没有,除了亲如兄弟的关羽、张飞,还有一路跟随他这个落魄皇亲的孙乾、简雍、糜竺、刘琰、赵云以及三顾茅庐请来的还不足一年时间的诸葛亮,刘备的发展之路有多难,如果各位有过创业经历就会明白刘备的成功有多难?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时隔14年之后再一次有了地盘,荆南四郡,而上一次刘备有地盘则是在14年前,陶谦病逝前让给他的徐州,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哪怕只有四郡之地,刘备总算有了安身之所和容身之处,以及将来发展的龙兴之地。



从此以后,刘备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向孙权借来了南郡,接着应益州牧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三年后,益州换了主人,刘备夺了益州全境,国土面积瞬间增加一倍以上,人口增加2倍以上,拿下益州后,刘备才能有真正可以争夺天下的资本,有了资本,刘备年少时的梦想再一次浮上心胸。

接下来,刘备在法正的建议和谋划下,拿下汉中并赶走一生中最大的对手曹操,下令刘封、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到关羽北伐前,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点,刘备开始膨胀了,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效仿汉太祖刘邦的故事。



如果事态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尤其是现在几近达成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仿佛只要再努一把力,天下唾手可得,于是便有了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当然了,不用怀疑,这就是刘备的命令。

围襄阳、樊城二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在襄樊之战打出了一个小高潮,仿佛一切都朝着蜀汉有利的方向发展,可是随后发生的白衣渡江、奇袭荆州,让刘备的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居然背盟偷袭,夺荆州,杀关羽,将刘备的势力彻底赶出了荆州,赶出了刘备赖以发展的龙兴之地,从此之后,蜀汉的势力再也没有固定在荆州地界。



1、关羽失荆州,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益州只能偏安一隅,想要统一天下必须要有荆州,现在荆州没了,那种失落感、绝望感对于一个年近60岁,行将朽木的老人刘备来说,近乎毁灭性打击。

2、关羽失荆州,蜀汉失去了两路出军的战略。隆中对的战略,再也无法实现,“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只能出现在梦中了。



3、关羽失荆州,蜀汉失去了兴复汉室的梦想。任何梦想都是建立在你所拥有的资本上,我们常常感叹“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当你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时,梦想还真的存在吗?

4、关羽失荆州,蜀汉失掉了勇往直前的信心。荆州的丢失对蜀汉的打击是相当致命的,整个蜀汉政权是建立在以荆州派士人为骨干及统治阶层,以东州派势力为辅助,以益州派势力为打压的基础上,荆州丢了,在蜀汉政权中为官的这些士人将彻底成为无根之水, 有家不能回,有庙不能拜,沦为流民。



荆州的丢失对荆州派士人的打击是相当致命的,蜀汉政权的骨干,直到灭亡前,大多数上层官吏仍是荆州人士,丢了荆州就失了信心,失了信心就很难恢复信心,没有信心如何打天下?这是心理上的创伤。

当一个政权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因为一个失败,而导致一连串的失败,如同蝴蝶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最致命的打击,才是一个政权真正衰弱的开始,从关羽失荆州,到蜀汉的灭亡 ,也不过短短43年时间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先说说失街亭,街亭的丢失产生的后果是,进军道路受阻,几万大军折损,人力、物力、战略资源损失很大。但是街亭丢失以后,魏军也没能以此进军给蜀汉造成威胁,而蜀军也通过其它道路继续北伐。因此,街亭只有重要性,没有主导全局的地位。

再说说失荆州,荆州本应是东吴的一部分,前期刘表坐拥荆襄九郡,孙吴也还没有吞并整个南方的实力,所以可望而不可得。孙坚为长沙太守,打下一定基础,但也仅限于和刘表毗邻,却无法相抗。孙坚死后,孙策从袁术处借得人马,往曲阿发展,由于其征战手段得力,很快征服江东一代大部分地区。孙策早亡,孙权继位,但是孙权更长于守业,没有往外扩张的能力。赤壁之战后,南郡、彝陵、零陵、桂阳、长沙等郡县都为刘备所得,荆州被强借,成了刘备的根据地。荆州若失,则动摇刘备根基,所以派心腹大将关羽镇守。可是后来东吴偷袭,还是夺了荆州。而此时的刘备已经在益州站稳脚跟,所以虽然失去老根据地,也还有新的落脚点可以活动。

最后说说夷陵之战。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把一腔怒火都烧到东吴头上,奋力进军,结果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败退至白帝城坚守。此一役蜀汉折损几十员将领,十几万士兵,辎重粮草丢失无数。经此一战,蜀汉走了下坡路,出现了人才荒,国力大受影响。最致命的是蜀主刘备在退至白帝城不久就托孤殒命。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用兵之道有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方法。刘备一死,后主刘禅继位,如果说刘备是雄主,那他这个宝贝儿子刘禅就是熊主,甚至接近于软骨头,除了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会。后期的诸葛亮才是真正掌控蜀汉大权的人,而此时的诸葛亮有些穷兵黩武,频频发动北伐战争,致使国力逐渐下降。而废物刘禅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亦或是民生,都拿不起来。试问,若是刘备还在,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么?


禁街虎1


肯定是关羽的失败是最致命的,在关羽败亡之前,刘备在汉中逼退了曹操,蜀汉拥有益州,汉中,上庸以及荆州三郡,从三个方向保持着对曹魏的军事压力,从长江和汉水的上游威胁着孙权的西部边境。此时的蜀汉政权,拥有约140万人口,13~15万人的军队,军事实力和控制的人口以及国土面积,基本上跟孙权旗鼓相当,起自微末的刘备到此时算得上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如果刘备从此开始及时调整蜀汉政权的战略,完全可以跟曹操,孙权一争短长,至少可以跟孙权并驾齐驱,不必再仰人鼻息了。但是关羽的败亡,让蜀汉损失了近40万人口,四万左右的军队,富饶的江汉平原产粮区,又间接导致了孟达的叛变,蜀汉又丢失了一个能够前出中原的前哨阵地,还连带损失了上万的军队和孟达,申耽申仪的上万户部曲,蜀汉政权一下子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和军队,而孙权由于得到了荆州三郡,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口和三郡的地盘,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蜀汉由此就跟孙权的实力拉开了距离,跟曹魏就更加天差地远了,实际上蜀汉从此开始就已经丧失了跟孙权以及曹魏一争短长的实力,只能自保了。至于后面的夷陵兵败,街亭溃败实际上都是由此而引发的后果,没有关羽的阵亡,夷陵之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刘备,张飞也不会那么早死亡,只要他们还能够支撑五年,刘禅继位的时候就已经22岁了,是可以自行处理政务的年龄了,蜀汉就不可能出现诸葛亮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局面,那么就不会发生由诸葛亮这样的文官统兵北伐的事情,所以,街亭那样的溃败也就不会发生了。




狼的影子716


首先看一下,这三场战斗,蜀汉都失去了什么?

荆州之战:

  • 失去了最强统帅关羽;
  • 失去了荆州地盘(零陵、武陵、半个南郡);
  • 破坏了“隆中对”战略;

夷陵之战:

  • 失去了冯习、张南等众多中青代人才;
  • 失去了大量有生力量,士兵伤亡人数应该大于荆州之战;

街亭之战:

  • 北伐首个硬仗,丧失士气,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部署;
  • 失去了青年将领马谡;

街亭之战,只是首次北伐的一场局部战斗,影响最小。其它两个,都是战役级别的。

在笑谈君看来,关羽败走麦城对蜀汉最致命,理由如下:

  1. 蜀汉缺乏人才。论大军统帅,曹操手底下一大把,夏侯渊没了张郃顶上,于禁没了徐晃顶上……东吴也有名声在外的四大都督。而关羽身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陆战、水战都很在行,他一死,基本没人能顶上。
  2. 丢了地盘。曹操赤壁之战打得那么惨,但是中原、河北这些地盘都没受影响,所以很快就能积蓄实力。而荆州丢了以后,蜀汉的人口、财政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发展潜力下降,后期的北伐也只能走崎岖的山路,无法像诸葛亮“隆中对”设想的那样两路进军了。

在荆州之战前,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蜀汉政权处于巅峰时代,但荆州丢了以后,形势急转直下,基本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只能固守一隅,这是由盛转衰的关键。刘备最后想要拼命一搏,发动了伐吴之战,结果还是惨败,留给诸葛亮一个烂摊子,神人也难翻盘了。


历史都付笑谈中


其实对于蜀汉来说,关羽的败走麦城也好,马谡的错失街亭也罢,都是十分致命的失败,一个是使得蜀汉从此丧失争霸天下的最有力的前沿基地和人才基地,只能退守天险的巴蜀,另一个呢,使得蜀汉从此丧失了争夺一块前沿基地的希望,此后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下一块可以向外发展的地盘,那么如果真的非要选择出哪个最为致命的话,那么我认为其实是关羽的败走麦城最为致命,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羽剧照


首先,单纯在这场的败走麦城中,蜀汉的实力损失之大超乎想象,一来关羽,张飞两员重臣的损失,这不仅是损失了两员将领而已,对于蜀汉的威望也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而后刘备的复仇失败,直接使得蜀汉的实力倒退了好几年,以至于此后数年内,在诸葛亮呕心沥血之下,也未能全部恢复,丧失了最后最好的发展机遇与争霸天下的资格。

马谡剧照


另外,关羽的失败,荆州的丧失,使得蜀汉再无前沿基地可用,而且荆州不仅是蜀汉的兵员,粮草的最大供应地,也是一块盛产人才的巨大工厂,丧失了荆州不仅说是丧失了前沿基地,也断了人才的供应,这也是后期蜀汉面临最大问题,后继无人,而人才才是三国争霸的最大保障。

诸葛亮剧照

最后,相对于前期关羽所造成的损失,其实马谡的失败也就不是那么严重了,只不过马谡的失败却是断送了蜀汉的出川和争霸的最后一点希望,才会显得如此严重。其实真正来说,经历过前期的败走麦城,夷陵惨败的蜀汉就已经输了,只不过诸葛亮用了毕生心血,又给这个早已失败的蜀汉注入了最后一点希望,有了一丝生机罢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微探索


荆州失,促使刘备发动对东吴决战:刘备夷陵惨败,把蜀国的生力军差不多损失十之七八,自己也因此搞的白帝城托孤;蜀国再无以前的强盛,人才更是调零。如果说关羽败走麦城和刘备的夷陵之败,谁是蜀汉的致命一败,不用说也是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

关羽败走麦城是因,刘备夷陵惨败是果。

关羽因进攻曹操,虽然打得曹操一路惨败,几乎就要迁走自己老巢;可是关羽没有对东吴加强防备。曹操和孙权联合,两面夹击关羽,抵挡住曹操,而无法意料东吴的偷袭,关羽虽神勇,但荆州被占已经无法改变。败走麦城失去大部分荆州之地,自己也被搭上性命。

刘备因荆州和二弟关羽的失去,决心找东吴报仇;在准备过程中,诸葛亮和赵云极力反对,刘备不听,这其间还把张飞给损失了。

由于诸葛亮不赞同,刘备也是带有几分气恼;关羽、张飞接连失去,更加促使了刘备攻打东吴的决心。东吴陆逊采取诱敌深入之计,火烧刘备连营,刘备大败。此战损失蜀汉军力太惨重了。以致于蜀汉兵力削弱,再也回不到从前。

诸葛亮北伐,用人不当,街亭失守: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发动北伐,对曹魏用兵,也是对曹魏发动决定性的一次大战;诸葛亮力排众议,坚持用马谡守卫街亭,然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自身骄傲,不把魏军放在眼里;最后被张郃打败,占据街亭。而赵云、邓芝的人马也在箕谷战败;还好赵云能够把自己所部带回。而街亭失守,是断了大军回撤的通道,以后蜀国出兵也被遏制。

第一次北伐不但没有获得收获,反而失败;以致于后面几次北伐都受到影响;主要是曹魏加强了守边的强化,对蜀国更加防备。

夷陵之败对蜀汉是最致命:荆州失,蜀国只是失去一地,而街亭丢,造成蜀国失去了攻击曹魏的前进之地;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有利的支点。刘备还拥有大片地盘可以经营。而夷陵虽然没有失去地盘,但损失的军力、财力、物力是无法弥补的;没有发动夷陵之战,刘备守住现有的地盘还是可以的,由此更不会有街亭失去的可能。


历史戏语


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失了荆州是蜀汉集团最致命的打击。失去荆州刘备失去了老革命根据地,损失了四万以上军事有生力量,失去了一条最方便快捷进攻中原的道,恢复汉室的愿望基本上不能实现了。刘备据益州一隅,民少国小,必须开拓。孙权谋害关羽,占了荆州,刘备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章武二年部署伐吴,文武阻谏刘备不从,赵云直谏,国力薄弱,兵力不足,还要四方防御,伐吴不是时机,最大的敌人是曹魏。刘备大怒,最信任贴身的人都不支持自己,伐吴没带上赵云。以冯习张南为先锋,带领益州本土士兵三万,以荆州原部老兵二万为中军,关兴张苞为护卫,阆中张飞原部加地方一万人马为合后,黄权率一万人马都水路,马良为参谋,老将黄忠随行(三国志记载黄忠已殁,〉。刘备亲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杀进东吴。一路夺关斩将,势如破竹,从秭归攻到夷陵。孙权震惊,举国无策,派使前来求和。押解杀害关张二将仇人到大营,归还荆州,送还孙夫人。刘备不许,要亲自捉拿杀害关张二弟仇人,自己夺取荆州和夫人。刘备自恃声势浩大,孙权威惧,志在消灭东吴。但刘备太低估东吴势力了,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来战刘备,陆逊只坚守不出,消磨蜀军意志,久攻不下,天气炎热,刘备连营七百里伴水扎寨。陆逊觉得机会来了,全军出动,用火烧七百里连营,七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灭,众将死战保护刘备退回白帝城。其实刘备伐吴最多八万人马,加蛮王一万,其它支援,总兵力不足十万,当时蜀中也调不出更多兵力。夷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主战场在猇亭,以江边开阔地从秭归到猇亭不过七十余公里,三国地名跟现在相同,秭归就是现在秭归县,夷陵就是现在宜昌市,猇亭就是现在宜昌市猇亭区,到宜昌市十七公里,七十公里一百四十里,说成七百里,十万大军说成七十万,古人也太夸张了吧。夷陵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袁绍损失最惨,兵败身死。赤壁之战曹操损失极大,再没有力量征吴收蜀。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最小,战死投降的不过五六万,都是一些新生力量。后来诸葛亮加以整顿恢复,几年蜀军就有很强的战斗力。马稷错失街亭其实也无关紧要,当时是诸葛亮低估了魏军的力量和速度,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快速赶到陇西,与先锋张郃商议抢占战略要地街亭,若马稷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当道扎寨,怕也挡不住张郃的五万大军。纵使不失街亭,取得第一次北伐胜利,以后也难以攻克长安,因为魏国兵力物力财力比蜀汉强得太多,司马懿坚守不战,消耗蜀汉兵力物力,诸葛亮也是没有办法的。主要是荆州已失,打乱了隆中策略,损失了重要基础,挠乱了刘备理智,恢复汉室,无力回天。


刘坤忠120



没什么争议吧!

对蜀汉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啊!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蜀国的兵峰之强盛,堪称三国之最;汉中、荆州双管齐下,曹魏曾一度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汉中之争,曹、刘两方持续了两年之久;这对曹操来说,无异于是慢性自杀,毕竟蜀道难行,战线拖得太上,取得不了实质利益,即便是一隅之地,也完全有拖垮曹魏的可能;所以两年之后,曹操说什么也不敢再耗下去了,加上荆州方面关羽也蠢蠢欲动,曹操只好撤防汉中;



刘备在汉中方面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之后,蜀国的兵峰强盛,将士们士气高涨,于是调转兵峰,直指襄樊一带;关羽领大军包围襄阳、樊城,借汉水之势俘虏于禁以及三万降卒,有势不可挡之势;曹操一度想以迁都来避开蜀国的锋锐;为什么呢?因为襄阳、樊城一失,整个南阳郡,再也没有坚城可守,南阳郡将会毫无意外的落入蜀汉之手;而曹魏的都城洛阳,恰恰与南阳郡接壤;也就是说,蜀汉一旦拿下南阳郡,曹魏的都城,将会时刻暴露在蜀汉的数万大军面前;所以曹魏只能选择迁都,蜀汉的兵峰,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可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蜀国是最有希望争夺天下的一年;同时,这也是蜀国唯一一次拥有争夺天下的资格,失荆州之后,蜀国就再也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格了;

所以关羽大意失荆州,是蜀国由强转弱之关键,是蜀国变主动为被动的转折点,使蜀国失去了唯一一次争夺天下的机会;

至于后来的夷陵之战,实际上也是关羽失荆州的连带作用;马谡失街亭,决定不了蜀国的命运;就算街亭不失,诸葛亮同样难以站稳脚跟;



爱尚文史


如果讲那次败对蜀汉最致命,得从各方面损失和影响来看。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损失: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八月水淹七军。九十月围攻襄樊。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十一月关羽让徐晃击败并回救荆州。关羽一边回荆州,人马越来越少。荆州将士纷纷抛弃关羽投降东吴,关羽只能率残部走麦城。突围时大部分将士又投降东吴,关羽身边只剩下关平赵累和十几个将士。十二月东吴斩杀关羽。



地盘: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人口:六十万以上。公元241年东吴统计人口是两百四十万,公元280年东吴投降上缴的户籍是两百三十万。说明东吴人口一直没有增长反而减少。所以推测公元219年蜀汉所据荆州人口跟公元280年人口应无大变动。公元280年西晋统计人口,蜀汉所占部分有六十万以上。

军队:按三国军队占人口十比一的比例,军队有六万以上。关羽北伐带着三四万。

人才:前将军关羽、都督赵累、将军关平、主簿廖化、南郡太守麋芳(驻守江陵)公安守将傅士仁(公安是刘备设置的荆州治所)零陵太守郝普、潘濬荆州治中典留州事、将领詹晏、陈凤、文布、邓凯、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武陵部从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宜都太守樊友等(刘备在荆州三郡又划分了几个郡。宜都是南郡划出来的)有记录有名字的十七人,没记录的就更多了。只有廖化诈死归蜀,其余战死或投降。

战略:荆州是把利剑,能直插魏国心脏。东吴的周瑜吕蒙在世时都是建议从荆州北上伐魏的。荆楚多俊杰。失了荆州,再也不能从这个人才基地补充选择了。汉中三县进可顺汉水进攻襄樊,退可守卫益荆。魏国伐蜀就是从汉中三县攻入。因为不用绕道关中八百里秦川。

刘备惨败夷陵损失: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刘备东征东吴的战争时间。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军先头部队攻入吴境六百里夷陵。公元222年刘备从秭归率军推进到夷陵猇亭驻军跟吴军对峙。公元222年闰六月东吴在夷陵猇亭大破蜀汉军,吴军继续追击在马鞍山、秭归跟逃跑的蜀汉军激战。八月刘备率残部退回永安。赵云从江州率军进驻永安。马忠从巴西郡率五千人抵达永安。(当猇亭之败消息传来,就在巴西郡征召县兵)


地盘:略

人口:略

军队:八万。魏人傅子记录:杀备兵八万。黄权江北部部万人以上。(晋书:黄权愿以万人当寇)张南部万人以上。(因为孙桓有五千人,要包围怎么也得万人)武陵郡响应的蛮夷在万人以上。(步骘率一万人在益阳防守。蛮夷沙摩柯此时在猇亭,应该带了人马过来)刘备在夷陵猇亭对峙七八个月,陆逊有四万多人。(孙桓五千在夷道给张南包围,当时最近的朱然有五千人。等到陆逊在夷陵猇亭跟刘备决战时,他才率军去救援。)刘备跟陆逊对峙的人马不会少于陆逊人马。加上黄权张南部就不少于七万人了。当时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是从巫秭归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驻军的。曹丕当时讲刘备不懂兵,那有连营七百里能打胜仗的。可见连营七百里的驻军是不少的。当时刘备是立了数十屯,算一屯五百人也有一万五了。刘备两个月间经历三败: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

人才: 据三国志刘备带去的文武有: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

战略:刘备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复荆州,跨有荆益。未能收复标志着蜀汉退出争天下的根本。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更是惨重。

马谡街亭之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出祁山,当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蜀汉。只剩下陇西郡坚守。马谡的任务就是在街亭挡住魏国援军张郃部。可是马谡根本没有挡住。军队数目不详,很多人认为是两万多。有两万人的话挡住张郃的五万人不是难事,只要为诸葛亮大军争取攻下陇西郡。那大军就能回师内外夹击张郃。



军队:应当在一万人以上。裴松之: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此战诸葛亮判马谡、张休、李盛等死刑,夺将军黄袭等兵权。只有王平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影响:在北伐一片大好形式,陇右三郡已降。陇西郡指日可破。陇西郡一破蜀汉就能切断凉州跟魏国的联系。可以籍陇右之资进军关中。这一切都是因为马谡失街亭所致。三国志: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我认为最致命的是刘备惨败夷陵。蜀汉东吴决战是在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所以史称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三大战役对三国的格局影响很大。官渡之战影响了北方的归属。赤壁之战后曹操再也不能越过长江。夷陵之标志着蜀汉退出争天下,之后三国疆域再无大的变动。而街亭之败只是三国众多战役中的一个,无法跟三大战役的夷陵之战相比。败走麦城损失的只是关羽关平等,失荆州的损失不比夷陵之战小。但给予蜀汉最致命一击的还是夷陵之败。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刘备征战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亦是对蜀汉最致命原因:

第一蜀汉的精锐尽丧

刘备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所以所带的军队是最精锐的。钱没有能赚、武器没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蜀汉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了。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刘备东征人马不详, 就算是损失不到五万人,那也占了蜀汉军队的一半。




第二损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损失三分之二的文武,曹操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大败也没有损失这么多文武。这些人才都是刘备数十年集四方精锐。 蜀汉在人才上本来就少于曹魏、东吴。刘备伐吴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荆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归曹魏,荆州已在东吴手上。所以不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补充人才了。就像东吴一样淮泗将领、流亡北士都不是江东人。丁奉原来不过是甘宁潘璋手下一小将而已,到了后期成为东吴统帅。世人为何嘲笑蜀汉廖化。廖化怎么说也是荆州主薄、宜都太守。 这些军队参与了刘备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还有些参与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参与东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轻,也久经战阵。第一代法正、刘巴、庞统、黄忠、关羽、张飞、邓方、霍峻、马超等先后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级将领又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像二战时很多国家男的战死了很多,七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男少女多。 冯习、张南、傅彤等都是从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的,经历了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有的还参加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南征荆州四郡。可以说是久经战阵。



第三:夷陵之战沉重打击了刘备及蜀汉上下

刘备自公元184年开始起兵讨黄巾到公元222年,征战近四十年。胜少败多,屡败屡战。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好不容易得了徐州,又让吕布夺了。重据徐州,又让曹操打跑了。投了袁绍、刘表,这两家伙又不给力。在特别是在荆州七八年间人马不过数千,城池不过新野小城。就连刘备自己都对感到前途很秒茫。刘备在荆州时对刘表讲: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但刘备仍然没有放弃。用刘备的话讲:然志犹未已。


公元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夷陵猇亭、马鞍山、秭归之战,损失惨重。刘备从此一蹶不振。刘备羞惭愤怒的讲:我居然让陆逊打败羞辱,难道是天意吗?以前数次失败,刘备都能振作起来。现在把失败归结于天意。几个月后刘备开始病重,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当年南中诸郡皆叛。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第四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三国鼎足而立,蜀汉只能偏霸。

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暂无变。经此一战蜀汉遭受重创。诸葛亮讲:此诚急危亡之秋也。公元222年八月刘备退到永安就不回成都了,也是担心东吴攻入蜀地。东吴这时派人求和。刘备又气又恨,却也不得已同意。东征未能收复荆州,东征大败。也意味着隆中对所讲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无法实现了。

有三个原因:1荆州是把利剑,能直插魏国心脏。东吴的周瑜吕蒙在世时都是建议从荆州北上伐魏的。2荆楚多俊杰。失了荆州,再也不能从这个人才基地补充选择了。3夷陵之战的失败,就只联吴抗魏自保了。


夷陵之战后三国的疆域再无大的变动,谁也吃不掉谁。吴蜀两家只能联盟抗魏。在夷陵之战时,吴范就讲后当和亲。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后,吴蜀会重新联盟。只不过吴范没有讲谁胜谁败。我认为无论谁胜谁败都会和重新联盟。


小鸿哥


这三件事按照影响排序的话,应该是:第一、关羽丢失麦城,第二、刘备夷陵战败、第三马谡丢失街亭。关羽败走麦城是对蜀汉影响最致命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标志着蜀汉隆中战略的全面崩盘。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都是在为关羽丢失荆州填补窟窿。

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刘备集团占领了巴蜀汉中,以及荆州三郡。在领土达到顶峰的同时,刘备集团刚刚取得了汉中之战和水淹七军之战的胜利,曹操军队节节败退,蜀汉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而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刘备集团紧接着失去了东三郡,只能龟缩在益州地区,再想要恢复当年的实力显然是不可能。

关羽败走麦城,责任并不在关羽。当时参与围攻关羽的,包括了东吴和曹魏所有优秀的将领,孙权和曹操更是亲自出马掠阵。这种实力差距的情况下,换成任何一个将领都一样。在关羽战败之后,刘备为了改变蜀汉衰落的现状,发动了夷陵之战。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蜀汉已经无路可选,不对外扩张,就只能坐吃山空。关羽丢失荆州之后,蜀汉成了三国里面实力最弱的,根本没有同曹魏和东吴耗时间的资本。因此刘备必定会发动战争,只是选择曹魏还是东吴的问题罢了。

夷陵之战同样以蜀汉的失败告终,这一战刘备损失了四万以上的军队,年轻将领损失殆尽,本人险些被俘虏。这次战败的原因在刘备,刘备自以为是,不断地犯军事失误,最终失败只能说是自作自受。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经过了五六年的准备才具备再次出征的实力。这一时期天下的局势已经稳定,诸葛亮北伐注定徒劳无功。

马谡丢失街亭,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同刘备的相反一样,诸葛亮在经过几年的经济发展,恢复了国力之后,立刻开始了对曹魏的进攻。马谡丢失街亭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占领了曹魏三个郡,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然而伴随着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放弃刚刚占领的领土,带领军队退回了蜀汉。笔者认为,马谡丢失街亭,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关系不大,当时魏明帝御驾亲征,身边的军队数量远胜于诸葛亮。即使是马谡守得住街亭,诸葛亮也会像后几次北伐一样陷入持久战,最终因为粮食问题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