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白居易有很多成名作,其中一些句子我們是耳熟能詳,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還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都非常經典,朗朗上口。

白居易還留下了很多七言律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錢塘湖春行》,但是白居易的七言律詩中,只有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作為經典流傳,這首詩的題目很長,既是題目,又是詩前小序,這首詩叫作: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飢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在此先交代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公元846年,這一段時間是唐代比較混亂的時期。“安史之亂”之後,社會早已千瘡百孔,動盪不安,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適即位,李適曾經飽嘗了戰亂,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因此,他在位前期,政治清明,體恤民生,嚴禁宦官干政,提拔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因“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勢力日益壯大,嚴重威脅著朝廷的安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適發動削藩戰爭,但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削藩失敗,從此開啟四鎮之亂,兩年後爆發"涇原兵變",李適相繼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平亂。李適執政後期卻任用倖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他又大肆斂財,崇信奸臣,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由武力轉為姑息,導致淮西勢力增強。

此詩正是寫於唐德宗時期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後,當年二月,宣武(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三月,彰義(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因各地叛亂頻發,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都發生在河南境內,而白居易居住在河南地域,因而一再淪為戰亂的中心,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再加上貞元十四、十五年長安周圍嚴重旱災,所以出現了“河南經亂”“關同陰飢”的場景。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後東歸省親。當時,白居易在洛陽待奉母親,而兄弟姐妹分散在五處,又屢經戰亂和災荒,詩人因戰亂而遠走他鄉、吃盡了骨肉分離而漂泊無定的苦楚而身懷感傷,於是寫下了此詩。

“時難年飢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又遭遇災荒,祖上留下的家業沒了,兄弟手足都東西四散地漂泊在他鄉。“時難年飢”指戰爭和饑荒,這是國家的災難,“世業空”“羈旅”則又是家人的災難。國難、家難種種不幸都集中在一起,真是難上加難。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在戰亂之後,到處的田園都荒蕪寥落,骨肉兄弟漂泊流浪,失散在途中。百姓不僅遭受飢餓的折磨,還要忍受親人分離的痛苦。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離群的孤雁之間相隔千里,形影相弔;同根的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詩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處,一個個就像離群的孤雁,形影相弔。因為大雁飛行時排列整齊,所以古人常用“雁行”作為兄弟的代稱,離群的孤雁本來就很憂苦,詩人又將“千里”放在“雁”之前,表現兄弟間距離的遙遠。以“雁”“蓬”來作比喻性概括,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形象地反映了兄弟分離的現實狀態。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前三句屬於概述,以親身經歷概括出家園荒殘、手足離散的苦難,兵荒馬亂,洪澇饑饉的場景。前面的概述都鋪墊好了,便引出最後一句“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因為思念,詩人在詩的結尾想象出了一幅感人的畫面:一幅五地望月而共生鄉愁的圖景。看到同一輪明月應該都會落淚,雖然在五個不同的地方,但兄弟手足今晚都會思念家鄉和親人。“明月”即圓月,是團圓的象徵,身處五地的兄弟姐妹看到圓月都會生出何時團圓之心。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骨肉分離,家人分散,戰亂頻發,災難連連,這是時代的磨難,更是廣大老百姓的磨難,戰爭、災害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用最平實的語言抒寫出了感人的兄弟骨肉之情,令人感動落淚。

有時候,越是平淡的語言越是能打動人心,或許是因為這樣,《唐詩三百首》才這將首詩選入其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