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區區三個德國師的隆美爾為何能打的那麼猛?希特勒為什麼不多給點部隊?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三個德國裝甲師,需要至少十五萬噸船作為運輸後盾。



然而,海上補給能力差是德意兩國的軟肋。英國的馬耳他航空隊還有地中海艦隊,成了意大利運輸船的殺手。德意的護航兵力只能保證有限運輸船安全抵達非洲,即使如此也有數以百計的坦克、數以萬噸的油料白白被擊沉於海底。



此外,陸地運輸也是一個瓶頸。德意運輸船隻能在班加西、的黎波里卸貨,距離利比亞和埃及邊境有上千公里距離。長途車運也限制了物資轉運的效率。相比下,英軍在亞歷山大港就可以卸貨,距離前線近的多。

德軍原本佔領託布魯克後,可以利用這個港口,但港內布有大量水雷,再加上英軍空襲,導致港口根本無法使用。



所有這一切的後勤限制,都造成了德軍兵力規模無法繼續增加。即使運足了坦克飛機,也運不上油料和彈藥,再加上還有一堆意大利師在搶補給......


陶式防務評論


也不太準確,隆美爾在挺進到阿拉曼之時已經擁有四個德國師,即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5輕快師升格而來)、第90輕型快速師和由一些空降兵單位組成的摩托化“非洲師”。但是經過數千公里的長途沙漠作戰,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經損耗非常嚴重。



德國人雖空有四個師的番號,卻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輛坦克了,輸掉阿拉曼戰役也屬正常,而隆美爾的不幸在於,希特勒從來沒有意識到北非戰場的重要性。法國戰役橫掃西歐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將,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指揮權,並被晉升為德國“非洲軍”中將軍長,以幫助被英國人揍得鼻青臉腫的意大利盟友。

其實在首批到達北非的德軍部隊中,就整整缺少了一個裝甲團的編制,因為該團坦克都隨著貨船沉到了地中海底。這就是希特勒不太願意給隆美爾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海空軍的控制之下。

(隆美爾在北非)

希特勒對大海是有恐懼感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擱淺,多多少少也有一點這方面原因。馬耳他島上英國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國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羸弱,使得從德國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動都是一個危險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補給的匱乏,始終困擾著隆美爾的戰術發揮,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險過海增援北非,還不如通過鐵路給更重要的蘇德戰場輸血,換誰都會這麼想。

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是幾乎沒有水面力量的,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主要由意大利海軍承擔,在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之前,真正協助隆美爾高歌猛進的決定性力量,其實是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的存在。它們以意大利機場群為基地,完全壓制了馬耳他的皇家海空軍,使地中海航線有過一段時間的順暢,同時也掩護隆美爾的地面部隊快速推進。

(隆美爾在北非)

隨著蘇德戰場吃緊,第10航空隊主力1942年下半年調走,馬耳他的英國戰機和地中海艦隊可謂是死灰復燃,猛烈襲擊著所有過往的軸心國船隊,隆美爾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而缺乏空中掩護的德軍裝甲部隊,也在絕對優勢的皇家空軍打擊下損失慘重,因此隆美爾缺少的不僅僅是增援部隊和坦克,德國空軍的疲於奔命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希特勒就無力給隆美爾一些必要的援助呢?顯然不是,在隆美爾奉調回國休養之後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戰役全部結束,德意軍隊殘部25萬人走進了戰俘營,其中僅阿尼姆大將指揮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非洲裝甲集團軍改稱)就有七個師的番號,包括第10裝甲師和武裝黨衛軍部隊等等,被俘人員數量多達125000餘人。也就是說,在北非戰場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緊急實施增援,問題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級上將)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能擁有七個德國師的部隊和足夠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馬利幾乎肯定會遭到失敗,德軍就可以衝到尼羅河完全佔領埃及,然後向北席捲中東產油區,向南直撲印度與日本人見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迴跟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會師。

那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最擔心出現的情況,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極度虛弱和強弩之末了。

(蒙蒂來了)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戰略格局仍然不夠,以及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不足。在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開闢戰場,原計劃是將這些寶貴的兵力用於巴爾幹。可是如果不接濟墨索里尼這個“不爭氣的盟友”,那麼軸心集團就可能出現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臺的情況。怎麼說呢?就跟當初被動介入西班牙內戰一樣,派隆美爾征戰北非也是希特勒並不情願的選擇,一個身不由己的作戰行動。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爾軍團的存在可以穩定墨索里尼的政權,並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戰場的有限勝利,也可以沉重打擊和牽制英國的勢力,僅此而已。至於深入中近東和迂迴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他連想都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預料到,隆美爾會以那麼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意大利總參謀部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僅僅是守住利比亞別讓意軍崩潰,他們甚至一度阻止非洲軍團無限向東進攻。

(蒙哥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擊增調援兵的突尼斯戰役,希特勒的目標也不過是防止北非戰場全面崩潰,那樣盟軍下一步必然要登陸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國人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行動。結果因為海路被嚴密封鎖,七個德軍精銳師最終無路可退全軍覆滅。如果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不作如此無謂的犧牲,乾脆投入到兵力緊缺的蘇德戰場,效果豈非更好?某種意義上,希特勒的戰略取捨能力,跟常凱申大隊長特別相像。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隆美爾在1942年哭著喊著要求增援的時候,希特勒送來的僅僅是一枚勳章和陸軍元帥的節杖,而這玩意是嚇唬不住蒙哥馬利的,戰爭的勝負畢竟靠的是實力。

(隆美爾在西線)


度度狼gg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德國在二戰期間被世界尊稱的名將,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戰場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之所以用僅有的三個裝甲師打得那麼猛的原因在於:隆美爾在接任北非軍團長以後,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採用了游擊戰術,並且對於裝甲的保養和維護嚴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運輸資源的路線,對於北非,支援遠比路上的消耗更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可以被後人永遠銘記的軍事將領,他們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揮技巧給予這場波及世界的大戰更多可能和熱度。作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爾而言,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膽大心細的工作作風成就了他傳揚後世的美名。如果說戰爭中除了國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這場戰爭的恐怕就是這些名噪一時的將軍了,而在二戰期間,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國人哭爹喊孃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北非戰場的開設本意是為了軸心國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東地區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陸,可恨的是意大利作為三大軸心國主力之一,其軍事實力與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面對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罵的同時,選擇可以力挽狂瀾的將軍支援北非軍團!

隆美爾的成名作,或者說隆美爾被世人所知的戰役來源於二戰初期,德國入侵法國時!這個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漸露頭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並且成全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那就是能夠親自指揮一部裝甲師!希特勒大手一揮,位於第四集團軍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就落到了隆美爾頭上,信心十足的隆美爾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其所指揮的裝甲師堪稱德軍裝甲部隊的榜樣,縱橫穿插,在撕裂法軍防線的同時,保持迂迴戰術,利用德軍強大的突進能力,摟草打兔子,很快,法軍面對隆美爾的裝甲師的防線被徹底打破!在這次戰役裡,隆美爾率領的裝甲師又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魔鬼之師”!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經過反覆的考量以後,下令隆美爾趕赴非洲,接任德國的非洲軍團,以中將銜統領非洲軍團軍長一職!

面對北非戰場咄咄逼人的英軍,在己方兵力,裝甲部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隆美爾在到任後的兩個月裡,快速整合了部隊,並且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保護裝甲設備的完整率,所有的參戰士兵必須學習裝甲的維護和保養,本身部隊所在的機械師,必須得到部隊的全面保護!

接下來,隆美爾迅速制定了進攻方案,是的,你沒有看錯,在手中僅有三個裝甲師的隆美爾,面對數倍於己的英軍,選擇了進攻,利用英軍在之前對意大利作戰節節勝利後的驕視之心,在方案制定後,隆美爾集結了北非軍團所有的裝甲部隊和參戰人員,孤注一擲,強攻了疏於防範的英軍,結果英軍大敗,隆美爾聯合意大利的軍隊,趁勢收復了之前被攻陷的領地。被德軍打得心驚膽戰的英軍在蒙哥馬利的帶領下,終日惶惶。而隆美爾在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地區以後,採用游擊戰的打法,四處尋找英軍的小股作戰部隊,對其實施殲滅打擊,並且對可以修復的英軍坦克全部遷回了大本營,這也是很多英國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軍團為什麼可以一直進攻的原因,甚至在對戰的時候,可以碰到原本屬於英國的坦克在地方的陣營裡!

可以說,戰事進入後期,北非戰場對於希特勒來說,只能算是牽制同盟國兵力的地方,對於缺少補給和支援的北非軍團來說,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大的對同盟軍進行殺傷,失去了運輸路線的軸心國,只期待北非戰場的陷落時間可以晚一點,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但是隆美爾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北非軍團提前的覆滅,也打擊了所向披靡的英軍!加大了同盟國對於北非戰場的資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這場戰事結束的時間!


詩涵果果解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元帥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在麾下人員和裝備均遜色於對手的情況下,隆美爾率領著非洲軍團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三個裝甲師,仍然將英國人打得潰不成軍。按常理來說,德軍既然已經在北非打開局面,納粹大本營應該再接再厲,為其提供更多的支援以便擴大戰果才對,但縱觀二戰始末,這位“沙漠之狐”能夠調動的兵力一直都是屈指可數,所謂“軍團”完全是唬人的噱頭。那麼在德國統帥部的規劃中,為什麼會這般厚此薄彼呢?

實際上雖然隆美爾戰功卓著,但在希特勒眼中北非戰線始終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換句話說“非洲軍團”打得好壞根本無關大局。而要解釋清楚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從德國人介入非洲局勢開始說起。起初在北非與盟軍纏鬥的軸心國主要是意大利,但稍微熟知二戰的讀者都會對意軍低下的作戰能力有所瞭解,因此在德國正式介入之前,意大利軍隊基本是被英軍壓著打。北非戰局既然與德國無關,希特勒大可不必趟這趟渾水,關於其為何最終決定出兵北非,不少人理解為“拉墨索里尼一把”,但我覺得真實情況遠非如此。

雖然非洲戰局對德國無關緊要,但對意大利而言卻是關乎威望的頭等大事,假使意軍果真被英軍全部吞掉,那麼墨索里尼在國內的地位勢必受到巨大沖擊,這對穩定軸心國的全局極為不利。在通盤考慮的情況下,納粹大本營派出了自己的殺手鐧——隆美爾,而後者也由此翻開了自己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頁。在遏止住英軍的進攻勢頭之後,德意聯軍適時轉入反攻,但無奈於彈藥給養跟不上而常常達不到預定效果。這個時候隆美爾最缺的就是補給和增援,但希特勒授予他的卻只有一根元帥權杖。

當然也有人說只要德國持續擴大在北非的戰果,趕走英國之後就可以從中東把石油運回國內,這樣對支援東線也會大有裨益,這種想法確實美好,只可惜不切實際。與英美等海洋強國相比,德國的陸、空軍均堪稱世界一流,但唯獨海軍提不上臺面,而要將中東的石油運回國內必須事先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權,但這對這一時期的德國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不管隆美爾在北非打得是好是壞,增援始終是沒有的,而且不僅沒有增援,反而原屬非洲軍團序列的部分德軍還要抽調出去增援對蘇作戰,這導致隆美爾在後期面對蒙哥馬利的進攻時越來越感到吃力。

當然話說回來,即便德軍大本營有心增援,面對英國的龐大艦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從德國到北非需要穿越地中海,而地中海中央的馬耳他島卻在英軍掌控之中,從該島起飛的英國空軍使德軍的援助行動根本無法展開。在“非洲軍團”的空中力量被抽走增援東線之前,隆美爾還能勉力支撐,而在該部調走之後,英國飛機幾乎是貼著地面對德國人狂轟濫炸。這個時候蘇聯逐漸在對德作戰中佔據上風,希特勒的全部精力幾乎都被吸引到東線,更加沒有心思關注北非局勢。

地圖帝


隆美爾在北非取得的勝利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自身的軍事才能,二是當時德軍在軍事理論上的領先,和德軍將士的軍事素質。而希特勒對北非戰場的輕視,是出於他的戰略意圖,北非戰場並不是一個重要戰場,它只是承擔著掩護南歐和牽制英軍主力的任務。

二戰中的德軍元帥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隆美爾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只是個陸軍少將,他先是擔任希特勒的元首戰時司令部的警衛營指揮官,後在法國戰局時擔任第七裝甲師指揮官。在法國戰局中,隆美爾顯露了他指揮大膽,作風潑辣的特色,第七裝甲師在他的指揮下屢建奇功,被稱為“魔鬼之師”。

在1942年初,隆美爾晉升為中將。2月份,他被派到北非,擔任德國非洲軍團總司令。在北非,他帶領著始終只有3個德國師的北非軍團迎戰英國的第8集團軍。在這一段時期,隆美爾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蹟。他用劣勢的兵力,多次給英軍以重創。隨著他的戰功增加,他的軍銜也一路上升。到了1942年6月22日,因為隆美爾攻佔了英軍在北非的要塞託布魯克,隆美爾被希特勒提升為陸軍元帥。

隆美爾在北非能夠用3個德國師對英國進行沉重的打擊,主要是他個人的軍事能力超群,還有德軍的軍事素養、作戰技能遠超英軍造成的。北非主要以沙漠地為主,在這塊地區,是實行裝甲戰的理想地域。在這裡,隆美爾和他的部下,可以把自己的戰略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德國的3個師,都是裝甲師。這些裝甲師在空軍的掩護下,對進行空地一體戰的戰術已經掌握得十分熟練。而隆美爾更是實行裝甲戰的行家裡手,他把從法國戰局中的經驗,全部應用在北非戰局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說,在面對裝甲厚重的英軍坦克,他將法國戰局的高射炮打坦克的經驗照搬了過來,給了英軍坦克以沉重打擊。當時的英軍裝甲兵回憶說,自己的坦克部隊被隆美爾的88式高炮打得“走投無路”。

在軍事指揮上,面對行動遲緩,戰術呆板的英軍,隆美爾大膽採取穿插分割,機動作戰的戰術,打得英軍狼狽不堪。在1942年5月26日開始的卡扎拉戰役中,隆美爾經過三個星期的激戰,打敗了在兵力、兵器都戰上風的英國第8集團軍,攻克了設防堅固的敵軍防線。並於6月20日,奪下了曾經屢攻不克的託卜魯克要塞。德軍除了抓獲了幾萬俘虜外,還繳獲了無數的戰利品。取得了他在北非戰場最輝煌的勝利。

面對隆美爾的勝利,英國政府無法面對公眾的質疑,他們只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美爾身上。連丘吉爾為了脫困,也不得不在議會對隆美爾的軍事才能大加誇獎。這一切使得英國人諷刺英軍,說英軍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英軍裡少了一個隆美爾。

不過,隆美爾的勝利都是戰術性的勝利。隆美爾戰勝英軍用中國古代的兵法形容,就是他打敗的是比他低能的對手,所以無智名,無勇功,不值得誇耀。而且,他的勝利並無助於納粹德國的戰略,反而讓納粹德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這是因為隆美爾根本就沒有領會希特勒的戰略意圖。希特勒派他去北非,只是讓他在北非佔據一個戰略支點,用以扶助意大利政府,牽制英國的力量。希特勒並沒有賦予他進軍中東的戰略任務,因為那是德國力所不及的。

隆美爾在北非牽制住英國的軍隊主力,在側翼掩護南歐,並策應德國的主要進攻目標蘇聯。這才是希特勒對於北非的戰略意圖。因此,希特勒對北非戰場的投入兵力是有限的,隆美爾的部隊始終只有3個裝甲師。

而隆美爾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只是把目光投到眼前的這一點上。他只是追求勝利,而根本不管其他。他的勝利,給德國的後勤加上了沉重的負擔。當別人問隆美爾怎麼辦時,隆美爾的回答是,那是你們的事情,與我無關。

正是因為沒有戰略眼光,隆美爾在北非取得的勝利果實最後都只得丟棄了。在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步步後退。雖然他還取得過卡塞林山口戰役的勝利,但是也於事無補,他最後只得黯然的離開北非。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隆美爾,全名為埃爾溫·隆美爾,1942年,因在北非戰場的出色表現,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也因此得到了"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稱號。隆美爾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也是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隆美爾)

一 意大利一敗塗地,隆美爾臨危受命,救援北非

1940年5月,在接連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希特勒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終於不滿足這種小打小鬧的戰爭規模,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在西線,德軍採取閃擊戰術,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便越過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繼而侵入法國,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便打敗了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東線,全力進攻蘇聯,殲滅大量蘇軍的有生力量,迫使蘇軍一撤再撤。

看到德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時,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再也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心,開始入侵南歐與非洲,夢想著將地中海變為意大利的內湖。

早在1935年,意大利軍隊就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進攻北非國家埃塞俄比亞。面對強敵入侵,埃塞俄比亞國王一面在國聯譴責意大利的侵略行為,一面號召國人積極備戰,抵抗外敵。但終歸是實力懸殊太大,埃塞俄比亞被意大利佔領。1939年4月,意大利又佔領阿爾巴尼亞,當德國在對英國和法國的戰爭中不斷取勝時,意大利也不滿足對非洲土著國家動手了,加入了對英、法的作戰,希望能將英法的勢力逐出非洲,自己當非洲老大。

(墨索里尼)

1940年8月,意大利佔領英屬及法屬索馬里,威脅著英國對蘇伊士運河南部通道的控制。9月,25萬意軍進入埃及境內,目標直指蘇伊士運河。而希特勒的整體戰略是“先大陸,後海洋”,他計劃將英法軍隊趕回英倫三島,然後用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轟炸,消滅英國的抵抗意志。接著,揮師東進,矛頭直指羅馬尼亞、蘇聯。就在希特勒解決羅馬尼亞,著手製定針對蘇聯的奧托計劃時,意大利掉鏈子了。

墨索里尼被北非的接連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兵力不足、準備尚不充分,且沒有通知希特勒的情況下,突然下令入侵希臘,打亂了希特勒的整體佈局,讓元首十分惱怒。

12月,英國在北非發起了羅盤行動,對意大利進行反擊。意大利軍隊被迫向利比亞境內撤退。1941年初,英軍在利比亞的託卜魯克登陸,對從埃及撤退的意軍進行夾攻,經過兩個月激戰,意軍十個師被殲,意大利在北非戰場一敗塗地,23萬意軍被6.6萬英軍大敗,意大利又一次鬧了世界笑話。

二 “沙漠之狐”扭轉敗局

隆美爾接到命令後,于于2月11日抵達羅馬,隨後在12日飛抵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城。隆美爾在危急關頭挽救了北非戰場,北非戰場也成就了隆美爾,使隆美爾的個人威望與榮耀達到了巔峰。

早在一戰時期,隆美爾就嶄露頭角,他曾轉戰過法國、羅馬尼亞、意大利戰場,第一次參加戰鬥時,就率領3名士兵擊敗了20名左右法軍的進攻,讓人刮目相看。在整個一戰時期,隆美爾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一戰後,他把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提煉,寫成了《步兵的進攻》一書,正是憑著這本書,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希特勒把他放到身邊,做了大本營衛隊長。入侵波蘭後,隆美爾希望能獨領一軍,馳騁戰場,希特勒滿足了他的要求,升任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該師於法國戰役期間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取得了赫赫戰功,從此,隆美爾進入了他軍事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此去非洲,希特勒能給隆美爾的兵力並不多,只有兩個裝甲師,加上後來在非洲收攏的軍隊,德軍在北非只有10萬人。為什麼希特勒給隆美爾如此少的兵力呢?因為德國的重心不在非洲,而是在東線,在蘇德戰場上,希特勒必須把資源投入蘇德戰場,來維持德軍對蘇聯的進攻。而在北非,希特勒只是希望隆美爾能維持住現狀,不讓北非全部落入英軍手中。

初到非洲,隆美爾不顧德、意兩國高層的意見,即以防禦為主,維持現狀,而是大膽的發動突擊。北非的英軍沒有見識過德軍閃電戰,在擁有優勢兵力和充足的物資保障情況下,但還是遭打了隆美爾沉重的打擊。甫一交戰,英軍即被德軍在優勢的空軍力量和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聯合打擊之下潰不成軍。隆美爾也因此被英軍稱之為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託布魯克的部隊,曾指揮英軍打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也成了德軍的俘虜。英軍在北非優勢喪盡,完全處於被動。隆美爾也因為赫赫戰功,在1942年6月被授予元帥軍銜。


歷史風暴


隆美爾在北非作戰非常猛不假,但希特勒不想增援他也不假,為什麼呢?

一、北非就是雞肋,不能解德國燃眉之急。

在希特勒看來,北非對德國來說並不重要,至少跟歐洲東線戰場相比不那麼重要。

德國當時迫切需要的是石油,但北非很多油田還沒有發現,更談不上開採,

當時北非已經發現並進行開採的油田就是利比亞的很小一部分油田,年產量不到10萬噸,並且這些油田被盟友意大利控制。

即使都給了德國,也只是德國年需要量的60分之一。

相比之下,蘇聯的石油年產量非常可觀,每年為德國提供一千萬噸石油不是問題,不但夠用,而且綽綽有餘。

儘管德國開採蘇聯巴庫石油希望不大,但至少還有希望。

二、中東石油多,但不是希特勒的“菜”。

中東的石油倒是非常多,二戰時期石油年產量在1000萬噸以上,足夠德國人用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石油集中在伊拉克和伊朗地區。

但是要想獲得這些石油,需要問一下英國人答應不。

德國從這裡拿走石油,要從利比亞到埃及,再經過蘇伊士運河來到伊拉克、伊朗,蘇伊士運河在盟軍控制之下。

德國要想把石油運回德國,要過五關斬六將,不但要面對地面部隊的圍追堵截,還要跟英國地中海艦隊、英國印度洋遠東艦隊過招,顯然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德國的遠洋運輸能力和海軍在戰鬥力完全不能跟英國抗衡。

三、德國到北非距離太遠,保住成果太難。

佔領北非,需要控制住馬耳他的戰略要地,德國要想在北非大幹一場必須拿下它。

可是即使希特勒派兵,就算德軍死磕英軍要拿下馬耳他,也不一定能如願,因為德軍只有陸軍和空軍,沒有強大的海軍,運兵太慢,太危險。

利用空降兵和空軍攻佔馬耳他?克里特島德軍空降部隊已經損失慘重。

即使在援助下最終拿下馬耳他,但德軍依舊無法突破英國在地中海的海空封鎖為馬耳他守軍提供後勤補給,守住勝利成果就非常危險,因為德國的海陸軍兩棲作戰一直是短板,在二戰中沒有多大建樹。

而事實上漫長的運輸線始終牢牢地控制在英國皇家空軍手裡,德國開往北非增援隆美爾的戰略物資無法到達目的地,在半路就被英國皇家空軍打擊葬身海底。

當隆美爾的坦克沒有燃油的時候,德國開來的"Proserpina"號油船在圖卜魯格被英國空軍擊沉了,當最後一輛貨輪帶著1200噸燃油到來的時候,隆美爾已經用不上了,只能把它們焚燒。

三、蘇德戰爭正酣,抽調不出兵力。

阿拉曼戰役前,蘇德戰場戰局進入膠著階段,蘇聯在美國援助下停止了頹勢,開始有了招架之力,德軍不得不在蘇聯戰場投入更多兵力。

如果在地中海投入太多兵力與戰略資源就意味著歐洲東線戰場的力量將受到很大程度削弱,而蘇軍當時正在羅馬尼亞油田邊上虎視眈眈。

所以不要說希特勒戰略重心不在北非,就是在那裡也對隆美爾也愛莫能助。

其實,希特勒讓隆美爾到北非只是為了把北非局勢穩定下來,不惡化就行。

說白了就是讓他防守的,根本沒有讓隆美爾進攻,。

在第一次進攻的時候,意大利加里博爾迪將軍就堅決制止隆美爾進攻,隆美爾不把他放在眼裡。

這時候希特勒來電,下令隆美爾停止軍事行動:“總之,你要避免在你開闊的右翼採取任何冒險行動,不準北上進攻班加西。”

但隆美爾卻假傳聖旨,把希特勒的禁止進攻說成是鼓勵進攻。他對加里博爾迪將軍說:元首給了我“行動的絕對自由”。

實事求是地說,希特勒在這件事上做得非常對,當時的局勢,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的是正確的。


小約翰


隆美爾是德國的名將,元帥,在二戰期間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後來他被派往北非作戰,在臨去之時希特勒曾向他交代過,北非不是德國的主戰場,派隆美爾去只是為了拖住盟軍,同時也是為了給軸心國做出個樣子,所以不需要隆美爾打的太猛,德國也不可能給他太多的物資和軍隊,但是隆美爾到了北非以後,卻把希特勒的主張忘在了腦後,一路突飛猛進,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軍用物資分出一部分來給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拖了歐洲戰場的後腿,後來隆美爾在和蒙格瑪麗的對陣當中,敗下陣來,退出了北非戰場,以至於希特勒的對龍梅爾也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說隆美爾只是一個能爭慣戰的將軍,不是一個戰略家,其實希特勒對他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隆美爾在戰場上分不清主次,他雖然能打仗,但是卻分不清,應該朝什麼地方打,應該打到什麼程度,對戰場上的整體形勢沒有輪廓,缺乏一個戰略家應具備的素質。

隆美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有些兒女情長,比如說他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作為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主帥,竟然脫離了戰場,回到家裡給他愛人過生日,這明顯不是一個將帥的所為。

縱觀隆美爾的軍事生涯,他僅僅相當於戰術家,不是一個戰略家,如果你瞭解了他的軍事生涯,你就會發現隆美爾和德國的其他元帥相比,依然相差甚遠,他缺乏戰場上的經驗,如果不是當年給希特勒當警衛,也不會受到希特勒的重用,他也不會有出頭之日。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地區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華,多次以少勝多擊敗英軍,在北非的黃沙中展現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戰爭藝術行動。自1941年以來,英軍在北非地區的兵力從來就沒有低於過10萬,英軍經常是利用十幾萬人和幾百輛坦克來對抗隆美爾只有幾萬人的非洲軍,然而隆美爾的非洲軍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三個裝甲師,儘管如此,德國人仍然經常把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可否認的是,德軍派去非洲的部隊都是精英部隊,第21裝甲師的前身就是德軍第五輕裝甲師,屬於德軍師級部隊中的第一流水平,同樣的還有第15裝甲師。唯一的一個輕裝甲師第九輕裝甲師,也經過了專門的沙漠戰訓練。而英國在整個二戰中,陸軍部隊就沒有打過什麼硬仗,英軍的炮兵部隊也許擁有一定的訓練水平,但英國的裝甲部隊仍然保守老舊戰術古板。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隆美爾確實是一個機動戰大師,他對於機動作戰和進攻力學都極為了解,總是將兵力集中在英軍最薄弱的地方大膽攻擊,尤其是他英勇無畏的行動總是令英國人驚慌失措。無論是在第一次攻克希蘭尼加的戰役中以薄弱兵力全軍出擊、還是戰斧行動中沿著英軍裝甲部隊的軸線進行反攻、亦或者在賈扎拉戰役中大膽的全軍繞過賈扎拉防線,他的行動都是英國人始料未及的,這也就是德國人總能取得勝利的原因。

然而,北非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的主戰場,非洲就算丟給西方盟軍,對德國的主要戰線沒有太大的影響。即使是北非戰役的後續行動登陸意大利,也沒有危及到德國的根基,唯有在西歐登陸才是真正的危及德國根本。希特勒的想法是在這裡吸引盟軍的注意,拖延盟軍在意大利或者西歐的登陸,在非洲決勝並不是德國的戰略。反而是隆美爾的勝利刺激了德軍總參謀部給他們派去更多的兵員,試圖衝向蘇伊士運河。但是從根本上說,德軍的這一點兵力是不可能壓過整個大英帝國的。更重要的是,在非洲維持軍力,實在是要耗費太多資源。德國向非洲運送物資需要跨過地中海,這個過程遭遇英國海空軍攔截因此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而且隨著隆美爾在北非的推進,跨越數千公里的運送油料和各種物資是非常困難的。僅僅是負責非洲軍團後勤的各種載具,在東線戰場上就足夠供應上百萬規模的軍隊。沙漠作戰車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個非洲軍團的汽車就是上萬,而蘇德戰場,擁有500輛機動車輛的師就已經算得上是德軍中的機動部隊了,可見非洲沙漠對部隊機動性的高需求和對後勤的高消耗。隆美爾拿更多的部隊推得更遠,在整體上更是加重了德軍的負擔。

希特勒只需要隆美爾牽制盟軍而非耗費鉅額補給推進,而隆美爾執意要衝出去的後果後來也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即耗費資源,又使得進攻力量消耗殆盡被打了回來。而德軍後期增兵非洲,更是一種愚蠢的行動,因為在制海權制空權被奪取的情況下,加入非洲的德國軍隊基本就是進入一塊沒有後撤之路的死地。


科羅廖夫


二戰時期,德國名將隆美爾在北非打出了自己的身價,他率領的非洲軍團可謂是非常的猛,和原先萌萌的意大利軍隊形成了鮮明對比,英國人一下子適應不了這種反差,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又誰知道隆美爾元帥的所謂軍團只有三個師呢?所謂的軍團,純粹就是唬人用的。

說句實話,在整個希特勒的戰略構想中,

北非就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的存在,用著名網紅祝曉晗的話說就是啥也不是,當然這是和東線戰場相比的。和蘇聯的資源儲備相比,北非的那點點東西,看上去實在太不值一提了,這種對比就像大排和蚊子肉。

希特勒之所以在北非用兵,是因為意大利軍隊在北非崩了,為了不讓盟友太難看,為了穩住意大利的政局,避免莫索里尼下臺,失去這唯一的歐洲盟友。希特勒看在都是法西斯的份上,決定拉兄弟一把,這才勉強派了點軍隊,目標只是穩住局面。

至於以北非為跳板進入中東地區,奪取中東的石油,希特勒再瘋狂也不敢這麼想。就算希特勒從中東地區拿到了石油,這些油沒辦法運回德國。

原因很簡單,德軍擁有超一流的陸軍,一流的空軍,但是他們的海軍始終制約德國的發展,從中東地區運回德國就得面臨英國地中海艦隊,以及印度洋艦隊的圍追堵截。

德國海軍沒有航空母艦,這在二戰中是非常吃虧,以德軍的戰鬥力海戰上絕對是被英國草割的結果,所以中東的油就像克里姆林宮的伏特加一樣是希特勒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正因為如此,雖然隆美爾在北非打的有聲有色,但是援兵還是沒有的,不僅如此還得抽調配合這裡作戰的第十航空隊去東線,畢竟蘇聯對於希特勒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

而且就算希特勒想要支援,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要增兵北非,馬耳他是繞不過去的。馬耳他在英國人的控制之下,英國空軍在島上有駐軍,可以就近攻擊德軍。不過戰爭一開始在這裡駐紮有第十航空隊依託意大利基地能夠壓制英國同行,也能為隆美爾提供空中壓制。

可是隨著第十航空隊被調走,被壓制的英國人可算是翻身做主人了,沒有了德國人的天空,都是英國人的天下。那些負責為非洲軍團提供給養的船隊被英國人炸的底朝天,隆美爾對於補給只能望穿秋水,望洋興嘆。

所以就算隆美爾能力再強,面對能夠源源不斷獲得美式裝備的英軍,失去制空權失去補給的情況之下,也是無力迴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