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前不久我們幾個寶媽聚在一起的時候,又不可避免的聊到了孩子身上。

玲玲媽媽和我們講到:"她今年五歲,應該也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但是她經常和自己的娃娃玩耍。不停的和娃娃講話,一問一答;還教它吃飯穿衣服。晚上也必須和娃娃一起睡覺。我覺得有個玩偶陪伴也不錯,但是我先生總說這樣不好,怕孩子是不是有"戀物癖"還是心理上的疾病。不知道你們家的孩子有沒有這樣自言自語?"

"有啊,我家孩子剛剛,也和你家差不多大,上次放學接他回家,他不小心踩到了草地,對著小草說了聲對不起……"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其實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行為,覺得玩具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他們,父母可不要覺得孩子是不是心理上有什麼疾病哦!孩子可能進入了"泛靈期"!

孩子真的是"戀物癖"?其實孩子是到了"泛靈期"!

在孩子三歲之後,語言能力和自我認知得到了一個質的飛昇,三歲前他們主要靠從父母中得到信息,但是現在他們能夠自由的分析和思考一些東西。

對於身邊的事物也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和依賴,甚至把無生命的它當作能交流溝通的好朋友。雖然父母覺得奇怪,但是其實就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泛靈期的孩子會在這一階段,將自己周圍的所有事物當做是和自己同等存在的生命體。他們的思想非常的自由和開放,能夠分辨主客觀,卻無法分辨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思維中覺得自己能聽得懂他們講話。心理學家點明:這正是幼兒在學習和人交往溝通的行為。從和能自己操控的無生命體交流開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嘗試自己來主導感情的溝通。

這個時候父母可不要覺得孩子神神叨叨的,也千萬不要嚴厲制止。在他們同玩具和植物說話的時候,父母就當做孩子是和他自己最好的朋友聊天,還可以適時的引導孩子。

就像孩子相信童話故事,有騎麋鹿的聖誕老人,深海里有善良的美人魚。這也是保護孩子的純真和溫暖。

可不要小看"泛靈期",它好處多著呢!

1. 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溫暖的人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待每一樣東西都是小心翼翼,充滿愛心。特別是對待自己心愛的玩具,輕拿輕放,柔聲呵護照顧。在面對亂糟糟的事物,他也會整整齊齊的擺放好,鍛鍊孩子的耐心和秩序感的培養。相當於給了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機會,不會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任性。

特別是尊重規則,在不踐踏小草,不任意摘花的標語中早就可以自律的做到。面對流浪貓狗和受傷的小動物,

孩子將它們當做和自己平等的存在,敬畏生命,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小動物。這就是善良和愛心的發源地。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2. 讓孩子的情感世界更豐富

前不久在外國有個小男孩子在衝完馬桶後,放聲大哭:"我的便便都不見了,他們都是我的朋友啊"!讓媽媽哭笑不已。安慰了他一番,最後孩子只能哽咽的和沖走了的便便說拜拜。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生離死別,不同的情感感受能夠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的飽滿。

在和事物交往中,孩子可能扮演很多角色,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就好像比他讓娃娃好好坐著,但是娃娃卻滑落下去,就能讓孩子感同身受,原來平時我不聽媽媽的話是也就是這個感覺啊。讓孩子在未來的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

3. 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當孩子和玩具,和植物,和小動物溝通交流的過程就是在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要作為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才能有樣學樣,對於它們也會就像父母對待自己一般。

和不會說話的生命體和無生命體交流,是孩子踏出的第一步,為以後融於社會做好基礎的訓練。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安全度過"泛靈期"?

1、放開手讓孩子飛翔

有些父母喜歡掌控孩子的一切,發現孩子和玩偶,和小草甚至是一個杯子講話,覺得這樣非常不好,希望孩子能夠高智商一點,怎麼能把這些事物當做是朋友呢?這也太天真了吧!立馬嚴格制止:"它們聽不懂你講話的,你太幼稚了!"

這樣無疑是給孩子致命一擊,摧毀了幼兒內心美麗的童話世界。

既然大人們無法看到孩子五彩斑斕的世界,那麼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思想,可不能現在掐斷孩子的翅膀,以後又要孩子展翅飛翔。

可以和孩子一樣,關心她的夥伴:"今天你的米老鼠有沒有乖乖的吃飯呀?""夜深了,你要和你的小熊一起睡覺了,不然明天可起不來!"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2、給予適當的建議

只兩條:教會孩子慢慢分辨現實和想象的界限;不過分依賴他物,而是依賴自我。

當孩子為了"泛靈"物體和家長髮生了爭執,甚至是亂髮脾氣,媽媽就要嚴肅告知孩子,但也要注意講話的藝術:"寶寶,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的小熊貓,但是你不能將牛奶倒給它喝,因為它和我們有一點不同,你看,它沒喝到牛奶還被弄溼了。而且你把媽媽的心意也倒掉了,媽媽也會傷心呀!"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雖然孩子懵懂,但也會慢慢分辨出現實和虛幻。

有些孩子甚至把它們作為自我的依賴物質,哪怕去幼兒園還要帶著自家的狗,父母就要引導孩子內心的強大,用換位思考來打動孩子,"狗狗很害怕生人的,寶寶你捨得小狗狗被嚇到嗎?等你回來就可以看見它了!"給孩子慢慢的灌輸離別和重逢的思想。

3、為孩子選擇有意義的玩具和"夥伴"

等到孩子三歲以後,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可以孩子的情感需要寄託和發洩。在"泛靈期"的孩子對於有興趣的玩具簡直就是愛不釋手,他們會深入探究這些玩具的來歷和背後的知識。

有些喜歡熱血戰士的孩子,媽媽就可以買一些玩具類的星際艦隊,越野車,戰鬥機和玩具兵等。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玩具模仿的武器來歷,為孩子科普戰爭和武器等信息,讓孩子找書籍去思考。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才能激發孩子的能力變成自己喜歡的人。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小動物,父母先要教會孩子責任感,"如果你真的想要養小狗,那你就得負責它的生活,可以做到嗎?"確認孩子的態度,即便是後面沒有完全做到,媽媽可以一點點的具體去引導,畢竟孩子還小。

孩子抱著玩具不肯放,並非是“戀物癖”,或是孩子到了“泛靈期”

這兩者都是孩子泛靈期最有意義的夥伴,特別是小動物陪孩子長大的親密夥伴,讓孩子感受到被愛也學會去愛。

"泛靈期"是大部分幼兒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它雖然沒有青春期的難搞,但是卻影響孩子的一輩子的心靈世界。爸爸媽媽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純真的童年,在孩子長大後才會保留著幼年的溫暖和善良!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