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时的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清楚甲午战争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近三十年,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刚好近三十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本质是日本资本主义化道路之后想入侵中国进行的一次试探性战争,当时日本并没有直接威胁中国,而是通过入侵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向中国进行挑衅。

所以通过背景分析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很强大,毕竟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过不到三十年,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初日本是没有信心的,它们没有敢直接入侵中国,而是通过入侵朝鲜对中国进行试探性的挑衅。

以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来说,其实清政府已经进行洋务运动三十几年了,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差不多,但是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革新化,而清政府只是重金购买的西方淘汰装备和战舰,清政府愚昧的认为购买西方武器就可以革新除弊,实际上就是因为请政府的本质观念没有改变,所以造成了同样是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清政府只是买到了西方先进装备的皮毛,而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改变,通过新制度革新了科技和装备技术。

再有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海军不够重视,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前,台湾巡抚刘铭传、两江总督沈葆桢等有识之士就已经上书朝廷,希望清政府重视日本海军力量,而刘铭传和沈葆桢上书清政府之时,日本是在举全国之力发展军备,当时的日本着重发展军备尤其是海军力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侵略小小的朝鲜半岛吗?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就是想吃掉中国,但是愚昧的清政府和败家老娘们慈禧却不把刘铭传和沈葆桢等人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借口经费开支紧张削减了军费支出,而在经费紧张期间,败家老娘们过大寿可从来没简朴过,都是从奢侈为主。

所以在日本一心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力量的时候,清政府还不重视日本的发展,反而还削减了军费支出,这样一来一往,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实力如何能和日本海军相比?

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重视日本的海军力量,清政府中央权力阶层腐朽堕落,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但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性总会排在老佛爷等王公贵族享受比如过大寿后面,导致清政府的战舰和装备比日本海军力量差了很多;

其二就是清政府中央内部权力派系纷争,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对洋务派为首的李鸿章进行攻击,施加压力,由于翁同龢是光绪帝老师,所以光绪帝是力挺翁同龢,甲午战争很多战略失误都是由中央混乱的指挥所构成,而这些战略失误可以说都是党派争端而带来的;

其三就是清政府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变法,洋务运动只是徒有其表,学的西方的皮毛,没有在本质上进行改变,所以战败。

分析完甲午海战,再来看看如果甲午海战清政府拒绝赔款的话,那么日本能灭掉清政府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你可以想象一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力量要比甲午海战时期厉害得多,但是它灭掉了民国政府了吗?同样道理,中国幅员辽阔,日本军队真想灭亡清政府,它需要很长的补给线和很多的兵力,日本没有这个力量。

如果清政府拒绝赔款,继续硬挺着,日本真拿它没办法,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旦日本军队登陆的话涉及到补给和兵员问题,日本是很难彻底灭掉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真拒绝赔款的话日本顶多继续侵占中国制海权,然后入侵中国的港口城市。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权力阶层对列强已经是害怕极了,本来只怕西方列强,这回发现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日本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他们又开始害怕这个东方列强,他们只想求破财免灾,息事宁人。

说白了甲午战争赔款完全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成就了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要知道在甲午战争三十多年以前日本也是和中国一样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日本险些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果不是出现了明治天皇,那日本可能比朝鲜还惨。

而清政府懦弱无能让同样备受西方欺凌的日本一跃翻身,在甲午海战之后西方列强终于认可了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军事强国的地位,其实西方列强很好奇同样学习三十多年的中国和日本谁究竟能成为下一个列强,很可惜无能的清政府只需到了皮毛,也正是因为甲午海战以后西方列强越来越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对中国的侵略和勒索更加的肆无忌惮。这就是人必自侮而后被人侮之,自己都不图振作自强,那么别人还会对你手软吗?

即使战败后清政府的权力阶层也从来没有反思过为何洋务运动三十年打不过同样资本主义化三十年的日本,因为他们是不想像日本一样从根本上改变本质,历史不是没给过中国人和清政府自强的机会,而是当权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去珍惜,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后就注定了清政府必将走向败亡之路。


小岛知风


不可能做到的。

光从军事实力对比看:清朝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最西化的李鸿章淮军也损失殆尽,老湘军(湖南巡抚吴大徵部)也被证明战斗力不堪;而日军陆海军都基本保持完整,虽然供给有一定困难,但毕竟缴获不少,不足部分靠抢掠以战养战也能支撑一段。咬一咬牙,杀进北京城,为山县有朋哥哥夺了鸟位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

问题是这不是中世纪战争,不是中日双方两家的事,列强不可能允许鬼子抢夺最大蛋糕,鬼子也没胆量硬扛——战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就证明了这点。

只是以满清朝廷之无能闭塞,它们不可能知道还有这个外力可借。即使知道它们也不敢借,因为满清向来防内贼重于外寇,他更害怕战乱持续有人乘机起事。


真正鳄鱼不哭


导语:甲午战争后期,清朝政府如果坚决不与日本和谈,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日本不但不能灭了清朝,反而会被清朝拖垮的。

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期,日本已经承受不住战争的巨大压力。

虽然日本军队在海上、陆上战场连战连捷,清军望风而逃,但是,战争对财力物力的庞大消耗,压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众喘不过气来。

战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顿饭,带头号召日本民众简衣缩食,积攒财力物资,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侵华战争。而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来的财物,在甲午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很快就消耗完毕;为了把战争进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赋税,压榨日本国民,掠夺日本人民的血汗钱,来维持战争的开支。

日本人民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当时日本各地纷纷爆发农民暴动,给日本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日本的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开口,要求与清朝政府进行和谈。

此时,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国情,采取强硬的态度,必然能够在谈判桌上取得优势,签订不那么丧权辱国的和谈条约。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主要统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无政治远见。战前,他们盲目自大,认为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一定是不堪一击;而在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队连连获胜之后,他们又惊慌失措,吓破了胆;一味想着赶紧割地赔款,结束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便自己继续去享受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当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谈,清政府立刻受宠若惊,喜不自胜;当日本在谈判桌上提出了讹诈条件之后,清政府也满口答应,随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结语:就本题来讲,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实力远远不及二战时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坚持不谈判,它一定会寻找借口,讹诈清政府一些赔款,然后就坡下驴,主动结束战争的。它根本就没有进攻中国腹地,消灭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品茗读史


甲午战争,如果清朝坚决不与日本谈判,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与清朝在陆上已经从朝鲜打到了东北,在海上已经歼灭了北洋海军,正在准备进攻北京,开展直隶大决战。接着打下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局面将提前上演,天津和北京肯定无法守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可能逃亡山西或者蒙古。

但日本也不能灭掉清朝,日本兵力已经用尽,无力扩大战果,经济也面临崩溃,再打下去,日本也会难以为继。所以日本会主动收缩战线,巩固日占区,极大可能会在东北华北扶植成立自治政府,而且政府将以汉人为主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还有人主动欢迎跪拜新主子,中国从来不缺仰仗侵略者作福作威的汉奸,汪精卫式的政府会提前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光绪皇帝将取得真正的权力,慈禧将彻底失势。但接下去,由于清政府撤到汉族核心区域,远离东北龙兴之地,汉族官僚将逐渐掌握主动,袁世凯式的人物将提前出现,要么清政府彻底汉化,要么主动退位或者被推翻。

而在南方,由于汉族官僚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地方实权,数年后敢于组织东南互保,当时也很有可能会组织成立汉人为主体的自治政府。这样,中国有可能分裂为至少三个实体政权,即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权、清政府、南方政府,这样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所以,作为清政府,能够割地赔钱搞定的事情,一定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即使能救中国,大清却要先完了。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既昧于世界大势,不知己也不知陂,战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战中举止失措,一溃千里,和谈则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以为办洋务经济发展颇有成就,可思想政治制度不变革,经济发展再好也是枉然!


郑说豫见


不会的!

甲午战争前日本财政收入只有不到8000万日元。

相比满清的8000万两的国库收入,实在是太少了。从纸面数据来看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日本,在1894年竟然把财大气粗的满清给狠狠地扇了一耳光。

除了武器装备和军人素质的客观因素,满清的无能是最大的原因。

因为这一场战争,日本是纯粹的赌徒思维发动战争的。

我就赌你手里底牌没我大。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把多年省吃俭用下来的财政家底,和发行公债以及国民捐款总共加起来2.3亿日元,全部压上了。

就赌你不敢打持久战争的准备。

事实证明日本赌对了。在北洋舰队覆灭和平壤战役失败后,满清很快像狗一样妥协了。

当李鸿章战战兢兢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日本不仅打赢了战争,还得到了相当于4年财政收入总和的赔款。

除此之外还有通商,开放口岸和富饶的台湾岛。

事实证明如果满清硬抗到底,在本土做好持久战争的准备,日本毫无办法。

可历史没有如果。

当时的满清已经烂透了,士气低迷,行政混乱,简直就是一坨屎,屎都比它强!

旅顺大屠杀时慈禧竟然在办寿宴,并大言不惭的吹嘘:别打扰雅兴。

战争时期竟然能搞出这种荒唐事,还能干啥?





轻衣公子


甲午战争结束,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国库里差不多就剩下老鼠屎了。但却凭着一副空架子,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最终使满清就范割地赔款。这完全是看准了满清的软弱。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分析,战争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必然后继无力折戟沉沙。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发生之前,中日两国对于军备的态度,已经决定了后来的战争胜负。日本集全国之力扩充军备,财政收入的60%都投入到了军事建设中,天皇和文武官员带头款款,甚至有女学生卖身为军队筹钱,所有日本人的目标就一个:进行一场赌国运的战争,打败中国。

反观满清方面,北洋水师稍微有了点儿规模,从上到下就开始沾沾自喜,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就因为水师建设太烧钱,进而停止了投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酥甚至拖延着不批复经费,以致于英国原本准备卖给满清的舰船被日本接手,其中就有后来的日军主力舰艇“吉野号”。

日本人磨刀霍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满清的银子却拿去给慈禧修园子过大寿,这种对比让人十分痛心,同时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但即便日本人取得了节节胜利,满清实际上仍有一战之力,可惜的是慈禧等人害怕日本人攻入北京城,动摇满清统治的根基,急于和日本人议和,哪怕是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

当时满清朝野也有迁都再战的呼声,甚至光绪皇帝都有强烈的战斗欲望,可惜这些话老佛爷是听不进去的。她最希望的还是安安稳稳的在紫禁城里做美梦。奕䜣、李鸿章这些人也都被日本人吓破了胆,巴不得早些平息事态。他们在乎的,只是满清的安危而已。

日本人当时的情况十分不妙,财政、军事上已经是轻弩之末,明治维新数年间积攒下的财富,基本都在甲午一役中消耗殆尽。日本的海军也几乎失去了战斗能力,只剩下陆军仍具备一定战力,但如果执意对满清发动灭国之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仅从战略纵深来讲,日本人也是有去无回。


事实证明慈禧等人选择妥协是鼠目寸光愚蠢至极的,这种妥协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满清统治的伤害更大。在甲午战争之前,满清还能维持东亚大国的体面,日本还是蜗居海岛的小国,甲午战争之后,世界各国大开眼界,原来满清是头纸老虎!于是大家纷纷上门打秋风,不平等条约签了一大把,甚至战争丑角意大利都慕名而来要分一杯羹,这彻底地加速了满清的灭亡。

更巨大的伤害在于,日本人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更加助长了其侵略野心,才有了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将慈禧定位成千古罪人,绝不为过!


李飞叨


以当时日本的实力想灭掉清朝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从后来解密的资料看,当时日本可谓是强弩之末,已经无法再把战争支持下去了。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中国求着赶快签约,而是日本那一边。



日本开始只是一个弹丸小国,至少当时很多中国人是这么看的,日本人能打甲午战争,事实上是把全国的力量都用上了。现在很多国人都觉得满清那个时候实在是太不争气了,因为当时满清的实力远在日本之上,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失误,击败日本应该不成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谁知道却打出了那么一个成绩出来。



在总结甲午战争的经验教训很多,有说是慈禧太后拿钱去修了园子,也有说是李鸿章和朝中的大臣不和,朝中大臣故意在看他的笑话。不过不管怎么样,中国当时确实被日本给打败了,不过日本也只是惨胜,日本当时的状况相当的堪忧,继续打下去的话,也许能够攻下北京,但是再往西去就非常困难了。



满清如果当时能够迁都西安继续作战的话,说不定真能够把日本拖垮,后来的抗日战争,日本实力比中国强太多,最终也是被中国拖垮。不过继续打下去对满清却相当的不利,因为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担心汉人造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草草签约给了日本人机会。要知道当时日本事实上比中国还着急,因为李鸿章挨了一枪之后,要离开日本的时候,日本甚至把赔款降了1亿也要赶快签,说明当时日本的情况并不是很妙。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不会!

不复制不长篇大论,说重要的。

要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甲午战争爆发在清朝洋务运动的鼎盛期,同时日本的现代化改革也初见成效。

日本的目的是在亚太获取更多的利益和话语权。

清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外加找回场子。毕竟洋务运动这么多年,清朝觉得自己行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惨败。这时候,日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日本是不可能把清朝灭国的,这个代价太大 。同时,日本也不一定有这个实力,这个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已经印证。

如果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多赔一些钱,仅此而已。

日本已经得了便宜,当时日本国力未达到二战的高度,让他继续进攻,他也仅仅是威胁清政府。

清政府怕的是政权不稳!


陆一说历史


抗战时,中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大,结果,日本也没赢。

抗战时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能生产航母、飞机、汽车、以及先进的大口径火炮。而那时候的中国,上面那些都要靠进口,航母更是做梦都不敢想。而且,基础工业生产能力也有天壤之别。日本钢产量是我们的145倍,石油是我们的129倍!

然而,我军就是在连最基础的制式步枪都配不起的前提下,顶住了日本人的进攻!

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能力吃掉中国。

甲午战争时,中日差距其实不太大。日本人有的武器,我们也有。只是,满清腐败内斗,才有了甲午战争的惨败。不过,日军的损失也不小。

当时,日军全国也就24万兵力,发动了17万人打仗,死伤1.3万来人(日本人耍流氓,说有一万人是病死的。。。)。

清廷在每场战斗中的兵力都不占优:平壤之战,日军15000人,清军16000人;鸭绿江之战,日军30000人,清军28000人。清军最后死伤约2.5万人。

日本和清廷的交换比为:1比2!抗战时,1比6,日军都没赢。所以,甲午战争时,日军真要坚持打下去,肯定也赢不了。

不过,我说的是中国不会亡。至于大清,肯定会被日本人灭掉的!

在议和前,日军已经开进辽西走廊、兵临山海关、占领山东威海卫了!按照之后八国联军进北京,和之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势头,日军打进北京城不是难事。

而且,清廷早就不得民心了,肯定不会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日本人只要赖着不走,跟抗战时表现一样,大清国肯定会灭亡的。之后,老百姓在汉族地主和进步人士的率领下,会继续跟日本人战斗到底的。不久之后,中国会再次由南向北展开统一全国的战争。

总之,清廷会亡,中国不会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如果其他列强不干涉,真的能,而且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那种。

通过对比一鸦、二鸦,以及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非常容易就能得出这个结果。甲午战争中的日军,可以把十个清朝加一起灭了。

比如说一鸦,英军7000人在江浙登陆,清朝想尽了一切办法,各省联军,地方部队,八旗全都不要命的往上填,愣是拿对面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英军一路打到南京,不说灭掉清朝吧,起码肢解没问题。

后面的二鸦就更不得了了,英法联军两万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八里桥之战,法军撇下英军单独击溃了僧格林沁的满蒙联军。哪有什么还手之力?

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联军真正参战打入北京的部队也就16000人,其中8000人是日本人。直接把首都都占了,慈禧和光绪伪装成苦力从东华门出逃。

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还没学习德、日进行陆军改革(所以说袁世凯真的很厉害,近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陆军的战斗力说是“东亚病夫”都是在夸他。和列强的军队交战,哪怕人数是对面的十倍,战争局势依然是一边倒。不,那都不能算是战争,可以形容为单方面的屠杀。可以去看一下清法战争,冯子材三万多人的部队,依托着防御工事,在两千多法军面前照样只能被动挨打。

封建军队,哪怕拿着火枪他依旧是封建军队,在近代军队面前不具备任何抵抗能力。可以了解一下一鸦中英国人的刺刀战,清军可以冒着火炮冲锋,但只要英军拿出刺刀前进,清军立刻崩溃。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陆军,足足有二十多万。武器就不说了,各有千秋。但日军战术、机动能力、作战意志都远远超过清军。所以当时清朝最精锐的淮军在朝鲜一路溃退,跑到了鸭绿江边上才算完。中间光绪还派了他舅舅带兵去救援,刚到山海关,就集体开溜了。

北洋舰队覆灭后,日军完全可以走当初英法联军走过的老路。带上两万人从北塘登陆,进攻大沽炮台,拿下天津。天津没了,还想守北京?开玩笑呢?事实上,日本当年也是这么威胁清政府的。

清政府不是傻子,两亿两白银做点啥不香?好端端的能赔给昔日看不上的小国,完全是因为不赔的后果承担不起。政权在,钱迟早能再从底下捞回来。政权没了,那真的是什么都没了。

至于说列强的态度,甲午战争的时候光绪低三下四的召见在北京的各国使节,没用。清朝狂妄自大惯了,临时抱佛脚,想什么呢?但是呢,列强可以允许日本从清朝身上割肉,却绝不会允许他覆灭清朝。沙俄的三国还辽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还有,不要以为日本在二战时是轴心国国就很厉害。在当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强国里,日本依旧是弟中弟,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领先他一大截。真正坐庄的还是英法美俄德,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清朝站队自保还是很容易的。比如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法战争,清朝都是站英国这边,损失都是微乎其微。甲午战争之后又站队沙俄(这个保护伞明显不靠谱,居然想黑吃黑)......永远有队伍站,无非就是割肉而已。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