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亮點:果糖誘導脂肪肝,菌群竟然是幫凶?


《自然》亮點:果糖誘導脂肪肝,菌群竟然是幫兇?


《自然》亮點:果糖誘導脂肪肝,菌群竟然是幫兇?

3 月 19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注:果糖,脂肪肝,乙酸,鋅感受器,新冠病毒,空氣汙染,帕金森,菌群-腸-腦軸,長壽。


Nature:果糖促進脂肪肝,菌群起了啥作用?

Nature——[43.07]

① 肝臟中,酶ACLY能將果糖代謝產生的檸檬酸轉化為乙酰輔酶A,為脂肪酸合成提供底物,但在小鼠肝臟中敲除該酶不能抑制果糖引起的肝臟脂肪生成;② 大劑量攝入時,腸道菌群將果糖轉化為乙酸,在肝臟中被酶ACSS2轉化為乙酰輔酶A,促進脂肪酸生成;③ 逐漸攝入果糖可促進其在小腸的吸收,這種情況下肝細胞中的檸檬酸裂解以及腸道菌群產生的乙酸,都參與肝臟脂肪生成;④ 果糖誘導ChREBP-β等肝臟脂肪生成相關基因的表達,不依賴於乙酰輔酶A代謝。

【主編評語】

飲食中添加的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是膳食果糖的一個主要來源,而大量攝入果糖會增加肝臟脂肪生成,可引起脂肪肝。此前研究認為,果糖代謝產生的檸檬酸,經ATP檸檬酸裂解酶(ACLY)轉化為乙酰輔酶A,為脂肪生成提供原料。然而Natur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卻揭示了一種新的機制,表明果糖誘導的肝臟脂肪生成包含兩方面的因素:① 肝細胞中的果糖分解誘導脂肪生成基因的表達;② 腸道菌群發酵果糖產生的乙酸,為脂肪生成提供底物乙酰輔酶A。這些發現為脂肪肝等代謝疾病中的飲食、菌群與宿主代謝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值得注意的是,酒精在體內可被轉化為乙酸,而且菌群發酵膳食纖維也可產生乙酸,這些乙酸是否也參與果糖誘導的脂肪肝發生,或許值得進一步研究。(@mildbreeze)

【原文信息】

Dietary fructose feeds hepatic lipogenesis via microbiota-derived acetate

2020-03-18, doi: 10.1038/s41586-020-2101-7


Nature:腸道中的膳食鋅感受器,促進果蠅進食和生長

Nature——[43.07]

① 在果蠅中鑑定出腸間質細胞表達的跨膜親離子受體Hodor,在維持幼蟲發育中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營養缺乏的情況下;② Hodor是可被鋅離子激活的氯離子通道,介導了果蠅幼蟲對於膳食鋅的偏好;③ Hodor調節腸間質細胞的Tor信號和溶酶體功能,從而增加進食和激活腦中的胰島素樣信號,促進幼蟲生長;④ Hodor參與維持腸腔的酸性環境、限制腸內微生物數量;⑤ Hodor樣基因是昆蟲特有的,或能作為蚊蟲防控的藥物靶點。

【主編評語】

鋅是生物體所需的金屬元素,Natur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果蠅中鑑定出一種表達在腸細胞中的鋅感受器,通過調控進食和胰島素樣信號,來促進果蠅幼蟲生長。這些發現為金屬元素等微量營養元素調控宿主生長髮育,提供了一種新機制。(@mildbreeze)

【原文信息】

An intestinal zinc sensor regulates food intake and developmental growth

2020-03-18, doi: 10.1038/s41586-020-2111-5


Nature子刊:國內團隊揭示新冠患兒康復後仍有持續的腸道排毒

Nature Medicine——[30.641]

① 納入10例因暴露史而進行篩查並經核酸檢測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兒童;② 患兒均為輕症(其中1例完全無症狀),X光片無明確肺炎跡象,血象基本正常,部分患兒呈現IL-17F、IL-22、IL-6升高;③ 8例患兒在咽拭子陰性後,肛拭子持續陽性,其中,1例出院後2周肛拭子復陽,1例出院1周後復陽,6例症狀消失後肛拭子仍陽性;④ RT-PCR的ct值提示消化道病毒載量較呼吸道高且持續時間長,病毒有糞口傳播的可能;⑤ 肛拭子檢測或應作為臨床診療的標準。

【主編評語】

來自廣州醫科大學等機構的龔四堂、張康、唐金陵和夏慧敏與團隊,近期在Nature Medicine發表論文,報道了10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兒的臨床特徵,以及持續的肛拭子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現象,提示糞口傳播是新冠病毒的潛在傳播途徑,但目前尚不清楚糞便中的病毒是否具有活性,仍需進一步驗證。(@mildbreeze)

【原文信息】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SARS-CoV-2 infection and potential evidence for persistent fecal viral shedding

2020-03-13, doi: 10.1038/s41591-020-0817-4


中山一院:新冠病毒對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影響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2.856]

① 5.6%新冠患者有噁心、嘔吐,3.8%有腹瀉症狀,新冠感染對消化道的影響需通過屍檢研究;② 乙肝易導致新冠重症,新冠感染導致肝功異常,原因不明,新冠重症患者更常見肝損傷;③ 新冠感染應當列入肝移植供體篩查;④ 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後有高重症風險,建議基於患者情況推遲化療,擇期手術,實施嚴密的監測和治療方案;⑤ IBD患者可能有較高感染風險,建議慎用免疫抑制藥物,推遲手術及內鏡檢查,在手術前進行新冠感染檢測。

【主編評語】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陳旻湖團隊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探討新冠病毒感染對消化道患者的影響。通過綜合分析目前發表的病例相關論文,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對於消化道影響尚不明確,但是具有消化道基礎疾病的患者可能更易於感染新冠病毒,且具有高的重症風險。該評論同時指出,新冠病毒應當進入肝移植供體篩查名錄。對於癌症和IBD患者應當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減少感染。(@szx)

【原文信息】

Implications of COVID-19 for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digestive diseases

2020-03-11, doi: 10.1016/S2468-1253(20)30076-5


空氣汙染與腸道菌群的關聯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7.943]

① 納入101名來自南加州的年輕人,分析空氣汙染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聯;② 較高的24h臭氧暴露與較低的Shannon多樣性指數、更高的Bacteroides caecimuris丰度、更高的L-鳥氨酸、泛酸鹽及輔酶A生物合成途徑相關;③ 較高的二氧化氮暴露與更高的厚壁菌門丰度相關;④ 臭氧暴露至多可解釋11.2%的腸道菌群組成變化,效應量大於其它可能影響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變量。

【主編評語】

動物研究表明空氣汙染可能改變腸道菌群組成。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101名年輕健康人中分析了腸道菌群與空氣汙染的關聯,發現空氣汙染(尤其是臭氧暴露)對於腸道菌群多樣性、組成及功能均有顯著影響。(@szx)

【原文信息】

Air pollution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ut microbiome as revealed by shotgun metagenomic sequencing

2020-03-02, doi: 10.1016/j.envint.2020.105604


秦楠+朱聽:城市空氣顆粒物中的菌群

Genome Biology——[14.028]

① 對北京2012-2013年間(6個月中)106個空氣PM2.5和PM10樣本進行縱向宏基因組測序,發現兩樣本間的菌群組成和功能無差異,但都隨時間發生變化;② 菌群以痤瘡丙酸桿菌、大腸桿菌、魯氏不動桿菌、澱粉乳桿菌和羅伊氏乳桿菌為主,以及幾種病毒;③ 抗生素耐藥性和解毒基因廣泛存在;④ 隨汙染物濃度增加,兩樣本中與人、狗和豬糞便相關的微生物顯著增加,且PM10中更為明顯;⑤ 空氣菌群多樣性與土地和會環境相當,且這些菌群可能與生命健康相關。

【主編評語】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秦楠和清華大學朱聽與團隊,近期在Genome Biology發表研究,對2012-2013年間北京的空氣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測定了空氣中含有的主要菌群,並發現菌群的抗生素耐受性普遍存在。隨著霧霾的加重,空氣菌群組成呈動態變化,且來源於哺乳動物的菌群增加。該研究為霧霾天氣的致病性提供了證據。(@兵兵)

【原文信息】

Longitudinal survey of microbiom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te matter in a megacity

2020-03-03, doi: 10.1186/s13059-020-01964-x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漿乙酸鹽水平升高

Movement Disorders——[8.061]

① 納入38名帕金森病(PD)患者和33名正常對照,未經調整時,兩組的血漿乙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濃度沒有差異;② 兩組的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攝入量沒有差異;③ 調整年齡,性別和重要食物的攝入頻率後,PD組乙酸濃度相比對照組更高;④ 乙酸濃度與年齡呈正相關,丙酸濃度與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部分Ⅲ評分和恩他卡朋使用呈負相關;⑤ 丁酸濃度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抗膽鹼能藥物使用相關。

【主編評語】

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減少。Movement Disorders上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報道了一個不一致的結論:在校正年齡、性別及飲食等變量後,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漿乙酸鹽濃度高於健康人,並發現血漿短鏈脂肪酸的水平與年齡、疾病進展、藥物使用等多種因素相關。(@szx)

【原文信息】

Plasma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2020-03-10, doi: 10.1002/mds.28016


讓菌群吃好,可以改善認知障礙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5.7]

① 小鼠補充腸道菌群可用的碳水化合物(MACs),可預防高脂肪和纖維缺乏飲食(HF-FD)誘導的認知損害;② MACs預防腸道菌群失調,提高菌群豐富度、α多樣性和組成轉變;③ MACs增高結腸粘液厚度和緊密連接蛋白表達,減少內毒素血癥,降低結腸和全身性炎症,並提高血清中短鏈脂肪酸水平;④ 在海馬體中,MACs抑制神經膠質的活化和炎症,改善突觸信號分子、突觸超微結構及相關蛋白;⑤ 用廣譜抗生素滅活菌群,可消除MACs對結腸-認知參數的改善效應。

【主編評語】

徐州醫科大學鄭葵陽團隊研究成果。研究採用纖維素中的菌群可用的碳水化合物(MACs)干預飼養高脂-纖維缺乏膳食的C57BL-6小鼠,結果發現,MACs提高了菌群豐富度,保護了腸道屏障,以及抑制神經炎症反應等。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導致上述效應消失,也證實了菌群在此過程中的重要調節作用。通過膳食MACs調節菌群,改善腸-腦軸交流,或是改善認知障礙的新措施。(@兵兵)

【原文信息】

Supplement of microbiota-accessible carbohydrates prevents neuro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by improving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axis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

2020-03-04, doi: 10.1186/s12974-020-01760-1


李英團隊:移植老壽星的菌群,改善小鼠菌群及衰老指標

Aging——[5.515]

① 將長壽老人(101歲)及普通老人(70歲)的糞便菌群移植給抗生素處理後的小鼠;② 相比於移植了普通老人菌群的小鼠(E組),移植了長壽老人菌群的小鼠(L組)的糞便菌群α多樣性更高,③ L組小鼠有著更多的益生菌屬(包括乳桿菌屬及雙岐菌屬)及短鏈脂肪酸產生菌(Roseburia菌屬、糞桿菌屬、瘤胃球菌屬、糞球菌屬);④ L組小鼠腦中的脂褐素、心臟及迴腸中的β-半乳糖苷酶水平顯著低於E組,且有著更長的小腸絨毛。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與衰老相關,長壽者可能有著不同的菌群結構。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李英團隊在Aging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將101歲的長壽老人的菌群移植給小鼠後,相比於移植70歲老人的菌群,可顯著改善小鼠的菌群結構(增加有益菌),並降低衰老相關指標(脂褐素、β-半乳糖苷酶)。(@szx)

【原文信息】

Transplant of microbiota from long-living people to mice reduces aging-related indices and transfers beneficial bacteria

2020-03-16, doi: 10.18632/aging.10287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Zhonghua,szx,this little piggy,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