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本 期 導 讀

人們常說:怒傷肝。當人生氣時,渾身發抖,怒氣是向上的、衝動的,經常發怒自然迫使肝處於強直的狀態,所以不懂得「曲」的人,最易傷肝。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尚書·洪範》曰:「木曰曲直」。古人將自然萬物中具有這一類性質的統統歸納為「木」,並向外延展。


什麼是曲直?我們聯想一個場景:春天,老樹發新枝,枝條柔軟,微風吹來枝頭飄搖向一側,風停的時候枝幹又直了起來,這個過程就是直觀的曲直。


對應我們的身體,也要有屈有伸,一味用強,受傷的一定是自己。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能屈能伸,健康之道


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曲直,明瞭曲直之道才能算是一個真丈夫。


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乾卦思想衍生為儒家思想的主要內涵,「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坤卦思想發展成為道家思想的主要內涵。


「一陰一陽謂之道」,二者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動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而綿延不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之國家。


現代人常常爭論:積極進取「盡人事,知天命」的儒家思想好,還是無慾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的道家思想好?


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單獨說儒家思想好或者單獨說道家思想好,都是片面的。


人的一生在50歲以前,應該認真學習、踏實工作、教育子女,盡人生的責任,完成理想,實現價值。


但如果一個人剛強一輩子,年過半百還要像象年輕人一樣拼命,這就違反天道了。


這時要靜下來,讀書看報,養魚遛鳥,悠閒自在,頤養天年,不給兒女添亂,何樂而不為?


大到人生小到具體的生活、工作等等,該曲的時候懂得曲,該直的時候用直,從而張弛有道、把握時機。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子時就寢,有助於新陳代謝


推天道以明人道,春天來臨,萬象更新,自然界進入新的輪迴。如何更新?如何出新?


中醫裡有句術語叫做:推陳致新。用現代語言解釋是新陳代謝的意思,沒有過去的積累就無法更新,沒有前一年秋冬的收藏,就沒有新年的萬物復甦。


對應人體,肝膽屬木,肝膽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陳代謝。


當我們進食咀嚼的時候,膽汁開始分泌,進入胃,幫助消化食物,這是一個出新的過程。


《黃帝內經》曰:「人臥血歸於肝。」是說人在睡覺的時候,血會回到肝裡。


清代養生家李漁也曾說:「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


午夜11點是子時的開始,凌晨1點~3點為丑時,這四個小時是氣血在膽、肝最旺盛的時間。


人睡著了,肝膽在默默地進行新陳代謝的工作,淨化血液,蓄積能量。


試想,沒有春天的播種,這一年我們會有收成嗎?


同理,若在子時不休息、熬夜,長此以往身體得不到新能量的補充,反而消耗了備用能量。進而各種不適症狀出現,悔之晚矣!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心開明,莫讓怒氣傷了肝


中醫認為致病因素中,情緒對人的影響最大。


對應木、火、土、金、水的情緒分別是怒、喜、思、悲、恐。


中國文化倡導中庸,凡事不過分,均衡是最好的狀態。


對於我們的身心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心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均衡的,不是心裡不舒服就是思想混亂。


人們常說怒傷肝,當人生氣時,渾身發抖,怒氣是向上的、衝動的,經常發怒自然會迫使肝處於強直的狀態。因此,不懂得「曲」的人,最易傷肝。


從怒字的寫法上看,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從字面來解釋,「奴」是一個人跪著的樣子,所以怒就指我們的心象奴隸一樣捲曲壓抑。


「憤怒」是兩種生氣表現:憤是激烈地爆發出來,怒則是壓抑在心裡不發洩。


有的人氣得渾身發抖,卻用意志把怒氣控制下去,久而久之,把肝憋壞了;


有人直性子,沾火就著,將滿腔怒火發洩給身邊人,這種人畢竟給怒氣找了個出口,但這是以傷害別人來保全自己,我們也不提倡。


木克土,因此過分生氣也會損害到脾胃。


春季養肝,當先明「屈伸之道」


提到胃潰瘍,人們通常以為病因是在胃裡,而加拿大醫學家塞裡埃卻不這樣認為。


塞裡埃把實驗用老鼠關在陰暗寒冷的地方,並不停用小棍去杵它們,不讓老鼠休息、讓它們煩躁不安,隨著實驗的繼續,老鼠的消化器官開始出現潰瘍。


進一步研究發現,老鼠一直處在不安和煩躁的狀態時,其胃部的血管開始變窄,血液循環變差,胃最上層的黏膜部分開始出現潰爛,隨著潰爛的程度加劇,最後導致胃潰瘍。


這個實驗證明:胃潰瘍的主要誘因產生自精神壓力,塞裡埃博士據此於1936年提出「應激反應學說」,為世人所矚目。


因此,治療胃潰瘍如果單從胃上入手只能緩解症狀,屬於治標的範疇,要想根本解決,必須疏肝理氣,而且患者自己還要配合舒緩情緒。


所以說,發怒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相當不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