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的書法藝術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遊學蘇軾門下,時稱“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

出於蘇軾之門而又自立“江西詩派”的黃庭堅,在書法上也深受蘇軾影響而崇尚超脫的禪宗和文人意趣。

他的行楷書法,脫胎於南朝的《瘞鶴銘》和王羲之、顏真卿,寫得既筆畫圓勁,態新意足,又逸氣旁溢,恣縱淋漓,這在他的行書代表作《華嚴疏卷》、《寒山子龐居士詩卷》、《贈張大同卷》、《松風閣詩》、《黃州寒食詩題跋》等帖中,如寫點的圓厚重實,寫撇寫豎、寫捺的恣意縱送,畫長態足,以及字體結構的上緊下松,上斂下放等等,都得到了盡情的體現。

與蘇軾,以及比他稍後的米芾不同的是,黃庭堅還寫得一手靈動多變、取法懷素而又有所突破的狂草書法,可是卻又寫得比懷素來得點畫紮實、結體多姿,從而把唐朝以來的積極浪漫主義狂草書法,推向到了一個新的頂峰,作品以《李白憶舊遊詩》、《劉禹錫竹枝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花氣燻人詩》為最有特色。

其中如《李白憶舊遊詩》,明朝沈周看後曾大為折服道:“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認,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

他論書法,曾經說過一段深有意味的話:“老夫書法,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這種沒有事橫在胸中,有紙則寫,寫完則停,也不計較人家說好說壞的情懷,正是佛家出世思想在他書法創作實踐中的反映。

一次他還在寄居開元寺的恰思堂裡,受到偉麗江山的啟發,因此他在這一時期揮寫的草書,自己認為是好像得到了自然界的助力。平時,他還不忘把梢公蕩槳、船伕搖櫓的動作節奏引進到書法中來,由此“意之所到,輒能用筆”,書法也獲得一次了又一次的進步。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在黃庭堅眾多行書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為墨跡紙本,縱32.8釐米,橫219.2釐米,29行,153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內容為七言詩,是黃庭堅在崇寧元年九月,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時所作,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

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收筆、轉筆,多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輕頓慢提,意韻十足。結體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舒展大度。後段由於提到已去世的蘇軾,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是尚意書風的典型。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圖為《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坐落於江西省修水縣,1985年11月開館。此地危崖兀立河畔,四周古木參天,鳥語花香,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譽,相傳為黃庭堅的棲遊讀書處。

紀念館內的臨江一側,依次建起了溪山自在樓、九曲迴廊、山谷祠、澄秋閣、順濟亭、一翠亭等造型各異的仿古建築,另有石門、藏龍洞、釣磯、摩崖題“佛”等名跡。山谷祠內,黃庭堅的全身塑像昂首而立,雙目炯炯,直視前方,似在構思美文佳句。

館內陳列有黃庭堅各種風格的書法作品,主要有《松風閣》詩、《經伏波神祠》、《贈邱十四》、《墨竹賦》、《茶宴賦》等。在南山崖處還保存了大量的歷代名人石刻。

館內收藏了大批珍貴歷史文物,主要有黃庭堅撰文並書的《王文叔墓誌銘》和《徐純中墓誌銘》,朱耷《魚雀圖》、陳師曾絹本畫《梅》和《蘭》,及明清各類扇面書畫。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圖為黃庭堅紀念館山谷祠)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欣賞三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