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一、寫在前面

儘管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人們對春天的熱愛卻無處不在,每年踏春和遊春的人們更是越來越多,描寫春天的文章和詩詞更是多如牛毛,但讓人印象深刻的流傳廣泛的沒有見過。古代的文人雅士遊春探春賞春嘆春的名作傳世的卻不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說明從古到今,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是相通的,共鳴的,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的不竭寶庫。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道宋代黃庭堅的

《春歸何處》,與大家共同欣賞、學習。

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二、原詞

青平樂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三、譯文

春天去了哪裡呀?悄悄靜靜的,找不到它的蹤跡。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的地方,喊它回來跟我們住在一塊啊。

其實啊,春天是沒有蹤跡的,誰也不知道它住在哪兒。要想知道春天的消息,估計得問一問黃鸝了。可那黃鸝聲音宛轉無人能聽得懂啊,你看它好像不耐煩似的乘風勢飛過了盛開的黃薇走了。

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四、賞析

這是一道惜春、懷春、嘆春詞,表達了作者惜春、懷念春、又嘆春不知所歸的傷感和無可奈何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歸去,下片嘆春之蹤跡無可追尋。筆調曲折宛轉,層層加深惜春、尋春、懷念春、嘆春之情。

開篇一句提問:“春歸何處?”,好像突兀而來,卻一下抓住了我們的情緒,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是呀,春天到哪兒去了呢,我們也想知道呀。接著悠悠道來:“寂寞無行路”,它靜靜悄悄的走了,沒有留下一點兒痕跡。一個“歸”字,一個“無行路”就把春天擬人化了,好像春天就是一個調皮的孩子,悄沒聲的就溜了。也正因為如此,作者並沒有死心,還包有一絲希望,也許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呢。如此順利成章地引出了下一句:“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一層一層深化。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裡,記得喊它一聲,讓它回來跟我們一塊居住吧哦。好像找尋走失了的孩子一樣心情急切又無可奈何。

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下片一開篇,又是一句提問:“春無蹤跡誰知?”,進一步強化了尋春惜春的心理情感,其實並不期望有人回答,只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我”知道沒有人知道春天的蹤跡,可是我想找它呀。哦,人不知道也許鳥知道吧,鳥總是喜歡百花盛開的春天的,也許它知道春天去了哪裡呢。不經意間看到了黃鸝,很自然地就接上了下句:“除非問取黃鸝”,是啊人不知道春天去了哪裡,看來只有問問黃鸝鳥啊了。詩人彷彿又找到了希望啊。結果換來的是失望,“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那隻小鳥倒是挺配合的,可是它叫聲雖然宛轉動聽,卻無人能聽懂啊,並且好像嫌人聽不懂不耐煩似的,乘著風勢飛過盛開的薔薇花走了。到此一片寂靜,只有詩人發呆了,我們也完全沉浸到了作者描寫的意境之中。春天終無足跡,問鳥也只換來更大的煩惱和失望,把詩人惜春尋春嘆春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並用“黃薇”暗示了夏天已經到來。

這首詞與一般的惜春詞不同,它不以描寫景物為主,而是通過用浪漫主義、擬人化的手法,專以通過尋春來表達對春天的愛戀和不捨,引人入勝,情趣橫生。

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春歸何處》賞析

回頭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黃庭。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作品有《山谷詞》,與杜甫、陳師道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六、創作時代背景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此詩的創作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對本詩的理解。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這個時候黨爭已起,黃庭堅遭到貶謫,編管宜州,即今廣西河池市。1104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才抵達宜州貶所。此詞的內容是“惜春”,而實際是影射時局。這首春詞作於貶到宜州的第二年,即1105年,同年九月便溘然長逝於宜州貶所,時年六十歲。

七、結束語

古人的詩詞大都平白如話,通俗易懂,卻蘊含著無窮的韻味,反映了那時的文人學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遣詞用句功力。現在有些人只是堆砌一些華麗的詞藻,缺乏思想感情,這是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地方。謹以此與大家共勉,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