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转自 APLUS艺术)

最几年好莱坞上映的以华裔面孔而主导的电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第一部是来自于美国华人导演王子逸的《别告诉她》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另一部是来自于华人影星刘玉玲主演的电影《摘金奇缘》这类型的影片收到了中国网民的广泛讨论。

为何这两部电影能引起我们如此的关注呢?

01

华裔电影

华裔电影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词汇,这一词汇也是借着近几年的以华裔为主要受众人群的几部电影人群而被大家频繁使用。虽然也有许多在好莱坞的华裔电影工作者如温子仁等,但其创作内容并非以华裔身份为主。我们在这里表述的,是塑造了可讨论的,或立体或单调的华裔形象的电影。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02

华人与华裔

华人 华侨 华裔有着根本的不同,华裔是指中国人在国外所生并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子女后代,因此他们的视角往往带有所在国的文化特点。

而华人指的是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并加入所在国国籍的人,现在也有分类称华人为第一代移民,其子女为第二代。

而在美国的华人华裔,在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带有西方美国自由主义左派思想,其中对中国人的形象建构也是复杂的。

这些年,美国社会经历少数人种争夺权利的斗争,平权运动及经济因素等等,华人在美国的位置也日渐突出。例如,美籍华人杨安泽就宣布作为民主党代表参选2020总统大选,民调也显示支持率非常客观,是实力强劲的候选者。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华人在美国选民中的基数比重并不大,所以其作为民主党传达平权思想的象征大于其真正参选。但我们仍能感觉出华人的地位与话语权在逐渐上升。

而在话语权的争夺中,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构建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十分遗憾的是当今华裔电影中二人形象仍旧是刻板的,平面且符号化的。

此类形象大可分为三种:

▪ 聪明努力,戴着眼镜,性格呆板,成绩优异。人类形象出现在很多好莱坞的喜剧片中,一般作为为主角出谋划策的形象。

▪ 呆板刻薄 生活在唐人街的小杂货铺。语言不通的老人形象。

▪ 家庭意识浓重,父权为上,具有非常良好的经济条件。是神秘的极权者。

03

华裔电影中的形象所指

华裔电影中的电影形象虽然本身是美国的公民 但经常会被引申指为中国人的形象 而其也不遗余力的营造出这种“幻想”即 华人华裔=在美国生活的新时代中国人,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华人形象的严重割裂 ;

就现实来看,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是上世纪的移民其绝大部分有着中国亲人或者与大陆有着联系。而新一代移民却丧失了这种联系,其身份与认知更为迷失。新时代的美国移民对中国的认识,来自于美国媒体的宣传与塑造,以及影视文化中的形象。这样造成其身份迷失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粗浅和幼稚。例如,在别告诉他中,中国社会就被塑造成集体主义的 集体意识的共同体 。这种对现实有意无意的忽略,成为了新的美国华人的现实。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而这也构成了新式的东方主义 ,一方面华人创造者肯定着这种刻板印象 ,呈现他们的所认为。

另一方面其他文化下的观众也通过这种方式来认知中国人的形象 而这种貌似自洽的形象构建和认知是实质上是东方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是对刻板印象的固化。也是对话语权多样性的破坏。

04

好莱坞历史上的华人形象

事实上 华人形象在好莱坞历史中很早就已经出现了

最早的华人形象来自于1895年爱迪生公司拍摄的喜剧短片《中国洗衣店场景》,片中华人成为了被警察追逐狼狈逃窜的洗衣工。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19世纪末20年代初“黄祸论”大为盛行,于是傅满洲这一纯恶的充满歧视的形象出现了。“他又高又瘦,树挑着眉,梁左下垂胡子,穿着清朝官服。”这些形象的细节几乎充斥了当时,美国普通民众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而直至最近 华人形象重新被提上大屏幕 其中《摘金奇缘》中 ,华人形象被塑造为神秘的隐形富豪。;电影《降临》中,华人是充满力量而执拗的军政独裁者; 而在最近的电影《别告诉她 》中,中国人又是具有集体意识的,不通人情的老古板。

05

黑人电影

以前在影视作品中,话语权的争夺就不得不提,美国另一大少数族裔黑人。黑色人种电影创作者们在好莱坞进行的黑人形象重塑无疑是成功的,为此他还诞生了很多传世的佳作,自洽的符号体系,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们甚至塑造了刻板的敌人 - 白人中产阶级。这一反派也在绝大多数黑人影片中出现。黑人电影中的形象重塑与黑人的日渐扩大的平权运动和自由主义政治正确分不开。

就在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大部分电影还保留着这种态势,黑人是好斗的,是麻烦的,是肤浅的。集中体现在黑人在大型灾难片中,主角一行人身边总是有危险潜伏,这时总有一个黑人跳出来不服从主席的安排,自己另起炉灶,然后主角们往往会发现他的尸体,而让观众意识到危险的恐怖。长久以来的好莱坞电影中,大量使用这种手法,以至于让我在观看美国商业电影之后以为黑人确实全都如此。

而近些年以斯派克琼斯为首的一系列有色人种导演投身于电影中黑人形象的丰富,让黑人也在电影中多样起来。例如月光男孩,黑色党徒,黑豹等。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使黑人形象不断的得到提升。创作者们利用《藩篱》这种根植于本地文化的戏剧 书籍为蓝本 完成了黑人形象的重新塑造。即接地气又不刻意粉饰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现实生活中跨文化叙事往往是最困难的 ,而出现的文化偏离与割裂往往就源自于对文化的不了解。用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往往四不像或只能符合一方的价值观。例如「别告诉她」中女孩知道的奶奶得了绝症 而家人拒绝像奶奶透露,其原因归结于家人的家庭集体观念十分严重 严重到他们觉得自己能为奶奶做更好的选择。并将这一点上升至中西文化的差异。

而在我看来 这既不是当今普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也并非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博爱”这是一个用西方视角评判 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臆想。其讨论的话题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而是存在于美国华人的脑海中。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新一代华人已然对另一种文化语境陌生完全可以理解 而用自己的想象的现实思考问题实际上是对另一种文化的不尊重 这些华人创造者在西方长大 内核是西方的 美国的 而自然而然其描述的华人形象不自知的就带有东方主义色彩,而有时 甚至是浮于表面且幼稚和傲慢的 这在任何方面都说遗憾的跨文化叙事并非不可能 李安的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安呈现的是美国的故事 但是却也具有东方的传统视点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碰撞让一部部精彩的影片诞生 其观点的叙述也是不扭捏的 不做作的 所以才能让美国观众甚至奥斯卡所接受。希望有朝一日 华裔创作者们能幡然醒悟 认真根植于两种文化的基础 提出真正的 有意义的对文化异同的问题。

从华裔电影看今天的东方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