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的治国理政水平如何?

庭州行者


1861年3月22日,干王洪仁轩率领二万太平军自天京西上,去解英王陈玉成的“安庆之围”,这是洪仁轩首次“御驾亲征”,当然他不会料到等待他的会是一场“灾难”。

自1859年,洪仁轩担任“干王”以来。他作为“精忠军师”,要“扶朝纲”。政治上洪仁轩继承了杨秀清严格的宗教清规,例如利用国家暴力机关来严厉禁止烟、酒、鸦片的流行,禁止百姓演戏看戏、禁止庙宇寺观等迷信活动。对于违反者,他别出心裁,全部采用西方的绞刑,并且事先公告群众,让他们前来围观。

洪仁轩意识到光靠清规戒律还不行,还得靠舆论来凝结大众,于是他大肆宣传“驱逐满人,还我中华”的口号,呼吁人民“攘北狄(满人),以洗二百载之蒙羞”。试图用民族主义来号召全体受压迫的人们来一同反抗清政府。

当然了,他在著名的《资政新篇》里强调修铁路、建邮政,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西方技术等,只不过是“洋务运动”的另一个翻版,因为这些措施并未触动国家政体,所以注定它的失败。而且这些措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先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建国就得靠打仗,靠军功说话。

针对1861的出征,干王洪仁轩其实很不情愿,他觉得这是洪秀全家人在背后搞鬼,尤其是那个幼王洪天富贵,洪秀全对儿子是言听计从。除了天王家人暗中作梗外,他也感觉到诸王对他的怨恨。可以说:他完全是从天而降,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晋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这些广西旧部看来,他靠得既不是军功也不是才能,而是跟天王洪秀全的血缘。

太平军作战图

众王之中,对他嫉恨最深的应是忠王李秀成,在李看来,洪仁轩只是那个在京城过着舒服日子,写奏折、接待洋人的“后勤人员”。而自己却跟成千上万的将士在寒冬中流血征战,苦不堪言!

虽不心甘,但干王洪仁轩知道这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率部浩浩荡荡的出南京,先是到安徽、浙江一带募集士兵。对他而言,招兵并非难事,事实上,太平军从来不缺兵源。作为敌对一方的总帅,曾国藩就很奇怪:为何太平军总有源源不断的兵力。

令人担忧的反倒是洪仁轩的军事才能,虽跟曾国藩一样是文人出身,但洪仁轩远没有曾国藩的战略眼光,这可能是学霸与学渣的区别(曾进士出身,洪只是一个秀才)。另外洪仁轩对部队纪律要求也不够严格,但他相信思想的力量,出征时写了很多首打油诗来鼓励士兵。

比如接到天王授命后,他就写道“一枝卓立似干戈,横扫千军阵若何?”,不过打气归打气,吹水归吹水,一个从未带过兵的人,现在要带兵立业,难免要瞎嚷嚷一番,这是文人习气。要他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曾国藩底下的一员猛将——多隆阿率领的骑兵,估计大气都不敢喘。

这场战役的结果不言自明,洪仁轩第一次带兵作战就这样画下句号。天京几次传来洪秀全的急召,要求他速回京师。干王不在家,天王最怕跟“洋兄弟”叽里呱啦打交道!


本草百晓生


洪仁玕和当时寻找出路的年轻人一样,见识和才能毋庸置疑,但是都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国外,很少有真正能结合国情的,然后对国外资本主义了解之后,就用其认为的方法来改造中国,最后肯定收效甚微。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但是很简单,当时的太平天国根本没有实施的基础和条件。然后在给洪秀全的各种治国建议,也无法具体实施。其最大的作用应该改革完善了天平天国各个机构的职能。

最后,他的时间太短,因为其1859年从香港到南京,然后在1861年的时候就领兵出征,接下来就是不断的领兵作战,这块的才能,怎么说呢,基本是屡战屡败,然后在1864年的时候被凌迟处死。

最后,即使给他时间,不过呢,有洪秀全珠玉在前,估计也没啥作为,那些东西只会成为空谈罢了,而且,他那一点的时间就间接证明了。


许愿的泥菩


洪仁玕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袖,曾在天平天国内部中掀起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远动,虽然最终以太平天国覆灭而结束,但他所撰写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


第一次读到洪仁玕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的课文上,如果没有《资政新篇》,恐怕在历史上的名气还不如石达开,而详尽对他的了解是在美国作家裴士锋的《天国之秋》。洪仁玕作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其实并未参与到太平天国的早期远动当中。因为洪秀全金田起义时,洪仁玕远在清远,后多方选择,并未成功,为躲避追捕,于咸丰二年四月抵达香港。

洪仁玕到香港结识了基督教教士韩山文,并在韩山文的洗礼下加入的基督教,在香港的6年,洪仁玕接触到了很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用资本主义改造中的方案,这为日后的《资政新篇》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咸丰九年,洪仁玕决定前往太平天国寻找洪秀全,正是当时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诸多太平天国早期领袖战死沙场,或在事变中被处死,而石达开的出走,让洪秀全更加猜忌异姓,这给洪仁玕上位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洪秀全就给这个位族弟加封到了“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这样的升迁难免不被太平天国的旧臣所嫉妒,这势必会加大旧臣对改革的阻力。


洪仁玕苦心编撰的《资政新篇》从六个大方面入手,分别为用人、信仰、刑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外交等六大方面为太平天国构建蓝天,虽然在当时提出的这些很前卫,但是在当时太平天国内外交困,战事连连的情况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改革因为战事的变化,导致功亏一篑,并且缺少走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小农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很十分稳固,在短时间里无法实现实质性的变革。

同治三年,天京沦陷,洪仁玕在南昌被凌迟处死,也意味着太平天国后期的改革全面失败。

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的内外环境,近代中国诸多改革的失败除了方向的问题,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很大影响因素。


讲史大学堂


仔细回顾洪仁玕回到天京后的作为,他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就一目了然了。在这成败得失背后,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一点启发。

踌躇满志的洪仁玕

1859年4月22日,漂泊香港的洪仁玕历尽险阻来到了天京城。

此时的洪仁玕,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


尽管以拜上帝为名的太平天国已经震动天下,但其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受过洗礼。洪仁玕,却是正经八百受过洗礼的人物。

在香港期间,他不仅开阔了视野,对当时世界各国情况都有了认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当时,他也算是“往来无白丁”,结交了许多当时十分有影响力的传教士,而“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也和他成了朋友。

因此,洪仁玕踌躇满志地认为,他可以为太平天国带来真正的福音。

1859年的太平天国,已经走向被动。天京事变,王杀王,石达开出走,实力大损。

战场上,尽管刚刚取得了“三河镇大捷”,但太平军形势依然被动。他们已经丢掉了武昌、九江,天京的屏障安庆直接暴露在湘军的船队前;另一方面,天京门口的江北、江南大营也虎视眈眈。

洪仁玕此时回来,显然不是回来“享福”的,他此时回来,一是因为母亲去世,已无后顾之忧,二是因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干,可以改变局面。

《资政新篇》,惊世骇俗的纲领

回到天京的洪仁玕很快就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而洪仁玕,也很快整理了一份《资政新篇》,确立了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

这份纲领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多少了解,小编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两句话:

1、近代化国家该有的,我们都要有。

2、这份文件的水平确实很高。

《资政新篇》,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许。湘军方面的赵烈文看到后,感叹“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中外各界人士看到《资政新篇》后都赞许不已。

由《资政新篇》可以看出,洪仁玕确实拥有同时代最广阔的视野,具有很强的近代思维。

可是,为何他似乎完全停留在纸上呢?

您别急,失望的不是洪仁玕一个人。

《资政新篇》,几乎成了洪仁玕的标志。

失望的容闳

1860年,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闳也来到了天京。作为史诗级海龟,容闳回来也提出了组织军队、设立武备和海军学校、颁布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极有前瞻性的主张。这些主张,不管是洪仁玕,还是洪秀全都极为认可。

容闳先生,也曾把中国的希望放在太平天国身上,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可是,和《资政新篇》一样,当提到落地时,大家还是非常“民主”:等各地征战大将回来商议后,再开始推行。

容闳失望了,他没有接受洪秀全的爵位,离开了太平军。

为什么得到天王认可的决策都无法落地呢?

不被信任的“主将”

这些好的想法无法实施,除了因为“高深的东西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做”以外,也是因为太平军将领们不信任这位“主将”。

虽然洪秀全曾强调洪仁玕和南王冯云山一样,是最早一批的老革命,既有资历又有才干,但陈玉成、李秀成们显然有理由质疑。

对于这些新一代的青年将领们来说,早年洪仁玕的贡献他们没怎么见过,但洪家人(洪仁达、洪仁发等)无尺寸之功上位,限制石达开、李秀成的事情都还历历在目。

洪家兄弟的作为,太平军众将都记忆犹新。

因此,这些将领们打心底里不喜欢洪仁玕。

所以,当李秀成经营苏浙时,宁可依“古法”,也不愿意推行什么《资政新篇》。

在天京活动的洋人形容,当时的政令出不了天京城!

燃烧的村庄和失败的将军

在面临质疑时,最好的做法就是证明自己。

因此,洪仁玕开始了“正名”之旅。

作为“军师”,他和李秀成等人一起策划了围魏救赵之计。通过攻略杭州,调动清军,一举解了困扰数年的天京之围。

可是,似乎大家都认为这是李秀成的功劳。

看来,正名还得亲自动手。

于是,悲剧发生了。

洪仁玕到安徽“传播宗教”。结果,洋人们在商船上看到了“冒烟和燃烧的村庄”;

洪仁玕亲自领兵到安庆解围。结果,被打得大败。

李秀成被俘后,没有认为洪仁玕和洪家其他庸王们有何不同。他们都一样,都是李秀成“天朝十误”中,洪秀全任用亲族的反面典型。

在天京陷落后,洪仁玕找到幼天王,要移兵会和其他将领,再图大业。可是黄文金坚持要先打败叛将蔡元隆再走,不惜延误时间。

显然,洪仁玕在具体办事能力上的缺乏,使他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众将领的认可。

攻上海,洪仁玕难以理解的洋人

可是,众将并非从来没理会过洪仁玕。

洪仁玕的一个妙论,就曾经让李秀成在攻上海时吃过亏。

熟悉洋人的洪仁玕曾经就中外关系的本质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咱们和洋人的关系,就好像是我们各开一个店,他有租,我没有租,他东西贵,我东西便宜,他工人多,我工人少。洋人来这里都是来赚钱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和他们做生意,即使吃点亏也没关系,他们至少不会为难我们。

因此,洪仁玕建议李秀成攻上海,洋人应该不会为难太平军。在攻下上海后,用重金购买洋人的船只,组建一支强大水军,再回去西进,灭了曾国藩。

李秀成在攻打上海时(第一次攻打),和洋人作了充分的说明,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洋人居然攻击太平军。意外的太平军甚至在刚遭到炮击时愣了好一阵子,最终,不愿得罪对方,退兵了。

对于洋人的敌对态度,洪仁玕似乎一直不理解。他曾反复和天京传教士表达这个困惑。而到了最后兵败被俘后,也把西方侵略者的干涉列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洪仁玕说对了一半,洋人来中国来寻求利益的。可是,《北京条约》签订后,洋人从大清获得了远远多于“自由贸易”的利益,又怎么会容忍你攻打洋人利益汇集的上海呢?要知道,甲午战争前,“不要到上海附近作战,影响帝国利益”,是英国不干涉日本开战的底线。

“懒惰”的洪仁玕

除了缺乏将领们的支持,在洋人们看来,洪仁玕的失败,还在于“他的志向被他的疏懒抵消了”。洪仁玕的懒惰,使他不能排除万难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可是,如我们前面所说,洪仁玕在香港时苦心学习西方,结交人物,冒险来到天京,怀抱远大志向,应该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我认为,洪仁玕的“懒惰”,更可能是一种迷茫。

他曾与外籍友人吐槽:天王沉迷宗教,不理会实务;各地将领不服从他的指令。

而在他自己亲手实践时,也多遭遇挫折。

因此,曾经雄心万丈的洪仁玕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


没有人生来懒惰。懒惰,总是伴随着迷茫。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理想,总是与现实有着不小的距离。

牛逼的执行者,总是能从实际出发,找到接近理想的步骤,并从最切合实际的地方做起。

洪仁玕,能否写出《资政新篇》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纲领,对于“太平天国往何处去”,有一定认识。

可是,不要说太平天国当时岌岌可危的战乱局面;即便是相对稳定的时代(如戊戌变法),要进行这种级别的改革都是有着巨大风险的。

因此,洪仁轩虽然有大略,但他不具备针对现实一步一步拆解任务,执行计划的能力;也没有人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即便他身居高位,又有何意义呢?

顺便说下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闳。

在洪秀全这里遇到挫折后,他去了曾国藩手下办事。曾国藩先是让他参与筹建江南制造局,采办机器;随后,他又建议,并支持曾国藩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人才;他还建议并参与负责了留学生公费赴美,为中国近代培养了大批人才;最后,他还利用自己在美国的资源,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由于他的贡献,清末反清组织甚至提议他作大总统。

容闳利用自己在美国的资源,支援反清运动。

没有一个“天王哥哥”的容闳,没有条件一上来就大干一番。他只能脚踏实地,从采办机械开始,却一 步步干出了大成绩。

对于洪仁玕的治国理政之才,我认为他有大略,无实策。

如果遇到好的平台,好的领导者,或许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国际视野,干出一番事业。

遇到太平天国当时的摊子,他虽深居高位,却始终施展不了。虽有大略,但大略落不了地。实策弱,却始终找不到人支持。最终伴随太平天国一起陨落。

要实现自己的想法,深居高位未必是好事;“被迫”从小作起,一步一步作,未必是坏事!

祝各位都能找到帮助你接近理想的贵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现在提起太平天国运动,多了些理性的批判,少了些一味的推崇,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他的失败归咎于小农意识的狭隘性思想,在太平天国的各色人等里,其中的佼佼者并非发起人洪秀全,亦非将帅之才的石达开,而是写出《资政新篇》的干王洪仁玕。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第,他和洪秀全一样,也是个落第秀才,满腹经纶而又名落孙山的愤懑使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融入不了体制,那就毁灭他吧!”于是,历史上最厉害的拜上帝教主义就传入了中国,经过洪秀全的加工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他的鬼话,而相信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极其现实的口号“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身处水深火热、食不果腹的农民见有这种好事,哪里还不造反。

定都天京后,洪仁玕有感于太平军将领良莠不齐,对于治理天下更是欠缺一套完整的理念,所以写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这在当时的确发挥了作用,但更多的历史意义却是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现在就来说一说他的内容:

一:用人方面

用人察失,严禁朋奸,说的就是在任用人才的时候,要去发现他好的和坏的一面,针对太平天国内部党派林立,尤其是天京事变的打击,人心涣散,洪仁玕看到拉帮结派导致的危害,所以严禁朋奸,就是严禁结党营私。

革除腐朽的习俗,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比如发展交通、设立邮亭,办理邮政、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等等。

二:设法

由于生活在香港,接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洪仁玕对英国非常推崇,他的政治措施包括:

加强中央领导权、普设乡官乡兵、设立新闻官,专收中外报纸呈缴,以备天王阅览、建立省、郡、县钱谷库和市镇公司(税收机关)、严禁贪污、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之弊、创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重视群众意见,准卖新闻篇(报纸)或设置暗柜(意见箱)。

军事才能

由于天京事变的影响,出现了朝中无大将可用的局面,从没有过战争经验的洪仁玕硬着头皮上阵,竟然解了天京之围。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里有远见卓识的人,可惜洪秀全后期腐化堕落,贪图温柔乡去了,更加上曾国藩的围剿,最终导致了失败。


万卷古今情


提到太平天国,你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谁?

我想到的一定是洪仁玕,因为这哥们,做了一件我认为极其无厘头的事,每每想到都笑。

 

我先两句话解释下洪仁玕,第一句:洪秀全的族弟,科举无能,以私塾先生为生,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一度躲到香港,在香港看到、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第二句:居于太平天国高位,天京事变之后,朝中无人领衔朝政,洪秀全对其委以重任,总理朝政;学过这段历史的,必然知道太平天国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而洪仁玕编写的《资政新篇》号称是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过这段历史的,必然知道太平天国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而洪仁玕编写的《资政新篇》号称是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位仁兄介绍完了,那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洪仁玕治国能力如何?

我先列举几个事例,让大家分析,看看他的治国能力到底如何:

为了方便介绍,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聊:

洪仁玕的武力值:

天京事变后,洪仁玕总理朝政

1、 洪仁玕设计,与李秀成一起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用此计,与李世贤分攻杭州、湖州,大破江南大营,天京之围得以解除;

2、 洪仁玕安排西征,军队占领了苏州、常州,进展顺利,但后期李秀成、陈玉成决心不足,打到武汉外围后先后自动撤退,西征功败垂成。

3、 安庆失守,天京门户大开,洪秀全震怒,洪仁玕的职务和爵位因此被革除(后短暂复职)。

后来基本上没有再站到舞台中央。

因为天平天国其实是个纯军事集团政权,和隔壁的“先军政治”一模一样,所以他的策略其实没有问题,但是没有自己用的顺手的部下,所以处处被掣肘。最后也没有能挽救太平天国。

根据以上的介绍,我觉得他的武力值最多只有50分。

 

洪仁玕的文治值:

因为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就从耳熟能详的《资政新篇》来看,分析分析他的治国才学。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走独立富强的道路。其内容分为“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部分。简单总结下主要内容就是:一是要想富先修路,很早之前这仁兄就看到了道路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二是“兴银行”,发展金融行业。三是要发展近代工业,工厂到军事全面学习。四是推行雇佣劳动制度,解放底层农民。除了最后一条眼熟不?其实在洋务运动前期,第二第三条,包括废科举开新学等重要措施都已经进入议事日程,并部分付诸实施,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把《资政新篇》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

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理论的人绝对是知者,但是各位别忘了,他可是在香港呆过,而且还跟着西方传教士,认真学习过西方历史和知识的人,所以他照搬西方的这一套能不能认定他有文治能力的政治家,这也值得商榷。

根据以上的介绍,我觉得他的文治值最多最多60分。

 

《资政新篇》中还列举了二十八条应兴应革事项,包括发展交通、办理邮政、开采矿藏,兴办水利等,各位知道里面还有一条掘太平天国祖坟的政策——禁止封建迷信。哈哈哈哈哈哈,洪秀全靠的就是封建迷信立国,你老哥要禁止封建迷信,我想知道,你当时是如何说服洪秀全的?是怕其他人也玩这一手,封杀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吗?

 

换个姿势撩历史:天平天国说破天绝对是邪教组织,但是因为政治原因硬是对其进行美化,我觉得副作用会越来越大。洪仁玕绝对有能力,但是遇上洪秀全这样的人,估计也只能凉凉。




换个姿势撩文史


晚清著名教育家容闳对他的评价:“干王居外久,见识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见识,亦略高一筹。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其秘钥所在。”今天我就从他的《资政新篇》,来分析他的治国理政水平!

诞生的背景

公元1856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的太平天国爆发了波及范围很广的内乱,造成了东王杨秀清身首异处,北王韦昌辉也被天王洪秀全处死,翼王石达开出走最后在四川安顺场被清军所杀,至此太平天国能征善战和治国理政的领袖们都被屠戮殆尽。鉴于此次内乱发生在天京,造成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所以史称“天京事变”。



面对空空如也的朝堂,猜忌异姓的洪秀全只好请来了旅居香港的族弟洪仁玕(公元1822年——公元1864年)来天京受任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资政新篇》就是这时候提出来的!



主要的内容

《资政新篇》从设法、用人两个方面,为太平天国量身制作了法规。为了重塑信仰与凝聚人心并革除腐败,采用了用人察失和禁止朋党之弊,来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队伍。而设法则采取“以风风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的原则,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与科学制度来治理太平天国。除此还有28条具体措施,例如发展交通、办理邮政、开采矿藏、兴办水利、奖励制造、来办银行与保险、普设乡官乡兵、设立新闻官、建立公库与税务机关、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奖励慈善事业、禁止(迷信、饮酒、吸食鸦片)、禁止贩卖人口溺婴使用奴婢、主动平等自愿与外国通商、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华工作等等,至于效果如何下文细说!



失败的缘由

一,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阶级牢不可破,禁止用奴婢与普设乡官乡兵自然不行。二,没有尊重当时中国的国情,外国的牧师背后身份大多数为间谍,另外设立新闻官也是不符合当时主流意识。三,经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经没有能力为《资政新篇》的实行,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了。



综上,个人觉得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太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行的土壤,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惜缘小历史


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他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时代绝对具有先进性,可惜太平天国岌岌可危的处境无法让洪仁玕的宏图大志实现。

如果太平天国与满清王朝实力相当,能够与满清王朝分庭抗礼,洪仁玕的改革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可惜天京事变以后的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实力已经远远不如满清王朝,太平天国完全处于满清王朝及其地方武装湘军淮军等及西方侵略者的包围之中苦苦挣扎,太平天国连最起码的生存都很难维持,何谈改革发展,因此洪仁玕只能壮志难酬,最终与太平天国玉石俱焚。


厚德载物49847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


海浪6008


干王洪仁二纤有本领可是遇到洪秀全就不行了自天京事变后剩下唯一一个石达开还让天王赶走了留下的人苦苦支撑可惜洪秀全不争气呀太平天国注定是会失败的政治主张是错误的我们与洋教洋人势不两立形同水火欺骗民众只是暂时的不会长久干王洪仁玕注定会失败的后来洪秀全也免了他这就证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