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德国,为什么迅速崛起引发二战?

再见理想jay


众所周知,一战和二战的发起国——德国在短短的20年内连续发动了两次的世界大战。尤其是在一战后,受《凡尔赛合约》制约的德国,经济萧条,失业率高,通货膨胀。在这20年内发生了什么?让德国迅速崛起。前段日子,我查阅了一些一战后德国的书籍和资料。惊奇的发现大家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一战后德国崛起的原因,但与之相辅相成的军工业的快速发展,更是日后德国军队横扫整个欧洲重要原因。

一战后德国的军工企业没有遭到破坏,成为日后发展重要支柱。

战败后的德国虽然割地赔款,盛产煤、铁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大部分割给了新独立的波兰。但是他保留了德国西部的主要工业区,这其中就有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兵工厂——克虏伯军工厂。克虏伯军工厂在一战期间就威名显赫,它主要以生产大炮为主,在日后德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中,它为德军提供生产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技术的坦克、火炮以及各种枪支弹药。由于以克虏伯军工厂为首的德国军工业体系没有遭到破坏,并成为了日后德国兵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首先,一战后的德国军工基础工业保存良好。一战后,西部虽然失去了莱茵区和阿尔萨斯两个工业省份(它对德国的军工产业影响不大),但是主体的鲁尔工业区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其中就有奔驰、宝马、大众、劳斯莱斯、保时捷等德国著名的汽车企业,还有梅塞施密特、西门子电气、联合化工、克虏伯钢铁、莱因重金属等世界一流的公司,这都是德国的军工产业在一战后能够继续发展保证。

其次,德国产业工人的素质高,创造力强。德国的产业工人的素质高,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德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手工业生产史的国家,这使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培训。远在公元1717年,就率先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尤其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水平技术工人。使得当时的德国拥有几百万的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的比例就占到49%,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是一战后德国兵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三,秉承“工匠精神”,科技助力,兵器工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二战前德国的柏林科学院就是当时的科学圣地,德国是获得诺贝尔学奖最多的国家,于是德国的兵器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军工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德国的产业工人秉承着“工匠精神”,总是严谨、精益求精,永远要做到更好,同时他们对机械制造还有着天生的热爱和天赋,生产出当时最先进的杀人武器,以至于盟军士兵对那些沾满了战友鲜血的武器没有丝毫痛恨,反而视若珍宝。

一战后德国武器设计理念依然领先世界。

一战后,德国科学技术和兵器工业依然保持的世界领先水平,英法等国用《凡尔赛合约》来制约德国兵器工业的发展,武器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这些反而促使聪明的德国人在武器设计上必须另辟蹊径,创造性的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生化武器,原子武器等等。

一是巧妙规避《凡尔赛合约》的限制,打擦边球,更加重视武器的先进性。《凡尔赛合约》取消德国海军、空军,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的规模。于是德国要求从小学就开始军事训练,广开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二战伊始,本来10万人的部队,迅速变为100多万军事素养很高的部队;空军借口办飞行学校和派遣学生去国外的航空学校去学习;海军则采取秘密研制的手段,研发最新的战列舰、潜艇等。同时,大量的军工技师依然在搞科研,尤其是飞机、军舰之类的技师,他们并没有失业。再有1922年4月16日德国和俄国签订“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的条约。在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二是善于总结战争经验,研发最新的武器成果并加以利用。《凡尔赛合约》要求一战后的德国不得生产大规模杀伤武器,比如重机枪等,德国的军工技师们就潜心研发MG42轻机枪(至今不发展重机枪),它1600发/分钟的射速,比传统的重机枪快近3倍,是二战盟军的噩梦,盟军听到MG4轻机枪的枪声,就会停滞不前或者掉头逃跑。另外,一战堑壕战双方僵持不下,伤亡惨重,参战各国都急需一种有效的突防武器来打破这种坚固防御,于是德国军工就研发了P-40冲锋枪,它短小精悍,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便于在狭小的空间使用,30发弹夹可以连续射击,工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成为堑壕战的克星。

三是德国科学家们的民族情绪被激发,转化为武器发明的优先性。二战前,德国是获得诺贝尔学奖最多的国家,像爱因斯坦、冯布劳恩等许多大家熟悉的科学家。然而《凡尔赛合约》让高傲的日耳曼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掠夺性的制裁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科学界优先向军事和兵器工业倾斜,他们优先研发兵器,德国人就是想通过再一次的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恢复民族自尊心。于是德国科学家们研发了导弹、喷气式战斗机、突击步枪、雷达等等,这些成果被迅速优先发展,比如:德国的飞机制造工厂,在战争爆发后年产飞机几万架。

注重武器间搭配协同默契,促成新的战术理论的诞生。

先进武器的发明促使德国战术理论和军事技术上的创新,武器间的搭配和协同作战模式,是一战后德国军队的重点研究方向。于是当时最早的制空权和机械化作战的概念就是德国率先使用的,以机械化突击为核心的闪电战术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引领战后各国走上了摩托化、机械化的道路。

第一,总结一战堑壕战的教训,注重步坦协同作战,集中使用坦克。一战中的堑壕战、阵地战和消耗战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折磨。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防御性武器优于进攻性武器。每当发起集团式冲锋时,就被深长的壕沟、巧布的地雷、密实的铁网,再加上重机枪形成的防御体系,使这种进攻方式几乎失去意义。于是战后德国吸取教训,重点研究突破堑壕战的战术,在以先进坦克为核心,坦克与步兵协同前进突破敌人防线,步兵依靠坦克的装甲来躲避敌军的机枪和火炮射击,坦克依靠步兵来防御单兵反坦克攻击。同时,集中使用坦克快速突破敌人的第一防线,迅速插入敌军纵深,跟随的步兵乘坐卡车和装甲车也迅速跟进,扩大战果,以到达将敌人分割包围的战略。

第二,加大空军和坦克研发力度,并推进新的的协同战术的产生。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空军被解散,但是大大小小的"飞行俱乐部"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战中获得了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国空军飞行员则被编入陆军继续服役,正是德国空军飞行员在陆军中的服役经历,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空地协同作战的重要性。1934年,新的德国空军成立,其骨干军官全部来自于陆军,而新入伍的新兵也要先进入陆军接受地面作战的战术以及条令训练。另外,在日常训练以及定期的演习中,建立了"与陆军紧密结合"的初步空地协同理论。二战爆发后,德国空军和陆军的联系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在集团进攻规模还是在战斗小分队的规模上,这种联系都使德军的战斗力得到倍增,在空地协同这一点上,德国人远远地走到了英法等国的前面。

第三,积极探索各武器间相互补位的作用,使他们形成战术体系。德军十分重视火力搭配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因此,在主要使用的武器方面比较简洁,非常接近现代化的装备体系,这对于减轻后勤压力是有好处的。以一个步兵班为例:在二战爆发前,一个德军步兵班是十人,一名班长和9名战士,班长配发MP-38冲锋枪,另有一名机枪手,使用著名的MG-34轻机枪,还有一名副机枪手,另外机枪手和副射手都有自卫手枪。另外七名步枪手使用Kar 98k毛瑟步枪。这在二战初期是各国战斗班一级中火力最强的一种搭配,它们相互补位,形成一个很好的战术体系。

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国防和军工业进行了摧毁式的打击。然而仅隔20年,德国再次崛起,在二战初期横扫欧洲,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虽然在反动的军国主义、病态的复仇心理驱使下,使德国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国从严酷逆境中重新振作的过程,却彰显了德国军工业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优秀的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


小白杨文化传媒


一战和二战之间的距离之间隔了二十几年,而经历过一战的国家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还没有恢复元气。

比如美国,美国在一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介入的,虽说狠狠发了一笔战争财,但在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上确实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众所周知,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力量上都没有晃过神,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的和日本发动二战后呢?首先德国是一个非常好战的国家,再者就是对一战后的瓜分非常不满意。

一战后的德国日子并不好过,其实德国发动二战也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意思在里面,那个时候的德国就想通过二战来为自己扳回一局。但不得不说的是德国发动二战时军工业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可德国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最后在二战中又一次的战败,现在的德国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魄力。





淡出烟云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肢解了奥匈帝国,瓜分了同盟国的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德国),向德国要取高额的战争赔款导致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德国人民不甘心受协约国的压迫,对英法两国怀恨在心。

其次:一战前,德国经过铁血宰相卑斯麦的一系列改革,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军国主义气息浓厚,德国人民骁勇善战。

客观原因: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法西斯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改变的两种手段,使得法西斯政党上台,希特勒经过一系列措施干预国家经济的措施,德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为德国军工发展进行对外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外部原因:由于一战过后,英法两个主要欧洲大国实力遭到削弱,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实力大不如前。又加上绥靖政策不限制德国法西斯主义发展,使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侵占他国领土,让德国实力得到加强(割让苏台德地区,紧接着占领了捷克),让德国的扩展欲望得到实现。

所以在拥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民众支持,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写回答,希望多一点鼓励,欢迎大家斧正


jiege14


德国很注重自己内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技术上落后的其他国家远不如德国几十年对科技的发展和关注,即使战后一片废墟,但这些技术经验却在德国保留了下来,这些都成为了德国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德国国内的国民教育以及工业科技的发明进步,利用自己国家的市场发展,和利用自己国家的新技术产品去开拓国外市场,这点经验就让德国拥有了自立的意识,区别于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他们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们不用发展什么新技术,单靠对殖民市场的掠夺和倾销就能获得资本,所以,在战争后,失去殖民地的国家发展就远比德国慢很多了;虽然在一战中落败,自身的军事武器也被战胜国强制解除,但国家领土除了还了以前一些割地和海外殖民地外完整性还在,总重要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工业结构还在,国家政局也动荡不大,所以在一战落败后,德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在二战前夕,加上英法国家对德国的军事膨胀和侵略执行“绥靖”政策,造成了德国军事力量飞速发展,英法帝国主义自吞恶果!


晨曉4


德国在欧洲属于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能排在前面,人口也较多,而且矿产丰富,境内土壤肥沃,德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文化艺术就很发达,造就了德国人文化素质较高,在一战之前,借助这些优势条件,普鲁士德国通过侵略和铁血政策扩大了领土,实现了统一。社会的稳定带来工业高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虽然在一战中落败,自身的军事武器也被战胜国强制解除,但国家领土除了还了以前一些割地和海外殖民地外完整性还在,总重要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工业结构还在,国家政局也动荡不大,所以在一战落败后,德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在二战前夕,加上英法国家对德国的军事膨胀和侵略执行“绥靖”政策,造成了德国军事力量飞速发展,英法帝国主义自吞恶果! 在二战落败后,德国的建筑和工业确实遭受了很大打击,但是技术实力还在,而且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西德(联邦德国)被英法美接管,东德(民主德国)被苏联接管。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抗的世界形势决定了处于阵线中间的德国不会平静,英法美为了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也为了在欧洲也能有一个牵制英法的国家,都对西德加以重视,一方面替德国掩盖侵略和拖延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对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贷款和经济援助。在德国本来就算良好的发展基础上,联邦德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处于柏林墙东侧的民主德国由于执行苏联发展模式,同时受帝国主义影响,经济发展较慢,谈不上迅速崛起!直到今天,虽然两德统一很长时间了,但德国东部经济还是比西部差一些!


无风之鞘


一战,德国能迅速崛起,发动二战。

首先,德意志民族是聪明能干勤奋的民族。

二,德意志民族是战斗性很强,不怕输,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大凡生物战斗性强的,都是向高端发展。大凡民族,国家中战斗性强的崛起都快。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概莫在外。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凡好战,凡战斗性强的,凡不服输的,宁可死不认怂的都容易崛起。品性决定前路。

三,不服输,好战的民族能充分激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把聪明才智变成技能,变成成果。

四,这个民族有好的组织纪律性,有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德奸,日奸比较少。


朱文亮14


德国在欧洲属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了,而欧洲是全球最发达的地区(美国另说),人民的文化素质不低。当然就有了崛起,发展的条件。

一战后,德国是战败国。巴黎和会给予了德国严厉的,甚至是苛刻的报复:赔款,割让土地,裁减军队,限制军备……这些规定和措施肯定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俗话说物极必反,过度的压制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希特勒利用人民的不满,打着“争取德国人的生存空间”的旗号获得了选民的支持,从而踏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严红


因为德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为了民族荣誉,百姓就会团结,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所以,就会迅速地治愈战争的创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