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的悖論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給了諸葛亮以極高的評價,因為諸葛亮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也多因《出師表》給予諸葛褒獎之言。


《出師表》中的悖論


因為是初中語文教師,我對它也是倒背如流。但讀得多了,竟發現《出師表》中有一個悖論存在。“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中諸葛亮懇請劉禪將“討賊興復”的重任交付與他。按照常理,應當是提前上表提出申請等待皇帝批准,這才是正規手續,才符合“規矩”。可是《出師表》中又出現了“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前面提出申請,還未批准,在同一篇文章裡又說:現在就要出發了,心情激動……這兩句話細究起來是相互矛盾的。

相互矛盾的兩句話,出現在同一篇文章裡,或許是諸葛亮的無心之語。但無心之語更是潛識的顯現,更能表明諸葛明深處的思想。

先看看劉禪與諸葛亮的歷史:


《出師表》中的悖論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正值曹劉混戰之際,趙子龍長坂救主,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不一定有其事,但他確確實實是在戰火紛飛中出生的。也就是這一年諸葛亮因三顧而出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繼位。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講,“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又下詔敕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227年,諸葛亮上表,要求出師。這一年諸葛亮出山21年,《出師表》的“爾來二十又一年矣”是明證,這一年劉禪21歲。諸葛亮是看著劉禪長大的。在諸葛亮的眼中他就是個孩子,在出師之前,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出錯,並以先帝成功的案例來激勵他,向他提出建議,“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並且向這個21歲的小皇帝推薦了一系列的“貞良死節之臣”。

諸葛亮或許並沒有意識到劉禪已經長大,或許他還停留在223年,從小劉剛剛繼位的模式裡,還沒有擺脫出來。可是劉禪畢竟已過弱冠之年,他在權力的巔峰上是不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呢?諸葛亮234年去世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皇帝,至263年魏滅蜀漢才結果。如若他真是傻子,又怎麼能讓蜀漢持續瞭如此之久,而且是在連年征戰,窮兵黷武,耗盡國力之後。

劉禪為人詬病的是那個成語“樂不思蜀”,人們笑他低智商,可是,想想自古亡國之君能得善終的又有幾人?能在危機重重中安然無恙,他若不是傻子,便是影帝,我更傾向於他是影帝。他在司光昭這個路人皆知的梟雄那裡,演得投入,演得出彩,演得弄假成真,擁有這份演技,要在諸葛亮面前表演個節目又有何難?

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未久即名聲大振;223年劉備去世,老一輩英雄開始紛紛凋零;至227年諸葛亮出師前一年,老一輩中即便他不是碩果僅存,也已為數不多。四五年的攝政,更使他權力無邊。

即使諸葛亮對劉氏父子忠心耿耿,也未必沒有不考慮想讓他黃袍加身之人,影帝小劉自然心知肚明。但在權力並未真正握在手中之時,他也只得一直扮演“未成年人”。

習慣了著名錶演藝術家劉禪表演的諸葛亮,也漸漸入戲,一生唯謹慎的他,竟在大作《出師表》中,出現了相悖之言,不知是他也入戲太深,還是他太自信。

連續幾次北伐失利,諸葛亮的聲譽受損不小,影帝小劉才漸漸考慮從戲出走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