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要在《倚天屠龍記》中故意抹黑朱元璋?

用戶101446439415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倒沒有黑朱元璋,只是把歷史上的朱元璋,權術、腹黑的一面全部展現了出來,把朱元璋在創業初期對人才的渴望、對百姓友好的仁慈一面給覆蓋了。

當然,小說畢竟只是小說,如果把小說當歷史,這是不對的。但小說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情感傾斜,出於對於自己書中主角的過於偏愛,但又不能改變歷史的情況下,那麼沿著歷史的主要脈絡,借小說之名,對某一歷史人物進行一些顛覆性的塑造,這也是文人慣用的寫作手法!

如金庸在他的另一部小說《天龍八部》中,對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的描述,就是歷史的失真。他為了襯托蕭峰的大仁大義,把一位堅持宋遼和平,崇尚漢家文化的大遼狼主,描寫成一個弒血好殺,一意想要南下吞宋的野心家,但真實歷史上的宋朝文人對耶律洪基的描述恰恰相反。

“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蘇轍

話說回來,儘管金庸沒有在《倚天屠龍記》中抹黑朱元璋,但金庸對明朝沒有好感,並由此產生嚴重的偏見也是事實。

這種偏見的思想也在他的其他書中得以呈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碧血劍》和《鹿鼎記》。

在《碧血劍》中,崇禎帝被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之人,大明官軍猶如匪類,但事實上,崇禎帝除了性格上的自傲,自負,不善用人外,並沒有顯得多少昏庸;而明朝軍隊,如孫傳庭的秦軍、盧象升的天雄軍、秦良玉的白杆軍、曹變蛟的大同兵等等,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紀都是一流的。

《鹿鼎記》就更不要說了,康熙帝歷史功績不能否認,但書中借韋小寶之口,多次把康熙帝描述成“堯舜禹湯”,等同中國古代四大賢王,卻把明朝皇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崇禎帝,全部說成了昏君,還多次暗示明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這樣的失真是非常可怕的。

事實上,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就已經把宋朝政府扶持的,但還沒有徹底形成體系化的社會福利機構進行了體系化,並形成了制度進行推廣和貫徹,如收容孤老和殘障人士的養濟院,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惠民藥局,提供免費公墓服務的漏澤園等等,這樣的政府措施能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國祚,都是黑暗嗎?

何況,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萬曆中興等,都是明朝君臣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所創下的盛舉。

《鹿鼎記》中除了對明朝統治者進行抹黑外,還對清初民間的那些反清義士,通過韋小寶的所見所聞,描述成一群不能成大器,只會爾虞我詐的愚蠢之人。

事實上,清初,從順治到康熙中葉,民間的反清組織曾多次給予清軍重創;而天地會反清舉動,從康熙時期一直堅持到宣統三年的辛亥革命,如果這個組織的成員真的是蠢人,早就被清廷剿滅無數次了。

何況,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臺灣林爽文起義,以及鴉片戰爭後的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至公元1861年)廣西大成國起義、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都是天地會主導的。

而鹹同時期的太平天國反清,天地會首領羅大綱等更是率眾直接加入了太平軍參與戰鬥。

以上種種,汪郎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即,金庸在描述和明朝相關的人或事時,只要是和明朝沾邊的,無論對錯是非,就習慣性抹黑,那問題在哪裡呢?

就因為他是清初文字獄《明史案》的首位告發者査繼佐的後人,他需要通過文字的力量,給自己的祖上進行清名,畢竟,告密這種事並不好聽。

査繼佐,就是《鹿鼎記》中的查伊璜,伊璜是査繼佐的號。

明史案的原由非常簡單,因為湖州富商莊廷鑨購買了一本沒有完成的《明史》,然後廣招名儒把崇禎朝的史料加了進去,完成了該書的編著,改名《明史輯略》。

順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由其父莊允誠將書印刷、刊行,只是莊家父子犯了一個大錯誤,沒有在此書中對清朝皇帝進行避諱,同時還站在明朝的立場去講述這段歷史,犯了大不敬之罪,如同謀反。

作為江浙大儒,查伊璜參與了此書的潤筆和校對。

順治十八年初,查伊璜在刊發的《明史輯略》中,看到自己的名字高懸在校對的第一個,又在書中發現了文字上的紕漏,大駭之下,第一個向官府告發此事。

同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不斷越級告發,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注意,由此,清廷刑部滿官羅多到湖州開始查處參與此書的人,查伊璜以第一個檢舉告發的,逃過了一劫,還獲得了莊家鉅額財富。

據說,查伊璜還因為“明史案”受到清朝統治者賞識,被抬入了漢軍八旗,成為當時的統治利益階層,而查家也由此成為海寧的名門望族!

“湖州莊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廷鑨遂將繼佐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十月,吳之榮為莊廷鑨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則繼佑前之榮後,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臺幸為參祥。] ”---《明史紀事本末》

需要順嘴提一句,《鹿鼎記》中的廣東將軍吳六奇,和查伊璜是好友知交,被塑造成一位天地會打入清廷的臥底,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吳六奇,卻是清廷鎮壓惠州一帶反清勢力的急先鋒,也是清廷“遷海令”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為此可見,金庸美化清朝,抹黑明朝,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1

那裡抹黑朱元璋了?

《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最大的黑點,大約是設計逼走張無忌,然後利用明教建立了大明王朝,最後他雖然追殺明教教眾,還不得不給自己的王朝取個明字。

明教被朱元璋列為邪教,到了明朝中葉成了神秘教派,魔教。

大約在金庸小說中的朱元璋的所謂黑點就是這些了吧。

這算是故意抹黑朱元璋嗎?



應該不是,金庸只不過描寫了朱元璋對權利攫取和渴望而已。



有人說張無忌有這個人物有小明王韓林兒的影子,看看歷史上朱元璋是怎麼對待韓林兒的,大約我們就能釋然,相比於歷史上的明教教主,張無忌的被朱元璋算計,但是,最後朱元璋還是放了他一碼,已經很仁慈了。

金庸在倚天后記中寫道:

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 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 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 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

這三個條件朱元璋都有,張無忌顯然一個都不具備,如果的張無忌這明教教主繼續當下去下去,大約他會被朱元璋玩死。金庸給了張無忌一個還算不錯的結局,給趙敏畫眉和周芷若曖昧,也算享了齊人之福。

朱元璋囚禁張無忌,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張無忌能逃,也給他留足了後路。


所以比起歷史上誅殺大臣時候的狠厲的朱元璋來說,這時候的朱元璋只是有權力慾而已不算黑,金庸也沒有抹黑他,只是依照歷史上朱元璋的性格,給他設計了逼走了張無忌的情節而已。

如果歷史上朱元璋真的有這麼一位頂頭上司,他只會做的更絕。


2


這個問答下的大v薩老師把金庸黑的外焦裡嫩,說金庸之所以黑朱元璋,是因為其遠祖查繼佐就是康熙年間《明史》案的告密者,還靠著這次告密發了大財,作為查繼佐的後代,金庸的屁股當然坐歪了,當然黑朱元璋了: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的伯太公就是這個査繼佐。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的先祖做了滿清異族的奴才,漢奸,不惜殘害自己同胞以換取榮華富貴,後代難道去罵自己的祖宗?
這就是金庸奇怪態度的根本原因。

這有罪推論有點像當年曾靜找到陝甘總督嶽中琪說:你是岳飛的二十一孫,你必須要反清,來咱倆聯聯手起兵滅清吧。


這種人說輕了叫書生意氣,其實就是蠢。


好幾百年前的查繼佐能影響數百年後金庸對一個王朝一個皇帝的判斷?


查繼佐曾經被邀請編寫過《明史》的幾個片段,後來《明史》案發,查繼佐被抓進監獄,幾個月後放出,對於他能夠被放出來,有過兩個猜測,一個是他揭發了一些明史的黑材料,作為交換條件被朝廷寬大為懷的放過了。另外一個猜測就是他早年間資助過的一位賭徒叫吳六奇,後來這哥們發跡,屢獲升遷,明史案爆出的這一年他已經貴為從一品的太子太保,吳六奇感念查繼佐的恩德,救了他。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採信了這種說法。


查繼佐被放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不是明史的主要著者,只是寫了一些片段,而且他還是江左名人,清廷考慮到他的影響力對他寬大處理了。


其實比起查繼佐金庸的另外一位祖先是受文字獄衝擊很嚴重,差點導致滅族,從這裡看,金庸應該恨大清才對啊。


這次文字獄在民間比明史案還著名,這就是是雍正年間著名的維民所止案,主角查嗣庭。

查嗣庭是金庸遠祖查升的堂兄,如果當年雍正對維民所止案牽涉稍廣,大約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金庸武俠了,也不會在這兒閒得蛋疼的討論金庸是不是黑朱元璋了。


說金庸黑明朝皇帝,是這些年一些明粉的套路之一,但是薩大神把這些話照單全收的黑一遍金庸,我覺的和當年曾靜要嶽中琪出兵反清有一拼。




薛白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注意,金庸的著作裡面有個很奇怪的現象。

大體,金庸的小說是以漢文化捍衛者自居,比如射鵰、神鵰、倚天屠龍記等等。

奇怪的是,只要一涉及到明朝,金庸就習慣性的抹黑。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將朱元璋描繪的奸邪猥瑣。

在碧血劍中,將崇禎描繪的懦弱昏庸,明軍形同匪盜。

在鹿鼎記中,乾脆將反清復明的俠客,說成一群爾虞我詐的蠢人。還將他們的領袖陳近南,故意寫成死於自己主子 猥瑣的鄭克塽之手(陳近南其實是善終病死的)。

顯然,金庸本能的貶低明朝,讚美清朝。

為啥?

為什麼金庸稱讚之前所有漢人王朝,卻遍地明朝,推崇清朝?

很簡單,屁股決定腦袋唄。

查繼佐為金庸的先祖,這傢伙就是明史案的始作俑者,卑鄙小人。

查繼佐本來是大明的文人,還曾經在魯王麾下服役。

然而,隨著魯王垮臺,查繼佐就一心當順民,不惜代價向上爬。

當時湖州莊家出巨資,邀請江浙的十幾個文人幫助寫完明史(給予高額薪酬)。

查繼佐發現明史中,有一些違禁的語句,自己名字又列為首位,大驚失色。他唯恐殃及自己,第一個去檢舉揭發。

後歸安知縣吳之榮也發現此事,同查繼佐聯手舉報,這就是著名的明史案,也是滿清歷史上第一個文字獄。

明史案被嚴懲者有千人,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婦女就有數百人之多,還有十多人被凌遲處死。

明史案後,吳之榮被提拔,還得到吳家不少財富。查繼佐也得到不少吳家的財富,僅僅船隻就有十多條,一說他還從此被提升為旗人,成為滿清統治階層。

而海寧查家在清代相當厲害的,成為當地的名門大族。

這比是用自己同胞的鮮血往上爬。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的伯太公就是這個査繼佐。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的先祖做了滿清異族的奴才,漢奸,不惜殘害自己同胞以換取榮華富貴,後代難道去罵自己的祖宗?

這就是金庸奇怪態度的根本原因。


薩沙


金庸不僅對朱元璋沒好印象,他對“朱”這個字就很反感,書中凡是帶“朱”的都沒好下場,比如說朱九真、毛東珠和阿朱等等。

對於明朝,他有一種骨子裡的惡意,在《鹿鼎記》中,他肆意汙衊抗清的鄭家,吹捧反覆無常的小人施琅。不僅如此,他還歪曲事實,曲解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的原意,為殘忍暴虐的清廷背書。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他們查家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在清初康熙一朝,為主子和祖先辯解,理所當然。


慧讀古典


我是狗眼博士,論金庸從我開始。

個人認為,倚天屠龍記中,金庸並沒有故意抹黑朱元璋。三聯版與新修版改動較多,我僅對三聯做回答。


清史中這樣寫朱元璋: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金庸確實是黑了朱元璋,因為他歷史上的功績大半就成為了竊取張無忌和明教的革命果實。問題是,倚天屠龍記不是史書而是小說,如果寫得朱元璋如此英明神武,那還要張無忌幹嘛?

倚天屠龍記作為一部武俠小說,其中關於朱元璋的情節當然是純屬虛構,但是就好像古代史官描述很多不可能有第三人在場的歷史場景一樣,是根據這個人物的性格可以推理出,他確實幹得出這樣的事情。


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是略帶抹黑的,那就是說到朱元璋的長相時,採用了民間比較流行的下巴突出的麻子說法:

最後是個和尚,相貌十分醜陋,下巴向前挑出,猶如一柄鐵鏟相似,臉上凹凹凸凸甚多瘢痕黑痣,雙目深陷,炯炯有神。

不過這是小說家言,用這種寫法也無可厚非,如果按照故宮明太祖造像,說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恐怕讀者反而會不習慣了。


在倚天屠龍記第十四章《當道時見中山狼》中,朱元璋相貌雖醜,但是說話風趣,為人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讓人一看就是豪傑做派。

張無忌又是好笑,又是佩服,心道:“這姓朱的和尚容貌雖然難看,行事卻乾淨爽快,製得人半點動彈不得,手段好生厲害。”

朱元璋等早聽徐達說了,張無忌甘舍自己性命相救楊不悔,部喜愛他是個俠義少年,不以尋常孩童相待,敬酒敬肉,當他是好朋友一般。

款待張無忌和楊不悔飽餐一頓後,朱元璋徐達等人就相約結伴去殺韃子,算得上豪氣干雲。這能算得上抹黑朱元璋嗎?


倚天屠龍記的主線是江湖武林線,張無忌率領明教先是排解明教與各大派的糾紛,隨後打敗來自蒙古人的陰謀,最後是屠獅大會,主角是張無忌。但是在主線之外,抗擊元軍的主力是明教中下層的義軍,而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如果不是他反元得力,能有如此大的功績勢力嗎?

所謂抹黑張無忌,大概就是指的最後朱元璋用陰謀騙退張無忌隱退,暗中殺死韓林兒,最後羽翼豐滿奪得天下後,反而屠戮功臣取締明教。

情節當然是虛假的,不過除了計謀略顯幼稚和理想化,全然寄託在張無忌的個性上之外,對於朱元璋的性格揣摩還是對的。朱元璋在歷史上稱帝之後,確實大殺功臣,而且心思忌刻做事鐵血。這種針對人物個性的情節虛構,我覺得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金庸在倚天屠龍後記中曾說: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

所以說成功的政治領袖一定不是一個好好先生,而且朱元璋的權力慾望和殘忍,並不影響他作為開國君主的雄才大略和治國功績。就好像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退位,一樣是千古名君。


我們覺得金庸抹黑朱元璋,只不過是因為朱元璋是站在主角對面,就好像我們從來不會覺得金庸抹黑成吉思汗,雖然他在射鵰裡也殺人盈野,為人虛偽狡詐,因為大多數時候郭靖都很崇拜他。


狗眼博士


金庸先生是個對史學研究頗為精湛之人,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其是非功過有眾多評說。在倚天屠龍記小說中,對朱元璋的雄才偉略的才能方面是肯定的,至於耍心眼奪權,那是封建王朝歷代君子所必備的手段。倚天屠龍記並沒怎麼抹黑朱元璋。只是在皇位角遂的關鍵時刻中使手段陰了張無忌一把而已。事實上讓張無忌當皇帝,他當的了嗎?朝政的繁雜事務豈是張無忌一類人的心理可承擔的?別把皇位寶座當兒戲就算不錯了,到時跟天下人搞個玩失蹤,豈是朱元璋等輩所能接受的?故而,即使朱元璋在張無忌面前使陰謀,而張無忌並沒有多大的反應。這也屬於朱元璋雄才偉略之一。明說暗說,朱之舉是對的。只是手段有些陰暗,不足為人道也。金庸對歷史人物的剖析,常是融匯貫通,精闢入微。


滇海無涯


我認為也沒有抹黑,《倚天屠龍記》中的朱元璋無非就是後期與主角暗地對抗,爭權奪利,用小手段最後迫使張無忌交出大權。但是在大是大非和民族大義上並沒有出現什麼過錯,也沒有陷害過誰,使關鍵性人物受害。

難道就因為他總是要殺掉蒙古君主趙敏為難張無忌,就叫抹黑朱元璋了嗎?作為光復漢家政權的領袖,無論是否針對張無忌,在為難趙敏上看,沒有任何問題,畢竟是敵方重要人物,無論是哪個軍事首領都會這樣做吧。

在最後刷小聰明獲得的大權,這也不存在黑不黑,自古帝王權術不都是這樣,再說了,歷史中真實的朱元璋也和這類似,起義軍首領郭子興去世後,郭子興的兩個兒子掌權,結果一個戰死,一個被朱元璋處死,不也是爭取奪利的事情嗎?最後連韓林爾都莫名其妙的淹死了。明朝統一後,開國大將接二連三的死亡,感覺比倚天屠龍記裡殘酷多了。

有時候覺得只要一提到明朝,都要提心吊膽了,生怕好多明粉太玻璃心,金老爺子那麼多作品,單單對一個朱元璋黑不黑的口誅筆伐過,有人說因為金老爺子祖上是滿人,所以老爺子是滿遺,才黑朱元璋的,這純屬無腦噴,瞭解金庸作品和其人都知道,金老爺子對清並不友好,他自己早就是漢族了,金老爺子祖先在滿清文字獄被殺,整個系列作品中清朝題材作品對清朝貴族和官僚寫的都有點愚蠢。

要講黑朱元璋基本不成立,要是倚天屠龍記黑人了,那黑的只有陳友諒。。他不得哭。


曹老師xixi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故意抹黑朱元璋?不存在的。

在小說中,朱元璋本是明教鳳陽分壇的一個壇主,因為領軍才能突出,很得徐達、常遇春一幫人得擁護,打下濠州後,威望大增,成為義軍領袖之一。此時,他略施小計,便使張無忌認為徐達、常遇春為了榮華富貴,已經出賣了自己這個教主和兄弟,心灰意冷之下,攜趙敏歸隱。張無忌一去,繼任的教主楊逍威望不夠,導致朱元璋一步步坐大,最後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

小說對朱元璋著墨不多,但從有限的情節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有野心、軍事才能突出、政治手段強的人,與歷史上的朱元璋並無太大分別。

因此,金庸並沒有在《倚天屠龍記》中故意抹黑朱元璋。


咚嚨家園


歷史上的朱元璋是這樣的:

史書上的朱元璋,功大於過,譭譽參半。前期和後期的心理變化很大。後期的朱元璋性格多疑,誅殺了很多功臣,而且發明了很多對付貪官汙吏的刑罰。朱元璋的功勞在於,他擊退了韃虜,推翻了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朝末期的暴政,恢復了華夏文明。歷史上的朱元璋,非常痛恨貪官,對貪官的打擊力度相當大,但是對於老百姓,卻是非常體恤,因為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李連杰版《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與朱元璋)

《倚天屠龍記》原著裡朱元璋的形象是這樣的:

朱元璋在原著裡面是個配角小人物,金庸對他的形象描寫從前期的正面到後期的負面。傳聞是朱元璋害死了韓林兒,後期朱元璋奪得權勢後,變得手段殘忍,這時候的朱元璋形象已經黑化。但這不是醜化。

朱元璋在《倚天屠龍記》的劇情發展

首先,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這個角色還是個小角色,雖然出場很晚,但是形象很正面。比如,朱元璋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形象非常正面,為人正直豪邁。然而,劇情發展到了後期,此時的朱元璋勢力逐漸壯大,有了很大的權利,此時就心生歹意,起了奪位之意。

朱元璋就利用趙敏之事,逼迫張無忌讓位給他。在《倚天屠龍記》裡,這個劇情顯得朱元璋十分卑鄙,但這也是很老套的劇情發展,它只是表達了一個人在掌握了權利之後的心理變化,這很正常,也不算是黑化朱元璋。

為何會覺得金庸在醜化朱元璋?

主要是因為劇情,《倚天屠龍記》發展到最後,金庸就將朱元璋描寫得忘恩負義,屠殺功臣。但劇情裡面也只是簡單帶過,並沒有表現得很詳細。

因為觀眾不喜歡金庸對朱元璋黑化處理方式,從朱元璋與張無忌的萍水相逢,到黑化後的朱元璋逼得張無忌讓位。觀眾喜歡的是主角張無忌,但是朱元璋逼宮的這個劇情讓主角張無忌顯得很懦弱,所以觀眾才會討厭裡面的朱元璋,這只是觀眾們自然的心理表現。(李連杰版張無忌)

總之,觀眾覺得朱元璋被醜化,主要是因為他的逼宮戲份,搶走了主角張無忌的風頭。在《倚天屠龍記》中,黑化後的朱元璋非常不討喜。


搞史人


emmm…確實,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面明顯有貶低朱元璋的傾向。

當然某種意義上來說,朱元璋確實也有刻薄、冷血、奸詐的性格,而且從某種意義上,金庸寫的也是事實:金庸筆下的明教(包括張無忌),是元末紅巾軍(白蓮教和韓林兒),以及真正的明教(總部位於覆舟山,在當時是長江下游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小教派)的混合體…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確實有不公正的地方…

先來看看我結合小說和現實整理的一點小資料…

韓林兒和紅巾軍是朱元璋名義上的上級,但也僅僅是名義,元末起義,基本上是個人就扯過紅巾軍的大旗,但從郭子興時代起(也就是朱元璋投軍的時候),二者之間就沒有實質上的聯繫(甚至後來韓林兒差點被攻殺,朱元璋還主動率軍去救過韓林兒,即朱文正守洪都時,朱元璋的主力就是在救韓林兒,當然,這個目的也相當不純,有點類似於曹老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後來韓林兒之死,也是一樁無頭公案…總之,有人說張無忌的原型是韓林兒,這也對,但韓林兒可沒小說中張無忌辣麼牛逼…雖然有段時間確實是半個天下的名義共主,但其實跟獻帝沒啥區別…

另外就是真正的明教…目前的正史裡面就是提了那麼一嘴,知道確實有這個組織,但具體情況完全不清楚,包括後來是怎麼消亡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的合作大概是在朱元璋在南京站穩腳跟之後的事…而且真正的明教不可能是朱元璋的上級,最多是合作,甚至是投靠了朱元璋…

最後,書中也不得不提到了,是朱元璋終結了這個亂世,對百姓還是好的…只不過強行加了個“原因”:張無忌的威脅…

好了,大致理清了小說和現實的區別,接下來再說真正的原因…

一方面,金庸寫的是小說,雖然基於現實,但本身就是虛構的,為了劇情和主角服務,這無可厚非…畢竟是武俠小說,張教主辣麼牛逼,而且越來越牛逼,但最終沒做皇帝是事實,總要有個理由…

但另一方面,不僅僅是在倚天屠龍記,在金庸其他小說裡面其實也有比較明顯的傾向…金庸的小說裡面,有明確的背景,而且背景是明朝的小說共計有:倚天、笑傲、碧血,當中或多或少出現的明朝政府和相關形象都是負面的(鹿鼎記裡面的康熙就要好很多,至少絕對不是負面形象…甚至對比起來,書劍裡面的乾隆待遇都要比朱元璋好,排除說他是漢人這個因素的話…)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根源就在於,金庸家族(查良鏞,查家),是清朝望族…在清朝“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是江南地區,排名前幾位的大佬家族…

雖然是漢族,但查家最風光的時候就是清朝(明朝唯一可查的名人只有一個明末清初的小官,並以寫史、教書著稱,還被捲進過清朝的明史案)…此後卻開始發跡:連續在康雍乾三朝都有進士,且官職不小…

於是查家應該是對清朝最忠心,最推崇的漢族家族的典型…同時金庸出生於民國初年,其父親就是清朝年間的人,在懷念自己家族光榮往昔的時候,自然不可避免就要提到對清朝的懷念…這也算人之常情,很正常…

所以金庸在這種家族氛圍中長大,自然內心是充滿了一種對清朝的認可,正如他在鹿鼎記裡面表現出來的:雖然是外族,但只要能給百姓帶來安康,那就是好皇帝,我認可你自然就是正確的…

同時也有一種對明朝的畸形概念,這個一方面是出自清政府有意無意的宣傳,另外也是一種自我麻痺:畢竟我投靠了外族統治者,幫他們做事,這是不對的,但肯定不是我的錯,而是前朝太腐敗,太殘暴、太無能…我只是被逼無奈,沒得選了…所以他們心中是絕對自然而然的要傾向於抹黑明朝的…這也是一種家族氛圍…而且不會隨著清朝滅亡消退,反而會變本加厲…

所以深受這種氛圍影響,金庸也是正常人,不可能一點變化都沒有,內心深處,有這種價值取向,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