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並蒂花更豔——莘縣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紀實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國家推出的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破解保護與保障“兩難”困境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

2009年至今,莘縣相繼申報和實施了一批增減掛鉤項目。目前整體推進的項目18個,分佈在15個鎮街。今年3月底前,需要拆舊總面積近8000畝,復墾耕地6000多畝,涉及拆遷群眾7700多戶。

“增減掛鉤”裡面的“一增一減”,體現的是國家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的為民情懷,統籌的是兼顧城鄉發展、解決建設用地瓶頸問題,考驗的是各級黨政幹部的務實與擔當。

如何突破困局,打破堅冰,莘縣縣委、政府立下“攻城拔寨,戰無不勝”的誓言,決心把“沉睡”的土地喚醒,把閒置的資源盤活,把“絆腳石”踢開、把“攔路虎”趕走、把發展的“緊箍咒”打破,讓農村舊貌換新顏。

破局——隆冬時節春雷響

去年11月29日,凜冽的北風呼嘯的颳著,光禿禿的枝條在蕭瑟的寒冬裡肆意的舞蹈。而在莘縣政府會堂內,暖流湧動,熱烈歡騰,一場大規模、高規格的土地增減掛鉤工作推進會議正在召開。這是一場全黨動員、全民發動,高規格部署、高標準推動、高質量實施的誓師會、攻堅會;又是一場精銳出戰、破解困局,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衝鋒戰、突破戰;列為縣委、政府2020年的“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會上,15個鎮街和部分縣直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先後作了表態發言,縣委主要領導與涉及增減掛鉤的所有鎮街“一把手”簽訂了軍令狀。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莘縣堅持以“保耕地、促發展、惠民生”為根本目標,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拆遷補償標準和利益分配機制,本著“政府出錢開地,讓老百姓得利”的原則,成立了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總指揮,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指揮,相關縣級幹部任副指揮的工作指揮部。指揮部下設1個綜合協調辦公室和4個工作專班,全面負責增減掛鉤推進工作中的政策制定、矛盾協調、檢查督促、人員保障的各項工作。藉助銀行等融資平臺籌措資金3.6億元,所有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按“一事一議”的辦法解決拆遷補償或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問題。由於原材料價格及人工成本變化,導致樓房成本價格上漲部分,由縣政府承擔,不再提高群眾購房價格。集中全縣一切資源和力量向該項工作傾斜,對於完成任務的鎮街將實行專項獎勵;對於表現突出的同志火線提拔,年終重獎;對於項目村莊拆遷復墾工作如期或提前完成的,實行“一票肯定”,村支部書記直接享受一等工資;對於工作特別突出的支部書記可優先享受副科級待遇;對於工作不擔當、不作為,拆遷進展緩慢的鎮街,進行嚴肅追責問責。同時,制定了嚴肅工作紀律“七個不允許”;對於在增減掛鉤工作中出現誣陷幹部、造謠滋事的,依法堅決予以嚴厲打擊。

攻堅克難,舉措超常;民心所向,群情激昂。猶如一聲春雷,一場破冰戰役於隆冬時節在莘縣上空久久迴盪。

推進——打造增減掛鉤“莘縣路徑”

莘縣18個增減掛鉤項目分佈零散,點多面廣,時間跨度長,群眾工作難度大,協調各方任務重,項目實施情況複雜,政策落實標準要求高,原有的政策措施、管理模式及工作機構已難以滿足現實工作需要。這給建設和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江河易撼,誓言如磐。縣委、政府迎難而上,運籌帷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在工作推進中,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依法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最大限度讓利於民,廣泛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在項目開展上,從選址、立項、設計、招投標、監理、驗收、財評等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確保群眾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等均按規定保障落實到位,切實做到“三個百分百”,即徵求群眾意見率100%、項目到戶測繪率100%,資金補償到戶率100%。在編制整治規劃時,讓群眾廣泛參與,突出經濟實用,不搞形式主義,充分發揮規劃的統籌引導作用,做好與村鎮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等工作的協調和銜接,突出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切實發揮綜合效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先易後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道難關一道難關突破,一個堡壘一個堡壘攻克,穩步有序實施復墾整治,以確保項目實施質量為前提,讓“項目優良,幹部優秀”在這項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現。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如今,漫步莘縣城鄉大地,處處煥發生機活力。嶄新漂亮的民居、整潔開闊的廣場、安寧祥和的生活……一幅富有現代氣息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這些新氣象的出現,正是全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施結出的累累碩果,它不但解決了耕地保護“缺動力”、工業化城鎮化“缺土地”、新農村建設“缺資金”、城鄉統籌“缺抓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缺平臺”等一系列難點問題,而且又對莘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風從東方來,萬千氣象新。在萬物萌發的初春時節,一曲曲突破轉型的歡樂樂章正描繪出一條條清晰“莘縣路徑”。

檢視——群眾心頭樂開花

錯落有致的復墾地塊水平如鏡,寬敞筆直的道路直達田間地頭,新修的水渠宛如玉帶環繞......從空中俯瞰古云鎮南海村增減掛鉤復墾地塊,儼然一幅細膩的工筆畫。無法想象,這裡春節前還是雜草叢生、汙水橫流、凌亂不堪的村民居住區。如果不是村支部書記南洪濤現場介紹,誰都想象不到這塊“新生”耕地的“前世今生”。隨著一座座破舊的房屋的拆除,大大小小的垃圾坑被填埋,瓦礫廢棄物被清除,1000多車耕作層土壤被運來,給這原本荒涼貧瘠的土地鋪上了“一層肥沃的厚衣”。一塊塊荒蕪的土地復活了,一個個村民的心病消除了,緊鎖的眉頭舒展了,縣鎮村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同志們的心暢快了。讓荒蕪的耕地復活,讓沉睡的土地復甦,縣委、政府順民心、應民意,做出了一篇精彩的大文章。

“土地增減掛鉤,增的是百姓福利,減的是群眾負擔。土地還是那些土地,搬遷後,村民的腰包將真正鼓起來。藉助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大力推進農村建設,通過騰挪復墾土地,推動耕地集約化和高效利用。””縣政府副縣長魏晨清介紹。“確權不分田,離土不離股,發包得收益”,這是莘縣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堅持的基本原則。

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旱能澆、澇能排;生活美了,土地肥了,人民富了,鄉村變了;村民住上了單元房,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暖氣煤氣太陽能,購物有超市,看病有衛生室,休閒有公園。讓這些“改頭換面”的,是莘縣探索出的“拆舊復墾+”新模式的現實反映。

“村民並不懂‘增減掛鉤’的意思,但是它所帶來的變化,我們能切身感受到。”古云鎮張莊村村民張功濤如是說。工作伊始,張功濤並不支持拆遷復墾,甚至一度扮演了阻撓拆遷的“關鍵人物”。通過工作組人員“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往復”的大量促膝長談,他思想的堅冰逐漸融化。不但自己帶頭拆遷,還自願做起了該村拆遷的義務宣傳員。老百姓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主動拆舊的越來越多,每天計劃拆遷的任務被一次次打破,掀起了一個個拆遷小高潮。

項目推進成功的背後,是無數艱辛付出與責任擔當。迄今為止,全縣沒有發生一起拆遷安全事故,沒有出現一例因拆遷引發的群眾上訪事件,沒有引發一件拆遷負面網絡輿情。

陽春三月,放眼莘縣大地,春林漸盛,春水初生,春光無限。一棟棟漂亮的小樓房逐漸“長高”,一座座舊瓦房漸次消失,一塊塊大地‘傷疤’得到癒合,一幅“城鎮化”目標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線條越來越清晰,色彩越來越豔麗,廣大鄉村正在沐浴著2020初春的浩蕩東風,大踏步邁入“高顏值”時代。

撰稿: 劉鼕鼕

來源:莘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