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給高中生寫了一份信,三年後,讓全世界都來考數學

馬雲給高中生寫了一份信,三年後,讓全世界都來考數學

“風清揚”和“掃地僧”坐而論數學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 ——華羅庚


1


1982年,18歲的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填報的是北京大學,但是高考成績慘不忍睹,尤其是數學,只有1分。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他決定再考一次,苦苦複習了一年,高考成績還是慘不忍睹,不過數學提高了一丟丟,19分。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馬雲不顧父母反對,決定第三次參加高考。這一次,數學考了79分,他終於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

如今回首,馬雲的高考經歷已成為英雄戰勝磨難的註腳,他自可雲淡風輕,等閒視之。

但真實情景卻很酸澀,第二次高考發榜的那天晚上,馬雲和幾位同樣沒有考進大學的同學一起,躺在老浙江圖書館門口的平臺上,望著滿天的星星,對未來充滿憂慮惆悵……怕被人看不起,怕被家人埋怨,怕自己會永遠抬不起頭,怕自己沒有未來……

都是該死的數學呀。

雖說仲夏夜愛做夢,但那個夏夜,馬雲做夢都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張羅起全球數學競賽,把全世界的數學愛好者們聚到一起考考考。

2018年9月,阿里巴巴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開啟了一場全球數學競賽的報名渠道,6天裡就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將近4萬人參加,

和此前眾多數學競賽面向數學專業的學生不同,它呈現兩大特質:全球化和全民化。

參賽選手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年齡最小者僅13歲,最大的已經年近5旬。決賽選手中有23%的人並非數學專業,身份更是五花八門,既有來自微軟、谷歌等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還有中學數學教師、風險分析師、數據分析師、投資人,以及高中生。

2019年3月,在頒獎典禮上,馬雲首次澄清了一則誤讀。他說:“我參加高考第一次數學考1分,這個考1分給社會上帶來很多誤解,馬雲數學那麼差還能夠成功,可能不需要數學。我也想告訴大家我數學其實不算太差,我高一的時候還是數學課代表,但是因為沒念高二,直接跨越到文科班,所以數學到後來就不靈了。”

呵呵,馬雲居然還跳級了。

真是不走尋常路。

2020年3月,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鳴鑼。


2


儘管馬雲的英語很溜,但他做過數學課代表,也並不奇怪。196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痴迷過數學,全拜一篇文章所賜。

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學》發表了徐遲的報告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文章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極為振奮人心。

由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宣傳,擴大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影響,徐遲每天收到大量來信,他非常激動,後來說:“這時我似乎已從長久以來的冬蟄中甦醒過來。”

豈止是他甦醒,也使許多讀者甦醒過來,這讓《哥德巴赫猜想》產生的不可估量的社會效應和歷史價值。

中國人跟數學再續前緣。

祖沖之和劉徽等上古大神就不提了,且從近代說起。

1840年後,國門洞開,中國的開明人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在浙江海寧,李善蘭與西方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代數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西方數學經典著作,代數、函數、常數、變數等專有名詞從此問世。他可算是“十九世紀中國數學界最大成就”。

餘蔭承襲。接下來,中國現代數學六大宗師逐次登上歷史舞臺。


3


首推熊慶來——中國現代數學的引進者。

他是雲南彌勒人,1913年去比利時留學,原學採礦,一戰爆發後,轉到法國,改學數學,接下來就跟集郵似的,五年間拿下三所名校的碩士。1934年,他發佈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被稱為“熊氏無窮數”,一舉奠定了在國際數學界的咖位。

熊慶來歸國後,先後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和雲南大學創建數學系。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培養出華羅庚、許寶騄、段學復、嚴濟慈、趙忠堯、錢三強、趙九章、柳大綱、楊樂等9名院士,涵蓋數理化,個個牛逼閃閃。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數學系集體劃轉到北京大學,熊慶來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苦心經營,開闢了北大學派,至今依舊是中國數學第一重鎮。

熊慶來最神奇的是,挖掘出華羅庚這個寶藏男孩。

華羅庚,江蘇常州人,初中畢業後,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交不起學費退學,回家幫父親打理雜貨鋪,同時自學高中和大學數學。

1930年,他發表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熊慶來關注,被特招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36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時,發表一篇關於高斯的論文,贏得國際聲譽,被稱為“華氏定理”。

執教於西南聯大時,華羅庚嘔心瀝血,在吊腳樓上寫出《堆壘素數論》,隨後被譯成五國文字。彼時,戰火隆隆,國土大片淪喪,中國數學家還能有如此成就,令人驚歎。

1955年,他組建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培養引進了一批英才,形成了中科院學派。

華羅庚共帶出6個數學院士,其中就有赫赫大名的陳景潤。


4


平津自古相連。

當熊慶來和華羅庚在北京燃燒小宇宙時,另一個數學史上的奇人,則在天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姜立夫,浙江平陽人,191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創辦南開大學數學系。

說他奇人,系因一文定乾坤。

194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公佈了首批81位院士名單,包括5名數學家。其中,蘇步青發表論文95篇,華羅庚68篇,陳省身38篇,許寶騄24篇,姜立夫僅有1篇,還是他30年前的博士論文《圓素和球素幾何的矩陣理論》。

就是這麼拽!與“教授中教授“陳寅恪有異曲同工之妙。

梁啟超向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推薦陳寅恪時,就如此吹捧:“我梁某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牛人果真是相通的,無涉文理。

不過,姜立夫最牛之處是創辦南開大學數學系後,整整四年,全系就他一個老師,饒是如此,還是帶出4名數學院士,構建了南開學派

南開學派的執牛耳者為陳省身,他是姜立夫的學生,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陳省身,浙江嘉興人,15歲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給姜立夫當助手。1930年,他報考清華大學研究生,跟隨熊慶來學習。碩士畢業後,赴德國漢堡大學留學,拜在大數學家布拉希克門下。後又追隨法國幾何學大師嘉當。1937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1943年,他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兩年後發表了劃時代的論文《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奠定了國際數學泰斗地位,被譽為“微分幾何之父”。

楊振寧是他在西南聯大時教過的學生,後來紀念恩師時說“千古寸心事,歐高黎嘉陳”。把陳省身與歐幾里得、高斯、黎曼、嘉當等偉大數學家並列。

陳省身帶出6名數學院士,其中名聲最大的有吳文俊和丘成桐。

丘成桐是取得菲爾茲獎的第一個華人,也是繼陳省身之後第二個獲沃爾夫獎的華人。

菲爾茲獎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是數學界的終身成就獎,同為數學界最高榮譽。

丘成桐自視甚高,比李敖還狂(在此緬懷逝世一週年的李大師),常炮轟同行,留下諸多軼事。


5


行文至此,有沒有發現,浙江籍數學大師特別多,別急,接下來還有兩位。

陳建功,浙江紹興人,三渡日本,獲東北帝國大學博士,是第一個拿到日本理學博士的外國人。他用日文撰寫的專著《三角級數論》,在日本教育界風行數十年。

1929年,陳建功回國,創辦浙江大學數學系。兩年後,他把第二位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蘇步青招至杭州,兩人耕耘20多年,構建了浙大學派,又稱陳蘇學派,與美國芝加哥學派和意大利羅馬學派齊名,三足鼎立於國際數學界。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李約瑟等人組成的考察團探訪中國時,參觀浙大數學系,物理系等,給予浙大“東方劍橋“的美譽。

截止1944年8月,抗戰7年間,浙大數學系師生僅在國外11種重要數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就有100多篇。

今時今日,實難想象吧。那也是炮火隆隆國土淪喪的日子,即使浙大西遷貴州湄潭,蘇步青還在山洞裡舉辦討論班,做出不朽的學問。

蘇步青,浙江溫州人,他除了在日本拿回一個博士學位,還把導師的女兒娶回國了,大寫的服。

儘管浙大學派名噪一時,但榮光沒能延續,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研,浙大數學系劃歸入復旦大學,蘇步青出任復旦大學數學系主任,共帶出8名數學院士,組建了復旦學派。

六大宗師,薪火相傳,徒子徒孫無窮盡也。他們又開創了另外兩大學派。

陳建功的弟子夏道行,開創了山大學派。熊慶來的弟子張宗燧,開創了

北師大學派

1949年後,中國數學界六大派的格局就此奠定。(注:當前三大天王是北大、復旦和山大;繼而是南開、中科大、北師大、清華、西交大、上交大;浙大掉在第三檔)


6


多好的局面呀。

正如徐遲在《哥赫巴德猜想》中所述:一時間,“少長鹹集,群賢畢至。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有熊慶來、華羅庚、張宗燧、閔嗣鶴、吳文俊等等許多明星燦燦;還有新起的一代俊彥,陸啟鏗、萬哲先、王元、越民義、吳方等等,如朝霞爛熳;還有後起之秀,陸汝鈐、楊樂、張廣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學求學。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涵數論、泛涵分析、幾何拓撲學等等的學科之中,已是人才濟濟,又加上了一個陳景潤。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

可惜數十年間,各類運動接踵而至。“老一輩的數學家受到了衝擊,連中年和年輕的也跑不了。莊嚴的科學院被騷擾了;熱騰騰的實驗室冷清清了。日夜的辯論;劇烈的爭吵。行動勝於語言;拳頭代替舌頭。”

中國百年難遇的兩代數學家們被迫中斷科研,大好年華虛度,令人唏噓。

不過,颱風的中心是安靜的。

陳景潤就是一個絕對安靜的人。除了數學,他什麼都不關注。一邊燒鍋爐,一邊推算哥德巴赫猜想。“文革”結束後,他成為了一個傳奇,再經過徐遲的妙筆生花,重塑了一代青年的理想底色,使得他們立志為數學奮鬥終身。

其中就有一個叫張益唐的小夥,後來考進北京大學數學系,畢生投入數論研究,年近半百,方才成名,被譽為數學界的“掃地僧”。

不過,在1980年代,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具備資格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不像今天,狀元們都扎堆去學金融和計算機。

世事難料。

當數學一次又一次把馬雲從高考考場絆倒時,他不知道,有一批同齡人正在國際奧數賽場上叱吒風雲。

中國人並不懼數學,尤擅奧數。


7


只是不幸,奧數,在中國被異化為一個奇葩的存在。

蘇聯人首創了“數學奧林匹克”這個名詞。1956年,蘇聯及東歐國家正式確定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計劃。1959年,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在羅馬尼亞舉行。當時只有蘇聯、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參加。此後,國際數學奧賽每年舉行,只有1980年中斷過一次。

1978年,國際奧數組委會向中國發來邀請信,隨後又發來四封,中國均未參加。1985年12月,中國數學會在上海舉行成立50週年紀念會,討論了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最關鍵問題:如何選擇參賽選手。會議決定舉辦“數學冬令營”。

首屆冬令營於1986年1月在南開大學舉辦,通過選拔考試,從81名學生中選拔出21名國家集訓隊員。集訓為期2個多月,最後選出6位隊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6位隊員取得了3金、1銀、1銅,一鳴驚人。

跟奧運會一樣,奧數競賽成績也被當做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舉國體制來操作,層層篩選,分外激烈。

考試運不佳的馬雲,自然望奧數興嘆。

但他到底找了自己的運氣所在,那就是互聯網,1999年創辦了阿里巴巴,不到20年就成為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人之一。

儘管是通過電商起家,但馬雲始終強調阿里巴巴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斷尋找動力之源,並在2017年成立達摩院,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立足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

馬雲覺得這還不夠。2018年,他繼續幹了一件“無用之事”——舉辦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

外界都看不懂。

在頒獎典禮上,馬雲談及初衷時說:“數學跟哲學一樣,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從IT到DT、人工智能、IoT、芯片、計算機科學、數據,都和數學有密切關係,阿里巴巴今天做這個數學競賽,首先是因為樂趣,找到一批把數學當成人生樂趣的孩子,鼓勵,幫助,支持他,讓更多的人熱愛數學,這是我們的目的,數學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基礎,就像運動、音樂和繪畫一樣,如果數學基礎堅實,人類會更堅實”。


8


參加數學競賽居然是一種樂趣。

馬雲是舌燦蓮花,但這個觀點有說服力嗎?

長期以來,中國奧數最為人詬病的是,選手們只會比賽拿獎,不會做研究,後勁乏力。

按照統計,三分之一的國際奧數競賽獎牌得主後來都獲得菲爾茲獎。該獎每四年頒佈一次,獲獎者為40歲以下的青年數學家,集中在35歲左右。

截至2019年,中國共參加了34屆國際奧數競賽,共獲得19個團體冠軍,拿回157牌金牌,其中36塊金牌是滿分。

理論上,中國奧數獎牌得主們在2002年以後能獲得菲爾茲獎。

然而,現實為零。

為何金銀牌的選手並未走上數學研究的道路?

有媒體統計,歷年金牌得主,大都都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其中70%以上選擇了北京大學。但從就業流向看,繼續從事數學研究的不到一半。

韋東奕、聶子佩、柳智宇、付雲皓、惲之偉、陳麟和牟曉生被稱為中國奧數國家隊史上最強七位。

試以其中兩位為例。

柳智宇,2006年國際奧數競賽滿分金牌,保送北京大學數科院,但入學不久,便信了佛教,加入了北京大學禪學社和耕讀社。大學畢業後,他放棄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到龍泉寺出家為僧,法名賢宇。8年後,龍泉寺方丈出事,他不得不下山,飄然不知所蹤。

就在他的方丈出事的前一天,世界數學家大會宣佈把菲爾茲獎頒發給德國數學家舒爾茨。他曾與柳智宇同場較技,並略遜一籌。

可短短十年,兩個天才,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柳智宇曾告訴友人,之所以轉向佛教,乃是自小到大,歷經無數競賽,優勝劣汰無比殘酷,見過太多淘汰者的悲哀,遂心生倦意。

舒爾茨則是一路玩一路賽,拿不拿獎無所謂,開心最重要,這就是差距。

付雲皓,2002、2003連續兩年國際數學奧賽的滿分金牌得主,保送北京大學後,沉迷遊戲,掛科,無法畢業,轉入廣州大學。2015年博士畢業後,進入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數學系任教。

2018年5月,一篇《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屏,付雲皓進入公眾視野。贊也好,謗也罷,他引起了足夠的關注,2019年2月進入南方科技大學數學系,擔任講師。

儘管他後來聲稱,記者有誤解,從天才冠軍到“二本師範”學校老師,他心裡沒落差,不後悔。

信與不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過,付雲皓有句話倒值得琢磨,2003年的中國奧數國家隊6名隊員中,除了他,現在只剩兩位在數學的大海中遨遊,另外三位則投身了金融行業。

丘成桐對此現象做出過犀利點評:“中國目前將“奧數”弄得很功利,使那些“奧數”金牌得主自以為已經很了不起、很成功,他們覺得“奧數”就是數學學習的目標,一旦成功,得到了免試和榮譽,就不想再學數學了,這樣的狀況使中國沒有一種為了數學而數學的氣氛,而沒有這個氣氛,沒有了以興趣為基礎,就不可能培養出大數學家。”

此言不虛。


9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2018年國際奧數競賽,美國隊六人獲五金一銀,總分第一,再次擊敗中國隊奪得二連冠。

美國隊金牌隊員Michael Ren是華裔,他父親是中科大物理系87級畢業生。據Michael中學官網報道,Michael如此回憶:“我第一次參加數學競賽是六年級。我父親鼓勵我登記報名。之後,我真的享受著各種數學競賽的樂趣。無論這些競賽在中學、大學還是暑期項目進行。學習有趣的數學知識,與喜歡數學的小夥伴們在一起非常開心。從六年級到美國國家隊是一段漫長而令人激動的旅程。”

此前,2015年和2016年,美國隊曾兩度擊敗中國隊,華裔Allen Liu立了頭功,2014至2016年代表美國蟬聯三金。他的父親與Michael Ren的父親一樣,也畢業於中科大物理系。

據美國華人報刊,Allen Liu從小就是好奇寶寶,對於數學、政治、哲學都充滿興趣。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從來不滿足於right與wrong,而是喜歡將問題抽絲剝繭、思考how與why。

美國隊華裔主教練羅博深(他的前任馮祖鳴同為華裔,畢業於北京大學),深入比較中美兩國學生後,總結說:“我觀察到最大的區別是,在中國,很多人都認為數學非常重要,是必須學習的科目,會花很多的時間學數學。在美國,學習數學更多是看個人興趣,有些人覺得數學好玩,就去學,有些人可能喜歡橄欖球,就去發展另一個方向。”


10


阿里巴巴數學競賽就是要讓參與者玩起來。

當競賽與高考加分和保送不相干時,它就像一條紐帶,串連起全世界熱愛數學的人們。

2018年,第一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消息公佈後,Allen Liu、韋東奕、聶子佩、張鉞、張盛桐、王彬、丁力煌等數學競賽江湖中的傳說人物,退隱許久之後再一次現身。

王彬,2002年國際奧數競賽金牌得主,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張盛桐,00後,2016年國際奧數競賽金牌獲得者。

丁力煌,2016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決賽唯一滿分,2017年羅馬尼亞大師杯唯一滿分金牌。

張鉞,2017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高年級組第一名,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不過,來頭最大者無疑是韋東奕、聶子佩,他們倆也是中國數學奧賽國家隊史上最強七人之二。

韋東奕,人稱“韋神”。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數學,手裡永遠都拿著一本數學書,甚至還有人說從未見過他洗澡。

“韋神”到底有多強呢?

2008年、2009年,他連獲兩屆國際奧數競賽滿分金牌。進入北京大學後,他繼續封神。2013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他奪得五金一銀,一人挑落清華大學戰隊。

美國名校的考官當場向他發出邀請,“只要你來我們學校讀書,你連英語都不用學。”

不過,韋東奕全拒絕了,留在北京大學,跟隨田剛攻讀博士,如今作為北大博雅青年學者,繼續做研究。

聶子佩,人稱“聶神”。2010年三戰成名:第3屆羅馬尼亞大師杯唯一滿分金牌、國際奧數唯一滿分金牌、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第一。

不同於韋東奕,他高中畢業後,直接選擇出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本科,2015年又進入普林斯頓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也不同於韋東奕的內向,聶子佩極具幽默感,活躍在百度貼吧和知乎上,在競賽黨中人氣最旺。

這些奧數大神的參與,提升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選手水準。

而以張益唐為代表的國際知名數學家坐鎮決賽後的大師培訓班,更是提升了競賽的吸引力。

最終,一共51人從全球4萬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他們來自20多所全球一流大學,國內選手28人,海外選手23人。其中北京大學貢獻了13位獲獎選手,是獲獎人數最多的高校,麻省理工學院次之,貢獻4名獲獎選手。獲獎者中年齡最小的獲獎者僅有18歲。


11


2020年年初,疫情全球蔓延。

包含健康碼在內的阿里雲數字防疫系統,為各地防疫和復工貢獻多多,而這套系統正是基於阿里雲強大的數字計算能力。

數學,終於與人類生活和生存息息相關。

恰如馬雲所言,有人說數學學了以後沒用,其實無用才是最大的有用!數學是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所以數學很重要,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很多東西不能從表面上來看它是否有用,比如拳擊運動員跳繩有沒有用?離開跳繩的訓練,拳擊不可能好起來。

2020年3月14日,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第一輪預選賽開始。經歷了48小時競逐之後,全球5萬多報名者共有超過1.5萬人提交答卷。

據說,第一屆的金獎得主Allen Liu(麻省理工學院)、楊亦銳(南京大學)及銀獎得主張盛桐(麻省理工學院)、張海翔(北京大學)、龍吉昊(北京大學),再次報名。

第二輪預選賽將在3月21日開始,也許還有更多的高手潛在水下,等待露出。

不過,與第一屆參賽選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斯坦福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學歷不同,第二屆沒有任何門檻,只要是熱愛數學之人即可。


熱愛,才是最要緊的。

少為人知的是,在馬雲張羅全球數學競賽的三年前,一個月黑風不高的夏夜,他輾轉反側,又想起了第二次高考失利的那個夜晚,百感交集,給高中生寫了一封信: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今天的成績。但我相信這輩子總有機會是等著我的!有些機會是別人的,嫉妒羨慕也沒有用。那些天生會讀書的人是命,但我們這些不太會讀書和考試的人卻未必沒有我們的運氣,只要我們堅持做我們喜歡的事,並努力把它做好、做完美!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全文完


1. 《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李善蘭》, 王渝生,科學出版社

2.《世界著名數學家傳記》,吳文俊,科學出版社

3.《哥赫巴德猜想》,徐遲,人民文學雜誌

4. 《丘成桐:奧數很難培養數學家》,中國教育報

5. 阿里巴巴達摩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