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1月26日,

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火速集结。

来不及跟亲人说一句“再见”,

他们就像一柄“尖刀”,直刺进最凶险的战场。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1月26日下午,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从石家庄出征。队员们表示,支援湖北,义无反顾!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150人,55天,

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感动了武汉,也感动了中国。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图为医疗队队员在出征前给家人发短信。河北日报记者赵威摄

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

讲述着战疫冀军的担当。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

袁雅冬打算陪许久未见的老父亲好好吃顿团圆饭。

张明轩怀里抱着4个多月的儿子,怎么也亲不够。

他们是即将出征武汉的“战士”。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1月26日,河北支援湖北首批医疗队奔赴武汉。图为袁雅冬出发前,面对镜头打出胜利手势。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就在4天前,武汉“封城”。

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

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他们匆匆背起行囊,告别父母,作别妻儿。

逆行而上。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图为医疗队队员赵紫薇(右)与男朋友陈东阳在站台挥手送别。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1月25日深夜,请缨。

1月26日下午,誓师。

1月27日凌晨,抵汉。

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顾不上休整,

争分夺秒开展医疗救治。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袁雅冬准备进入病区。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供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考虑到当地医务人员已连续多日奋战,

河北医疗队主动承担起4个病区共177张床位,

重症监护室15张床位的医疗救治等工作,

日均收治患者约190人,

其中重症、危重症多数时间在一半以上。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第一批医疗队员在病房研究病历。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供图

燕赵自古多慷慨!

年轻护士肖思孟的一张照片,

让人们见识了这支战疫冀军的坚定决心。

剃发出征,不胜不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月26日,武汉累计确诊病例698例,

情况看起来似乎还没那么糟。

但仅仅一周过后,这个数字就已破万。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第一批医疗队队员正在病房讨论救治方案。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供图

每个数字都关乎生命,

每一分钟都刻不容缓。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

河北医疗队的目标只有一个:抢人!

武汉市第七医院呼吸、重症等科室医务人员短缺,

河北医疗队立即成立专家组,

重点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

为提高救治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开展组长例会、重症病人包干、死亡病例讨论,

共同研究诊治流程、药物选择、出院标准。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袁雅冬(左二)和医护人员在病房安慰患者。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供图

不管多忙多累,队长袁雅冬都坚持每天查房;

为了少上厕所,张明轩穿着纸尿裤进病房;

患者意识不清,肖思孟就守在床边直到凌晨;

……

48天里,

河北首批战疫“尖兵”累计收治患者429人,

其中重症患者119人、危重症患者78人,

累计检验核酸样本8144人份,

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武汉全市第三。

进病区前,医护人员互相帮助穿防护服。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

日夜奋战,舍生忘死。

战疫冀军,用我必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3年非典肆虐,90后们还是个孩子。

17年后,迎战新冠肺炎疫情,

他们挺身而出,成了保卫地球的“超人”。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当剃头的推子划过头皮,青丝落地,

泪珠也一颗颗地从肖思孟的眼角滑落。

哪个姑娘不爱美?可她却在日记中写道:

“妈妈,今天我剪掉了头发,

比男孩子还短,请您看到后不要难过……”

即将出发到重症监护室上夜班,

张天乐这样记录自己的心情:

“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出发了,

心情无比忐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

现在还是有点慌,

告诉自己,吸气、呼气,好多了。”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张天乐在病区拍照留念。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

重症患者需要定时吸痰,

为了降低气溶胶和飞沫带来的护理风险,

张明轩就地取材,在保证无菌的情况下,

将密闭式吸痰管一端连接至气管套管,

避免了气溶胶溢出,成功化解难题。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张明轩在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工作。(资料片)

喂饭、翻身、拍背,

端屎、接尿、擦身,

搬运沉重的氧气瓶……

他们也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

此刻,白衣执甲,成为患者最信赖的依靠。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医疗队队员进入病区。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学着前辈的样子,

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

扛起重任,他们行!他们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50人,55天。

武汉,要和你说再见了。

医护人员与即将出院的患者在交流。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

第48天,病区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顺利完成支援任务。

病人离开了,但病例还要保存。

打印、整理、装订、签字、消杀、封存,

工作依然在继续。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大家一起整理病历、装订、签字。杨楠供图

当杨楠把最后一份病例签好名、放下笔,

时间仿佛静止了,不知下一秒该干什么。

他对战友说,再转一圈吧。

五楼的医护休息区里,

曾经到处是匆忙而过的身影,

如今已空无一人。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空荡荡的五楼休息区。杨楠供图

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寂寞”。

这场仗,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该回家了,

但收兵并不意味着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犹在耳边:

“经过艰苦努力,

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

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河北援鄂“尖刀队”的55昼夜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正定国际机场合影。 河北日报记者薛惠娟摄

回到家,

蓄回一头长发;

抱抱可爱的儿子;

向心爱的姑娘求婚;

……

他们誓死守卫的这个春天

春光更美,

春花更艳!

(综合自河北日报等/编辑张怀琛、高二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