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特殊时期,总会烙下特殊的时代印记。因为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汉日记”走红网络。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方方在“武汉日记”中,不乏直言和批评。对此,她解释道,正如她在2月4日的“武汉日记”中写的:“这么大的灾难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但是就算扛着终也有憋闷不住的时候,我替你扛,你也得让我骂。”

方方坦承,在“武汉日记”中自己也偶有对武汉市对前期疫情处理失误的埋怨和温和批评。“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和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方方说。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方方这句话写尽了受疫情影响的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有了这句话,个体的苦难才不至于无处安放。

方方的这句话成为此次事件最响亮的注脚,让每个人感同身受,感慨万千。在武汉已经生活了60多年的她,正是“因为与武汉无数人密切相关,尤其担心这座城市的命运,才会为它的苦难而深深悲哀”。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方方是著名作家,曾担任湖北省作协主席,著有多篇以湖北武汉为背景的小说,比如《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及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桃花灿烂》《万箭穿心》等。

虽然方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写小说就有了名气,但却从未像现在这样因写日记而这么火过。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正因为太火了,引来了巨大的争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议,是好事。

但是,在”争议“声中,有人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这其中出现了三种人,值得说道说道。

一是蹭热度者。这种人太多了,三教九流都跑出来了,针对“方方日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批,也不管批判的对否,先把自己的热度烘上去再说。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二是刷存在感者。这类以文人居多。也难怪,文人相轻嘛。同样是码字者,你方方靠着“日记”能火,我也不能寂寞,找不到火的门道,就批判“方方日记”,把自己带火。待到疫情一过,兴许能收获几封约稿信。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三是赚流量者。君不见,如今只要是有关批判“方方日记”的推文,动辄就是“10万+”的阅读量,这对一些玩公号者来说,太有诱惑力和吸引力了。于是乎,有“中学生”讨伐的,发在某公众号上,瞬间成为爆文。但具体操刀者是否真的是”中学生“,很难说。倒是方方说,他可能是”五十来岁的抠脚大叔“。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热点就怕蹭,赚流量就怕学。“中学生”的热度还没散尽,察网上一篇名为 “一部恶意满满的《封城日记》 ”又粉墨登场了,作者叫齐建华。

这一次,彻底把方方惹急了,毫不客气地发出了最后通牒:齐先生,你骂我没有问题,但你涉嫌造谣和构陷了。我建议你自己最好删除并公开道歉。如你不删除不道歉,我将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包括 “察网 ”,你天天发表骂我的文章,都没问题。但你刊登齐建华这种公开造谣和构陷的文章,不管你有多大的背景,不管有多大的官为你撑腰,不管你的后台有多么强大,我自然是要连你一并告的。中国是法治社会,我容你们恶意骂我,是我的宽容,毕竟这只是你们的品质问题。但如造谣和构陷,则涉嫌违法。在此,特提醒 “察网 ”和齐建华先生:请自己搞定自己,不然法庭上见!

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各取所需”


在文末,方方更是直言:我虽已退休,但是打场官司的精力还是有的。

…… ……

诸位,看到了吧,是不是悟出了点什么?

正可谓:“方方日记”,记录下人生况味;“方方日记”,照出了人间百态。

可以说,百家争鸣下的“方方日记”,暗藏着被人忽略的“各取所需“。

至于以后还会飞出什么幺蛾子,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