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選修1歷史上重大回眸來了


還在為複習歷史繁瑣的文字而苦惱嗎?小編為你簡單的整理好了,喜歡的歡迎點贊收藏。

梭倫改革

  1. 背景

(1)政治危機:權力分配不公,貴族政治的專橫;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崛起

(2)經濟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矛盾動盪不安

(3)內憂外患: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缺乏競爭力;周圍城邦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

  • 改革的內容

(1)經濟上:頒佈“解負令”;規定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兼併;改革幣制和度量衡制

(2)政治上:確立財產等級制(按財產的多少將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建立“四百人會議”和公民陪審法庭

影響:(積極)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消極)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開始

法家學說為其提供了思想基礎

措施:廢除了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實行軍功爵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設立什伍組織

變法的作用:

政治上: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權建設由此開始

經濟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軍隊的戰鬥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內容 作用

建章立制: 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調製。 完善了政治經濟制度;抑制了土地兼併

遷都洛陽: 495年,正式遷都洛陽。 加強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移風易俗: 服裝、語言、族姓、

婚姻、籍貫等實行漢制 加快了民族融合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導火線: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卷”

開始的標誌:1517年10月,《關於贖罪卷的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

主張:“因信稱義”;在上帝與(聖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信仰的唯一神聖權威《聖經》:俗權高於教權,主張建立本民族教會

影響

  1. 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鬥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2. 有利於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3. 為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闢了道路
  4. 確立德國“教隨國定”的原則

英國宗教改革

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轉播

導火線:亨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鬥爭)

改革內容:

  1. 1534年,頒佈“至尊法案”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係
  2. 規定英王為英國最高首腦
  3. 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

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思想政治運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改革的時間:1809年到19世紀40年代

目的

  • 直接目的:富國強兵
  •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和對外擴張。

結果:19世紀40年代後期,阿里以發展經濟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宣告失敗

失敗原因

  • 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的生產關係
  1. 具體原因
  • 內因:(侷限性)封建統治的專制性和擴張性
  • 外因:列強的插手和干涉

性質:阿里改革是有利於埃及近代化發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對生產關係和政治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造)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改革背景:克里米亞戰爭導致國內矛盾激化;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改革內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政治):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任意買賣、贈送或抵押、

(經濟):土地仍歸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高價贖買一塊份地,同時承擔一定義務

改革的實質:封建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農奴制改革的侷限性:改革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是對農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奪;改革不徹底政治上沒有觸動沙皇專制制度,經濟上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背景

政治:甲午戰敗

經濟: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思想:西學的傳播和維新思想的興起和發展

過程

  1. 揭開序幕:公車上書
  2. 創辦報刊、組織學會

變法失敗的原因: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相當薄弱;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

變法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