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首席铲史官


古人对史料文字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威震华夏四个字是相当高的评价,但是关羽完全担的起这个评价,关羽的襄樊之战是三国的经典战役,规模也是三国最大的几个战役之一,襄樊之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是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决定了天下大势。

《三国志·关羽传》: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这就是威震华夏四个字的由来,是关羽死前的绝唱。

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在安排好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衍)士仁守公安之后,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

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关羽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趁季节涨水放水淹没于禁七军。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最后曹魏大将于禁投降,庞德不屈被杀,曹操的七军全军覆没。

水淹七军对于曹操的损失是极其重大的,三国时期一“军”大概有四千人,七军大概有两万多人,再加上于禁的直属部队,所以这“七军”一共是三万多人。要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也不过三万多人马,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也不过五万人,而曹操的这七军是曹魏的精锐部队,一下子损失三万多精锐可以说让曹魏伤筋动骨了。

威震华夏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部队气势如虹士气高涨,关羽指挥部队向樊城发起猛攻,城中进水,处处崩塌,樊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曹操的后方也不稳,各地叛乱。

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都,与贼军临近,打算迁都避其锋芒,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对曹操说:“于禁等人战败,是因为大水淹没,并非因为攻战失利,对国家大计没有构成大的损害。刘备和孙权,从外表看关系密切,实际上很疏远,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愿意。可派人劝孙权威胁关羽的后方,答应孙权把江南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大意失荆州


曹操派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樊城北),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并请求不要把消息泄露出去,使关羽有所防范。。”曹操却玩了个心眼,让徐晃将孙权的书信用箭射入围城之内和关羽军营中。被围的将士得到书信后,士气增长百倍,关羽犹豫不决,不愿撤兵离去,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孙权大将吕受命偷袭荆州,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名为冓鹿的船中,让百姓摇橹,穿商人的衣服,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守望的官兵都捉了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吕蒙大军到来,留守后方的麋芳、傅士仁投降,吴军兵不血刃占领江陵、南郡。

关羽得知后方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大事去矣。

孙权亲自到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都归附;刘备设置的宜都太守樊友放弃宜都郡而走,各城的长官以及各部族的酋长都归降了陆逊。陆逊请求以金、银、铜制的官印授予刚刚归附的官吏,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其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数以万计。孙权任命陆逊有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为娄侯,率兵驻扎夷陵,守卫峡口。

关羽的部队军心惶惶,无心再战,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及其儿子关平被俘,被孙权斩首,至此,孙权占据荆州。

关羽虽败犹荣

关羽后方留守部队不过数千,关羽带去北伐的部队至多二万五千人而已。

关羽以不到三万之众,搅乱了整个天下局势,曹操七军尽灭,樊城被围,曹操派去的徐晃也只敢与关羽相持,而曹操更是亲率大军尾随其后,之后孙权有派吕蒙数万大军背后偷袭,这种情况下谁都赢不了。

古代背信弃义的事情很多,但是在两国盟约还在,突然背后插一刀的行为极其罕见,起码再不要脸也会在打你之前知会你一生,像吴国这种行为绝无仅有,关羽当时不打襄樊之战,按兵不动,东吴倾巢出动也打不动关羽。

威震华夏四个字关羽绝对担当的起。




我家的猫叫皮蛋


219年秋天,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史书用了“威震华夏”的评价,这在《三国志》中独一份。为何如此呢?因为关羽这一战的锋头,确实已经震动了曹魏的整体根基,甚至有改变天下大势的可能。

一场战役的整体地位,无非看三个层面:第一,看直接战果;第二,看给敌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第三,看敌人接下来的应对心态。战果越大的,影响越大的,敌人接下来越重视的,说明其整体地位越高。

接下来咱们看看关羽襄樊之战的背景。

东汉的最后十余年,基本是曹刘孙三家的角逐。其中曹操最强,孙刘较弱,两弱对一强是主流。从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北退开始,到217年鲁肃死为止,十年中,曹操稳定了关中,夺取了西凉、汉中;刘备夺取了益州、荆州南部,孙权夺取了交州,在刘备配合下夺取荆州中部。中间夹杂着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以及孙刘两家中分荆州。曹操曾派张郃从汉中进攻巴中,又曾数次南下濡须口,孙权也曾北伐合肥失败。但整体来说,还是曹魏进攻较多,主动性较强。

217年刘备开始向汉中进攻。这也是孙刘方面第一次向曹操控制的地盘发动长期进攻。汉中战役打了两年,到219年初,尚打成胶着状态。

这时候,曹魏集团的军事力量分布是这样的:

西线集团:以汉中为前线,夏侯渊为总指挥,曹操在这一线投入了诸多良将,包括宗室中的曹洪、曹真、曹休,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张郃,都曾在这一路作战,与刘备争夺。曹操自己率领的中央军主力后来也加入了。

南线集团:以襄阳、樊城为前线,曹仁为总指挥,于禁、庞德等在这一路。主要对付关羽。

东线集团:以居巢为核心,夏侯惇为总指挥,张辽、臧霸等在这一路(乐进、李典这时候已经死了),主要对付孙权。不过到219年初,曹操和孙权已经两年没打仗了。

另外文聘屯于江夏,连接东路和南路。

由此可知,在219年初,曹魏的整体军力分布是三线并重,但西线集中了半数以上主力,全力和刘备争夺汉中。

但从219年春天开始,几个月内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首先是刘备军在正月斩杀了西线总指挥夏侯渊。曹操大军赶到汉中,与刘备对峙数月,也无能为力,被迫在五月撤回长安。曹魏西线主力受到重创,西线军事集团余部连同增援的中央军防线后撤。刘备随后又攻取了上庸、房陵等郡。

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但依然担心虎视眈眈留在长安的曹魏主力部队,因此令关羽从南路北伐。

关羽不负厚望,率军北进。八月,趁着秋水暴涨的机会,一举歼灭了曹魏南线军团的主力,擒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斩杀骁勇的白马将军庞德。南线总指挥曹仁只带着几千人马困守樊城,而关羽俘虏的魏军就有三万多人。

要知道,西线虽然斩杀了夏侯渊,重创曹操西线军团,但那是经过长达两年拉锯战后,在一次遭遇战中取得的战绩。

而关羽在南线,出兵仅仅一个月,就几乎全歼曹魏南线军团主力,活捉该军团二号人物,使得该战略集团仅剩下数千人困守孤城。这个战绩是非常惊人的。从横向比较,整个曹魏历史上,数万人军团几乎全灭,三万多人被俘的战例仅此一例。就连255年王经输给姜维之战,好歹数万人还跑回来一万多。更何况这次带兵的不是王经这种文人军盲,而是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

所以,关羽此举从战果上,堪称是曹魏历史上遭遇的最大败仗。

再看对敌人造成的影响。

水淹七军之时,由于曹操率领的主力军还在关中,南线主力又覆灭,导致整个中原几乎是敞开在关羽面前,唯一剩下的只有襄阳樊城的数千兵马。曹仁左右都想逃跑。满庞的劝告是:“。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 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当时关羽的声威。如果没有曹仁这几千人马,中原地区就要被他拿下了。郏县在许都正西略微偏南,距离许都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你看危险不危险?

尽管曹仁被满宠劝住了,没有逃走,但关羽的胜利已经在曹魏的腹心地带引起了极大的震荡。首先是魏讽之乱,差点掀翻曹操的大本营河北,不但连累死了数千人,还使得钟繇罢官,杨修被杀:

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 官。……操亦以(杨)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收杀之。

曹操所在的关中,也发生了土豪将领不服从的闹剧:

关中营帅许攸拥部曲不归附,而有慢言,操大 怒,先欲伐之。……遂厚抚攸,攸即归复。

至于接近关羽的中原地区,更是狼烟四起: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 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陆浑位于洛阳西南部,许昌正西偏北,距离洛阳直线距离只有40多公里。如果关羽和孙狼汇合,基本就把曹魏的黄河以南领土切成东西两截了。

所以曹操赶紧跑回来,不然地盘要丢光了。他虽然在十月赶紧奔回了洛阳,但还是考虑迁都躲避关羽,幸亏被司马懿、蒋济劝阻:

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 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操从之。

由此可见,关羽的胜利,确实使得拥有强大兵力的曹魏顾此失彼,慌乱一团。最终司马懿给曹操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拉拢孙权背刺关羽——如果不是孙权背盟袭击,关羽是真的可能动摇曹魏根本的。


最后看敌人的应对策略:

前面列举过219年初曹魏的军力部署,重心在西部。但水淹七军之后,不但曹操迅速跑回了洛阳,而且整个曹魏的军力也开始往南线集结。

根据史书各传记的记载,曹操除了派遣原本在西线的徐晃南下增援曹仁,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徐晃后援。原本在西线的曹洪、曹真、曹休史料未曾记载他们的具体动向,但从职务和相关记载来看,大概率曹洪和曹休跟着曹操,而曹真留在关西。

此外,曹操还从东线抽调兵力:

(夏侯惇传)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前面说过,东线集团,夏侯惇是主帅,张辽、臧霸是主要大将。现在曹操把夏侯惇和张辽都调过来了,而且“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只留下一个不那么放心的臧霸。

在南线区区一地,集中了曹魏半数以上的主力。宗族四大天王在世的三人(夏侯惇、曹仁、曹洪)悉数在此,五子良将中尚存的三人(徐晃、张郃、张辽)仅有张郃在关西。曹魏为了对付关羽,也真是下了血本。

因此,评价关羽"威震华夏”,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之后,因为关羽轻敌大意,又遭到东吴背盟偷袭,最终导致身死地失,这些短板,丝毫无损于其之前“威震华夏”的状态。


巴山夜雨涮锅


二爷威震华夏,当时,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问题中的:

1,北伐樊城;

2,水淹七军,庞德不降,斩杀;

3,同上,于禁降;

讲真,确实不够威震华夏。

稍候,还有以下同时间的几件事,也和他的北伐有关:

4,荆州刺史胡修投降,让襄阳;(被徐晃平定)

5,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关羽;(被曹仁搞定)

6,宛城守将侯音呼应关羽,策反宛城民众;(被曹仁平定)

7,许都南部山贼乱将,自号为关羽曲部,滋扰许都;(被司马懿平定)(这个是曹操要迁都的原因)

8,邺城魏王府内部官员起义,呼应关羽,刺杀曹操。(魏讽案,被曹丕搞定)

这几件事,都和关羽北伐相关,

看遍整个三国时代,

谁的出征能牵动那么多资源?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分为三家领地:

1,刘备:长沙,零陵,武陵,桂阳荆州南部四郡;

2,孙权:江夏,南郡;

3,曹操:南阳。

湘水划界(借荆州 其实是借南郡)之后:

1:刘备:南郡,武陵,零陵;

2:孙权:江夏,长沙,桂阳;

3:曹操:分南阳为 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

这就是三国演义说的荆襄九郡。

关羽北伐,襄阳郡和南乡郡直接投降;

邺城密谋呼应,许都南山贼起义呼应;

曹军援兵虽然平定了襄阳和南乡,但是樊城主力被关羽干掉,水淹七军。

失败了:

1,吕蒙偷袭;(关羽不联姻)

2,糜芳,士仁背叛;(关羽侮辱士族)

3,刘封,孟达不援。(派系阵营不合)

如果关羽和孙权联姻了,关羽自己的性格没那么刚,历史会变个写法,可能会延长三国的周期。

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可能还是司马懿。


肉肉的三国故事


关羽的樊城之战,是战功辉煌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想迁都,一时间天下震动。关羽威名达到了巅峰。

那是为什么呢?

1、关羽面对的对手非常强大。从人数上来看,关羽出征时的确是有兵马五万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马两万。从初期来说,关羽的军队人数占有优势。且看后续情况的发展,关羽打的是攻城之战,耗时耗力,损兵折将定自是不少,损失应该也不小。且紧跟其后,曹操援军也随之陆续赶到支援,先是,于禁、庞德的七军强势而来,后有,徐晃的数万人支援,最后,还有十二营兵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关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2、曹仁、于禁、庞德都是曹魏的精英。曹仁、于禁都是曹魏集团军的首领,五虎上将,嫡系精锐部队。庞德,那是当年跟着马超横扫西凉、关中,打得曹操四处逃窜的悍将。这些人,都是相当有威名的,个个在当时的威名都在关羽之上的。

关羽以一个进攻者的身份,远离蜀汉大本营,没有援军,孤军深入。几乎是在曹魏家门口挑战。这本来有些不可思议。

关羽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汉江在雨季的暴涨,实现了水淹樊城。淹掉了于禁的七路大军。并且活捉了于禁和庞德。

这让曹魏以及天下震动。樊城距离宛城(南阳)很近,也就是说关羽很可能一鼓作气地攻进曹魏的腹地和心脏的。

也就是说,樊城的这一场胜利,是威胁到曹魏当时的整体安危的。曹操毕竟刚刚经历过汉中战场的失败,如今又面对樊城这个南大门的失守,可谓是成了惊弓之鸟啊。

樊城之战,关羽是幸运的。也许老天爷给他安排的灭亡前奏。让他膨胀。

随后的关羽又是狼狈不堪的。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徐晃带着队伍追赶关羽,直接冲进关羽的大营,长驱直入,横穿整个关公大营,打得关羽从后门落荒而逃。


阿呆梦话


那当然是威震华夏了!

襄樊之战,曹魏宗室第一重臣,大将曹仁被困于孤城,于禁被擒,庞德被杀,这些还不是最重要。而重中之重,就是七军皆没、步骑三万被俘。

三万人成了俘虏,那么加上死掉的与溃散的,等于魏国一仗下来,就丧失了近四万人马。那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

而这四万人马,几乎就是除各大战略方向驻军之外,整个魏国的机动野战兵团全部了。机动兵团覆灭,岂能不震动!

步骑四万人在军队编制中,是个什么概念?

三囯承汉制。先看一看东汉军制,最精锐的力量,就是中央禁卫军的野战主力北军。而北军的主力就是北军五校,五个营的兵力。这五个营有多少人呢?每营兵力七百至千余人。

东汉至三国时,军队的兵力基本就是以营为单位计算的。营校尉,就可以称将军了。将军直属兵力,也就是一个营,就是七八百人至千余人。

还有个別部司马,级别比营校尉低。但麾下直属兵马数量却差不多,也是一营兵力,千余人。

打仗时,由一名将军以本部一营兵力,再统辖其他三五位、或不等数量的別部司马所属营兵,组成一军。一军的兵力数,一般在五千至七千左右。

再视情以一至数个军,组成一个战役军团,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

而魏国首次增援樊城。就组建了七个军,由于禁统师。

小说动辄就出动二十万大军。那是很少的事。平常三五万大军,就足可发动灭国之战了。

正史记载的历次大战役出动的兵力数。

赤壁之战,周瑜率吴军主力拒曹操,兵力是三万人。

刘备伐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节制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宋谦、鲜于丹、孙桓等诸军拒刘备,兵力共五万人。

诸葛亮逝后,司马懿远征辽东,远征军兵力为督牛金、胡遵等诸军共步骑四万。

又:三囯志记载,官渡之战前,程昱守鄄城,兵七百人。就是一营兵力。

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守合肥,兵七千人,估计就是加强之后的一军兵力。

曹仁困守樊城,城内兵数千人。就是战败了遭受伤亡损失之后的一军兵力数。

又为何说于禁的七军,就是魏国机动野战兵团的全部了呢?

于禁七军覆没后,徐晃继续增援樊城。而《徐晃传》说:”徐晃所部多新卒,一时难于力战,故筑垒坚守”

樊城之战,事关重大,为何让徐晃率新兵出征?就因为机动部队的老兵打光了。而徐晃是情急之下募新兵仓促成军出征的。

而史书上还有个细节,说:因徐晃持重缓战,而诸营将领却因担心救援曹军不力,遭魏王降罪。故纷纷催促徐晃进军速战,呵斥甚急。这就说明,徐晃也是以本部一营兵力再统辖其他数个营。而诸营虽属徐晃统一节制,相对又是独立的。否则的话,他们敢呵斥徐晃?

后来,曹操又先后先后派遣十二个营的兵力抵达樊城增援徐晃。十二营兵力,那是把许都的驻防禁军抽空了。然后,又觉得不够,复调遣夏侯惇,张辽等淮南方向驻军前来。

关羽打了个樊城,灭了魏国七军之后,逼得曹操除了关中与北疆之外,把魏国天下之兵的一大半,都调来支援襄樊了。由此可见,关羽岂不是威震华夏。


风去了无痕D


关羽北伐,围樊城,降于禁,杀庞德,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后,面临的最危险的一次进攻,暴露出曹操统治的软肋。

自官渡之战后,都是曹操打别人,灭了吕布,灭了袁氏集团,灭了乌桓,夺了荆州。尽管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但那是进攻的失利,并未危及曹操自身的地盘。但关羽北伐则不然,是主动发动对曹军的进攻,还歼灭曹军的精锐之师,这对曹操阵营产生震憾性的心理影响。

首先,于禁与庞德都是当世之名将。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将,他治军严谨,大公无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拜为左将军,属于一级上将。庞德则是关西名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于禁被擒、庞德被杀,大将如此下场,在曹操征战史上是少见的。甚至连赤壁之战,也没有损失如此高级别的将领。

其次,于禁、庞德全军覆没,樊城已成孤城一座。

荆州是天下战略要地,实际上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部分,樊城是曹军在荆州的支点,倘若其陷落,荆州就全落入关羽之手。当时关羽有兵众数万,而樊城只有数千守军,因而大家都认为,樊城沦陷似乎难以避免。

其三,关羽扩大战果。

在消灭于禁、庞德的援军后,关羽在围困樊城的同时,派部将吕常挥师进逼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举棋投降。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如果樊城不能坚守,那么倒下的不是一座樊城,而会是一大片。

其四,魏讽之乱,显示曹操内部的不稳定。

在关羽蹂躏襄阳、樊城之际,在曹操老巢邺城,爆发魏讽之乱。魏讽是天生的宣传说与鼓动家,在邺城一带有许多追随者,甚至连曹操麾下不少官员都与他过往甚密。魏讽有政治野心,他判断曹操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倘若自己在邺城发难,振臂一呼,凭借他蛊惑人心的天才,必可取而代之。魏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除了自己拥有一帮党徒之外,还有内应,长乐卫尉陈祎也参予其事。倘若这个阴谋得以实施,成败还真不好说。只是陈祎不是个硬汉子,事到临头胆怯了,向官府告发魏讽的阴谋。一时间,邺城血雨腥风,魏讽的党徒纷纷落网,几千颗人头落地。魏讽之乱虽然被镇压了,却也看得出曹操的统治出了问题。

其五,孙狼起义,得到关羽的支持。

当时在陆浑县有一股农民起义军,首领名为孙狼,他乘势起兵,袭杀县主簿,拎着人头前来拜见关羽。关羽大喜,便给孙狼颁发一枚大印,还拨出一部分兵力,让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抄掠游击。孙狼带着这些人马,纵横于许都以南诸县,一时间声势浩大,不少人纷纷响应。

其六,许都震动,曹操考虑迁都

在于禁、庞德全军覆没后,首都许都震动,大家都认为过不了多久,关羽一定会杀到此处。曹操失去往日的自信,担心关羽会把汉献帝给劫走,考虑把汉献帝迁出许都。曹操这样想,证明他确实老了,以往的那种锋芒不在了。关键时刻,是司马懿出来献策,他认为关羽在襄樊战场取得大胜,绝非孙权所乐见,应该联合孙权,只要孙权抄截关羽的后路,则樊城之围可解。从这里可以看到,樊城之战,已不是一个战役问题,而是上升到战略高度。

综上所述,关羽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开始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敌方献城投降、反曹操的起义、邺城政变等等,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以避关羽锋芒。由是可见,说关羽威震华夏,实在不过分。


君山话史


这是事实,并非是关羽粉的吹嘘之言。

首先,据说关羽的前锋部队已经攻至颍川郡的郏县附近,严重威胁到了许都安危。


汉末三国时期的郏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许都就是现在的许昌市,当年是汉献帝御驾所在之处。

郏县距离许都只有百余里。现代人从郏县到许都,开车差不多要个把小时。古代人骑马的速度会慢一点,我就拿现代人的电动车来比,也只要四个小时。



试问,关羽的前锋杀到了郏县,而从郏县到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又只要四个小时,如果你是曹操,你实话实说,你怕不怕?

基于此情况,所以当曹仁提出撤出樊城的想法时,满宠当即提出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非常现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在樊城挡住关羽,恐怕事后洪河(发源于伏牛山,淮河的支流)以南的地方都会丢!

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第二,魏国连遭惨败,全员士气低落,优质兵源紧张。

从汉中之战到关羽北伐,我们来替曹操和他的魏国算一笔账: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了夏侯渊,兵力损失也是不计其数。后来曹操亲征也没打赢,退出汉中时又是仓惶而逃,部队损失严重。比如王平就率部投降了刘备。

襄樊之战,依据《华阳国志》记载,已知于禁七军约有三万人,关羽水淹七军,这三万多精锐就全报销了。

围樊城之战,庞德又被斩(庞德兵败是在于禁兵败之后的事,庞德不归于禁管辖,而是归曹仁节制。《三国演义》中庞德归于禁节制是错误的历史),魏军肯定又损失了一些人马。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损失总的一算,曹操当时最少损失了七八万人,而且还都是精兵。

纵然说,曹操家大业大,这点零碎损失他输的起。但是他的仇人也多啊。

比如说,东北的公孙恭要不要防?那也是拥兵八万的大军阀;东南的孙权要不要防?东吴可是拥兵十几万的超大军阀。并且,刘备还在汉中虎视眈眈关中,他手上起码还有十三、四万精兵。曹操要不要防他?


另外当时北方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叛民,比如孙狼起义,这都不提了。

把防御这些死敌的兵力全部扣除,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机动兵力。不然,他也不会让徐晃率新兵去救樊城。

(徐)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三国志·徐晃传》

徐晃到了樊城后,小挫关羽,在局部逆转了战局。但关羽有水军,他盘旋不退,徐晃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曹操被逼得没办法了,才想到了联络孙权偷袭南郡,再调防守孙权的张辽驰援樊城,这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关羽威震华夏给他造成的颓势。

然而,让孙权偷袭荆州瓦解关羽的攻势,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刘备的地盘送给孙权而已。这对志在统一的曹操来说,这是无奈之举,是下策,没什么好吹嘘的。


第三,曹操当时年纪大了,心态保守,这是导致关羽威震华夏的因素之一。

关羽被杀于公元219年12月,曹操病死了公元22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关羽和曹操是前后脚见阎王,关羽死后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

曹操年纪过大,会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很显然的——就是政策偏保守。

当时的曹操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冲劲和意志力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年迈的曹操有点听风就是雨,遇事畏首畏尾。

如果曹操再年轻个十岁,他或许就不会有迁都的念头,而是整军备战,亲自到前线跟关羽死磕到底。如此一来,或许就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的史籍记载了,而是曹孟德大战关云长的史籍记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曹操就是年迈,就是保守。

听说关羽无敌,他立马就想跑(陈群劝阻了曹操)。而他的保守差一点就毁了“一强两弱”的局面。

PS:若是孙权不偷袭关羽,曹操大概率会退守河南,力保河北核心区域。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只不过孙权打破了这种可能性,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总结。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精锐兵力是稀缺资源。曹军先败于汉中,再败于樊城,死伤七八万人,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此种情况下,关羽围攻樊城,前锋甚至直抵离许昌只有百余里的郏县,说他是威震华夏,一点都不过分。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也就死了四万多人,蜀汉差点亡国;曹休兵败石亭,也只是损失了数万人,结果魏攻吴的局面居然被逆转。从这两个案例可以倒推,关羽生擒于禁,击破庞德,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胜仗。


Mer86


关二哥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是关云长人生的巅峰之战。关羽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以及作战时的指挥调度,以及对于战场的理解,在这一战中,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役,而且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就是关羽威震华夏,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三国的走向!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笔者为您分析:

一、曹操已无精锐可派

水淹七军之后,整个曹操军事集团面临了极大的困境。

首先,在此前的争夺汉中的战役中,曹操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更是付出了首席骑兵将领夏侯渊被黄忠阵斩的昂贵代价。争夺汉中的失败,使得整个曹操集团士气低落,有一些人对曹操的信心开始动摇,有人已经开始了叛逃,比如说王平。

而在水淹七军一战中,曹操交给于禁的七支部队,三万人马也是曹操的精锐。然而,一夜之间,三万人马就全部崩溃了。也就是说,曹操在汉中以及和关羽的交锋中,接连损失了七八万精锐部队。

这对于曹操集团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在赤壁之战之后,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虽然曹操还有很强的实力,但是要照顾到西线与刘备作战以及东南防守孙吴,这两个方向肯定牵制住了曹操大量的精锐部队。

所以在后来,徐晃支援曹仁的军队中,在《三国志》中是这么写的:晃所将多新卒。

这就说明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曹操已经派不出百战老兵前来与关羽周旋了。对于蜀汉集团来说,关二哥只要稳稳推进,拿下樊城,那么在他的面前,将是一片坦途,曹操已经拿不出太多的精锐部队前来抵挡荆州军团了。可以说,一路北上直捣黄龙都不在话下。大家想一下,这够不够威风!

二、关公威名大震,中原动荡

在水淹七军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发生了动荡,随着关公的威名大震,不少投机派,拥汉派的人开始暗中联络关羽部队。也有一些人索性就打起了关二哥的旗号,攻城略地,一时间,到处都是关羽的信息,到处都是关羽的旗帜。

许多悬挂关于旗帜的队伍,甚至已经深入到了曹魏控制的核心区域,在一些地方甚至距离当时的首都,许都只有上百公里之遥,这100多里可不算太远,轻装骑兵,旦夕可至,这怎么能够不让许都中的大佬人心慌慌呢?于是就有了迁都的动议。

应该说,是由于关羽的大获全胜,导致中原动荡,中原地区的动荡又反过来推动使得关羽的威名更盛。传说中的关羽名头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他的前锋距离许都,也越来越近。在这种人吓人的情况下,有许多曹操手下的大人物得了恐羽症。

所以说关羽的威名一半是打出来的,一半是义军兄弟们衬托出来的。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没有了以往的冲劲

在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垂垂老矣,说句难听的,就是离死不远了。此时的他功成名就,已经没有了少年时期的冲劲,心态已经变得很保守。正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今曹操这个穿鞋的就怕关羽这个光脚的。

他不想失去一切,所以他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逃避,会想到迁都,这在几年前,以曹操这种坚忍的性格,想都不会想的。由于曹操自己的进退失据,更是助长了关羽的威名,搞得人心惶惶。

总结

应该这么说,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部队确实处于极为有利的态势,但是在没有拿下樊城的情况下,北上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要想席卷中原,这稍微有点操之过急,但就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这才使得关羽威震华夏。

当然以关羽所展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只要拔下曹仁这最后一颗钉子,那么很有可能将占据黄河以南的广阔地区,从而动摇曹魏帝国的统治,整个改变三国格局,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梧桐语院


你以为二爷打的只是樊城,降的只是于禁,杀的只是庞德吗?不是,他是打出了三国最漂亮的战役之一,直接打得曹老板要搬家。

汉末三国时期有几场战役,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三巨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最出名的,官渡奠定曹老板的基本盘、赤壁确定三分天下、夷陵是季汉几乎全军覆没,先主仅以身退。

中间有汉中之战,是先主真正看到称霸机会的一战,是季汉走向巅峰的开始。

以上几场战役,都对三国时期的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襄樊之战虽然在整体格局上不如前面几场战役重要,但影响也非常巨大,襄樊之战又被称作关羽北伐,你看这个定义就知道,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曹刘两句对峙的延续。

战争前夕

这一战的时间非常微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刘开始了汉中争夺,2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5月,曹老板退出争夺,刘备入主汉中,7月称汉中王,然后没过几天,同7月关羽就开始北伐,展开了襄樊之战。

关羽为什么要急着北伐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先看一下拿下汉中之后的刘备军团是怎样一番景象。

五虎上将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怒怼张郃,差点毁了这位爷一生英名、赵云在汉水一战后被赞一身是胆。文官这边,法正深受刘备信任风头正盛,丞相这边也实现了隆中对所说的横跨荆益。

刘备论功行赏,关二爷当之无愧成了武将之首。面对大哥的信任和奖赏,二爷心里想着不赶紧立个大功,似乎有点对不起大哥啊。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退出了汉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汉中施压,刘备虽然应了战争,但这一战太过惨烈,损伤也非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虎视眈眈的曹操始终是心头大患,汉中之战明面上结束了,实际上暗潮涌动。

这时候关羽就站出来了,实际上对关二爷来说,只需要给曹操施加压力,让他对汉中私心,让蜀汉有喘息之机就够了。

襄樊之战

二爷气势汹汹就把大军开往襄樊。

曹老板这边什么情况呢,曹仁稀里糊涂就被二爷的军队围起来了。曹操赶紧派于禁督七军带3万人马前往支援,晚上做个梦的功夫,七军就被水淹了。

你纵观历史上防水淹城的战争,几乎都是有现成的大江大河,直接决个口子水就来了,比如曹操水淹下邳。但樊城这边是平地,要用水必须从远处引水过来,而且还要那么大的水才能淹城,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就这么出其不意,于禁的三万人马扑街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二爷进攻的时候就带着水军装备,于禁那边稀里糊涂被淹了,还在想办法逃命呢,关羽开着船就进城了。

水陆两军都来了,要不是时代所限,估计空军也不会少。

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晚节不保,庞德大将军站出来,又被关羽砍了,庞德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不是七军部队,而是一开始就跟着曹仁的。

这里需要注意,关羽斩庞德用了个“又”字,史书也这么记载的,就是说除了庞德之外,还斩了其他大将。

关羽这一战,降了于禁(五子之一),斩了大将庞德以及其他或有名或无名的将领,还杀死或俘虏曹军几万士兵。

后来徐晃带兵来跟二爷打,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军队人数是有限的,曹操确实是几十万军队,但几万人也不是说丢就丢的,士兵和将士的培养都是要花时间和金钱的。就更别说这一战失败对曹军士气打击有多大了。

曹老板被吓到什么程度呢,一方面,他把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都拉过来帮忙抵御关羽,这两位可是镇守淮南防线的大将啊,曹老板都可以放弃淮南,但是要抵御关二爷。

另一方面,他正在酝酿迁都,打不过就跑啊。

而关羽这边呢: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你看,关羽一人率军,打得曹操这边:五子良将降的降、败的败,大将死的死、伤的伤,军队被全歼、一败涂地,曹老板主动要求搬家,周围不论白道黑道,主动前来投靠。

这一战不威震华夏,还要怎样才能威震华夏?

要不是孙十万背刺,照关羽的势头打下去,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也可自话


你以为这事简单啊?如果你家最牢固、最重要的一块砖头,突然掉下来了,你是不是得惊恐万分,难道是8级地震来了???

襄阳的重要性,于禁、庞德的重要性,就是曹魏这个大房子的大砖头。

关羽这个老爷们,一下子把这两块大砖头干碎了,威震华夏是必须必的。

先看樊城。襄樊,襄樊,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两个城,是荆州南郡和南阳郡交界的大城市。如果襄阳和樊城被关羽攻破,则曹魏等于敞开中原大门,近的许昌,远了邺城,都会成为关羽的威胁范围。尤其是许昌,当时是曹魏的政治中心,汉献帝就在那。名义上的天子,同样有政治影响力,不容有失。如果汉献帝被关羽抢走,那曹操拥有的政治优势会化为乌有。襄樊和许昌的距离很近,这才让曹操有迁都的想法。

再看于禁和庞德。于禁是文武全才,带兵能力之强,让曹操也佩服不已。庞德是舍生忘死的猛将。两人,都是万人敌。特别是于禁,强将手下无弱兵。即使是他,带整编3万精兵,同样在关羽面前,一击而溃。这说明关羽之强,说明荆州兵实力之强。当然,关羽借助了天时,借助了老天下大雨。但是,关羽是异地作战。襄阳是曹魏苦心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是前线。

细看一个诡异的情节,为什么刘备不全力配合关羽?如果关羽成功,攻到许昌,抢到汉献帝,关羽会怎么办?他会不会坚持拥护汉朝呢?

必须会啊。作为一个天天看《春秋》的人,会把忠字作为人生目标。

如果汉献帝在,关羽肯定会把他排在刘备之前。

这就是刘备的尴尬。

所以,关羽在荆州打得热火朝天,而益州一片安静。

而东吴呢,同样的尴尬啊。关羽如果成功,他们也难受啊。

是联合蜀汉,还是联合曹魏,真得好好想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