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

主觀原因是對戰略局勢沒有清楚的認識,客觀原因是沒有一支精兵。

1、說李自成失敗於進京後集團腐化,不靠譜。才進北京幾十天能腐化到什麼程度?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不贅述。

2、說李自成失敗於政策和策略,在勢力大發展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繼續打擊地主階級利益,沒有團結好明朝官僚階層。這個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第一,農民起義就是要打倒地主階級的剝削,李自成作為農民軍的領袖,代表的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你不打擊地主階級,自己倒代表起地主階級的利益來了,誰還跟著你打江山?要是改變政策保護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恐怕農民軍首先自己就瓦解了。明朝政權作為保護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就被人民推翻了嗎?

第二,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對於明朝官僚階層總體上是接受任用的。大多數明朝官吏都留在北京希望在新的大順朝裡有一個位置。說明團結官僚階層的做法總體上是成功的。與之相反,清軍進入北京後,由於民族差異,以及後來的削髮政策,官員百姓都紛紛逃離,反差是相當的大啊。

3、說李自成失敗於沒有能夠招撫吳三桂,也不準確。吳三桂降清是改變戰略局勢的一個重大事件,但是他的實力畢竟有限,而且沒有堅實的戰略基地,要說李自成必須要招降到吳三桂才能得天下,那隻能是妄語。事實上,就當時後金的實力與野心,就是吳三桂投到大順一邊,也絕對是要出兵逐鹿中原的,而李自成加上吳三桂真的就一定能抵擋住後金的進攻嗎?

兵在精不在多。清軍的核心就是6萬滿八旗。而大順軍雖有百萬之眾,真正的精銳也不過10萬人。在山海關大戰中,清軍先以吳三桂軍消耗大順軍,而後在關鍵時刻投入決戰打敗大順軍。

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從多爾袞在山海關大戰的整個運籌過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指揮是十分慎重又十分靈活的,到達戰場後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觀望,確定吳三桂是真心投降而非詐降,而後才縱兵進入山海關,列陣後首先讓吳三桂軍衝鋒,清軍旁觀,其實這始終是留有退路的。

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

清軍處於旁觀地位,根據戰局發展可以有多種選擇:如果大順軍實力極強,很快打敗吳三桂軍而猶有餘力,則清軍很可能不加入戰鬥,取防守姿態退兵,而不冒險與大順軍決戰(在山海關關城內決戰,一旦戰敗將全軍覆滅);如果大順軍實力較強但尚不足以壓倒吳三桂軍,則借吳三桂軍儘量消耗大順軍,使之兩敗俱傷,在吳三桂軍實在支撐不住時才加入戰鬥,取得決戰勝利;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可能,即大順軍如果實力很弱,被吳三桂軍擊敗,這時清軍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不排除這種可能,就是確認大順軍真的很弱並被擊潰的情況下,清軍可能會直接向吳三桂軍發起攻擊,將這支尚有一定實力的軍隊吃掉。

根據百度百科:李自成1644年1月進軍北京,3月18日曾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

上述李自成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是相互關聯的。為什麼主觀上沒有正確認識主要對手?就是因為在戰略思維上不重視實力。

總講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並不是得了人心就一定能得天下,要能夠把得到的人心、人力充分組織運用起來,轉化成真正的戰略實力,才能得天下。而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過硬的軍事實力。天下是打下來的,你不能打,不經打,怎麼得天下?

因為不重視實力,所以對軍隊建設就只滿足於打敗明朝官軍殘餘,以為只要能奪了京城就夠了,也因為不重視實力,所以對於已經幾次入關殺掠,消滅大量明軍精銳的後金,始終沒有真正的重視。大順政權的這種態度與後金方面比起來,反差非常大。我們從多爾袞在山海關中高度提防吳三桂詐降,就能看出來,後金統治者對於大順領導人是非常重視和戒備的,生怕中了李自成的圈套被誘入山海關消滅掉。

但是,大順朝這邊呢,好像把後金當成了空氣。

認清戰略大局,正確判斷主要對手,這是採取正確戰略的前提。

對於要得天下的李自成來說,潛在的對手有哪些呢?一是明朝政府,仍擁有一些官軍殘餘,但是在1644年時實力已經大大削弱,軍心渙散;二是地主武裝,是各地的散兵遊勇,尚不成氣候,但是在明亡後可能出現擁立明宗室發展出來的勢力;三是張獻忠的大西軍,實力較為強勁;四是清政權;五是蒙古各部,此時漠南蒙古已歸順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尚獨立;此外還可能有一些海盜勢力等。

對於這些戰略勢力,李自成是把明朝作為首要對手,把大西政權排在其後,對地主武裝稍有關注,但是對於滿蒙勢力則視為外夷,似乎與天下無關。其實,有了歷史上遼金元的鑑戒,就應當予以高度重視。應當把軍事實力最強的一方作為首要對手。(此時清政權已經吸納了大量漢人文武官員,政治影響力也明顯增強,不過由於明朝本是反元起義建立政權,一直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滿清的宣傳和拉攏一直很困難)

自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從未能在野戰中打敗過八旗軍,只能守城。在1644年,清軍已經五度入關殺掠,明朝只能保住京城不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李自成還不重視清政權的威脅,實在不應當。

事實上,從薩爾滸之戰到平定三藩,清朝的核心主力滿八旗在大規模野戰對陣中幾乎沒有敗績,所謂清軍被擊敗的戰例通常都是投降清朝的雜牌軍被打敗。滿八旗好像只有一次大敗仗,就是李定國的衡陽大捷,“粉碎了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所以在1644年,李自成必須趁當時的大好形勢,努力練出一支精兵來。明朝只是一座朽屋,日漸倒塌,而大西政權和清政權卻是新生力量,其中大西政權還屬初創,清政權卻已紮下根基,應以清政權為主要威脅。只有確保大順軍能夠在戰場上擊敗對手,才能保證天下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