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電影】《白蛇傳說》:寬容如何消弭我們內心的距離?

“他們是人,你是妖,本來就不應該在一起!”法海說。在影片《白蛇傳說》的開頭,法海師徒二人歷經千山萬水追捕“雪女”,就是因為在法海看來,人與妖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絕對界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我們也會像法海那樣,用這種戒備的目光打量過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和物。


【一起看電影】《白蛇傳說》:寬容如何消弭我們內心的距離?

在法海的心目中,人就是人,妖就是妖。這一標準,不僅構成了他的“世界觀”(人的世界與妖的世界),而且構成了他的“價值觀”(人是善的,妖是惡的)和“是非觀”(人是對的,妖是錯的)。法海對許仙的“自以為是”的“拯救”,以及由此導致的白素貞與法海的衝突,乃至水漫金山的災難,其實正源於法海的“善/惡”二元對立的價值標準。

在目睹水了漫金山的悲劇之後,在法海的愛徒能忍中了蝙蝠妖的妖毒從而變成“妖人”並在關鍵時刻救走青蛇之後,法海大師終於懺悔道:“我一身護法,為的就是天道人倫,為什麼還會招來這場災難?是不是我太執著了?我真的錯了!”

由於法海的反省,於是,在影片片尾,我們看到這樣一幕,法海微笑著,給愛徒能忍拋過去一個蘋果,說:“能忍啊,看著看著看慣了,你還蠻好看的!”徒弟能忍接了蘋果,揮動一下已然是“蝙蝠妖”才有的翅膀,飛伴在師傅左右,一起走向了遠方。


【一起看電影】《白蛇傳說》:寬容如何消弭我們內心的距離?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白蛇傳說》表面上是談愛情,其實,它也在談哲理。它不僅是白蛇與許仙的千古絕戀,更是法海大師的心路歷程,是他從一個“執著”的、以“降妖除魔”為己任的“戰士”,變成了一個“大愛無疆”的使者的內修之路。

遺憾的是,許多觀眾都被影片的“愛情”主線所吸引,而沒有太注意“寬容”這條暗線。而這一點,卻恰好是《白蛇傳說》的成功之處——比之於《青蛇》等其他同類影片,《白蛇傳說》要深刻得多!

在水漫金山後,法海做了懺悔,但是,他那時候還算不上真正大徹大悟——他懷疑自己是否太過“執著”,其實是價值錯亂之後的悲觀和絕望。反而是在影片最後,他對已成“妖怪”的能忍所說的平易、質樸的話,最能印證法海的轉變和“佛”的真諦。他的“執著”本身並沒有錯,錯的只是他此前“所執著的東西”。


【一起看電影】《白蛇傳說》:寬容如何消弭我們內心的距離?

“人”與“妖”的隔閡,其實只在一“念”之間。在《西遊記》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中,為了降伏熊羆怪,孫悟空請來觀音菩薩,他打死蒼狼精變的道人,請求觀音菩薩變為那道人模樣,自己變為一粒大仙丹。觀音依計而行,果然變為那道人模樣。孫悟空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觀音菩薩的絕妙回答,其實足以解決法海大師的困惑了。只可惜,在《白蛇傳說》中,法海並沒有機會獲得菩薩指點,而是靠自己的體悟。如果法海在“悟”的道路上沒有走彎路,那麼,這一場災難就本可以避免;不過,正因為法海是以“修行者”的身份自己體悟到的,因此,他的事蹟也告訴我們:法海能做到的,我們普通人也能做到!“寬容”是神性的,但它又是人性的,是屬於人、應該為人所具有的。

【一起看電影】《白蛇傳說》:寬容如何消弭我們內心的距離?

妖怪也配擁有愛情嗎?

如果回看人類的發展歷史,我們就會知道,“寬容”正是醫治社會精神創傷的一劑良藥。由於種族、宗教等等文化的隔閡,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隔閡。有宗教的隔閡,於是就有不同教派之間的宗教戰爭;有種族的隔閡,於是就有猶太人走進了納粹的焚屍爐;有文化的隔閡,於是就有了聞名國際的“文明衝突論”。在人類歷史上,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有哪一次不比“水漫金山”規模“宏大”呢?!

荷裔美國人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在《人類解放》(又譯《寬容》)一書中說:“寬容,就是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於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其實,這一精神,還可以擴展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等等關係當中。現代生態學家已經著手糾正人們的“益蟲/害蟲”的區分,而是提倡人們用聯繫的、全面的思維去認識自然界的每個生靈。在人類取得了“人權”之後,已經有人拋棄了“非我族類,趕盡殺絕”式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轉而提出“共同家園”的口號。

要消除人心中潛藏的狹隘與偏見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不過,有困難並不意味著不可能——人類的進步和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已經證明了寬容的存在。或許,當我們像轉變之前的法海大師那樣有“降妖除魔”的固執時,也應該想想蒲松林筆下的“精靈鬼怪”竟然也是那麼善良、溫柔而值得同情的。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要成佛,首先要打殺“六賊”(六個“山賊”名字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分別是:眼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在《白蛇傳說》中法海徹悟得太遲了,但他畢竟悟透了,“打殺”了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狹隘偏見,如此才算真正抵達了“佛”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