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江湖傳言,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以前的每集80萬降為了30萬。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孫儷的片酬,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高的。

拍《玉觀音》時,一集5000塊;

拍《甄嬛傳》時,一集30萬。

拍《羋月傳》《那年花開月正圓》時,孫儷片酬達到80萬。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也就是說,片酬最高的時候,一部戲拍下來,她可能有稅後三四千萬的收入。

直到最近兩年,娛樂圈終於開始實行限薪令,於是,孫儷的片酬變成了30萬每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羋月傳》播完後不久,有媒體採訪孫儷,問她怎麼看待自己單集片酬85萬的事。


她是這麼回答的“不是我先有這85萬再去拼命,而是我先拼了命,才有了今天85萬。”


當然了,明星的片酬也不是像報價說的那麼高。


我們都知道,按照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收入越高,交稅越多,不然范冰冰也不會鋌而走險逃稅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明星能拿到手的稅後收入,剔除了相關打點費外,可能只有商業報價的一半。而這一半中,他們要拿出一些錢來養自己的幕後團隊。


明星的片酬可能還真比不上“微商頭目”。比如女星張庭,這幾年幾乎沒啥作品,但她和丈夫靠做微商坐擁幾個億的豪宅,而且他們的公司一年納稅總額達到21個億。


光納稅額就達到了21個億,那這得賺了多少?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也就是說,其實,還有很多人比明星賺錢而且賺得更輕鬆,只不過他們沒有名氣,所以,不會被人們注意到。


當然了,一線明星的片酬相比其他行業頂尖人才的收入,還是高出來許多。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這是幾年前的片酬排行榜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明星片酬偏高是一個事實,所以這兩年國家才出臺了限薪令:每個演員最高片酬不得超過1620萬。


限薪令確實有必要,但我不大能理解有的人為啥非要把明星的片酬和科研人員的薪酬作比較。


比如,有的人有這樣一種說辭:“孫儷這種戲子,她的貢獻難道比鍾南山、李蘭娟更大嗎?她居然能拿那麼多錢?”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線性思維,而且這話裡透著的那種酸味,遮都遮不住。


還有人拿著“李蘭娟怒批明星片酬”的消息來說事,可我查遍了權威資料,也沒有找到這條消息的確切出處。


估計這事兒的性質又是以訛傳訛,很多網友們不一直在傳“網絡熱文《狗日的中年》是導演姜文寫的”,甚至還傳“魯迅說過‘我愛你,所以我願意忍你’的話”。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李蘭娟真說過這樣的話,那麼,在論證一個問題的時候,訴諸權威也是“以人為據”的一種邏輯謬誤:它以權威人士或有專業身份的人的隻言片語為論據來肯定或否定一個論題,可問題是,你在A領域權威並不等於在B領域權威。

我知道,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總在問:“為什麼明星收入那麼高?你看袁立去參加一期《演員的誕生》,在臺上表演幾分鐘就能拿八十萬,孫儷演一集戲就收幾十萬,而那些教授、專家在實驗室枯坐一輩子,也賺不到人家一年賺的?”


那麼,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何明星的片酬和科研人員的收入,是兩個薪酬框架下的問題?


你當然可以拿來比,但比完就開始憤憤不平,實在沒必要。


如你所知,娛樂圈的競爭非常殘酷甚至慘烈,那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贏家通吃”的行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我們看到的,只是爬到了金字塔尖的少數幾個人,金字塔底還趴著很多連地下室都租不起的從業者。

我就認識一個十八線藝人,有活幹就幾天賺一兩萬,沒活幹的時候就在家裡待著摳腳丫子,行情不好的時候只能被迫轉行。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裡龍套的生存現狀,並不誇張。萬千龍套中,能像王寶強、趙麗穎一樣脫穎而出的,鳳毛麟角。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真要算一個薪酬的平均值,可能他們的平均收入加起來也不如普通行業的平均收入高(想拿個例開槓之前,請先弄明白“平均收入”的意思)。

在競爭激烈、出頭機會少且“贏家通吃”的行業,即使有些個別人,因為擁有特別的天賦又特別能吃苦耐勞,加之上天眷顧,獲得了成功,但這些個別並不能代表整體的狀況。

普通行業的金字塔結構,可能稍微扁平一點,底層和高層的收入差距沒有那麼大,但影視劇行業的金字塔則比較陡峭。有人唱一首歌、拍一部戲拿幾十萬,有人唱幾百首歌、幾百部戲拿兩三萬。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像明星這類靠影響力來佔領市場的職業,其薪酬遵循邊際效應遞增規律。換而言之,他們的名氣越大,收入越高。其勞動報酬根本不是按勞動時間、勞動量和某一次勞動創造的直接價值來分配的。


比如說,如果一部戲請孫儷來主演,很有可能爆火,能賺很多錢。如果請一個不知名的小演員主演,估計就會賠得底兒掉。同樣的勞動量,兩個人的報酬不同,就是因為各自的身價不同。有的人就是喜歡某個演員,就是願意把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撒給TA,你也不好阻止不是?


刻意減少明星的片酬,但那部片子又大賣,那製片人不就賺很多了麼?為何你允許站在幕後的製片人賺得多,不允許站在臺前的明星賺得多呢?僅僅因為製片人你不認識?而明星總是在你眼前晃,你更容易嫉妒他們?

正常情況下,明星的片酬也是由市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當然了,這中間肯定有不正常的情況。

明星限薪令,主要影響的還是流量明星(我高度懷疑某些團隊靠這個洗錢或搞“明星製造”,流量明星只是被資本推到臺前的傀儡,實際上也拿不到大頭)。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演技派演員要麼本來就片酬不高,要麼就值得那個價格,限薪令對他們的影響並不是不大。


整體而言,限薪令有利於這個行業逐步迴歸理性。

只是,拿最當紅的明星薪酬來跟普通科研人員的工資做比較,確實很怪。前者是市場行為,後者是國家戰略層面應該解決的問題。

還不如去查查ZF官員……但是,沒幾個人敢拿他們開刀,那大家就把酸葡萄心態對準出頭難、曝光率高、薪酬透明度大又比較容易被拉下舞臺的明星好啦。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很多人一看頂級明星片酬那麼高,就像是自己被搶了錢一樣,各種嫉妒和不忿。倒是面對那些拿著納稅人的錢作威作福、尸位素餐甚至貽害一方的官員,他們特別能體貼人家的不容易,甚至都不敢質疑。

明星片酬是市場行為,而且這一行的“難”,就難在金字塔結構陡峭,能出頭的幾率太小。底層藝人是很難的,而且入這一行的門檻並不低,哪個不需要做個十年八年的積累?

就拿拍片子為例,你以為這很容易?


首先,你得顏值高、身材好或者長得特別吧?

光這一點,就淘汰了百分之六十的人。

其次,你的語言能力過關吧?


我們姑且不說方言、英語等語言能力,就單說最基本的普通話。

現實生活中,普通話過關的人有幾個?像我這種,已經說普通話很多年了,但還是會有口音(雲南和廣東口音),而且某些發音還是無法做到標準。

這一點,又淘汰了百分之十的人。

再次,你得背得下來臺詞吧?


可我們中間有多少人是背誦能力很厲害的?上學時候,背幾首古詩、一段課文,很多人都要鬼哭狼嚎的,何況是背大段臺詞、一整本劇本。

這一點,淘汰百分之十。

接下來,你得會演戲吧?


大家可別小看會表演這一個技能。


我們公司拍宣傳片,請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專業演員非常懂走位、懂得表情管理、懂得展示肢體語言,NG次數少很多,而拍非專業演員,表情、肢體動作不自然的居多,有時候NG到你生無可戀。

就拿我自己來說,拍一個十秒的小視頻,能達到能在導演那裡通過的標準,可能要拍兩個小時。有一次,我拍了幾個小時,同一句話重複了幾十遍,拍到最後想死的心都有,可拍出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人滿意。

我也拿手機拍過一個小視頻,又請人隨意剪輯了下,可就那麼隨便一搗鼓,就花了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以至於我覺得自己再沒力氣搞第二支。

你真以為這很容易?

光就這一點又淘汰了百分之十。

這只是做演員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你很有可能“十分耕耘,一分收穫”。十萬個演員中,可能只能出一個趙薇、孫儷。


至於你可能要面對工作不穩定(沒戲拍)、角色不討喜、被網友們追著罵、成名之後讓渡部分隱私權等等問題,反倒是小兒科式的挑戰了。


為啥老有人拿明星片酬說事兒呢?明明你看到的只是金字塔尖那幾個人。


這一行真這麼好做,跑道上都擠滿了人了好嗎?


人都是逐利性的動物,大家都很想往“少勞多得”的行業走。如果一個行業真的那麼好混,人才一定會流動到那個行業裡去,久而久之,那個行業一定會擠滿人,同時它也變得“不好混”了。


你若真的覺得藝人的錢好賺,咋自己不去當藝人呢,而是選擇了去考各種證兒,往各類公司投遞簡歷抑或是考公務員?

拿不到明星的收入,只能說明你要麼不夠格,要麼堅持不下去啊。


孫儷接演《安家》片酬從每集80萬降到30萬,很多人又酸了


看到孫儷賺了大錢,也有人摩肩擦掌,覺得自己只要努力一把,也能得到孫儷一樣的江湖地位,於是,每年有上百萬人參加藝考。雖然有幾十萬人被錄取,但這些人畢業後,能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即使你先通過考入中戲、北影、上戲等院校,接近自己的夢想,但那也是很難的。兩百個有資格報名的人中,才能考上一個。


也有很多從這三個院校畢業的人,一輩子默默無聞。


每次講起一個行業,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看到曝光率最高的、站在金字塔尖的那幾個人,看不到數以萬計或者千萬計的人還匍匐在金字塔底。


很多人以為,只要自己學到了金字塔頂端那幾個人的經驗、掌握了同樣的方法,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殊不知,影響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依葫蘆不一定能畫出葫蘆,更何況是瓢。

馬雲二十多年前創辦了淘寶,成就了一個商業帝國;如今我們再去做電商平臺,卻不一定能後發先至、彎道超車,甚至很有可能會被秒得渣都不剩。


如果掙錢這事兒也可以分階梯,我覺得它大概可以分三階:

第一階是出賣勞動力,大多數人位居這一層。他們經營的是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

第二階是出賣與眾不同甚至是獨一無二的自我價值。比如那些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行業精英和專家。他們經營的是個人品牌、影響力。

第三階是經營資源。比如,大企業家。他們把擁有的每一項資源要素分配到它們應該去到的地方,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他們經營的是資源。

大多數人處於金字塔的最底端,比如我。我們只能拿自己有限的時間、勞動力換取有限的生存資源(金錢為介質)。


接受自己一輩子可能只能混個溫飽的現實,這樣,我們在看到別人靠努力、靠幸運賺到大錢時,就能理性思考、暗自努力,而不是盲目嫉妒或憤憤不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