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1.疫情後的思考

疫情讓我們看到中國各省市、各國的處理方式是如此不同。

我想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因此對政治、地方治理、各地文化、歷史感興趣吧。

我以前看歷史是一種理性邏輯思維,沒有和現實生活關聯。

這次疫情,突然發現災難離我們那麼近。

再看歷史,好像更能感同身受了。

我們也是歷史中的一瞬間,我們要哀嘆著過一生,還是主動選擇為周圍帶來一些光呢?

最近有位網紅醫生張文宏,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他以詼諧、專業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給人帶來安全感。

一直說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以前不以為然,高樓大廈哪個城市沒有。但這次的事情在人文素養、專家的獨立性、政府對網民的反應上,相比之下上海還是很優秀的。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說說環境對個人的影響。

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2.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我的一位諮詢客戶王麗(化名)剛工作3年,在十八線小縣城做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所在的縣的教師平均年齡接近50歲,年輕教師很少。

當初來諮詢,是因為自己所帶的班級在年級排名中偏後,其他幾個班級都是40歲以上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任教和帶領。

王麗被校長點名批評後,壓力很大。

王麗說自己很喜歡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看著他們純真的笑臉和求知的眼神,上課時乖乖地將小手置於桌前,若有所思地用眼睛、耳朵捕捉老師的一言一行。

他們也經常不聽話,經常惹老師生氣,製造各種麻煩和問題,但王麗就是覺得他們都很可愛、傻乎乎的。

這麼喜歡孩子的老師怎麼會教不好呢?

一方面因為王麗剛任教半年,而且所在班級其他科老師也是年輕教師,對環境有個磨合期;另一方面受到環境的評判,學校好多年沒有招年輕教師了,覺得年輕教師拿不住家長、壓不住孩子。

帶著這份壓力,又如何能發揮專長呢?

疫情期間,需要線下轉為線上授課,這時候年輕教師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幫助其他教師調試在線授課軟件,也開始獲得學校的認可,而不是以年齡和資歷來定論。

王麗給我看了她做的孩子們的視頻,真的很感動,很用心,她還打算給孩子們上一堂疫情的班隊會。

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3.不同的環境培養不同的人

我推薦王麗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

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他們的教育核心是學生,教育系統是去適應每個學生的特別之處,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嚴格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自己體會什麼是成功或失敗。

最權威的經合組織(OECD)每隔三年發佈一次國際學生評估(PISA),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的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的PISA評估中,芬蘭每次都名列前茅。

而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一位工程師用生動有趣、淺顯易懂、變廢為寶的手工製品的製作視頻帶領孩子學習深奧、枯燥的科學原理及常識知識。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表明,世界500強企業中,30%的掌舵人是印度人,印度在向全球出產CEO。

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同時從小學會吃苦,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培養強健的體魄,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的精益化生產全球第一。

王麗看後很有感觸,原來有那麼多卓越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不同的環境培養了不同的孩子,哪裡有什麼孰對孰錯之分呢?

我鼓勵王麗尋找適合的城市和體制去做老師,不要因為制度的原因而磨滅了對孩子的喜愛。

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4.環境匹配才能成就你

再來說說我自己吧,通過環境的多次選擇,經歷了職業早期的興趣轉型,職業中期的進階轉型,通過環境的匹配,一步步走向自己嚮往的事業。

大學期間,我在街道辦事處精神文明辦實習過2個月,每天的工作是一早到辦公室,先給科室打好熱水,然後把科室裡的桌子都擦一遍,被告知前輩們都是這麼過來的。

然後一杯茶一張報紙,領導有文件就幫忙輸入到電腦中,排版打印裝訂,分發到各辦公室,有時候也會幫忙組織社區活動。

我實在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氛圍,覺得學不到東西,但我媽覺得這樣的工作很好啊,又輕鬆又穩定,到現在有時候還嘮叨幾句,當初要是留在那裡多好呀。

畢業去了一家國企製造單位做工程師,研發工作不是很被重視,而且整天在實驗室待著做實驗感覺很枯燥,沒有機會和人交流。

當時畢業剛工作2年吧,想要轉行,但自己的三觀還沒搞明白,外部職場情況也不瞭解,很是迷茫。於是就找了職業諮詢,順利轉型到人力資源領域。

去了日企做了2年人力資源基礎工作,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時所在的分公司總經理是日本人,早上到公司下了轎車都是自己搬東西,比如一些樣品之類啊,大家都各司其職。

記得在國企那2年,領導的司機差不多就是領導的人,不管公事還是私事都以領導為先,因此司機也驕橫起來。

之後去了歐美企業,一待就是10年,很喜歡那裡的氛圍,處於朝陽行業跟著企業從擴張期發展到成熟期,個人也因此獲得很多鍛鍊。

所在企業比較重視人力資源工作,比在日企更有話語權,讓我感受到了自由、成長、平等,更重要的是碰到了一位很好的領導,形成了我現在的工作風格。

之後,我因為二寶的出生離開了工作10年的企業後,也經歷過2次短暫的調整。

最終在火把生涯這個團隊停留下來,又找到了可以為之奮鬥10年或者更久的事業和夥伴。

我們有著共同的使命,通過職業諮詢這個窗口成為那個光,儘自己所能點亮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再點亮她們周圍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和我們一樣,工作不是養家餬口的無奈之舉,而是我們熱愛願意投入的一份事業。

當你清晰的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追求時,你和環境是否匹配也會越來越敏感。

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記得之前有位夥伴在《疫情之下,什麼才是真正的職業穩定?》一文下留言,以她自身體會為例,瞭解自己就要行動,尤其多做需要承擔後果的行動,然後覆盤。

行動了才知道自己真實的態度和能力,多少姑娘卡在猶豫和糾結上。

所以,當環境評判著你,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要勇敢的用腳去丈量,選擇適合你的環境,才能把你的興趣、能力發展成優勢,繼而形成你的個人品牌。


疫情後的思考:不是你不夠好,是環境評判著你

職業規劃師、火把生涯簡歷指導師

【從業經驗】

先後在化工、紡織、汽車、貿易等行業從事人力資源及管理工作,具有工科、HR、心理學及MBA背景,擅長幫助客戶梳理職場中的情緒困擾、分析職場形勢和趨勢、優化簡歷凸顯核心競爭力、輔導面試、提高管理技能等。

在19年的職場經歷中,成功經歷職場早期的職業興趣轉型及職場中期的進階轉型,也經歷二胎、全職媽媽重出職場等。

服務過的客戶主要有:企業中層管理者、創業精英、職場媽媽、突破職業瓶頸、追求個人成長的職場人士。

【擅長領域】

1. 女性工作家庭平衡困惑,汽車、製造、貿易等行業全職能,人力資源領域全行業等。

2. 幫助轉行、轉職、晉升的客戶梳理工作履歷、挖掘個人優勢、深度優化簡歷。

3. 幫助深陷職場困境的客戶準確定位問題根源,共同制定落地方案,並陪伴賦能。

【諮詢風格】

有溫度、有力量、有耐心、有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