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下)

第二節 氣(下)

五、氣的分類

《內經》以降,歷代醫家多宗“氣本一元”之說。如喻昌認為“氣有外氣,天地之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為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於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於水谷,以養營衛也;下者,氣化於精,藏於命門;……人之所賴,惟此氣耳”(《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喻氏將人身所有的氣統屬於真氣。何夢瑤亦認為“氣一耳,以其行於脈外,則曰衛氣;行於脈中,則曰營氣;聚於胸中,則曰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醫碥·氣》)。

基於“氣本一元”之說,就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而言,元氣在生命之初,源於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質系統中最高層次、最根本的氣,對人體的代謝和機能起推動和調節作用;而宗氣、營氣、衛氣均來自後天的水谷精氣與清氣,根據其主要組成部分,分佈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而稱謂各異,它們是較低層次的氣,能供給人體以營養和動力。

人體的氣,從整體而言,是由腎中精氣、脾胃化生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人的清氣,在肺、脾胃、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下而生成的,並充沛於全身而無處不到。由於其主要組成部宗氣、元氣本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範疇,指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在中國古代哲學氣範疇演變過程中,從秦漢時始,將氣釋為元氣。其中,有以東漢·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元氣者,天地之精微也”(《論衡·四緯》),“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宋代至明清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多言氣,少及元氣。明·王廷相認為元氣是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總體,“元氣化而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雅述》),強調元氣無形而實有物。元氣論者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是智慧生靈的本原。元氣按其不同的特性,具體表現為精氣、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五行之氣、五常之氣等等,它們相應地產生各種不同的物類。

在中醫學上,《內經》只言真氣,不言元氣。元氣、原氣,首見於《難經》:“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難經·八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難經·六十六難》)“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不死”(《難經·十四難》)。“原,本作源”,“原,本也”(《釋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猶原也。”“元者為萬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謂“乾元”、“坤元”分別為萬物所“資始”、“資生”。“要之,元、原同義,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氣又稱元氣。

(一)元氣

1.基本含義:“真氣又名元氣”(《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故中醫文獻上常常元氣、原氣、真氣通稱。但是,人體之氣的真氣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統稱,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元氣屬真氣的下位概念,不應與真氣混稱。據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氣、原氣為生命本始之氣。在胚胎中已經形成,秘藏於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繫,為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原始,源於先天而根於腎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包括元陰、元陽之氣。故曰:“元氣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為一生盛衰之本”(《醫學讀書記·通一子雜論》)。因元氣來源於先天,故又稱先天之氣。

2.生成與分佈

(1)生成:元氣根於腎,其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生。“命門者……原氣之所繫也”(《難經·三十六難》)。“命門為元氣之根”(《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腎中精氣,雖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後天水谷精氣的培育。所以李東垣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總之,元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並賴後天之精以充養而成。所謂“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出,而為人身之至寶”(《醫原》)。但元氣之盛衰,並非完全取決於先天稟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所以說:“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乎人生者不小”(《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

(2)分佈:元氣發於腎間(命門),通過三焦,沿經絡系統和腠理間隙循行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以作用於機體各部分。“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人身血肉之軀皆陰也,父母構精時,一點真陽,先身而生,藏於兩腎之中,而一身之元氣由之以生,故謂生氣之原”(《醫門法律·陰病論》)。可見,腎為元氣之根。元氣從腎發出,經三焦循經脈而行。

所以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諸氣,經歷五臟六腑。……所止輒為原”(《難經·三十六難》)。三焦為元氣循行的重要臟器。“三焦資始於腎間……下焦稟元氣……上達至於中焦,主受五臟六腑精悍之氣也,化而為營衛,營衛之氣得真元之氣相合,主通達乎上焦,始經歷五臟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處輒以為原”(《圖注難經》)。說明元氣是並營衛之氣循環往復於十二經脈之中,且循任督二脈環流不休。衝脈、帶脈、維脈、撟脈等八條奇經雖不參加元氣的循行,但對全身之氣的分佈有調節作用。元氣除並營衛之氣行於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之外,運行於本經經別之中。

總之,元氣始於腎間,經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陰肺經進入十二正經中,佈於周身,蓄於奇經,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後再經腠理和大小絡脈匯聚於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經至經別,直接深入臟腑,繼而淺出頭頸部經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經總集於任督二脈,下歸腎臟。

元氣在循行過程中,經過了人體的各臟腑、經絡及體表組織。元氣循此路徑,週而復始地循環,以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3.主要功能:元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本始物質,有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三十六難》)。元氣為其生身之精氣,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盾。“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故人之所生,全賴此氣。元氣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醫學源流論·元氣存亡論》)。

元氣能推動人體的生長髮育。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與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人從幼年開始,腎氣與腎精逐漸充盛,則有齒更髮長等生理現象。到了青壯年,腎氣、腎精進一步充盈,乃至達到極點,機體也因之發育到壯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待到老年,腎氣、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態龍鍾之象。由此可見,腎氣、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髮育,為人體生長髮育之根本。如果元氣虧少,影響到人體的生長髮育,會出現生長髮育障礙,如發育遲緩、筋骨痿軟等;成年則現未老先衰,齒搖發落。

元氣能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能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能治節;大腸得命門而能傳導;小腸得命門而能布化;腎得命門而體強;三焦得命門而決斷;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石室秘錄》)。反之,“腎無此則無以作強,伎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醫貫》)。所以,元氣者性命系之。元氣充足,則精神昌盛。若元氣微虛,則神微去;若元氣衰竭,則神去機息。元氣虛損之治重在治腎,“務使陰陽和平,水升火降,歸於中庸之道而已”(《醫權初編》)。

(二)宗氣

1.基本含義:宗氣又名大氣,“膻中者,大氣之所在也。大氣亦謂之宗氣”(《靖盒說醫》)。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其形成於肺,聚於胸中者,謂之宗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上氣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氣為後天之氣運動輸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氣。實際上宗氣是合營衛二氣而成的。所以說“宗氣者,營衛之所合也,出於肺,積於氣海,行於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2.生成與分佈

(1)生成:宗氣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所生成的。飲食物經過脾胃的受納、腐熟,化生為水谷精氣,水谷精氣賴脾之升清而轉輸於肺,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合而化生為宗氣。肺和脾胃在宗氣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與肺胃關通”(《醫門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盛衰。

(2)分佈:宗氣積聚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其向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經肺的作用而佈散於胸中上氣海。所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靈樞,五味》)。其向下賴肺之肅降而蓄于丹田(下氣海),並注入足陽明之氣街(相當於腹股溝部位)而下行於足:所以說:“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靈樞·刺節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個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氣上走息道,推動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臨床上對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之候,稱肺氣虛弱或宗氣不足。

(2)貫心脈而行氣血:宗氣貫注入心脈之中,幫助心臟推動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與宗氣盛衰有關。由於宗氣具有推動心臟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相當於心尖搏動部位),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手),脈宗氣也。……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以臨床上常常以“虛裡”的搏動和脈象狀況,來測知宗氣的旺盛與衰少。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引起血行瘀滯,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

(3)人體的視、聽、言、動等機能與之相關:“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綜上所述,宗氣對呼吸運動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動作用,故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邪客》)。此外,“宗氣者,營衛之所合”,所以宗氣、營氣、衛氣,“三氣互為體用,有兩得而無兩離者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宗氣者,為言氣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為呼,腎得之而為吸,營得之而營於中,衛得之而衛於外”(《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

(三)營氣

1.基本含義:營氣,是血脈中的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於營養,故稱為營氣。所以說:“營氣者,出於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膚,充滿推移於血脈之中而不動者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由於營氣行於脈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

2.生成與分佈

(1)生成:營氣是由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所化生的。宗氣是營衛之所合,其中運行於脈中者,即為“營氣”。所以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人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素問·痺論》)。

(2)分佈:營氣通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而循行於全身,貫五臟而絡六腑。十二經循行:營氣出於中焦(脾胃),循行到手太陰肺經,由手太陰肺經傳注到手陽明大腸經,再傳至足陽明胃經,以後依次傳注到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由足厥陰肝經復注入手太陰肺經,構成了營氣在十二經脈中循行流注於全身的通路。此為營氣的十二經循行。

任督循行:營氣在十二經循行周流時,還有另一分支,從肝別出,上至額部,循巔頂,下行項的中間,沿脊骨下人尾骶部,這是督脈循行的路徑;其脈又絡陰器,上過毛際入臍中,向上人腹裡,此為任脈循行。再進入缺盆部,然後下注入肺中,復出於手太陰肺經,構成了營氣的任督循行路徑。營氣的十二經脈循行和任督循行,形成了營氣的十四經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陰人陽,又出陽入陰,相互逆順運行,如環無端。誠如《內經》指出的:“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於肺,流溢於中,佈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間與太陰合……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人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人臍中,上循腹裡,人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靈樞·營氣》)。

關於營氣的循行速度根據《靈樞·五十營》記載有兩種計算方法,簡介如次,僅供參考:其—,“呼吸定息”計算法:人體經脈的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營氣運行六寸。一晝夜呼吸次數為一萬三千五百息,故以呼吸次數計,營氣循行一週為二百七十息,那麼一晝夜營氣循行的周次為五十週。

其二,“漏下百刻”計算法:漏下百刻,指漏水下百刻而言的。銅壺滴漏,是古代計時器,以一晝夜分為一百刻,每晝夜銅壺滴水下注一百刻。營氣循行十四經一週的時間,則漏下二刻,故每晝夜營氣循行於人體五十週。

3.主要功能: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兩個方面。

(1)化生血液:營氣經肺注入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營氣者,泌其津液,(據李德新(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靈樞·營衛生會》)。

(2)營養全身:營氣循脈流注全身,為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營運全身上下內外,流行於中而滋養五臟六腑,佈散於外而澆灌皮毛筋骨。

總之,營氣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氣所化生,行於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營運周身,發揮其營養作用。故“榮者水谷之精,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人於脈也。源源而來,化生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洩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注入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滋養,則陽生陰長,變化而為血”(《婦人良方·調經門》)。

(四)衛氣

1.基本含義:衛,有“護衛”、“保衛”之義。衛氣是行於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衛陽”。“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此皆衛外而為固也”(《衛生寶鑑》)。衛氣,其性傈疾滑利,活動力強,流動迅速。所以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素問·痺論》)。

2.生成與分佈

(1)生成:衛氣同營氣一樣,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人的自然的清氣所化生。所以說:“人受氣於谷,穀人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

(2)分佈:“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週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周於五髒。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端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次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人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人大指之間,人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為一週。”“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人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靈樞·衛氣行》)。從上述記載,可見衛氣的運行,晝則行於陽分,始於足太陽經之睛明穴而出於目,以周於六腑而及於腎經,是為一週。夜則行於陰分,始於足少陰腎經以週五髒,其行以相剋為序,故腎、心、肺、肝、脾相傳為一週,而復注於腎,陰盡陽出,又複合於目。晝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次,晝夜凡行五十週。

實際上,衛氣晝行陽25.2周,夜行於陰25.2周。因為衛氣日行14舍。舍即宿之謂,一舍即一宿。宿為星宿。古人認為地球之上均勻地環繞著分佈著二十八個星宿,並以地球為中心觀察二十八宿的運行,認為每晝夜轉過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時每晝夜衛氣行身五十週,所以每轉過一個星宿(即一舍),則衛氣行身的週數為50/28,計為1.7857周有餘,以四舍五人法概定分1.8為周。日行十四舍為周天之本,衛氣當行身14X1.8:25.2周(據《靈樞·衛氣行》)。

總之,衛氣晝循六腑行於陽二十五週,夜沿五臟行於陰二十五週,凡五十週。附行於脈外,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3.主要功能:表現在防禦、溫煦和調節三個方面。

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防禦功能的具體體現。衛氣既可以抵禦外邪的入侵,又可驅邪外出。故曰:“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

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溫煦作用的具體體現。衛氣可以保持體溫,維持臟腑進行生理活動所適宜的溫度條件。衛氣對肌肉、皮膚等的溫煦,使肌肉充實,皮膚潤滑。所以周學海說:“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谷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虛則病寒,實則病熱”(《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調節控制肌腠的開合、汗液的排洩: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固攝作用的具體體現。衛氣根據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通過有規律地調節肌腠的開合來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和體溫,以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

此外,衛氣循行與人的睡眠也有密切關係。當衛氣行於體內時,人便入睡;當衛氣自睛明出於體表時,人便醒寤。

當衛氣不足時,人體肌表失於固護,防禦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襲,且病亦難愈。若臟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開疏,則可出現汗出(自汗),若衛氣循行異常,則可表現寤寐異常。衛氣行於陽分時間長則少寐,行於陰分時間長則多寐。

營氣與衛氣的關係:營氣和衛氣,都以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的物質來源,但在性質、分佈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區別。營氣,其性精專,行於脈中,具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之功。而衛氣其性剽疾滑利,行於脈外,具有溫養臟腑,護衛體表之能。營主內守而屬於陰,衛主外衛而屬於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營衛是互相為用的,營行脈中並非脈外無營,衛行脈外並非脈內無衛,營中有衛,衛中有營。分之則二,合之則一》故:“營衛同行經脈中,陰自在內為陽之守,陽自在外為陰之護,所謂並行不悖也”(《醫門法律,明營衛之法》)。

除上述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等:所謂“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由真氣所派生的,真氣分佈於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臟腑或某經絡之氣,它屬於人體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故El:“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這裡元氣指先天元氣和後天元氣)也!”(《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在中醫學中,氣的名稱還有很多。如正氣與邪氣;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正常氣候,稱之為“六氣”;異常狀態下的六氣,又稱之為“六淫之氣”;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或作“性質”,或作“功能”,或作“氣候”等等。這些氣和我們所論述的構成人體最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別的。

【第四章 第二節(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