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裡到底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茶經裡到底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一朋友老家鄂區,偶得幾餅二十年以上的黑茶,一半帶回老家。她說若可以就再藏個二十來年再拿來喝。沒想這個春節回去碰上非常時期的特殊地方,就拿了茶,從一克開始,到三克,再到喝茶人的標準量:八克。

我這邊聽著真是莞爾,趕緊去看她留在深圳的那一半,黑茶已黑得發亮,雜著不少梗子,比較鬆軟,沒有常見的千兩茶壓得後的那般緊緻。是經歷了歲月的打磨,讓粗老的葉子也變得十分有價值的那種。趕緊用個鑷子夾了一點下來,聞其香烹煮之,喝出了老木頭味。

寬慰她的時候,發送了一個樹形模樣的崖柏茶案擺件圖片她看,聞之,散發出一些類似於松類草木的味道,明明滅滅。她那邊笑著吸了吸鼻子,再和她聊著茶事,她喜滋滋地告訴我,不能再增加量了,茶和人一樣,還是要淡些才好。

茶經裡到底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自然,喝了濃茶不是腸胃受不了就是睡不著,自是淡的,滋味如何,心下歡喜就好。茶,往深裡想,是文化,合著一些儒家思想,茶文化茶道文化,淡淡的茶裡亦生淡淡的喜悅。這是心情面對自然的反應,然還有種大高興,能讀史,通古今之變,史中儒家名相、布衣將軍,忠諍直諫,與奸臣佞子博,使得家國天下,勞苦大眾得了一息一席之安。窮究義理的樂趣,是這“兩千年來還如一幅幅肖像畫,個性鮮明,神情逼真。重要處且常是三言兩語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滯,而得到準確生動效果,所謂大手筆是也。”大歷史,用著的小文字。痛快!

究天人之際,沉於學,千古蘭亭,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飲酒吟詩辯與駁,豪情壯志,於書法之中遒媚勁健,氣勢飄逸,自是要天下第一。他們辯在辯認真知,想著張栻,朱熹,在綠蔭老道里兩人辯論,幾天而不能合。換成現在的人,試試,頂不過幾句,腔已經高了,調子自然是不合的,再脖子粗啊手就揮舞,那是打架與絕交的意思,拂袖而去了。用了不了幾分鐘,至於兩三夜而不合眼還在討論,去去去,煙波千里......

終於聽了友人的話,看起了他說的茶經。茶那麼真摯,現代的飲料搏命一般用了太多的化工料在掩飾口味,只管了往甜與蜜裡去。茶什麼掩飾都不要,滾過的水那麼一衝,呈上來就是本味。我們為人其實也要這種原味與本真才好,毋需粉飾,本真之處無論其貧窮或富貴。

茶經裡到底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孟子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看茶籍,明瞭什麼叫放心。唐代以茶餅放火上烤,輾成粉末,水初開,加鹽,再開,投茶末,這個叫煎煮茶。宋代的點茶已開現代泡茶之先,不加鹽不在水裡煮,是拿沸水泡茶末,再以茶筅擊之。再後來,茶不磨粉不加鹽了,茶就是茶,直接沖泡。這時候看到的茶路也就是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簡化,越來越尋找其根本的原味了。

本味裡最先只有綠茶。一直一直愛喝綠茶。一想到綠茶之初,那真是心生春意。清明節之前,綠茶能採摘時,山野間一片歡騰。好了這一口茶,再往千年下來的茶路里去,就明白,先人的茶,茶路,是在幾千裡的崎嶇山路里走出來背出來的。他們的一條鋼索是通向對岸與絲綢之路的地方,人懸空滑過去,馬、騾子也要這樣滑過去,再是馬蹄子踩出來,人的肩膀背出來。

看茶經,茶馬古道人的精神,豐碑一般立在那裡。

茶經裡到底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茶為了保存,自然是要製茶的。製茶的要求、技藝之精緻,當然還有喝時到了水之講究、用品之講究,人之講究,氛圍之講究......最講究的莫於宋朝。宋徽宗嗜好的龍鳳茶之龍團勝雪,“小芽蒸熟,浸入水中,剔出如針的單芽稱水芽”,這麼挑剔,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還要天時地利,反正都耗在這上面了。所以,這個皇帝將個國給耗沒了。

茶經裡到底是有多少風雲?茶杯裡續著江湖。


黎樂(澳門):自由撰稿人,美術評論,深圳市僑聯委員。曾就職於《深圳商報》,高劍父紀念館學術主持,瀚墨重彩畫院院主任,炎黃畫院藝術評論,雜誌編委、編輯,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