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汉朝之前)是怎样说话的,我们现代人能听懂吗?

一蓑秋雨任平生


秦汉之前,叫做先秦。秦朝之前,就是1000来年的周朝。周朝怎么说话?读《诗经》就知道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词汇已经变了,但是居然押韵,而且还是严格的124句押韵、第3句随意,跟唐诗一样的韵律。

可见,至少3000年来,华北中原的普通话,都没有大变化。不但从语言,从华北中原依然占据67%的O3华族血统,也可以看得出来。O3都是伏羲子孙。

至于周朝之前的普通话,那就难推测了,毕竟,遗留下来的文字太少。不过,从血统的稳定性,可以看得出来,华北中原在3万年的时光里,血统波动都不大,语言也不会变动到那里去。而华北中原的官话,正是我们现代普通话的源头。

要说几千几万年前的人,跟现代人通话,那就难啦,毕竟,词汇经常替换、语音经常挪移。不过,就从3000年的《诗经》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是连绵的。毕竟,华北中原3万年来,血统没有遭遇突变。

入主中原的民族有鲜卑族,自愿深度汉化。入主中原满族蒙古,由于人口太少,不得不迁就汉族,改学汉语。蒙古语留在北京的痕迹比如「胡同、海子」满语留在北京的痕迹比如「埋汰」,毕竟属于少数^_^


醉哪吒


我觉得,如果让我们再去听古代的话,是听不懂的。

先不说汉朝那么远,单单说鲁迅先生写的文章, 我们以现在的阅读习惯都很难读通。这还是距今只有五六十年的作品。

那么,造成我们听不懂的原因有哪些呢?

1、语音语调改变。

在近代很多字的读音都发生了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斜”如今音同“协”,但是古代念作“霞”音。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行》一诗读起来就没那么顺口了。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还只是一个字的倒音,如果有多个字的倒音的话,基本是听不懂的(这是在假定古人也说普通话的标准下)。

2、时下流行语的更迭。

我们现在都知道新的热词,比方说“给力”、“雨女无瓜”、“蓝受香菇”等等,古时候口语中也有这种词,只是没有在典籍中保存下来。如果跟古人交谈的时候碰上这些词,我们只能说一脸蒙逼地问,“他说的都是神马?”

3、很多字的古今意思不同。

即便是同一个字、同一读音,表示的意思不同,两人沟通的时候也会出现障碍。

比方说很有名的“床前明月光”,“床”竟然是“井栏”。如果你跟古人说,“天不早了,上床睡觉吧”,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那年清阳


已知的典籍中没有任何一本是记录古人如何发音的,所以要探究这个,需要从典籍与切韵这方面入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方言入手。

有流传性的东西如诗歌,词,曲,戏剧以及小说,都是很重要的研究发音的东西。

举个例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个黑字以普通话念起来就不合辙,但是以某些方言念起来就朗朗上口。比如关中话中的色读作sei,一声。这样念起来是不是很顺利啊,所以这就可以作为古语参考的一种,当然还有很多如粤语之类,都是很重要的参考。

(如有不当,欢迎斧正,谢谢😜)



诗焉


听不懂。但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具体理解这个问题会有困难。咱们用表音文字的拉丁文来举例。

表音文字就是拼音,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记录当时的语音(汉字的劣势);当然表音文字最大的坏处就是随着语音的发展,拼音也要修改,这样几百年后的拼音文字就大不一样了(汉字的优势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不管语音怎么变,汉字的写法不变)。

拉丁文所记录的是纪元前后三百年间罗马标准语音。随着语音的发展,各地拉丁语的方言和标准拉丁文的发音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在以拉丁文为统一书面语的同时,罗马帝国还出现了以各地拉丁语方言发音进行拼写的通俗拉丁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通俗拉丁语彼此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逐渐形成了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独立语言。这些语言都采用拼音文字,祖先都是拉丁语,但显然已经成为各自独立的语言,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仅已经听不懂拉丁语,他们彼此间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还能勉强互通)。至于意大利,其本土的通俗拉丁语也在缓慢演进(但很难从中划出一条明显的拉丁语与古意大利语的分界线),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之间也大为不同,意大利人没有经过学习也是听不懂拉丁文的。如果古罗马人复活,他或许可以勉强看懂意大利语,但意大利人张嘴说话他是听不懂的。如果各位有兴趣学学现代意大利语和一千年前的意大利语(拉丁语),就会更深刻体会到语言发展的步伐是多么的大。

同样道理,我们现代人也绝无可能听懂古汉语。北方方言的人最多可以听懂明末清初的北方官话,客家话为母语的人或许还能听懂宋末明初的北方官话,但再往前也是听不懂了……


译路若扬


汉朝之前的怎么说话的,现在人能听得懂吗?汉代之前的春秋战国人怎么书写文字,我们有大量的古典文献可供研究,但是古代没有录音机,古人究竟怎么说话的?跟现在的差异有多大呢?


别说古代了,就同时代而言,中国方言就包括了:粤语、客语、闽语、吴语、赣语、官话、湘语与晋语这八种语言,南方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同县的人距离20公里就有听不懂的地方。汉朝在前202年立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之前的周朝为了交流方便,存在着一种官方的语言——雅言。但是两千多年来,语言文字都发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人读古文都有些困难,听古人说话当然也不容易懂了。

虽然中国到秦朝才统一文字,但在秦之前的春秋战国、夏商周,都存在一种“语同音”的官方交流语言“官话”。春秋时期,孔子对他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千弟子讲学,用的是洛阳雅言来讲学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意思是,要学习周代的书籍《诗》《书》就一定要用“雅言”。这个雅言就是周朝人使用的官方语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普通话。



“雅”、“夏”古代互通,比如《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周人使用的是他们先辈在夏代时学习的夏人语言,即夏朝的官方语言“夏雅”。从孔子与雅言的事例可以看出,古代人也有语言教学,也有普通话教育,否则夏商周三朝天子就无法和天下诸侯会见沟通了。而战国时代各种说客满天下四处找机会说服君王,可见当时使用的是一种统一发音的语言,即雅言。


到了秦汉时代,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读书人在学习先秦经学子籍这些书面材料时,却承袭使用姬周的官话“雅言”来朗读。这样“读书音”,直到隋唐之前已经持续了一两千年,汉代学者们在学习先秦古籍时都以“雅言”为读音,形成“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念过书的人都会商周的雅言,如果他们跟孔子老子会面,是可以用雅言彼此交谈。西晋南渡后,中原地区五胡乱华,东晋的官方语言“金陵雅言”糅合了原北方官话与江淮方言的,而姬周的“雅言”最迟至唐宋时已经基本失传。


现代有人认为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所以只要用粤语,那么和古人对话时就能畅通无阻了。这其实是一厢情愿,因为即便是粤语,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发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还能通过研究知道孔子说话的发音吗?目前可查的最久远的语言教材是《后汉书.文艺志》所收录的先秦时期的《史籀篇》和《尔雅》,与秦始皇时代的《仓颉》《爰历》《博学》的5大先秦辞书就成了中国史上最早的文字读学教材。其中《尔雅》保存得比较好,共有3卷20篇,而《史籀篇》则已经佚失,只在《说文解字》中保留了223个字。进入西汉时期,又有了《凡将》《训纂》《滂喜》《急就》等相关著述。到了东汉,许慎之在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写下了千古名作《说文解字》,全书收录9353字,解释了十三万余字,几乎囊括了所有汉字的字义与来源、读音。


可见,即便我们通过这些文献研究还原了古代文字的发音,并不表示我们就能和古代的人无缝交流,正如上面所言,典籍中的发音都是官方语言的发音,不是口头语,两汉之前的先秦人们说话发音如何,现在真的无法可靠。但是起码通过研究,如果我们掌握了文字的古代发音,真有一天回到过去,也可以跟受过教育的先秦诸子百家和士大夫们用“雅言”交流。


不惮求史


古人(汉朝之前)是怎么说话的说来话长,不过这点很明确,我们现代人听不懂。

问题提到的这个时期属于上古音涵盖的范围,上古音也就是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因为这个时期没有后世《切韵》、《玉篇》、《集韵》、《中原音韵》这样的韵书,所以之前的研究者大多从形声字、同源字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当下的研究者则引入了现代语言学、外语与民族语言的对照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

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言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昌黎集·进学解》),很明显,唐代受过当时最高教育的文士已经觉得《尚书》难读,假如我们穿越回到春秋时代,听不懂孔子的说话几乎是肯定的。

很明显,因为这是指实际的听懂,即使按照美国的包拟古(Bodman N.)和白一平(Baxter H.)、前苏联的斯塔罗斯金(Starostin S.A.)与我国的郑张尚芳教授所拟的上古音,也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无法实现真正的听懂。


谈古论金


岭南粤语圈,据考征南越王赵佗时代,就是现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方言,在赵佗时代经过和岭南少数民族杂混形成了粤语前身古粤语,赵佗把古粤语定为自己领地的标准用语,粤语为历史最长的古汉语大概有两千年了,用粤语读诗和古文非常押韵,说明很多创作者用了粤语来写作,现今河北话改变了很多,以前河北地为中原,政权多变哪个朝代就说哪朝的话,语系复杂,多民族杂居,现今用语实为北方少数民族用语。当地居民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当地人杂居后裔与古汉族血缘关系很少。真正的北方汉民血统的为客家人。下次谈谈各个朝代的官方用语和各地方言关系欢迎关注


夏天去草原1


这个视频足以说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4c50000336f394bd8dc\

土味视频鉴定者


客语可以套上很多古音反切(古代拼音),比较接近古音。客家话也有一些变化。古代的全浊音声母,客语清化读送气声母。



毋讲尔听


秦汉之前是上古汉语,汉朝之前也包括秦朝,如果是秦朝文化人说话,现代汉语言文学功底深的人勉强能听懂;如果不是文化人说话,谁也听不懂。至于秦汉之前的上古汉语,一般是听不懂的,资深的汉语言学家可能也是一知半解。据说嘉绒语有些接近上古汉语,我想,即使派个嘉绒人穿越过去,也是鸡同鸭讲。毕竟历史的滚滚洪流,注定要掩埋好多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