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神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为何能善终?

用户4474646264


王翦在被秦王赢政重新启用灭楚之前,是他最接近被杀之时,后来他学聪明了,不仅给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并且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剧。

嬴政在消灭三秦、驱逐燕王之后决定大规模对楚国用兵,他询问部下的意见,年轻的将军李信认为不过用二十万人便可以平定楚国,但是老将王翦却坚持非六十万人不可。因此,嬴政觉得王翦老了,太保守了。他决定命李信和大将蒙恬率领二十万人南征楚国。而王翦因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而南征的秦军最终被楚国击败(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嬴政得到秦军溃败的消息震怒不已,他亲自来到王翦的老家频阳给王翦道歉,但是王翦却赌气了——我年老不中用了,陛下还是另则贤能吧!嬴政再次向他道歉,并且答应给王翦六十万人出征。

出征之时,嬴政亲自到灞上给王翦饯行,正是在此时王翦提出了一系列看似过分的要求,他“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嬴政对此也非常,他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解释说想趁着自己尚在受宠信之际给自己的子孙置办点家产,随后“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生怕嬴政把自己开的条件给忘了。

直到他的部下询问之时,王翦才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意思很明确:王翦带走的是几乎整个秦国所有的精锐部队了,现在天下最强的力量是王翦而不是嬴政。既然王翦没有反叛的决心和能力,那么就要让嬴政对他彻底地放心。因为他的处境和后来的章邯几乎是一致的——“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卻,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所以,王翦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让嬴政明白,他没有什么野心,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守财奴罢了。嬴政见状哈哈一笑——王翦好像一条狗啊!


国史通论


王翦这个人很鸡贼啊!

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只有王翦一人得以善终,从此处可以很明显看出来,这人情商很高!

当年他做了两点!

首先一点,把“贪念”暴露给君主。

虽然说历朝历代的嬴政都喜欢有能力的将领,但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将领。

为君者最基本的一件事情是要保全自己的江山,如果不能把人才掌控在股掌之间,那么自己的江山也就不会稳固。

带兵出战的将领一般都是会受到君王的防范的,毕竟握有军权的将军随时都有可能反叛,对于那些心怀大志的将领,他们对于嬴政赏赐的黄金以及美宅都不会特别上心,毕竟他们心中有着更大的目标,而嬴政对于这样的将军也会更加不放心。

在灭楚的战役之中,嬴政首先派出了李信,领20万大军攻占楚国,但是李信惨败而归!



“无奈”的始皇只好让王翦带兵攻楚,王翦虽然也同意了领兵,但是他却跟嬴政要了六十万的兵马,这个数量的兵马几乎占到了秦国总兵力的八成,如果战败或者将领谋反,秦国都将“黯然退场”。

不过为了自己的统一大业,嬴政还是把这些兵马交给了王翦,而后者也深知嬴政对自己的“不放心”。

为了打消主上的猜忌,他就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俗人”,在出征之前给“领导”要钱要地,虽然这个做法表现出了自己的“贪心”。

但是嬴政却因此获得一个信息:这位将领可以用利益控制住,这样一来他也能宽心不少,这也是王翦的智慧之处。

第二点原因,功成就身退,不在嬴政面前“碍眼”。

每个朝代的君王都需要能臣,但是每个朝代的君王也都不需要功臣。历史上可以得到善终的功臣屈指可数,不懂舍弃就不能全身而退。

王氏父子帮助大秦灭掉了五个国家,为统一大业立下了旁人无可比拟的功劳,而当嬴政正式登基成为“第一代”皇帝以后,王翦却直接递交了辞呈,希望自己能回到家里安度余生。

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统一大业完成以后,嬴政对功臣大加封赏,凭借王翦的功绩,他必然会得到高官厚禄,而他却在这时候“愚蠢”的退出了。

但是从嬴政后期的表现来看,他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秦皇继位后并没有对国家实行仁政,而是对民众实行峻法严刑和苛刻的赋税,并且为了自己的个人爱好大力的修建宏大工程,导致强盛的帝国很快就出现了衰退趋势。

而且这时的秦皇异常孤傲,觉得自己的功绩无人可比,所以做起事情来也非常“任性”,一些功臣由于看不下去嬴政犯错,好意的对“领导”进行劝谏,但是这时的秦皇根本不能接受一点反对自己的意见。

这些功臣的“好意”让他失去了耐心,为了让他们永远闭嘴,也为了巩固自己不可顶触的地位,他就开始了“无差别”的功臣清洗活动,如果王翦先前没有退出,他一定是最先被处理的对象(谁让你功劳大),所以早早退出是很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王翦不仅在战场上无可匹敌,在政治方面也有突出的天赋,正是因为他比较合理的选择,他才可以在立下不朽功勋以后安度余生。


白话历史君


王翦为求自保,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屋的事情,在后世广为流传。

这事讲的是,秦王在灭赵国、残燕国、亡魏国之后,准备攻打强大的楚国。于是他问王翦怎么打?王翦说,得给60万兵力。秦王觉得兵力太多了,于是问王翦的副手李信。李信说,只需要20万兵力就够了。因此秦王给了李信20万兵力,让他去攻打。结果李信被楚国打得大败,逃了回来。

秦王没办法,只好亲自去求王翦。王翦说,要我去打仗也行,还是得给我60万兵力。秦王只得给了王翦60万兵力。王翦又说,我年纪这么大了,出去打仗,有个三长两短都说不定。因此,他让秦王给他的子孙后代一些田地房产。秦王也答应了。

(王翦剧照 )

王翦带着60万大军前往攻打楚国。但是在前去的路上,他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去给秦王说,让秦王再给他一些田地房产。秦王每次都恩准了。不过这件事,让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他们提醒王翦,不要做得太过分。

于是王翦说了那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说,这60万大军,差不多相当于秦国的全部军队。秦王这个人很多疑,他把这么多军队给了我,他肯定不放心。害怕我打下楚国后,就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所以我要让他给我很多田地房产。这样的话,秦王就会觉得,我顾念家里的这些田地房产,不会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

王翦的这个话,虽然已经成为定论。不过其实这话还是有讨论空间的。为什么说有讨论的空间呢?因为王翦说的话似乎是并不成立的。也就是说,王翦不可能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

一者,王翦的妻儿老小都在秦国,他不可能不顾及妻儿老小的生命。二者,王翦就算在楚国称王,楚国人也不会拥戴他,毕竟他是侵略者。三者,王翦手下虽然有60万兵力,但是这些兵力都是秦国人。他们都思念自己的故乡,绝不会愿意待在异地不回去,因而绝不会支持王翦。四者,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的,虽说王翦带走了60万人马,但秦国要再召集60万人马,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就算王翦在楚国称王,他也不一定打得赢秦国。

(秦王剧照)

这样的情况,三国时期的钟会就曾试验过。那一次,他败得很惨。

总之,从各方面来考虑,王翦在楚国称王的可能性都不大。这个道理,王翦明白,聪明的秦王当然也明白。

因此,王翦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产,很有可能是出于私心。

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

汉朝初年,当时刘邦带着军队在外面平定诸侯之乱,萧何则在国内处理政务。每次萧何派使者去见刘邦,刘邦就问使者,丞相在做什么呢?

当使者回来把这话告诉萧何以后,萧何明白,刘邦这是猜疑他了。萧何本来是一个非常廉洁的人,但是这件事后,萧何开始收受贿赂。刘邦知道后,把萧何抓了起来,小小地惩罚了一下,然后还是让他当宰相。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自污”的举动。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不管是王翦的“贪婪之语”,还是萧何的“自污之举”,都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然而司马迁把它记载在《史记》里面。他们究竟是真的为求“自保”,还是真的贪污受贿,谁也说不清。

比如萧何,当时因为刘邦在大肆屠杀那些有功的大臣。这件事,会不会在萧何心中引起震动,觉得自己革命了一生,一直比较自律。但是刘邦猜忌心很重,说不定什么时候都就打到自己头上。与其如此,还不如趁活着的时候,多捞一点好处。没想到最后被刘邦发现了。于是萧何就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污”,其实是他自己的辩解。或者他没有说过,司马迁分析出来的。

再看王翦。王翦带兵去打仗,他知道秦王只可能用他,他说的什么要求,秦王都会答应。因此,他借机向秦王狮子大开口。毕竟他这样做,理由还非常充足。也就是说,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两个人的事情,只是提供了一种答案。他们两人的这种举动,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答案。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王翦和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两个秦国将领,两个赵国将领,但是这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一人得到了善终,其他三人一个被赐自杀,一个抑郁而终,另外一位被小人害死。

王翦在秦始皇灭楚国前,先后五次像秦始皇索要良田,宅院,财物,一副你不先付工资,我就不为你打工的样子,连部下们都觉得他很过分,秦始皇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出征之后,也不负所托,把楚国灭了,王翦如此贪财,又功高盖主,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中,最后就他一人得到善终了?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王翦很贪,王翦最后才得以善终的。在任何一个朝代,其实君主最怕,最担心的,就是那些手握兵权,屡建战功,功高盖主的大将们。虽然在战争时期,这些将领的存在,是国家抵御外敌的最好守卫者,但是一旦战事一平,这些人就立刻会成为皇帝最大的隐患,历史上胡惟庸,蓝玉,年羹尧均是如此。

所以一个优秀的君主,也不得不时刻提防着这些大将,宋朝赵匡胤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将将领们手中的兵权给收了回来。王翦是秦国的四朝老臣,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王翦在他之前还有个白起,就因为功高盖主被赐死了,王翦是有反面教材引以为戒,也让他意识到,功劳越高自己离悬崖也就越近。

所以当李信说自己有二十万兵马,就可以灭了楚国时,王翦被撤职了,但是他并没有做太多的辩解,因为这个时候如果能就此隐退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李信败了,嬴政亲自来请王翦出山,这时王翦并没有感到高兴,因为秦王一直十分多疑,当初自己说六十万秦军才可以灭楚时,自己对了,秦王错了,虽然重新启用了自己,但是处境却非常危险。

所以王翦为了自保,只能把自己的一些“缺点”,有意的展露在秦王的面前,让秦王知道自己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心思放在钱财之上,而不是在权力之上,让秦王对自己放心,君主不怕自己的大臣贪赃枉法,就怕自己的大臣太干净,天下为公那是君主的事,大臣如果越权了,要么就是想造反,要么就是嫌命太长了。

像周公旦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有几个呢?同样的例子还有宋朝的韩世忠,中兴四将之一,抗击西夏,抵抗金兵,还在宋高宗遭遇兵变时,及时回京救驾,也是功高盖主的将领,岳飞死后,韩世忠要了一套宅院辞官回家,再也不和人谈军事,一半落寞,一半担忧,虽然最后抑郁而终,但是相比岳飞的下场好得太多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保的方式呢?

所以王翦的贪,多次找嬴政要钱,要地,要房子,就是在故意的把自己的把柄往嬴政手里送,让他知道自己没啥野心,对自己放心,王翦在攻破燕国国都后,果断选择退休,也正因为王翦的贪,王翦的急流勇退让他得以善终。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明君,在他手下做事完全不用担心会功高震主招来杀身之祸。王翦作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战将,除了战场上十分谨慎外,在政治上也十分谨慎,正是因为他的谨慎,才获得了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灭楚之战,王翦手握大秦六十万大军,深怕朝臣在秦王面前献谗言,故他多次上书秦王,索要田产庄院,以绝众人悠悠之口,同时给秦王台阶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道: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从史书记载来看,王翦认为自己率秦国大部分军队击楚,会让秦王政猜忌他,因此他五次派使者向秦王索要田产,以此让秦王坚定王翦率军灭国,建功立业要的只是财产而不会拥兵自重。秦王政跟王翦君臣同心,共事多年,彼此十分信任与了解,因此王翦派使者大张旗鼓的索要田产,不过是做给群臣看的。

秦王与王翦深知灭楚事大,大将在外领兵作战,最忌君主胡乱发布命令;而君主直接给前线大将发布命令多半是受朝臣鼓动;朝臣鼓动君主牵制前线大将的最佳理由就是大将会拥兵自重。王翦大张旗鼓五次派使者向秦王政索要田产,一举堵住了朝臣的悠悠众口,朝臣不旦无法弹劾王翦拥兵自重,反而指责王翦索要田产过甚。

事实证明王翦索要田产之后,灭楚之战全由他指挥,秦王政与大臣都没有干涉王翦的指挥。秦军与楚军在边界对峙一年有余,每天吃掉的粮食不计其数,秦国岿然不动;楚国朝堂上至君王,下至群臣纷纷给楚军大将项燕施加压力,要求速战速决。最终项燕顶不压力,调动军队准备主动出击秦军,王翦抓住机会雷霆出击,一战灭楚。

因此说王翦是巨贪是不成立的,以他的功劳,要钱要田地都是正常的,依秦国的《军功法》王翦索要的田地是合法的。李信、蒙恬伐楚战败,损失七万多秦军,按秦法两将当诛,秦王政主动承担了责任,赦免了李信、蒙恬等诸将士。后来李信在灭燕灭齐之战中战功赫赫,而蒙恬在北击匈奴上威震华夏。可见秦王政不会因为王翦索要田地而处死他,相反秦王政还让王翦率军平定百越。


大秦铁鹰剑士


王翦,简直可以说是只老狐狸,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善于运用计谋,善于大兵团作战,王翦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一功臣,秦灭六国除了灭韩因为时间没有赶上,其余的五国皆被王翦父子所灭,太平本是将军定,将军不得将太平,自古以来多少将军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王翦对此很清楚,七十多岁的一代战神被逼自杀的血淋淋的一幕,就是一场噩梦,始终环绕在王翦,脑海里,是王翦心里始终过不去的一个坎,加之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连自己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都不放过,当时王翦亲眼看到秦王恶狠狠地将两个幼小的弟弟活活摔死在地上,鲜血溅了秦王一身,对手足尚且如此,何况他人,王翦虽然屡立战功,却每日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话说这一日,秦王召开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欧政治局常委李斯,赵高,王翦,王奔父子外还有政治局候补委员,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李信。秦王问王翦,老将军,寡人给你二十万大军,你给寡人灭了楚国如何,王翦连连摆手,大王,若要灭楚,非得举全国之兵不可。最少得六十万,少了六十万,一切免谈。老将军,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吗,没有,除非六十万。少了六十万。我不挂帅,你就另请高明吧李信早就按耐不住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大鹏展翅恨天低,忙不迭声的说,楚国正在内乱。此时出兵事半功倍,二十万足矣。大王,你若信得过文臣,为臣愿率领二十万虎狼之师,完成大王的心愿,秦王说好个、寡人的肱股之臣老了,胆怯了。该休息了,王翦辞去一切官职。回家乡养老了,





李信心比天高命比纸博老李家也不知遭受了什么诅咒从李信开始到飞将军李广,关内侯李敢再到李凌简直就是悲催的一个家族被楚国名将项燕打的大败而回,这是秦国灭六国中唯一的一次败仗,秦王知耻而后勇立即乘车前往王翦的家乡请王翦老将军出山,老将军百般推辞,我老了。不中用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秦王再三请求。王翦说,若要我挂帅。除了举全国之兵外,老臣还要渭河边的别墅群和几百公顷土地。我得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遗产,秦王连忙答应。这样老将军率领着六十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奔楚国,还没出国门,王翦就连续五次向秦王索要自己的房产证和土地证,秦王一看,哦,原来大将军是个守财奴寡人不但给她房产证,土地证,外加美女珍宝此人没有政治野心,不用害怕,寡人可高枕无忧了,



王翦就是用自污名节的办法保住了自己。当然王翦也不是省油的灯,硬是和项燕耗了一年,把项燕耗得一点脾气也没有了,王翦突然发动进攻,一战逼死项燕,楚国被灭。立下
赫赫战功。,,


约定9521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这是高手,绝对的高手!有一句话讲:功成名就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能功成身退!历史上能够功成名就的开国功臣很多,但是能功成身退的还真不多。

第一,给皇帝安全感

每一个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都有一个特点——疑心很重,因为这个皇位毕竟来之不易,再加上这统治的可是万里河山,权利非常大,所以说就有了一个毛病:生怕别人盗取自己的江山!

所以我们能看到汉献帝在被董卓乃至曹操控制的时候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为的就是收回自己的权利。

秦始皇嬴政也不例外,而秦大将王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论带兵打仗完全可以说是不弱于“人屠”(一说的战神)武安君白起。

所以说嬴政非常不想用他但是不得不用他!不然这最后燕国一战,还真的没有其他人能够上手!李信已经败了,没办法只能找王翦了。

可是王翦一开口就是60万,一个都不能少!要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万一这王翦谋反,这天下别说一统了,自己小命都难保。

王翦也是聪明,最起码他比之韩信要聪明的多,在出军之前,他向嬴政索要钱财田地,豪华宅院!出军之后更是先后派出五波使者找到嬴政索要封赏。为的就是让嬴政能安心,告诉嬴政我为你打仗是有所求的,但是只求钱财,不求权利!

所以说嬴政一听那是笑开了花,因为人一旦有缺点,那么就好控制了,那么就不用太担心了。

第二,像皇帝表忠心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王翦如此“自污”,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人目光短浅,而且贪图钱财,人品不佳!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告诉嬴政,我绝对没有拥兵自立的打算!

话说有时候犯错误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队得站正确,你看李鸿章后来也犯下了不少事情,不也还是被慈禧多次启用,最后还是六省总督,官至汉臣之最!

所以说这举动也是一个“站队”的信号,向嬴政表示忠心,这么一来,嬴政就不会多想甚至像岳飞那种被冤死了。

总而言之,王翦非常的聪明,如此明哲保身之道,最后也造就了他的一个美好未来,相比之武安君白起,大将军韩信,他无疑是聪明多了。对此,你认为呢?


老梁说历史


秦始皇不杀功臣,既然敢自称为始皇帝,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不仅仅是王翦,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没有杀过功臣,除了逼死吕不韦(他贬吕不韦去属,吕不韦担心会被诛杀,不如自己了却,引鸩自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李斯姚贾害死韩非之外,嬴政没有杀王翦、王贲、王离、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贾、尉缭、郑国、蒙毅、冯劫、王绾这些功臣中的任何一个,这些秦帝国第一代元老都是要么老死病死,绝大多数都是在秦二世时被赵高集团害死的,到了秦末乱世只剩下李斯和章邯了。

而且,秦始皇不仅没杀功臣,六国的贵族他也都留其后,没有夷灭,真的是很难得。所以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

反观汉高祖刘邦杀掉了韩信、彭越、英布、陈豨等功臣,连忠心耿耿、救过他一命的樊哙都差点杀了;朱元璋则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都杀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等人无一幸免。

我觉秦始皇不杀功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魄强大,强大的自信

秦始皇对自己是充满了自信的,当然这得益于秦始皇个人能力的强大。不管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国家治理能力都属于首屈一指。

二、秦国法律严苛

秦朝法律森严,不同于后世经常出现的某个将军个人印记太深刻的军队,诸如戚家军、岳家军等。秦军是依靠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军队,他的强大是建立在制度上的、整个秦军的中下层军官都是依靠军功爵制度升上来的底层黔首。

因此将军虽然都威望但是终究还是这个国家的威望占了大头,即使以白起之威,秦王要他死他还是死了,因此对于王翦等人秦始皇是放心的。


长安城不良人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王翦之所以比谁都贪,因为这才是他善终的原因。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又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得力战将,王翦父子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由于王翦过于低调,很多人只认识其他三位:人屠白起、智将李牧和尚能饭否的廉颇。唯独王翦,如果不是太解的人,可能会对他比较陌生。但这不是说他能力不行,实际上,王翦的军事才能不下于其他三位,秦始皇一统六国,除了韩国以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父子打下的。



纵观历史,灭五国,立下如此大功者,其下场都不是太好,可是王翦却不是。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最终功成身退,悠然终老。

有人就有疑问了:比谁都贪的王翦,为什么都能善终?

恰恰就是因为他比谁都贪,王翦才能得以善终,秦始皇才能放心他。

灭楚之时,李信要求要二十万,而王翦却要求需要六十万才能灭楚。秦始皇不相信,因此派了李信前去,结果却是大败而归。不得已秦始皇请了王翦出山。按道理,王翦是应该满口答应,可他却向秦始皇提了一条件:要我带兵可以,但是要六十万,而且要良田屋宅。



秦始皇就纳闷了:这么贪?可王翦却说: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趁着大王还需要我的时候,多要点实际的,给子孙们多置点家业。不仅如此,他率大军还没到楚地,就先后派了五个使者,催促始皇帝快点给田给地。次数之多,令人咂舌,连身边的人都有些过了。

过了吗?恰恰不是,这是王翦聪明之处。

他很清楚秦始皇的为人,如今倾全国之力,六十万大军现在在我手上,我只能用这个要求来稳固我的小家,打消大王的怀疑。他要在秦始皇心里树立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一个爱财如命的臣子,才最容易掌控。钱、地,帝王是最不缺的,与其碰上一个什么都不要的人,还不如用金银财宝把他喂饱,一来好对付他,二来好抓住他。



对于王翦来说,这是自保。抹黑自己,让皇帝和众臣以为自己是贪财之人。虽然很容易让人诟病,但是人是活给自己看的,这也是一种活法,保命之道。


青史回声


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神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为何能善终?


通常领导不怕手下有缺点,而是害怕手下没有缺点,这一点王翦比白起、韩信、岳飞等可是高明太多了,这几个人当中,论打仗水平,可能王翦是倒数第一,但情商却是最高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伺候皇上,稍不留心,稍微说错一句话可能就是掉脑袋、甚至是诛灭九族的事。

我们来看看上面中国历史的几位军事大牛人,面对皇上的猜忌时是什么做的呢?

白起:

当秦国打了打败仗之后,如果是王翦的话,一定是三跪九叩地来到王上的面前,因为不能为王上分忧,导致国家遭此大败,恳请大王降罪责罚。但白起是怎么做的呢?

  • 没有赶紧去安慰王上还不算,还讽刺王上:“不听我白起的劝告,吃亏了吧。”

  • 挖苦、讽刺王上都忍了,请他出山,白起竟然不听号令,托病不就。

这就是犯了忤逆犯上之罪啊,触碰了一个强权者的逆鳞,不死真的说不过去了。

韩信:

面对汉高祖刘邦的猜忌,韩信是怎么做的呢?韩信是韬光养晦,这可是犯了大忌了,为什么韬光养晦还犯了大忌呢?这就需要分场景来使用韬光养晦,比如,当一个人还不发达的时候,别人都不认识你,为了蓄积能量,可以采用韬光养晦之计,等待时机干大事。而韩信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樊哙等刘邦曾经的老乡哥们见到韩信,都得跪下叫一声大王好。韩信现在采取洁身自好、韬光养晦,只能是让皇上更加堤防他,尽早除之而后快了。


当面对皇上的猜忌时,韩信其实应该:

  • 学习孙膑,装疯卖傻;

  • 学习王翦自污,比如在封地胡作非为,搞臭自己,降低威信;

  • 连淮阴侯都不当,当一个平民去,而且是在眼皮子底下的平民;

岳飞

岳飞岳王爷,绝对不是皇上猜忌,而是自己在找死,下面件件都是犯了大罪的事情:

  • 不听皇上的命令;

  • 动不动把迎二圣南归挂在嘴边;

  • 还干涉皇帝立储的事;

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犯的只是臣下所犯的错误,这些在皇上眼里根本都不是事儿,没动大王我的奶酪都不是事儿。你要钱还能把我的国库要走?要房子要地最多给你一座城总够了吧。反之,像白起、韩信、岳飞都犯了啥错呢?

  • 白起,损了王上的面子,不给面子;

  • 韩信,给皇上的江山带来了隐患;

  • 岳飞,损了皇上面子,威胁皇上的位子,干了臣子不该干的事;

所以,王翦得了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