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问问大家上班都是什么感受?

隔壁老关1990


01

在这个春节以前,有任何一个人和我说“人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一个月就废了”,我肯定会当场嗤之以鼻,并在心里暗讥对方妥妥一无可救药的工作狂。是零食不好吃吗?还是手机不好玩?居然迫不及待地要享受起福报来了,然而在家这么些天,终日无所事事地打牌煲剧,我居然也有点想上班了。

怕是宅出了幻觉,我立马打开微博准备冷静一下,结果发现在家里憋得慌,想上班的人居然还不少,在#春节这几天才知道的真相#话题底下,许多人都表示之前从没想过原来吃饭也会累,做猪也很难,自个连个废人都当不好。大家都是平日风里来雨里去地享受福报,每到下班就喜大普奔的劳动人民,没想到也有这么迫不及待地想上岗卖命的一天,哪怕日夜操劳,风雨兼程,也好过日复一日地百无聊赖,浑浑噩噩,毕竟一个人要废掉实在是太简单了。

记得之前读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头有段这样的话:“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让一个超级明星的才能消失?” 很简单,“只要一个月不让他们练习”。

工作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练习,但两者概而言之都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而过年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你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则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你吸取着来自他人的信息输出,享受着来自他人的劳动成果(某网红的拍的抖音,某大V发的文章,某记者发的视频),但你花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接收完了这些以后,你并不能把之内化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向世界输出任何属于你的价值。2010年,美国ABC电视台在采访霍金时,问他有什么给子女的建议。

霍金说:“工作会给你生活带来意义和成就感。如果不去工作,生活就是空虚的。”而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当看着别人在世界舞台上,抛头颅洒热血地参与创造,而自己却只能干坐着,干看着,无所作为,两相对比下,空虚感只会有增无减,觉得自惭形秽,更是许多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很多人在节后,都纷纷表示渴望回归到朝九晚五的日常,毕竟大多数人都厌恶如同老房子般,被周遭“钝置”的无力感。我们不一定都热爱自己目前的工作,但我们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在社会上的位置。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的第一卷里说过:“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群独自活着,而要做到“合群”,成年人最直接的方式,便莫过于参与工作,参与到社群的运作当中去,透过工作展现自己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同时,亦证成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地位。

02

当然,说一个人一个月不工作就废了,这个废其实也是“同行”衬托成分,比如说人家开工,你不开工,人家学习,你不学习,两相比较下来,你自不然便是落后了。从来那些让我们敬仰各个领域的专家,那些被我们称为“伟人”,对世界贡献良多的传奇人物,大多都是没有一天不在工作的。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就曾说过他一年只休息三天,除了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以外,每天都从“早上八点坐下,一直写到十二点为止”。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和许多新锐作家一样,都是灵感来了才写,没有灵感就去做别的事情,从不会逼迫勉强自己去动笔,可是他的老师对他说:“写不出来也要写,灵感只会跟随勤奋的人,缪斯女神只会青睐勤奋的人,因为没有灵感而停笔,不过是懒惰的借口而已。”而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以后,斯蒂芬.金就每天都坚持写5000字,哪怕没什么好写的,也会强迫自己坐下来,久而久之,“一切都成了自然而然”。所以成名后,他可以很自信地面对自己拥有一切,因为“我从不恐慌,勤奋带给我的好处就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思洛就曾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会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会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也会跟着改变”。 一个人成年以后,有没有把工作视为习惯,对他未来事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勤奋的人,而也唯有把工作视为习惯,才能确保自己未来在职场上不会掉队。所以哪怕假期也不要完全放任自己,让自己无限度地停歇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在你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浑浑噩噩地任由时间随意流逝时,有多少人脚步不停地在输出价值,创造价值。


03

我知道现在有一种生活方式主张我们不应该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反而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生命,不让朝九晚五的日常耽误每一天的可能性。我身边也有这么一位朋友,他特别喜欢旅行,一攒够钱,就出门旅行,等钱花完了,再回来工作,周而复始,工作对他而言,无非就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游历东西,而不在于搭建任何一点一滴。

但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总会有尽头,如果不曾去创造一份能够与人分享,因你而生的精彩,不曾一手一脚地去尝试做些什么,而仅仅只是去观赏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建树,那么未来总有一天会觉得生命索然无味。就像《瓦尔登湖》的作家梭罗,再是离群索居,沉迷于那不同寻常的生活,也终耐不住那份寂寞,要以一笔一墨,记录自己,表达自己,创造出一段段的文字,与他所遗弃的世界,建立地那无可逃避的连接。

一个成年人,只要他一日仍没阉割掉那天生的社会性,那么有一天他就总得回到人群里,去工作,去创造,去生活。可不是所有人到了那个地步,都能像梭罗那般靠着个好笔头,离开了社会又再通过文字进入社会。很多人放逐了自己以后,没有什么卓越的能力,也丧失了作为人群一份子的思维与自觉,想再回到集体中去,只能承受百般的艰辛。一段时间不工作,有时不单会让人丧失在工作上的本领,还有让人丢失了那份,与人产生连接时的自然与熟练,你一时边缘化了自己,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一世。

04

这次疫情,发生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情,但让人感动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比如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参与火神山与雷神山建造的工人,给武汉捐了50吨蔬菜,几乎半年的收成的菜农等等。工作是为了糊口,但有时候又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有时候难免总会忘记了工作的荣光。但社会的运转,不分贵贱,从来仰赖的是每个劳动者的努力,再小的一颗社会螺丝钉都有他的价值,医生、老师、果农、拾荒者等等每个人不分职业,都是在通过劳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所以人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能为大家带了多少的希望和美好,社会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建设,让我们在疫情过后,一起上班吧!


小宇宙的vlog


疫情过去后,单位在2月10日申请了复工,每天办公室内充饰着84消毒液和酒精的味道,使我的过敏性鼻炎愈加严重,原材料短缺及销售额减少左右着老板的喜怒哀乐,挂在嘴上的降薪和裁员也让各部门人员如履薄冰。我甚至都觉得是不是该换份工作了。


曾经沧海0509


估计不少职场人经过一个多月的长假,让本来会的技能变得不熟悉了。

回到公司后,看到陌生又熟悉的工作任务,突然还会断片。年前本来还能得心应手的工作,复工后,起码要花半个月才缓过来。

上班的时候,出门看到满大街的口罩,大家在地铁上宁愿站着也不坐在一起了,办公室不敢近距离接触。

公共场合安静的可怕,微博微信,电视广播都在循环播放,各地的疫情信息。

带着厚厚的口罩,要酒精消毒,要洗手。在这种压力下,有的人还会突如其来的一阵烦躁。

这种心理会带来一种畏惧感,也就是畏手畏脚的,害怕工作出错,不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因为害怕做多错多。


阿挖职场创业


整天在家对着电脑办公,有时觉得无聊就会看看自己养的肉肉,上个厕所,或者溜达会儿。下班后每天在小区里溜达溜达,放放风儿。挺无聊的,不如每天正常去公司上班,到点下班,还能看见不同的同事经历不同的事情[捂脸]


爱笑的Daisy


真好


捌零後的我


从没有这么积极热爱过工作吧[呲牙]


秋花若水说跨境


痛并快乐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73b274c0d134194ae1eb0f47ba87632\

只是不够爱


又想赚钱,又想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