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陸離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飲食,“食文化”的源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之無愧地可以用兩個成語來形容——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光怪陸離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飲食,“食文化”的源流

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國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風俗,“中國菜”也逐步享譽世界,成為“美味”的同義詞。

應該說,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開始,中國的飲食文化綿延了170多萬年,形成了今天的五光十色和流光溢彩。

我們可以先看看上古時代的飲食情況:燧人氏的“鑽木取火”,讓人類開始吃上了熟食,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開始保障了食物的供給。到了神農氏時代,人們不僅學會了“稼穡”,還因為陶器的出現而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如酒和醢、醋等也在這時候出現了。

後來,黃帝發明了灶,讓食物的烹製工作更加“專業”,“烹谷為粥”,食物的分類也開始精細起來。

準確地說,真正的飲食文化成型,應該是在周秦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主要農作物為“稷”,也就是小米,成為了“五穀之長”。

光怪陸離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飲食,“食文化”的源流

漢代的時候,飲食文化開始趨於豐富,這和漢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大蔥、大蒜……各種蔬菜作物和一些烹調方法相繼傳入中國,豆腐也在東漢時期,由淮南王劉安發明出來,成為幾千年不衰的營養美味,植物油也加入了飲食的“材料大軍”。

唐宋時期,作為中土大國,飲食文化發展到了高峰,開始走向鋪陳講究。許多經典菜式在這一時期誕生。而又一次的“精益求精”,是在明清時代,既繼承了唐宋食俗的精華,又混入滿、蒙飲食的特點。許多菜式的做法,開始顯得“別出心裁”。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滷、扒、酥、燜、拌等……如此細緻的區分,足以考驗一個人的想象力了。

光怪陸離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飲食,“食文化”的源流

而此時的飲食結構也有了很大變化,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

從南宋時期開始,中國的飲食文化開始走向成熟。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各種生物幾乎沒有不能吃的。主食除了稻米和小麥,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有一定的比例。

光怪陸離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飲食,“食文化”的源流

變化萬千的小吃也呈現在人們的飯桌上,如麵條、油條和各種粥類、餅類等。明代以後,土豆、甘薯和蔬菜的種植都達到了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而肉類食品也開始更多地依賴養殖而不是狩獵。不過,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才是平常食品。根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達到了600多種,這比西方人的食物種類多了六倍。

在清代,眾所周知的“滿漢全席”代表了當時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留傳到今天,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已經不是簡單的“一頓飯”所能概括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