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互联网行业是否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严宗松


这是疫情对很多实体线下生意不好的人造成了重创,餐饮、旅游、各类工厂、都是重创

经过这次疫互联网是个人人都可以有机会,比如抖音短视频可以做线上线下结合。


轩小厨8


个人不认为疫情对实体经济再造重创,相反会让实体经济出现反弹,与之互联网相持平衡


归来145642806


这个疫情把很多人打回原形。


梦65016553


随着延长假期的结束,各地迎来了返程和复工的高峰,原本就面临着很大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的线下实体经济,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而造成大规模的倒闭和人员失业?从国家的角度如何利用政策和金融的手段未雨绸缪,转危为机,加速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从新冠病毒变异的微观机理和微观时序(timing)上看,它大概率是离散型的,而不是连续型的,要不然,它的原基宿主或者人体早就适应了它,何来此次爆发性繁衍一说。其次,这种离散型随机过程突破原基宿主传向中介,其离散性质又增加了一个程度;再次,这种二次离散的随机性过程再经由中介宿主进入人体,从随机过程的复合来看,又增加了一次离散程度,变为三次离散;再再次,三阶离散性质的复合性随机过程,突破人体防卫机制(免疫系统),又一次在人和人之间通过飞沫以及其他接触等方式传播,继发为四阶离散。

每增加一次离散阶梯,仅仅用牛顿二次展开式来逼近,就可能知道它会变为一个阶梯距离无穷大,概率密度无穷小的一个微量。这还不算人的社会过程和智慧过程对它的阻断性隔离和靶向式打击过程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冠疫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非常小,给14亿人群整体造成连续性伤害,以及继发为经济上的伤害,都应是一次性的。真正的科学家和战略管理家重视疫情,但并不害怕疫情。

这一次,新冠疫情是全国性的,需要以全国的经济作为基数来推断,全国的经济我算了一下,如果疫情是一次性的,应该是影响到春节的消费最大,去年我们国家春节十五天,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消费是9906亿,大约在一万亿左右,按照一万亿的消费额来算,春节消费的一万亿里面有三分之一是节日性消费,比如说那种仪式类的消费,三分之二是生活消费,生活消费是不可替代的,节日性消费大概是三千亿到四千亿,去年的GDP总量是一百万亿,四千亿是总量的0.4%,这0.4%确实是因为疫情都砸在了商家手里,卖不出去了,所以春节这十五天的伤害是0.4%。

再往后会出现另一种伤害,比如现在开工延迟、旅游去不了、火车停了,实体店歇业等等,这部分的伤害大概还有四千亿,那加起来就是0.8%,但是这部分的伤害会摊消在后面的十个月当中,比如一个家庭计划一年旅游一次,如果春节没有成行,正月十五去不了可以八月十五去,这就像减肥如果我三天不吃饭,第四天早晨那顿饭一定吃得很饱。这种行为上的替代,在超大规模人群下,有时候像基因性行为一样准确。这部分爆发式消费我估计会在后来的十个月内摊消到整个年度经济当中,原本要迎来年度最火爆季节的电影院因为疫情原因纷纷关闭。

如果这样的话我个人认为新冠病毒的治愈周期是两个星期,换句话说,过去是两个月零五天,我们算两个半月75天,现在我们截一半是39天,一个月零10天,大约是40-45天,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次的周期更短,所以我们把那个0.5除个2,那就是2500亿,因为这些估计都是大拇指定律,所以你把置信区间放大一些,那就是在0.2-0.4%之间,这就是我的推断。这是我从宏观经济学上的判断,不是从国民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加总判断。


星河vlog


武汉疫情之后, 中国即将发生的10大变化! (互联网依旧迎来新机遇)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

这只黑天鹅的出现,让多少企业/多少人乱了阵脚?

但是,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

哪里越有危险,哪里就越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2003年的非典,由于大家都不敢出门,刘强东把中关村的实体店铺搬到了线上,马云看到了C端购物的需求,顺势创立了淘宝!

2020年的今天,因为这次病毒大家又闭门不出,实体店空荡荡,但大街上依然有快递员/外卖员在奔波,像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这样的平台,你每天稍微晚一点都抢不到青菜。

所以,每一次大波折,都会倒下一批人,新站起来一批人!这是历史的铁律。

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正是基于此,我坚信的是:无论这次的病毒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只能是带来局部的催促,中国经济本来就处于大调整之中,而这一次事件,将使调整的步伐加速。

以下是10大加速的变化:

1:“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

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菜场,但是这次之后,很多人将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

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上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2:“体验式场景”对“传统实体店”的加速替代

既然购物都是在线上完成的,那么实体店的存在价值在哪里?未来的实体店不再是以“销售产品”为中心,而是以“提供体验”为中心。

人们去实体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购买各种“体验”。如果实体店依然把自己当时买卖的场所,那么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对产品的满意度升级成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商家需要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消费场景,需要构建能够把消费者带入到某种幻想场景的故事!实体店只要能够做到这点,一定大有可为!

3:”线上获客“方式对”传统获客“方式的加速替代

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企业才发现“线上获客”能力的重要性。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拥有一种从线上获客的能力,传统的获客方式无非是电话/广告/分销等等。但是这些模式的主动权越来越小,而且成本将越来越高。

线上获客的本质,是靠内容获客,深度一点来讲是靠价值获客,未来各种线上平台会越来越开放,图文/短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都有,你必须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去吸引你的客户。

4:”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

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

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能在教室才能发生的,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

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

5:”线上办公“对”传统办公“的加速代替

如果疫情持续2—3个月,就会有大量人群习惯于在家里办公,而且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大量个体都脱离了公司独立发展,比如网红/自由职业/自媒体等,他们都不需要传统的办公室。

可以预测,2020年的写字楼租赁行情会进一步萧条,与此同时,各种线上办公软件会加速盛行,尤其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将被加速普及,除此之外个体使用的办公家具也会流行,未来我们工作不再受地理空间限制。

社会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未来有能力的人都会变成独立的经济体,而且人与人的协作性也会加强。线上协同工作,是未来工作的主流。

6:“免费”对“收费”的加速取代

这次疫情,徐峥的《囧妈》突然放弃了院线,改为线上免费收看,开了中国电影业的先河,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行业的盈利模式,这是一种必然,因为线上免费是大势所趋!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免费,越来越多东西的利润开始无限接近于0,那么商家靠什么盈利呢?靠收费的后移。今后商品的利润环节越来越后移,甚至是隐藏的,比如《囧妈》虽然免费,但是收看的人更多了,于是广告可以收费更多了,此外电影的衍生品可以赚钱。

7:”新型医疗“对”传统医疗“的加速代替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医疗体系的重要性,至少在初期,从武汉传来的消息都是关于医疗资源紧缺的。

医疗问题的核心,在于医疗资源的更加更合理的分配,在于关键时刻医疗资源的调度能力,在于医疗资源的协同性和共享性。

我相信,经历这一次疫情,中国的医疗体系的改革会被加速推动,比如国家第一时间就宣布为本次病毒的确诊患者免费提供治疗,

那么在接下来的医疗改革中,互联网如何参与?民间资源如何参与?不同区域之间如何打通?需要我们在事后做一个详细探讨。

8: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加速代替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次疫情,武汉这个人口达到千万级别的城市,而且是九省通衢,在春运期间被“封城”,确实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罕见事件。

如果武汉的每一个市民的情况都被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们这次处理起来会更加井然有序,这就是智慧城市的价值。

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都会全面数据化,甚至具备了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等等。这体现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相信经历这一次疫情,中国在智慧城市上又会前进一步!

9:“现代化治理”对“传统治理”的加速代替

城市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了智慧城市,就会有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比如经历这次疫情,我们的治理方式,也会被倒着改革。

比如信息披露的节奏,这次疫情的公开确实慢了一个节拍,当然其中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无论怎么样,确实是晚了。导致我们在初期对疫情有了疏忽,那么我们未来会采取什么方式规避类似的事情?

现代化治理,一定是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第一考量,相信这次疫情之后,国家也会吸取经验教训,做好总结,并且落实下去。

10:新生活方式对旧生活方式的加速代替

之前,我们只顾埋头赚钱,为了钱我们牺牲健康,我们倡导996的作息,我们但是经过这场病毒,人的认知发生了彻底改变。

人只有在两种东西面前才能不把钱当回事:第一是健康,第二是自由,而现在这两种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大家终于发现:免疫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才是可以摧毁一切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

身心健康,将是未来检验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指标,我们或许从此懂得如何生活了。

以上就是10大变化,它们会加速到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每经历一次困难,就会坚强一次,成长一次,我们不仅没有被打趴,反而会变的更加强大。

这种敢抗争、不怕输、不服气的性格,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民族,它的韧性不可想象。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要知道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我们现在经历了两次病毒的洗礼,我相信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机遇都在拐点!

2020年是鼠年,鼠在12生肖里排第一位,这也就是意味着是新的起点,相信经历这一次疫情,中国一定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旅邮


2020年3月20日,疫情已经持续了2个月,走在大街上,能明显感觉到,同一座城市没有以往那么热闹,那么拥挤,常去的饭店都只外卖,不能食堂,常去的奶茶店还没营业,两个月前就像看的电影却因为电影院还不允许开放迟迟没实现,广场上没有了大妈们的身影,偶尔去了一转超市,却发现结账时根本不用排队了,是人们不喜欢购物了吗?地下车库有一半的车看上去厚厚的灰,仿佛有一段时间没动过了,原本计划今年买房的朋友,却和计划说了再会,聊起来得知,已经两个月没有收入,担心还不上贷款,要在等一等,而且房价还一直往下掉,有的房地产推出网上交易75折,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毕竟谁会在网上买上百万的东西呢?前段时间路过一个景区,看到限时免费的牌子,但是却没有人进出,这只是一个缩影,让我看了天下的所有景区,所有旅游从事者,如此下去,他们该何去何从。然后就在这种紧迫的当局,前不久却又朋友开了快递公司,聊起来问他不怕风险吗?朋友称其实会很难,但是也是机遇,电商,新零售会更昌盛,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据说疫情期间没有歇业的快递公司件量大增,也感谢在特殊时期服务了。

如此来看,疫情期间对实体行业冲击巨大,电商却影响小一些,甚至有了新的机遇,我上纯属个人观点,谢谢!



云南阿幸


这次疫情过后,很多实体老板们都被迫或者主动的接受了一个名词:“互联网思维”,以零售行业为例来分析题主的问题:

零售门店拓展线上是趋势,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二选择,同时也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与需要。

这场疫情来的猝不及防,给本该生意红火的春节黄金周“泼了一份冷水”,对全国零售业影响巨大。

此次疫情对零售业的影响十分明显。

从短期来看,直接影响零售企业的销售。人们宅在家里,没有逛店的机会,同时在心理上也不具有(或者说不敢有)消费的冲动,所以会直接影响到来店数、购买力,也阻止了很多潜在购买机会。

比如影院、KTV等娱乐社交性产品的到店消费几乎遇到毁灭性打击;购物中心当中餐饮娱乐占比越高,受冲击程度越大。尽管社区生鲜、医药零售崛起,但它们都属于超预期行业,短板是供应链能力以及到家能力。

这种情况将会持续3-4个月,那么包括百货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等线下实体零售业今年的节奏就必须做一些调整。

疫情期间线上销售猛增,以及社区配送受青睐,都是可以看得清楚的趋势,所以零售商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做好门店对周边社区服务的线上转移。很多商家已经意识到了搭建线上业务的必要性,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线上小程序。

利用小程序及外卖配送,门店从获客,线上销售,配送到小区再到线上裂变,形成了一个营销闭环。一方面减少了平台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也是在强化、巩固自己的私域流量,利于门店疫情过后快速恢复生产。如果对如何快速搭建线上业务感兴趣,您可以与我交流。





麒睿科技


2020年的春节假期,想必很多人都“终生难忘”吧。以往的春节假期,都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但2020年的春节,大家都是宅在家中度过的。

可以说这次疫情对于我国众多行业有着明显的“冲击”,不少行业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其中实体行业成为了最大“受害者”之一。 原本春节期间,是实体店生意最好的一段时间,也是我国实体店的“黄金期”。但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都不能出门,街上也变得冷冷清清,不少实体店在最近都选择了关门。 原本受到电商的冲击,实体店的生意就不如从前,这次又被疫情“打击”。

不少实体店表示,这次可能“熬不过”去了。因为你实体店不开门就代表没有经济来源,但你的房租和员工成本都是需要支付的。这让原本艰难的实体店,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不少餐饮巨头,都在这次疫情的冲击下损失严重,更何况那些“小实体店”。在疫情之下,最让实体店头疼的就是租金问题了,原本租金就贵,现在还不能开业,这段时间就等于“白租”了,钱还要给。 虽然像万达、苏宁等商场,都减免了实体店的租金,但很多在“商场外”的实体店,却没能“沾上光”,依旧面临着“不开业,租金照交”的局面。

实体店的未来,在何处? 想必在这次疫情的“冲刷”下,我国实体店将迎来“大洗牌”,甚至不少实体店可能就此“倒下”。但在疫情的“促使”下,会导致我国实体店出现新的变局。 经过这次事件后,想必很多实体店主都会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就算实体店铺受到不可抗因素影响,但依旧有着外卖行业“支持”,能减少损失,总比一个生意都没有的要强。

现在我国不少餐饮巨头的外卖还没有停止,虽然生意没有正常情况下好,但也能挽回不少损失。线上、线下的相辅相成,将是未来实体店发展的重要方向。 很多实体店主至今为止都非常抵触电商,认为电商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的生意越加难做,甚至还有不少人怪马云,将电商“带入”中国。 要知道就算没有马云,也会有别人将电商带进中国的。电商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实体店想要“活下去”就要顺应时代,而不是和时代“作对”。 这次疫情之下,可能很多实体店会“撑不住”,希望大家都能渡过难过,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日夕月末


这次新冠疫情,更何况出现的时间点是春季期间,很多实体店老板斥资备货,期望春季红火的生意。所以这就导致大量的实体产业严重亏所,甚至破产倒闭,老板负债。

不过,不太依靠线下流量的一些行业,通过互联网转战市场消费,却赢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比如像新闻媒体行业,电商行业,教育培训行业,文娱行业(直播、短视频等),都通过互联网快速成长。

在之前,互联网行业已经得到了诸如媒体、电商的充分认可和依赖,这次因为疫情的原因,互联网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且,互联网会让每一个人从中受益,无论是在互联网中做平台,还是在借助平台做生意。


学霸是怎样炼成de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当前中国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从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营收大幅下滑,到制造业、房地产、施工建筑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复工复产缓慢,再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疫情对中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与机遇,而这些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2003年非典爆发,当年二季度经济增速比一季度放慢2个百分点。但同一年阿里淘宝网上线,京东也开始试水线上销售,为未来电商行业的爆发播下了种子。

之前毕马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疫情对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点此查看)。本文聚焦银行、资管、保险、零售、制造业、汽车、医疗和生命科学、科技、房地产、能源等10大行业,分析疫情对各个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银行

疫情对部分企业和家庭的收入和现金流周转带来冲击,对银行业务产生一定短期影响,但长期来看并不会对银行业发展形成根本性的影响。同时,线上金融业务更加受到认可,网点转型、金融科技的运用、综合金融服务等事项成为银行未来关注重点。

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加大

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各地银行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通过展期或续贷、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方式予以支持。央行也通过发放专项再贷款,向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支持。同时,货币政策也更加宽松:2月3日,央行开展1.2万亿逆回购操作,并下调7天和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2月17日,央行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并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2月20日发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也分别下调了10个和5个基点。银行一方面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下调贷款利率,使得银行短期利差有所收窄。虽然一部分压力有财政分担,但银行也需要关注短期内利差变化。

短期内资产质量承压但长期依然可控

旅游、住宿、餐饮、零售、交通运输、娱乐文化、线下教育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直接,这些行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营业能力、现金流以及还款能力的减弱可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甚至坏账,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也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由于银行通常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风险管理,疫情使得银行也需要对上半年的贷款拨备进行相应调整。同时,疫情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收入出现短期下降,也会对银行存贷款业务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受阻。综合来看,疫情将对银行业短期营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经济在疫情过后的修复与反弹也将改善受影响企业的资金状况,对银行业的长期影响有限。

数字化转型加速

疫情发生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加强线上业务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预计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的新业务模式将进一步发展并发挥积极作用,银行网点也将加速转型。

资管

在加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实施资管新规的背景下,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使中国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总体来看,短期内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投资债务流动性风险增加,不良资产规模可能有所扩大,非标投资面临更大压力,专注线下服务模式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压力也将更加严峻。同时,疫情也会给龙头企业和新的线上业态带来成长机会。长期来看,疫情过后,高流动性资产、高成长行业及多元化资产配置仍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资本市场企稳,加大融资支持

近日来金融监管部门联手出台各项举措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自2月3日国内股市开市至今,投资者交易顺畅,除首日大盘出现较大幅下跌外,后市逐步企稳并出现北向资金净流入;基金产品爆款不断,也给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目前市场信心和交易活跃。2月14日证监会出台再融资相关政策,将有助于上市公司缓解疫情带来的现金流紧张问题, 中长期看亦有助于构建更有活力的资本市场。银保监会于近日回应资管新规过渡期, 亦表示对个别机构适当给予灵活安排。

数字化经营, 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不良资产市场和部分股权退出需要关注

2019年在产业升级转型及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国内市场累积的不良资产规模已有所增加。此次疫情对部分行业造成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出现可持续风险,不良资产规模将有可能上升。对这些行业的股权投资,如果约定退出时间为近期,退出或将存在困难。

高流动性资产、高成长行业及多元化配置仍将受到重视

疫情的冲击,金融行业需要一段时间加以适应和调整。客户将更加偏向高流动性资产和高成长行业,海内外资产的合理组合会被更加重视,资产配置结构将发生一定变化。高净值客户需要避免较单一的资产组合。资产均衡组合以及长期投资理念可以减少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

保险

短期内保险业务收入和利润承压

疫情对保险线下业务造成明显影响。岁末年初通常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旺季,在全年保费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在这个本应开门红的时段出现疫情,对新业务,尤其是期缴和保障型保险,冲击很大。新业务减少也给险资配置增添困难。此外,虽然防疫工作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但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健康险赔付也会增加,使得保险公司利润承压。

疫情也加大了大众对保险服务的重视

疫情同时也引发新一轮保险购买的热潮,公众对未来风险不确定性的重视使面向个人客户的寿险、重疾险受到欢迎。保险代理在疫情期间增加了在线保险宣传与在线答疑,部分抵消了无法线下获客的负面影响。

我国保险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当前,我国保险深度及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以及国民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业增长前景广阔,此次疫情传播范围较广,一线至四线城市均受波及,保险消费人群有望进一步下沉。由于疫情以及全球性蝗虫事件,使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优化提上日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建立将加速。行业开放也将推动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发展提速将带动相关险种如健康险、农业险等业务发展,给相关险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零售

短期营收利润受挫

疫情直接影响零售实体店营收,餐饮、购物中心、百货商超和专业品牌店、院线和旅游出行关停,导致时尚奢品、酒类等场景体验消费类目受挫;传统商超、便利店和街边店为保障民生需求虽然维持开业,但同样流量严重下行,人工、租金、库存等固定运营成本正常发生,及银行贷款利息开支等使得现金流周转承压,经营利润将大幅下跌,直接挑战企业生存。另一方面,线上购物平台、O2O到家服务等虽然订单量大幅上涨,但价格上涨受限、服务标准高企等因素压制了利润,会呈现量增利降的倒挂局面。

竞争格局加速分化

疫情引发零售企业进一步向线上转移,同时战略性收缩在线下的布局,以提高整体业绩与效率。运营脆弱的企业受较大冲击,而高毛利的品类、提前布局线上业务的企业会从容应对,强品牌大平台趁机扩大市场份额,抢夺中小微企业的客户、人才、门店、供应商等资源;同时加速以平台化模式对小型连锁和独立品牌店的收购和整合;上下游共同构建协作共生的数字生态体系,商场与商户、消费品供应商和渠道之间构建联盟关系共同抗击疫情。各个细分类目行业发展呈现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同时,细分行业内竞争格局会加剧分化,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加入到协同联盟生态体系中,在体系内部构建共生关系的同时,生态体系之间形成军团式、系统化竞争 。

供应体系协同整合

由于受限于疫情防控措施,供应链运输能力受限、产品采购成本上升、生产供给不足、配送返工延迟等影响了供给端。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在线产品和配送服务需求的增长,也促使供应链的整合化、社会化、协同化和平台化趋势加速,供应链协作体系成为消费零售产业的稳压器。供应链大平台注重产品寻源采购整合和物流效率提升,实体商业聚焦、社区布点、到家配送及消费画像,强化精准中终端服务,获取准确需求对接大平台,从而实现精准选品、低价高质商品采购、保质运输、精准配送等赋能,共同提升终端服务体验。

社区商业有望爆发

生鲜日杂等刚需品类壁垒在疫情中被攻破,老年用户群体线上化后,社区电商用户基础面、认知度和接受度将被放大,中国城市化进程推动的人居基础设施为社区电商提供了环境基础,大型商超在疫情中和O2O到家服务平台联合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已经验证合作模式的成功,微信等社交新渠道红利、整合供应链支撑的高性价比商品、社区近场的良好交付体验、预售模式的低运营成本、规模化可复制性等优势促使社区电商在今年以后会被集中爆发,同时资本方的介入会在该领域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地产商和小区物业、智能家电、O2O到家服务、供应链平台、品牌商品和服务企业、科技公司等都期望在其中获得收益。

无人零售探寻契机

疫情中出现的无人自提、机器人配送、无人零售店等方式的尝试突破了配送收货的心理障碍,无人门店、无人货架、自动售卖等方式在交通枢纽、社区商业、医院和学校等人群大量时间聚集点作为终端零售有效补充,为快递、外卖配送服务提供了良好服务平台,降低最后一个公里配送运营的成本,同时在供应链段的自动拣货货架、自动化输送设备等手段的创新和应用,随着供应链的大量整合,规模化优势必将带来仓储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无人零售的终端和后端运营发展积极寻求应用场景,未来价值有望进一步发展。

制造业

复工复产受到疫情防控影响

疫情防控措施将影响人员流动与活动,进而影响物流,使得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因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不足等受到冲击。近期政策多次表示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尤其是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确保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复工复产受到疫情防控影响

疫情防控措施将影响人员流动与活动,进而影响物流,使得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因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不足等受到冲击。近期政策多次表示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尤其是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确保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推进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聘用更多高科技人才以及高技能、多技能复合型工人,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同时,零部件标准化、物流智能化、加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数字化转型及远程智能服务将被积极运用

数字化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可以帮助提高员工的协作效率,抓住促进业务增长的关键要素,更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实现产品的创新;而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AR、AI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由此可见,BI、大数据分析和AI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将更受重视,并对数据分析师提出迫切的需求。

汽车

汽车制造和供应链受到冲击

武汉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聚集了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五大整车企业。整车厂吸引了大量零部件企业的集聚,涵盖底盘、变速箱、车身、电子、内饰、玻璃等主要零部件,持续停产不光对武汉地区整车厂形成冲击,也会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造成一定影响。由于中国在世界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日本、韩国等的汽车制造业也受到一定冲击。

短期汽车销售承压,但疫情结束后有望复苏

汽车金融加速发展

居民收入和就业受到疫情影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因其灵活的支付方式、较小的现金流负担、以及宽松货币政策下利息走低,将受到更为广泛的接受和使用。

医疗和生命科学

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加强

通过此次疫情,研发各种应对病毒的检测、抑制和治疗的相关药品和试剂势必更受重视,而公众对于类似流感疫苗这类产品的使用量也会大大提高。因此预期会有更多的医药企业加强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

健康管理及保健意识提高

疫情结束后,群众对健康管理和保健将会有更高的需求,将推动医疗消费增长。通过本次疫情,社会大众对于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对疾病预防、早期就诊、治疗方法和药物、疾病预后和危害的认知也更为深入,利好疾病预防,特别是家用预防产品(居家消毒、个人防护)的销售。

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

受疫情推动,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各类网上药店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政府、行业和大众认知上对新兴渠道均有了更好的认知,也解决了特殊时期很多非急诊慢病、常见病患者的就医、配药的问题。因此,互联网医院、线上药店等新兴诊疗和药物获得平台或渠道未来将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除了医药产品销售渠道结构上变化外,客观上渠道多元化未来也将推动慢病、常见疾病治疗人数和依从性的增长和提高,从而通过医药供给侧结构优化,提高相关疾病的就诊和治疗患者人数。

AI赋能医疗研发

工信部日前发文倡议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鼓励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助力疫病智能诊治。对于以影像AI产品为主流的医疗AI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点——将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提供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制造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这次疫情防治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基层医疗人员不足,能力欠缺,没有发挥出分级诊疗体系的作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并不少,截至2019年11月,我国有9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95%4,但其接待诊疗人数占比仅为52%。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为60.4% ,也明显低于医院84.5%的使用率。这次疫情之后,政府对基层医疗能力的投资有望加强,使其对全民医疗保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医疗产品生产更加智能化、弹性化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产量占世界一半。但面对突发疫情,依然在短时间内出现“一罩难求”的局面。其中固然有春节期间停产的影响,但未来更加弹性化、社会化的协同生产也有利于保障医疗产品在关键时刻的需求。例如,比亚迪、中国石化等引进生产线,跨界生产口罩就体现了企业灵活的制造能力。同时,更为合理的分布式供应链布局也可以将减少局部地区突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保障对医药、医疗产品供应的影响。

科技

科技企业获得发展机遇

在疫情防治中,科技的巨大作用愈发彰显。和众多行业受到疫情冲击相比,科技行业受到影响较小,很多企业甚至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由于疫情减少线下交流的机会,以通信服务、在线服务、云服务、人工智能、智慧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这一轮疫情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线上生活服务等项目迎来空前的市场需求;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强势崛起;提供同城物流、定制化餐饮配送、跑腿等各种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越来越受到认可。同时,不受地理空间限制的在家办公、远程办公等“线上”办公,特别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群众对健康管理和保健意识的逐渐重视,包括私人医生、私人心理医生以及各种“线上”咨询服务,科技赋能医药健康行业的作用也愈发名明显。

电子电器制造供应链受到影响

由于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了人口流动,造成员工返程晚、招工难的现象,影响到产品线的复工。对于产品前期的供应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湖北省在汽车、通信、电子的供应链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浙江、广东在电子领域包含了一些电子零部件制造、电子系统组装以及印制电路板元件龙头企业,依赖中国生产的电子、电信和半导体原件等供应链也将受到影响。2月17日,美国苹果公司表示,由于新冠疫情造成iPhone手机短期产能低于预期,将下调2020年1季度营收指引6。

企业加速技术升级

面对疫情的影响,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打造新的业态模式。预期将会有更多的制造企业着手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厂,以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将大大提升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我国产业技术变革的脚步将更加快捷。

房地产

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

房地产线下销售活动受到很大冲击,疫情期间多地售楼处关闭,销售大幅下降。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春节期间的返乡置业需求受阻,影响更为严重,去库存压力加大,对全年销售也造成一定影响。作为应对,一些房地产企业探索线上卖房模式,可能会重新定义未来房地产销售格局。在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下,政府也采取措施稳定房市。2月份公布的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调5个基点,有助于降低房贷利率和企稳房市。

现金流管理十分关键

受疫情防控暂停施工、建筑工人返工较慢等因素影响,房企开发投资节奏也被迫放缓。作为杠杆率较高的行业,快速资金回笼对房地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金流十分关键。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资金面趋紧,经营风险有所加大。2月21日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已有81家房地产相关企业破产清算。与此同时,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房地产企业也将趁机收购优质资产,行业内兼并加剧,推动房地产业行业整合。

对核心城市优质公共资源的需求上升,支持房价

核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加大了对人口流入的吸引。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本次疫情防治中表现出较高的治理能力,也使得这些城市更具吸引力。对核心城市和地区优质公共资源的需求,将对这些区域的房价起到支撑作用。

商业地产需求发生变化

由于疫情防控使得复工延迟和避免人员聚集,很多公司启用远程办公。新型办公模式推动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对灵活度更高的共享型办公租赁需求可能上升,写字楼市场结构出现调整。同时,由于线下零售、旅游大幅下滑,商铺类地产和旅游类地产(如酒店、特色小镇)受到较大短期冲击。随着疫情结束后消费、旅游市场逐渐复苏,这些市场有望改善。

能源

石油需求下降,价格承压

随着疫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航空客运锐减、国内部分地区高速限行、市区内公共交通停运、私家车出行频率与出行半径大幅萎缩;交通行业、物流运输、工矿企业等行业短期内无法复工,柴油需求大幅萎缩,导致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量急剧下降,国内油价开始下调。同时,由于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占全球14%左右,中国石油需求下降也对世界产生影响。13日国际能源署将其对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预测下调36.5万桶/日至82.5万桶/日,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需求下降导致国际油价短期承压。

煤炭市场供需双低

煤炭供给端受疫情影响较大。由于延长复工及人口流动受限,目前大部分煤矿无法按计划复产。运输(含国际进口与国内铁路)和亦受到交通停运影响受阻,短期内资源供给相对紧张。煤炭需求受钢铁、化工等各行业开工推迟因素影响也出现下滑。

电网公司营收面临下行压力

疫情期间,因管控措施,大部分群众选择居家不外出,导致居民用电量增加,而工业、商业企业由于工厂停工或延迟复工等原因用电量下降。由于我国工商业用户的电价普遍高于居民用电电价,电网公司主体收入下降。同时,短期经济放缓也会影响电力企业收入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