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喜歡玩電腦打手機遊戲是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疫情“製造”了一個超長假期,沒有了學校學習的緊張感,家長不能及時填充老師嚴格管理的缺位,導致孩子處於“散養”狀態。孩子玩電腦打手機遊戲現象尤為突出。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迷戀電腦和遊戲,勸不聽,打不敢,罵不得。作為家長很著急,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對於這個現象,家長要以平常心看待。因為自從電腦手機一普及,遊戲軟件一產生,我們和遊戲的戰爭就已經開始,鏖戰多年,其實我們早已經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為什麼孩子們都喜歡玩電腦打遊戲呢?一方面是遊戲設計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我們把孩子推向了遊戲!因為家長不能及時給予孩子渴望得到的心理撫慰,從而對遊戲產生了心理依賴。

01、電子遊戲有很強的交互性,給了孩子渴求的心理慰藉,是孩子生活的唯一樂趣。

現在的父母因忙於生計而在外打拼,難免就會忽略孩子的各種情感需求。當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父母滿足時,他們就會另闢蹊徑尋求心理寄託。而在疫情特殊時期,孩子根本地方玩耍,長期形成的心理慰藉空白,很容易就被電腦和手機填充。孩子覺得從玩電腦和手機遊戲中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溫暖和慰藉。

同時,遊戲較強的互動性。如,人機PK,與在線玩家PK,確實讓孩子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不再感到孤單、寂寞和無聊。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02、遊戲有很強的激勵機制,使孩子有了成就感,也有了歸屬感。

在孩子看來,與生活和學習相比,遊戲更容易收穫成功。虛擬空間裡,遊戲有無數次失敗可以重來的機會,有金幣、鑽石、寶盒、裝備等各種進階和激勵、肯定與認可。

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認為,人總是希望取得成績後能夠得到獎勵。如果他認為取得績效後能得到合理的獎勵,就可能產生工作熱情。而遊戲中的激勵機制激發了孩子玩遊戲的熱情,也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有了歸屬感。

在這個看不見似乎又觸手可及的空間裡,孩子可以隨心所欲,放飛自我。玩家不分男女,沒有老幼,有的只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語言。孩子感受到的是快樂和刺激,沒有父母的期望眼神,也沒有長輩的埋怨呵斥,使自己壓抑的心情得到放鬆,使自己的內心找到了棲息之所,能體會到一種心理歸屬感。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對陪伴、樂趣、價值等的需求和渴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心理動力是孩子喜歡網絡遊戲的最大動力!因此,只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孩子正確使用手機、電腦,才能真正擺脫對遊戲的依賴。如何教孩子正確使用電腦手機,遠離遊戲呢?

01、用心陪伴,幫助孩子找到更多樂趣。

“居家”防疫的日子裡,有許多家庭,家人雖然天天生活在同在一個屋簷下,卻總是各忙各的,你刷你的抖音,我看我的電視,他打他的遊戲,根本沒有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這種日日與手機為伴,自顧自的生活狀態實際上屬於“心理失陪”。它只會使孩子更加孤獨,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找到電腦手機以外的樂趣,反而助長了孩子對手機電腦的沉迷。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 1、陪孩子玩玩具,陪孩子看動畫片,陪TA做所有TA喜歡的事。總之,與TA一起共同度過歡樂時光,分享TA的快樂。
  • 2、如果有可能,儘量帶孩子去尋找生活中的不同的樂趣。多參加戶外活動。如,踏青,打球,騎車等。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02、幫孩子建立良好朋友圈,讓孩子體會到快樂

疫情之下,家長要創造條件,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帶孩子參加一些同齡夥伴或同學的活動,與好朋友玩耍,建立自己健康的人際小圈子。這些交往,可以使孩子遠離電腦手機遊戲。在交往中,孩子能得到手機遊戲以外的快樂。在這種被尊重、被接納、被需要的交流中,有利於塑造陽光開朗的性格。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03、適度使用電腦手機,學會有節制地玩遊戲

手機和電腦是工具,不僅僅是遊戲機!除了能打遊戲之外,它更應該是工作學習的好幫手。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電腦學習;在遊戲面前,適度使用,而不是禁止使用。

在技術爆炸的新時代,要大膽地讓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甚至也包括玩遊戲。當然需要有節制,不能失控。如,約定玩遊戲的時間、次數,制定玩遊戲的計劃和目標,以及獎懲措施等。

  • 1、約定玩遊戲時間、次數,劃出“紅線”

如果自己的孩子的遊戲心癮不大,逆反心理不嚴重,可以制定最高限度的時間、次數,起到約束孩子的作用。如,一天最多玩3次,一次最多玩20分鐘,或者一天最多可以闖幾關,等。孩子把“定時定量的任務”完成,家長要狠下心來,督促孩子專心學習或做別的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 2、制定遊戲實現目標,約定懲戒措施

其實,很多孩子並不好教育,特別是一些青少年,或者留守兒童。如果這些孩子一旦玩遊戲上癮,戒除心癮是很困難的。最主要是因為TA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且逆反心理較重。對於這些孩子可以結合其逆反心理特點,嘗試“欲擒故縱”。

心理學認為,逆反心理是指行為主體按照特定的標準或社會規範對行為客體進行引導和控制時,行為客體產生的反向心理活動。當人們強烈的好奇心被禁止時,或在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在學習還是玩遊戲這兩件事的選擇上,孩子容易產生與家長要求不一致的逆反心理。

所謂“欲擒”就是控制遊戲時間、次數、強度,從而達到“戒除網癮”的目的;所謂“故縱”就是在孩子逆反心理嚴重的情況下,與其“勸不聽,打不敢,罵不得”,不如讓孩子帶著約定和要求痛痛快快地玩,反其道而行之,收到“以毒制(制約)毒,以毒治(戒除)毒”功效。

孩子仍然不開學!整日玩電腦打手機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我們能否這樣設想,如果家長反其道而行之,明確告訴孩子可以玩遊戲,但要求孩子玩遊戲要有時間、次數限制,且必須完成一定目標。如,一天中什麼時間玩,玩幾次;什麼時間打到什麼級別,都詳細列出,制定計劃。而且,計劃一旦定下來,就必須完成。

試想一下,孩子會不會樂顛顛的答應呢?那是肯定的!只要允許TA玩遊戲,啥要求都答應,即使TA知道前面是個“坑”。

這樣帶著目標玩遊戲,孩子可能一開始覺得新鮮、好玩,但當成任務來完成,恐怕就沒有想象的那麼快樂了。長時間下來,疲勞不說,目標其實也是很難完成的!目標完不成咋辦?按照約定的懲戒措施該咋辦?有沒有補救措施?你想怎麼補救?

總之,在家長的步步“緊逼”之下,一來二去,孩子玩遊戲的積極性、主動性會逐漸減弱,直至戒除網癮。因為人想要完成任何一項任務都不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而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從表面看,“欲擒故縱”好像是鼓勵孩子玩遊戲,實際上是“以毒攻毒”。玩耍時的束縛和限制、要求,讓孩子玩的不自由、不痛快、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提不起玩遊戲的興趣了。

寫在最後:以上我們探討的都是“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其實,最好的戒除網癮的方法是預防,是“防患於未然”。從這個角度說,預防比矯正更重要!家長如果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慰藉,孩子是絕對不會遊戲成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