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损不足以奉有余”?

儒特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我用最通俗的文字解释一下:

老子在这段文字中表述的意思是,天道应该是什么什么什么。顺应天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人道(社会法则)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反着来的。那么谁能做到损有余补天下的不足呢?那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够做到。

老子已经摆明了虽然“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社会普遍的法则,但是并不代表就是对的,这是逆天而行的,需要有道的人来逆转这个情况。

你怎么能把这一句单提出来理解成老子说就得这样呢?


诗魔独孤求踹


为什么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今天我我累了一上午,下午稍闲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损不足以奉有余"说的是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些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把天道和人道进行对比,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样的。打个比方说,天气太热了不久就会起风,让过热的气温有所下降。就像拉弓射箭,瞄的太高就下降一点,瞄的太低就高一点,让箭尽量离靶心更近。天地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太过就减少,即使有极端的天气,也会被纠正一下。

人之道恰好与天之道相反,越是混的好的,越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追捧,尊敬。越是混的差的,越是拿出自己的东西供奉有钱的人。

正如圣经上说的,越是有的,神会让他拥有更多。越是没有的,神会让他一无所有,把他的仅有的东西夺走,让富有的更加富有。其实这个就是跟老子所说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一个道理。

至于为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总财富就那么多,除非平均分配,否则必有穷富。事实上平均分配是不可行的,因为一旦平均了,就会出现大家都不肯多干活了,没有积极性了。于是只能采用竞争,谁有本事谁获得财富就多。

一张大饼众人吃,有人吃多了就会有人吃的少,于是贫富悬殊巨大。人之道就是这样形成的,富贵受到追捧,贫穷受到嘲笑。越是没有的,贫穷的越是要帮助有的,富贵的人去赚更多的财富。

于是乎,穷者愈穷,愈穷愈帮富者,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乙丙丁6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理解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看。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因此老子在通过社会普遍的“损不足以奉有馀”和天道的“损有馀而补不足”劝说人们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诗话


本句是老子的哲学命题,全句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此处天之道可理解为上善的道、理想的道,而人之道可理解为现实的道、实际的道。此句可理解为“上善之道以多补少,现实之道以少补多”。

“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概念,此句中可通俗理解为理论与实践。“天道”与“人道”是波浪前进或螺旋上升,损与益相互作用,使现实达到相对平衡或相对稳定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和政府的生活保障政策。富者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利用已有资源创造更多资源,而穷者拥有资源较少,再创造的资源也较少。在一个整体上升的环境中,差距则越拉越大。政府的生活保障政策则是向富者征收更多的税以接济穷者,使二者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或者稳定的状态。

小而言之是为人处世之道,大而言之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举措,这便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现实意义。



青木茶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原话出自《道德经》,字面意思是天道公正无私,会拿取多余的东西补充其他地方的不足,而人的社会法则恰恰相反,是要把不足之人的东西拿走,去补充给富足的人。

“人之道”真的那么残酷吗?

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资的供给。从婴儿出生开始就知道索取奶水,到成年后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不得不加倍努力,甚至成为“社畜”。

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生存!社会财富总量在一定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我们为了获取更多生存的物品,必须要通过工作产生财富,并在其中获取一部分来支持自身存在并应对各种风险。所以,获取物资在人的本能中都是存在并深刻的烙印在人的基因当中,基本很难改变。

前面说过,社会财富总量一定时间内不变,所有人都在索取物资,那根据能力的多少,必然会有人多有人少的情况出现。那么掌握更多资本的人,会有着更多的话语权来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那在财富固定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自然是从没有太多能力保护自己的生产资料,物资资料的人手中夺来。从古至今,所有的争斗,残杀,劫掠均是如此。

现今社会可能明面上的抢夺不多了,但是通过消费,侵占,信息差等等攫取利润的事情比之前更加隐秘且快速。如同财富,美女,艺术品等等稀缺的资源,往往都会被资本家占有。

所以现实中,人之道就是非常残酷。

马太效应同样是西方版本的“人之道”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

故事大致讲的是这样的,一位主人临行前给三位仆人一人一枚金币。待主人回来后问三人钱去哪里了。第一位仆人挣了100枚金币,主人奖励了他更多产业,第二位仆人挣了50枚金币,主人奖励了他部分产业,而第三位仆人害怕金子丢了给藏了起来,一分钱没少也没多。主人勃然大怒,将那一枚金币拿走给了第一位仆人,并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种思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深远,也正是有这种想法的存在,让我们看到西方文明的侵略史,掠夺史。而这种掠夺的文化,也正如儒道渗透入在中国人体内一样,渗透在西方人的思想里面。

老子的本意是什么

这句之后,便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有道者能够以有余以奉天下。虽然人道逆反天道,但是有道之人一样可以扭转过来。老子是非常希望有很多这样的人出现。也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人层出不穷,让中国成为数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人种没有改变的文明古国。


“天补均平!”“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数千年来,无数人追求的平等还未到来,但是“共产主义”已经出现,即便我们甚至数十代人都没法看到它的实现,但毕竟是有了希望。感谢当年为了我们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我是爱阅读瞎思考的大白(●—●),欢迎关注我。


大白爱阅读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水之道,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天缺乏正能量。人之道则不然,可以像催化剂一样将水催化出能量以补充天地正气的同时自身没有损伤。孰能有多余的正能量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吾善养浩然正气”。


美大圣神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


搞笑萌萌小仙女


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残酷规律啊。也就是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放在最后再说吧。

最近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有钱的变得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却越来越穷。

原因有二:

1.原始的状况的不同

有钱的人有很多优质朋友,这会让他继续结交更多的人;他的钱也可以让他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教育方面。

而没钱的人,他们的父辈没留下什么。他们几乎是从0开始拼搏,从小结交的朋友也有可能是只喜欢吃喝玩乐。

2.遗传方面

有钱的人有更多挑选伴侣的机会。他们一般也会挑选更聪明,更漂亮的伴侣。他们的孩子一般是不会长偏。

这个社会其实还是挺重视颜值的。在面试时,面试官也会偏向于好看的,谁让人是视觉动物。而且如果那个人不仅好看,还聪明?

补充一下马太效应吧。

《新约·马太福音》25章29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我想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马太效应的分析。

人其实有一个弱点,就是自己越缺哪一点,就会越重视。从而导致了一叶障目,让人只重视最表面的事物,而不会长远考虑某件事情。

比如爱钱这点。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穷,而你的面前摆着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去赚一些钱,给人家打零工,干一些可替代的工作。

一个是潜心学习,先大量投资自己。我想大部分缺钱的人都会选择第一个。

不过,也不要那么悲观。马太效应只是说的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什么都有例外的,而那个例外有可能是你。

只要定下一个合理的目标,在行动前先预估一下,结果一定不会很差。

我是 ,希望能和你一起学习,读书。


女侠七安


賢見 欲不其此 若也

居弗 而功成有弗而為人 聖以是乎着

道有 此者天於奉取以有 而餘有能孰

餘有 奉而足不道之人足 不益而餘有

道之天 故之補 

者足 不之損 者餘 有之举 

者下 之抑 者高也 者弓張猶 

道之天下



走过来I走过去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说白了就应了一句话: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