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

骑驴去高考


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意思是前面N代的文章都衰落了,但韩愈又使文章雄起了,重新成为文坛的主流,成为文人们的主流创作形式。这是韩愈一生最大的功绩。我们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某种使命而来的,例如屈子就是为了诗歌的诞生而出现的,司马公就是为了史学的确立而出现的,而韩愈就是为了文章的重新焕发生机而出现的。

人类的语言诞生之初,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完全吻合的,人们的造字能力同他们的语音系统一样发达,换句话说,只有你发不出来的音,没有他造不出来的字。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社会文明的积累使得人类思想有了第一次井喷式的爆发,先秦诸子的出现与他们煌煌的智慧之光与他们对语言文字熟稔而得心应手的运用都使后人惊叹不已,叹为神话,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代先民们默默地积累与一点一点感悟的升华。先秦诸子用人们的日常用语书写,加上他们出色的发挥,中国汉语的基本模式就这样奠定下来并成熟。他们文字的基本特点就是语言为思想服务,语言的特点与技巧又反过来出色地来表达思想。具体地讲,诸子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运用语音与句式来达到丰富表达他们思想的目的。例如对韵角的运用,对回环往复结构的运用,对仗的运用。

正因此,你会看到诸子们的文章和他们的思想一样大气,但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他们瑰丽的思想。语言的精巧与深度都同时达到,这是先秦诸子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两汉时期,人们对语言规律的探索与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与激动,于是人们开始偏向于语言的机巧。在这方面最登峰造极的莫过于司马相如和他的《子虚赋》与《上林赋》,毫无疑问,司马相如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的《子虚赋》与《上林赋》真是人类语言天赋最高的体现。但你不能以此为模板,要求人们都那样写文章与说话,很显然,人们那样做了,而且影响深巨,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无尽的繁恼,使人们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无聊的事情上去,荒费了年华,痛苦了生命。

寻章摘句,皓首穷经,文山会海,这些词汇就是对这种现象最深恶痛绝的愤怒!人类语言艺术最辉煌的成果就是诗歌的出现与繁荣,东西方都是如此,人类终于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最完美的方式。然而这种形式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与交流。可是这种语言要求却极端化地在人类社会铺展开来,带给人们精神无尽的苦恼,这一切都源于一点:人们想装逼,不愿好好说话!

中国诗歌艺术到唐朝发展到顶峰,从两汉到唐朝,包括两汉,语言形式都大于内容,你去看这个时期的文学家,大多是诗人与辞赋家,除了少数几个治史学的文学家,也是,历史用长于抒情的诗歌表述,那实在是太别扭与笨拙了!人们已经无法好好说话了,偌大一个朝廷,把诗歌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必考科目,我们还夸耀,你看,我们多么重视诗歌!这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难道我们要整天抒情吗?律诗是诗歌最精巧的品种,在杜甫手上成熟与兴盛后,立马就绝迹了,因为它实在是太会难为人了,实在无法让人正常表情达意。有人可能会说,律诗后面还有人用啊,他们写得那叫诗吗?那是一堆大粪!

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声疾呼的人,他说出了人们心中久藏的心声:现在这规则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要把人害死!人们开启了语言回归现实的浪潮,并且身体力行,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现实,句式自由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文学改革的希望。大家把他创作的文体称为散文,而他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个人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他是韩愈。韩愈是我国古代自司马迁后第一个不是以诗人身份取得一流文学成就的作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语言环境!





骑驴去高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时候很喜欢这首诗,最近娃儿在学校也背诵了,可见仍是经典。

韩愈的诗歌或许远不如他的散文,更没有李杜的名气,但身为唐宋八大家的领袖,他的文采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的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24岁就考取进士,绝对的学霸和成名早的典范。

文学地位,八大家已经说明了一切。

思想史嘛,不好说,毕竟诸子之后,真能称得上思想家的,不多。


峨眉武术于铁成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1.思想上,崇儒抑佛。

唐中期,儒家思想受到来自佛教道教思想的挑战,许多人礼佛信道,儒家思想面临信仰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韩愈带头复兴儒学,尊儒崇儒,并抑制佛学的传播。唐宪宗迷信佛教,曾降旨恭迎佛骨进京。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上《论佛骨表》一文,触宪宗之怒,要把韩愈处死,后经宰相裴度及诸贵戚共同解救,才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了潮州,访贫问苦,兴利除弊,倡办公学。到任仅八个月就把荒僻落后的潮州引向正路,变成礼仪之邦,成了千万代学习的表率。后人为纪念他,潮州人民在湘子桥东端修建了韩文公祠。其中有副对联这样写道: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月,至今百世师之。由此可见,韩愈冒死谏迎佛骨,抵制佛学,积极宣传儒家思想是十分正确的,它有力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也扩大了自己的儒者名声。

2.在文学上,与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当时一些士大夫写文章时缺乏内容、言之无物,但却又十分注重词藻的堆砌、华丽的文采,浮夸的文风,这对当时社会造成的极大影响。为抑制这一不良文风,韩愈大力提倡古文务实文风,即做文章要言之有物,要合为时而作,要为国计民生献策。他也因此被誉为"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显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崇拜。





郑标龙


韩愈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占据怎样的位置?

我首先声明,我水平不高,既然特邀我来回答此问题,我只能肤浅地回答一下。

韩愈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韩愈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回答:他的“道论”既思想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的:一、明道;二、原道;三、道统;四、道学。这几个部分,集中到一点,就是旨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并在这个基础上试图架构一套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需要的经学理论体系。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先秦时期,儒家标榜“以道取民”,热衷于谈“道”。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谈“道”谈得更多,如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又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的道论很具特色,曰:“夫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儒家经典对“道”谈得很多,涵义也很丰富。先秦儒家和儒家经典所谈之“道”虽然展示了多向的、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儒家所谈的“道”,主要是指天人之道,其核心是指治道,也就是后来所标榜的王道。

从中唐开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的逐渐过渡,学术理论界也开始活跃起来。“明道”思潮的泛起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知识分子大谈其“道”,具有明显的继承历史传统、调整统治思想、重构理论体系的意向。唐中叶,谈“道”谈得最多的是两位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位是韩愈;一位是柳宗元。

韩愈的一生,是以“明道”自许自命的一生。早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即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立志要“明道”。 他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叫《争臣论》,内云:“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

什么叫“明道”?所谓“明道”,就是孔孟之道,换言之,就是弘扬孔孟之道。韩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古文运动中,他继承和发扬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这也就是他的“明道”思想在“文”方面的贯彻。韩愈不仅提出了“明道”主张,而且提出了“原道”问题。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原道》。内容如下:“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为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也庶乎其可也!”就是旨在追溯和阐发“道”之“原”。在韩愈的心目中,什么是“道”之“原”呢?他说:“愽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在这里,韩愈说明,“道”之“原”不是指别的,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儒家说教当中,在儒家的经典“五经”当中。

韩愈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唐朝的初年大多数文人因袭了六朝以来流行的骈体文风。“骈文”讲究辞藻、对偶、用典、声律,掣肘太多,为此以韩愈和柳中元为主要代表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旨在革新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他们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又标准“文从字顺各识职”,既不说套话,旧话,着力于语言的新颖、独特,追求文字的妥贴与流畅。我国时至今天优美的散文,很受大家欢迎与关注,这真的需要感谢我国古代的大文豪韩愈,他可以说是发展我国书写散文的鼻祖。他有好多优美且具有哲理的句子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不,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了今天六十开外的人,每天都还在“苦作舟”。之所以一生选择爱学习这个习惯,就是因为我极小就认定了韩愈这句永不过时的经典语录。


死不悔妀


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代影响非常大。他著有《韩昌黎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