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今晚是《安家》的大结局,追了这么久,总算可以静下来写些感受。对于每个演员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演技上的比较,我不做评价。如果硬要就这部剧来说,我觉得还算合格,至少我没有跳出戏外。

因此抛开演技不谈,我其实感触最深的是,房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澎湃新闻曾写过一篇关于编剧六六的专访,六六提到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敢写,肯定是因为它存在。”由此我想到随着本剧的热播,关于剧中情节是否真实的讨论,从未间断。

但无论你信也好,不信也罢,都不可否认一件事,为了得到房子,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因为我们中国人太在乎房子,在意家的概念。


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01、


说起房子,我想先讲讲表哥的故事。今年30岁的表哥,结婚满一周年了。三年前,表哥谈了个女朋友,着急想结婚。无奈家里没房,婚后贷款买都不可能,只能租房。表哥心里着急,毕竟女友家比自己强,人家爸妈本就不太愿意。

就在他们全家为筹钱一事急得团团转时,拆迁的好消息突然降临。说来也巧,表哥家当时住的那块地方,已经对外说过很多次拆,一直没动静。谁能想说拆就要拆,可真是及时雨。如此一来,表哥的新房这就有了,除去房钱,还剩下不少。

就这样,表哥的婚礼办得很是风光,在女友面前出尽风头。老房要拆了,一家人便出去租房。许是新房没住上,怎么都不踏实,每隔几天表哥就要去盖新房的地方看几眼。他说租房总归不是自己的,不踏实,怎么能和家相提并论。

尽管这些年我曾看过一些新闻,谈到租房将会成为未来的潮流。但我觉得或许在国外适用,在中国很难落实。因为房子在我们看来,并不只是一个住的地方。实际上它承载着家的内涵,根的意义。房子再破,都是身心的归宿,是定神之处。


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02、


之所以六六这次要写《安家》,在她说来是对10年前的《蜗居》致以回应。时光已过去1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你是10年前守在电视机前看《蜗居》的观众,那么这次在《安家》里看见海清,可能会有种时间倒流的感觉。《蜗居》当年很火,因为它稳准狠地抓住了民众为了买房,所付出的辛酸。

你肯定还记得《蜗居》里的郭海萍夫妇,为了买房攒钱,一个星期吃挂面的往事。尽管剧中的郭氏夫妇,毕业于名牌大学,就和很多有理想的青年一样,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奋斗,但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起初两个人意气风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实现买房的梦想。于是即便挤在只有10平米的房里,仍然是乐天派。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们逐渐意识到,攒钱买房就如同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后来两人有了孩子,孩子的花销彻底将买房梦打破。此时再回想当年的乐观,这才发觉是自己太过天真。

看着剧里的郭氏夫妻,观众仿佛看见了自己。对中国人来说,人生的成功之处,就是买一套像样的房子,这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给家人提供的最佳保障。于是为了这套房,我们不在乎付出多少努力,哪怕已经累到精疲力尽。


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03、


现在我想问你,10年后的今天,你买到房了吗?出现在《安家》里的“郭氏夫妇”,这次不是因为没房要买房,而是准备换房。理由是他们要了二胎后,原本的房子就不够用了。等孩子出生了,老人要来家帮忙带娃,到时候再加上老人,房子就更不够大了。

想买大房当然有,关键是你有没有钱。于是我们看到海清饰演的宫蓓蓓,挺着大肚子来买房,左挑右挑,怎么都定不下来。是她太挑剔吗?显然不是。究其根本,还是那个字:穷。她需要选择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因为很可能将是这辈子最后一次买房。

宫蓓蓓也觉得心里憋屈,想自己和老公都是高材生,怎么就连一套房钱都攒不下来。剧中有个镜头刺痛人心,宫蓓蓓坐在卫生间的马桶盖上办公,头顶是凌乱晾晒着的衣服。对于这个情节,有观众认为太不真实。

但是编剧六六却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来证明它的真实。她在微博上写道:宫蓓蓓的原型是个漂亮的妇科大夫,她跟我说怀孕的时候,在卫生间马桶上写论文,肚子当桌的时候,表情还带着笑,我印象太深刻了!

她为什么肯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罪,无疑是为了买套房,让生活过得更好。我们常说不要做房子的奴隶,可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需要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也需要活得有面子,有尊严,于是房子就成为给人生打分的标准。豪宅就是满分,简陋屋就是不合格。


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04、


《安家》在日剧里的名字是《卖房子的女人》,之所以改成《安家》,是因为它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文化,即房子等同于家的概念。子女赡养父母,没有让他们去住养老院,这是中国的孝文化,代代相传,房子承载着亲缘关系。

然而如今的房价越来越高,中国人能买得起房的越来越少,且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情况也不再属于常态。一方面,年轻人追求独立,即便没结婚,也不想和父母住同个屋檐,他们更愿意和朋友一起租房;另一方面,结了婚的为避免各种矛盾,夫妻俩和父母分开过,是最合适的选择。

由此看来,未来家的概念或许也会随之变淡,一家人平时各忙各的,过年时候聚聚而已。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大约也只是看每个家庭,是怎么看待亲情关系。但我想亲情深浅暂且不论,中国人对房子的追求,将是永恒。


从《蜗居》到《安家》:买房,是中国人此生永恒的追求


在“安家”这件事上,也许我们一直在路上。如果我们以一套满意的住房作为衡量,大约此生能够安下心的只能是少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