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自己心理因素的“軀體化”障礙

“一個病人如果心臟不舒服,他會去看心內科,胃腸不舒服就去消化科,眼睛總是乾澀會去眼科,這些都很明確。

但軀體化障礙主要是不確定部位的疼痛比較多。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會想到來看神經內科了。


疼痛是自己心理因素的“軀體化”障礙

有位醫生把在專家門診看的大約400個病人都做了統計,發現單純心理問題的佔50%左右,28%既有器質性問題,又有心理問題,只有22%的人是單純器質性問題。考慮到來看專家門診的病人大多數已經就診了很多醫院,排除了明顯的器質性問題,又粗略估計了一下普通門診的情況,在那兒,病人們沒有選擇,遇上哪個大夫就看哪個。結果是:“到我們神經內科來看病的大概一半人或多或少有心理問題。有些人情緒低落,和抑鬱有關;有些人失眠,各種擔心,可能和焦慮有關。

30年前,醫學界發現,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讓醫學的目標侷限於“治病”而非“治人”,已經無法解決臨床上遇到的許多問題。“生物-心理-社會”三者結合的新的醫學模式開始被倡導。臨床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現在不少醫療機構都注意到這個問題。


疼痛是自己心理因素的“軀體化”障礙

身體感到疼痛,但又檢查不出問題?疼痛不只是“身”病,也是“心”病

對於器質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疼痛病患來說,心理諮詢治療是為了減少病患對藥物理療和手術等止痛治療的依賴性,最終使病患迴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去。

心理治療的第一步是經過評估,使用放鬆訓練的方式,比如呼吸放鬆和冥想放鬆,減輕疼痛症狀。放鬆是一種綜合的生理反應,醫學心理學研究認為,放鬆可以普遍降低交感神經系統及代謝活性,起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現在生活條件普遍好了,但人和人之間的對比差距更強烈了,有不少病人的痛苦都是源於心理失衡。

這種對心理和情緒問題的迴避根深蒂固。英語中有個短語叫“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指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可是卻一直被忽略和迴避的問題。


疼痛是自己心理因素的“軀體化”障礙

儘管到醫生看病的病人很可能已經在數家醫院排除了器質性問題,也可能很清楚這位專家的專長是軀體化障礙,但真要讓病人和家屬們接受,疼痛雖然是真實的,但主要是因為抑鬱和焦慮,需要服用精神藥物,接受心理諮詢,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之前那位設備科科長那樣能夠頓悟的聰明人少之又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