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這段時間,鄔太狼時不時看到關於孩子玩手機遊戲胡亂充值的新聞,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上萬元,這種事情的集中爆發多少都和假期延長都有點關係。

現在,手機變得貌似比老公老婆還重要,須臾離不得身,一個手機走天下,因為手機上都基本綁定了各種卡,為孩子給手遊充值埋下了潛在機會。

一旦這種事情發生,父母的教育百態也就出來了。我們來看看。

一、面對孩子給遊戲充值,父母的不同做法

案例一:打罵式教育

一個孩子向鄰居借錢玩遊戲,結果被父親發現,父親一氣之下逼著孩子下跪並狠狠抽了他倆耳光。

沒想到兒子直接離家出走,20年都沒有再回來過。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案例二:動用法院

去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家長起訴遊戲公司,要求遊戲公司退還未成年人在遊戲中充值的8000元。海淀法院最後駁回了家長的訴訟請求。

案情是這樣的——

原告小強之母訴稱,2016年8月,發現其名下信用卡異常消費10次共計8000餘元。詢問小強得知,系私自使用上述信用卡進行遊戲充值。小強當時只有8歲,是未成年人,其使用成年人的信用卡進行網絡消費的行為應屬無效。

小強的母親以小強的名義將遊戲公司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小強與該遊戲公司之間的合同無效,並返還遊戲充值費用8000餘元。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案例三:讓孩子存錢還錢

熊孩子杲杲為了更加順利通關,偷偷拿爺爺手機充錢,所幸發現及時,只充了兩千多塊。

爸爸媽媽知道之後的第一反應不是打罵,而是把杲杲帶到房間裡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教導,雖然杲杲已經懺悔知錯,但是夫妻倆覺得這並不能讓孩子引以為戒,決定讓孩子自己償還這兩千多塊,但其實他們兩人已經在發現的第一時間就究竟把錢還給老人了。

為此,兩人特地買了一個存錢罐放在客廳裡讓杲杲把錢存起來“還”給爺爺,並表示只能靠自己,誰都不會插手這一件事。

從此以後,杲杲只能把零花錢全部存起來,連零食都不敢多買,每天都往存錢罐裡放錢,存了足夠多就拿出來“還”給爺爺,並在本子記錄。

杲杲花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才錢全部還清,在這期間,杲杲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任性,也不再玩遊戲。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案例四:讓孩子撿水瓶賣錢

重慶9歲男孩航航是個小遊戲迷,他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為了打遊戲,航航盯上了奶奶手機微信裡的零錢,用這筆“鉅款”偷偷給自己買了遊戲裝備。

航航媽媽坦言,剛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第一反應是一定要揍他一頓。可和老公冷靜下來想一想,認為痛打一頓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所以他們決定變換一種方式,讓孩子體會到掙錢有多不容易。9歲的孩子能用哪種方式賺錢?夫妻商量後,冷靜地告訴航航,你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偷的錢,請你撿水瓶賣錢為自己還債。

國慶長假、週末,航航的業餘時間都在撿廢品中度過,記者採訪時,他已經撿了2個星期的廢品,正在烈日下捆一袋紙的他,提到自己偷錢的事兒,擦了擦頭上的汗,認真地說,掙錢太難了,我以後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聰明的父母兵不血刃,就能巧妙地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承擔。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上面四個案例很有啟發性,同樣面對孩子的錯誤,四對父母分別採取四種不同的做法,自然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其背後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思考。

塞爾瑪•富蘭伯格博士在《奇妙歲月》一書中寫到: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階段感受我們的拒絕。但如果我們的反應過於強烈的話,他會感到所犯的錯誤讓他不再被愛,或者被蔑視。”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處理態度尤為重要。錯誤的管教方式,不會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事情進一步惡化。

對於第三、四個案例,也許有家長會說父母狠心,孩子還這麼小,好好教育就是了,何必讓他還錢。但是鄔太狼覺得,父母的方法算是比較恰當,只有這樣才能讓杲杲長教訓,明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事實上,兩人的目的也達到了,杲杲確實改變了很多。

在管教犯錯的孩子前,我想請每位家長首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教訓孩子,還是教育孩子?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二、教育孩子≠教訓孩子

教育和教訓看似是同一個意思,但卻有著天壤之別。

教訓僅僅是為了在當下懲罰孩子,而教育則是為了培養孩子未來的人格。

教訓孩子是大多數父母不用學就能熟練運用的技能之一;而教育孩子卻需要父母好好去系統化學習研究、體驗。

就比如偷偷在遊戲裡充值一事,孩子為什麼在虛擬遊戲裡“揮金如土”?

很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明確的金錢觀。

錢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已。

在我孩子三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對我說:

“爸爸,我們家能不能多裝幾個取款機啊,這樣它就能不斷吐出錢來了啊!”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他以為錢是長出來的,不知道這個數字背後蘊含了父母多少的勞動,更不知道這個數字對於他的生活來說有多重要。

所以在當孩子在錢上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單純地打罵孩子絲毫起不到正面作用。

孩子在捱打罵後,只會得到一場“父母生氣後果很嚴重”的教訓。

得到“教訓”的孩子,對於自己真正的錯誤依舊不明所以,他們在花錢上依舊我行我素,只是多了一份警惕——不要讓父母發現。

在給孩子一場“教訓”後,父母的管教效果早已背離了他們的本意。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三、正確的懲罰方式

怎麼懲罰孩子?《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作者阿黛爾·法伯說,無效懲罰剝奪了孩子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反省的過程,每個孩子都需要正確的懲罰。

1、懲罰前,傾聽孩子感受

和孩子的交流,被很多家長當成非常正式的一件事,比如孩子犯下大錯之後,家長會找孩子約談。請記住,這種約談並不是談心,更像是對孩子的一種懲罰罷了。學著聆聽孩子平日裡的聲音,從點滴中發現孩子喜歡什麼,瞭解其同學、朋友們都在玩兒什麼,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孩子的分享,做父母的一定要用心去聆聽,不能自我屏蔽,覺得這些都是無關痛癢、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殊不知,在你看來並不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往往是很重要的,而你漠不關心的態度,往往會抹殺孩子繼續給你分享的心情。所以,學會傾聽,往往是瞭解孩子的第一步。

一同事的兒子把小朋友打了,聽到對方孩子家長告狀,同事一秒暴怒,恨不得立刻把兒子抓過來暴揍一頓。

可是隨後同事冷靜下來,想聽聽兒子的想法。兒子這才小聲地說,帥帥打過我好多次了,我實在忍不了才還手的。同事心裡一驚,險些因為衝動委屈了孩子。

在犯錯後,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關鍵,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暴怒,鼓勵孩子把所有的感受都說出來,這樣才能瞭解犯錯的始末緣由。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2、 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密碼,別因為“孩子還小”便粗枝大葉。

在這個智能的時代,手機支付的頻率遠遠高於現金支付。在外,很多家長都有保護自己隱私,保護自己密碼的意識;可是對內,往往卻因為孩子年齡還小,而屬於防備。

家長們總是幻想著,我這傻兒子一天沒頭沒腦的只知道瞎開心,哪裡有心思來記我的支付密碼。再一個我就算是當著孩子的面輸入了密碼,孩子也不見得背得下來。小看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多家長吃的第一個虧。或許孩子在學習上記憶力不太夠,但對於支付密碼的記憶這一塊,孩子的記憶力便有可能超乎家長的想象。

另一方面,家長常常會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看待孩子,心想著當年我這麼大的時候,也沒這些頭腦,我的孩子必定也不會聰明過頭偷偷記住我的密碼的。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聰明多了,那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接觸的東西也逐漸智能,哪裡像我們小時候回家只知道跳繩、幹活。別說八歲的孩子,就是一兩歲的孩子拿著智能機也知道到處點一點,劃一劃。

所以,保管好密碼,不能因為孩子太小,便粗心了。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3、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不能讓孩子成為手機的奴隸,家長必先帶好頭。

週末的時候,亦或是父母休息的時候,往往是孩子玩孩子的,家長玩家長的。而玩得最多的,便是手機、電腦、遊戲、平板等智能產品。

有些家長,嘴上叨叨著讓孩子多花心思在學習上,不要看手機,可轉過身來自己也並沒有多花心思在工作上,反而是玩遊戲、追電視劇、刷小視頻,玩得不亦樂乎。因此,在很多家長心中,陪伴孩子便是一家人都不出門,關在家裡孩子玩孩子的,父母玩父母的手機。

低質量陪伴孩子十小時,不如高質量陪伴孩子一小時!孩子是一個極度知冷暖的群體,父母對他的關注度有多少,父母有沒有真正的瞭解他、陪伴他,孩子心裡心知肚明。很多玩遊戲上癮的孩子,都是從父母的低質量陪伴開始的。放下自己的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遊戲、玩樂,把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他便不會對手機上癮。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4、告訴孩子掙錢不易,並不丟人!

曾經有記者問孩子:“你知道這錢是哪來的嗎?”

孩子點點頭說道:“是爸爸掙得,我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錢,每次充的時候都能充上。”

孩子的回答蘊含2個觀點,爸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有花的權利;錢的來源好像很容易,爸爸的卡就像一個聚寶盆,裡面總是有錢。

在孩子未成年時,爸爸媽媽有養育孩子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孩子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花費。父母可以通過談話甚至體驗的模式讓孩子瞭解到工作和賺錢的過程,體會賺錢的不容易。

小A媽媽發現孩子給遊戲充值4850元后,先是氣的爆跳如雷,冷靜下來後發現,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目前對錢還沒有概念,要通過這件事讓孩子真正的吸取教訓。

她將郵箱中的賬單都整理出來,寫在一個空白本子上,並和孩子約定,這就是孩子的“還款本”,還款的方式有幫助家裡洗碗、掃地、給父母疊被子等,定價從1元-5元不等,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份內事,疊自己的被子,考試成績達到A等,不屬於還款範疇。每天把做家務掙得的錢,以及賣廢舊書,跳蚤市場交換的錢等記在還賬本上,家長當日簽字後生效。

通過將近5個月的努力,孩子終於還上了這筆鉅款,在還款過程中,孩子不只一次的感嘆,“掙錢太不容易了”。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5、建立正面的消費觀

錢並不是如想像般可以隨取隨有,都要通過辛苦的勞動獲得,此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每一筆花費之前都要認真考慮,我真的有必要花這筆錢嗎?

財商教育中強調從小要教會孩子如何識別“需要和想要”。

需要=我們生存需要的東西

想要=我們想要擁有的東西

更具體一點來講,需要的東西包括衣服、藥品、營養食物、交通、水、熱等不可或缺的物品。

而想要的東西可以是手機、iPad、珠寶、雜誌、電影、電視等非生活必需品。我們不擁有這些東西,照樣可以活下來。但是有了它們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有趣。

需要是一種被動,想要是一種執念。

“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但是“想要”卻有無窮的空間。譬如,孩子在看了廣告之後,會渴求某些名牌,認定自己的快樂在於滿足這些“想要”上,逐漸捲入物質慾望的漩渦。

對物質的需求是一時興起還是“剛需”所致,這些連作為父母的我們都無法準確的做出判斷,對於孩子來說,就更難以判斷了。父母可以提前跟孩子交流這些觀念,從小鍛鍊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學會合理消費。

兒子借錢玩遊戲被父親打,離家出走:請家長謹記,教訓不等於教育

美國常春藤聯盟教授Grgeory W. Slayton說:

“我們需要孩子去道歉,去尋求諒解,當他們願意這麼做的時候,我們要原諒他們。

如果我們內心充滿極大的憤怒,我們很難讓孩子們看到我們的愛,也很難讓他們為所犯的錯請求原諒,我們也很難發自內心的接受孩子的道歉。”

好的關係勝過一切,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帶著愛而不是帶著憤怒。

一次好的教育優於十次教訓。別再教訓孩子,請去教育你的孩子,讓他改正錯誤,規避錯誤,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