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引恐慌,中國版“群體免疫”是這樣的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當意大利封鎖、美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英國制定出的防疫政策因帶有明顯的“達爾文式”印記式的群體免疫而飽受爭議。為什麼會這種理論?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群體免疫?簡單的說群體免疫就是容忍疫情緩慢發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隱匿性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

英國群體免疫引恐慌,中國版“群體免疫”是這樣的


群體免疫靠譜嗎?

其實運用“群體免疫”成功剋制流行病也有諸多成功案例。在歷史上,被人類消滅的烈性傳染病天花就是依靠“群體免疫”的原理。“群體免疫”的概念被廣泛用於傳染病防控中。根據牛津大學發佈的報告,“群體免疫”只適用於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對於非傳染性疾病則無效。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許多學者認為,“群體免疫”理論本身沒有問題,但前提是已經研發出疫苗。

英國群體免疫引恐慌,中國版“群體免疫”是這樣的


中國會不會採用英式“群體免疫”?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14日發佈的文章則認為“群體免疫”完全是英國首相的“謊言”。饒毅表示,一般來說,如果少數人不肯打疫苗,但大多數人接種疫苗後獲得免疫力,病毒可能碰不到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導致傳播鏈中斷,呈現“群體免疫現象”。依賴第一輪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是以放棄第一輪被感染的那部分人為代價。饒毅提出,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那樣每年都發生變異,是否每次都要放棄同樣比例的人?如果這次為獲得“群體免疫”讓全國1%的人去世,那下次為什麼要保護其他疾病的易感者?如果都不保護,人類文明的底線何在?

看來,中國肯定不會採用英式“群體免疫”去賭這個局的,特別是當下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況下,談群體免疫無疑是極不負責任的。

英國群體免疫引恐慌,中國版“群體免疫”是這樣的


但中國可以有中國版的“群體免疫”。

“口罩、消毒和體溫檢測”是中國版的“群體免疫”的三大件,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降低病毒的濃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看來中國版的群體免疫實際上是“群體防疫”。特別是當前進入疫情防疫與復工復產並進的時刻,保持環境整潔衛生,讓病毒不能生存,記病毒無法傳播,讓病毒越來越弱,從而得到“群體免疫”。市面上,深圳道匯環保提出了30天長效殺菌6個9,全系食品級,對人體無害的環境處理方案。藥劑在空間這麼輕輕一噴,在物體表面會形成數以億計的類似大寶劍的分子結構。由於病毒表面帶負電,而劍柄這個位置帶正電荷,因此在10萬倍的顯微鏡下,你會看到,病毒會像飛蛾撲火一樣,前赴後繼,爭先恐後地去擁抱這些大寶劍,從而通過這層保護膜,不停的殺死來自空間中的病毒,持久的保護我們的健康。

這種中國版的消防式“群體免疫”和英國“群體免疫”你更認同哪一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