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幾乎都很能幹,為什麼卻衰落的那麼快?

歷史漏砂


【精選回答】源自@峰子奇觀的回答。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滿人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王朝,真正的奠基人有三個人:

1、開山始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女真人,據相關記載他“十三副鎧甲起家”,兼併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稱汗王。



可以這麼說,努爾哈赤是愛新覺羅皇基的開山始祖,所以後來被子孫追尊為“清太祖”。

很有意思的是,滿清始祖“努爾哈赤”的名字,滿語意思是“野豬皮”。可見,以漁獵為生的女真人的生活方式,與當時的中原文明存在明顯差距。

2、建清始祖——皇太極

皇太極,名字也是譯過來的,你也可以叫他“黃太吉”、“皇太吉”,只是後來官方統一定名為“皇太極”。

一見此名,很多人戲稱:霸氣啊,皇太極這個名字,若不當皇帝沒天理了!在努爾哈赤後期,後金逐漸形成了“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的政治格局,而皇太極卻是“四大貝勒”中排在最末尾第四位的四貝勒。

雖然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但被封為四貝勒,大貝勒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長子早夭)。

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把八旗當做私產,像分家一樣分給了兒子們,所以共同主政後金的“四大貝勒”,個個擁有一旗或幾旗的兵力。

老汗王努爾哈赤死後,並未確立接班人,所以後金汗位就迎來了激烈爭奪。但最終,皇太極勝出,成為後金第二任大汗。

隨後,皇太極對外擴張,進攻明朝,不久後,就改國號為“大清”。到這裡,“大清”才從國號上真正誕生。因此,準確地說,皇太極才是清朝第一位皇帝,但不稱“祖”,只稱清太宗。

明者,火也。據說,皇太極因明朝屬火運,之前國號“大金”,金無法克火,遂難以攻克大明,所以改稱“大清”屬水運,水專克火,故明朝火運終結。當然,這只是五行傳說。

3、大清宏基——攝政王多爾袞

皇太極雖然建立國號“大清”,但這個“大清”當時卻名不符實。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大清”並不大,只有山海關外東北片區的一隅之地。

皇太極死後,同樣沒立接班人。皇太極的弟弟、實力強大的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戰功卓著的肅親王豪格,呼聲最高,成為皇位爭奪戰的最大對手,其餘的都是打醬油的。


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也皇太極的弟弟,有眾多支持者,但多爾袞和豪格多番博弈下,僵持不下,爭得難分難解。

多爾袞雖然比豪格實力強大,但豪格很強,背後同樣眾多人支持,真要來硬的,多爾袞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豪格也不敢冒然動手。

於是,第三方勢力濟爾哈朗介入,考慮到明朝還在虎視眈眈,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啊,滿清上層窩裡斗真要打起來,必然兩敗俱傷,明朝若此時偷襲,雙方處境都是危險的。

於是,多爾袞和豪格達成和解,都不爭了,共同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無權無勢的小娃娃福臨上位,史稱順治帝。福臨的老媽,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N多清宮影視劇裡的“大玉兒”。



小福臨能上位,純屬撿了一個大便宜。

多爾袞和豪格兩大陣營皇位之爭,而孝莊和兒子小福臨卻成為最大的贏家。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攜兒皇帝順治入關,定都北京,並率軍橫掃中原,打敗李自成,滅掉南明,頒佈“剃髮令”,剃髮易服,此時的“大清”幅員遼闊,呈一統之象,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清了。

大清之大,才名副其實。

多爾袞被譽為“開清首功”,說多爾袞是大清宏基人,一點也不為過。



多爾袞是個出色的CEO,皇帝是董事長,多爾袞堪稱“沒有當皇帝的皇帝”,權傾朝野,功勳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同時也功高震主,惹來逐漸成人的順治帝的各種不滿和猜忌。

因多爾袞功勞巨大,順治帝在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追尊其為“義皇帝”,配享太廟,臣子死後被追尊皇帝的,這在清朝兩百多年曆史上僅此一例。

當然,不久後,順治帝長久積累的不滿爆發,撤了多爾袞帝號,踢出了太廟,還命人開棺鞭屍、搓骨揚灰……

皇家的事兒,舉上天,踩下地,榮辱轉瞬間!哪有什麼道理可講!

最後,如題所問,總結一下:

其實清朝的皇帝也並不是都很能幹,其衰落的速度也並不快。為什麼呢,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比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也只稍微短一些。



光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即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3年,皇帝60年,太上皇3年多)祖孫三代,就佔了130多年,三個皇帝佔到了整個清朝一半的國祚壽命。

清朝在乾隆帝時,走向巔峰,同時“王朝的拋物線”也醞釀著下滑,到嘉慶帝時,大清王朝走向下坡路,且不可逆轉,危機重重。

閉關鎖國,排斥科技,逐漸落後,與世界脫軌。滿清權貴層上下,卻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殘夢。

所以,近代百年,國恥之多比中國上下五千年都要多,處處被捱打,任由西方列強宰割,其實是康乾時期就種下的因,後來才嚐到了的果。

激盪五千年,跌宕一百年。落後就要被捱打,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峰子奇觀


商朝和隋朝都是亡於帝王太能幹,折騰不休,清朝也不例外,被最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折騰地都快廢了,清朝的腐敗源頭就在乾隆這裡,嘉慶用25年反腐結果仍舊一敗塗地,其後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及時出現轉移了人們對大清的關注,大清也要提前幾十年滅亡的,兩次鴉片戰爭打不醒滿清統治者,一個拜上帝教會就讓滿清明白了不進則退,不變則亡的道理,可惜仍舊只是對舊制度的修補,而不是改變舊制度,所以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繼續沿著舊軌道行駛,直到甲午戰爭敗於日本,才開始悔恨,可惜為時已晚,國家機器已不能對近代化形勢做出適當的調整,反而激化了帝后矛盾,導致統治階層裂變,戊戌變法也因此而夭折,光緒作為滿清後期唯一希望有大作為的皇帝,也因此折翼黯然退場,慈禧作為清朝後期權力的擁有者和勝利者,走向了人生的勝利,卻把中國帶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縱觀清朝盛衰沒落的發展趨勢,乾隆和慈禧是當中的關鍵棋局,可惜兩局全部走錯,誤入歧途,遺害後世頗深,後世的皇帝基本都在為這兩位清理身後爛事,而最終清朝沒能逃過革命變革的大洪流,葬身於南北革命中!


金微大都護


清朝皇帝都很能幹?這恐怕是你看清史和清宮戲得出來的結論吧。

首先我們來說清史,為什麼在清史裡你看到的大清國會很牛逼呢?而明史裡的大明,會那麼齪?

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清國編撰這部明史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一個他們所認可的普遍真理,即明朝之所以敗亡,是因為其皇帝昏庸、宦官專權、文臣只知貪汙內訌,武將只知遊獵吹牛,而清朝之所以能替代明朝入主中原,不是因為運氣好,而在於皇帝個個英明神武,貝勒個個英勇善戰,旗人個個帥氣瀟灑,相比之下的漢人,自然大不如旗人。

於是就有人問了,既然滅了大明國的大清可以把明朝寫得一團糟,那麼滅了大清國的中華民國,也可以把大清國寫得很爛啊?為什麼不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華民國從根本上而言,是一個不成功的時代,沒有順利的帶領中國走出清末的困境,雖然因為抗日的緣故,獲得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認真講,民國確實差了一口氣。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民國是在沒有認真肅清清朝遺毒影響的情況之下,開始了修清史。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書中貫穿著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而對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徑卻多處隱瞞,傾向性錯誤顯而易見。

這樣一本清史,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當然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清朝諱等內容。

但是,隨後民國時代就終結了。而後繼者,一方面也不可能為民國代言,所以不會太著力貶低清朝,因為貶清則意味著抬民。

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大清在國人中的印象還是負面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90年代以後,揚清貶明成了空前的風潮呢?這裡又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清朝八旗子弟後裔,在文化和娛樂界的空前強勢地位,很多旗人後裔以及在內心以旗人後裔自居的若干漢人,他們通過文學文藝手段,搞出大量歌頌大清皇帝如何英明神武只是運氣不好的影視作品.,而同樣傾向也出現在歷史學研究界,最終便造成了一種相當強勢的鼓吹大清的時尚,甚至蔓延到對古代一些噬血的少民朝代的吹捧,而根本邏輯就是一個,即漢人不行,滿人行。滿清入關,是值得漢人大肆慶祝的事,清兵殺你奴役你,不是因為殘暴,而是為了以後你有機會做還珠格格做小桌子小凳子。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朝皇帝的確都是很有些東西的,除了兩位傀儡皇帝與一位末代皇帝,其他帝王或多或少有些可圈可點之處。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840年開始,主權便不完整,國土便開始“淪喪”,這讓我們很容易直觀的感受到這是一個“短命王朝”,實則不然。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又牢牢把持政局長達72年,甚至在慈禧前期還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興辦洋務、廣開科舉、獎勵農桑、鼓勵耕織,清王朝像是有活了過來 。滿清入主中原國祚268年,從創始人努爾哈赤算起國祚296年。也就是說,大清帝國是一個活躍了將近三百年的少數民族王朝,這並不短,對於封建王朝來講已經是很長了。就大一統政權的268年來講,也並不顯得短促。

不僅如此,滿清王朝得益於其獨特的“立儲立賢”觀念,使得十二位帝王之中,有庸主卻少昏君,這是非常客觀的評價,並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那麼問題來了,皇帝的質量普遍可以,但為什麼滿清一瞬間就衰弱下去了呢?

大環境:西方工業經濟崛起!

說出來部分看官有些不太相信,在1840年之前,中國GDP世界第一,而且中國的經濟世界霸主是逐漸衰落的,並不是英國一蹴而就的蹦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具體總量超越時間史學界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1840年之後。

鄧小平總理在南巡時期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已經窮了一千年,不能再窮下去了!”

這裡的窮了一千年是指中國從宋朝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時間段的個人收入超過宋朝時期的水平。的確,史學界早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接近藏富於民的社會。其實何止是封建王朝,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人均收入都不見得比宋朝高。

工業國家的經濟超越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的。這個超越分為兩部分:人均國民收入、國民經濟總收入。

人均國民收入的超越在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進行了。英國的大工業生產極大的提高的生產效率,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此時此刻的中國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體,生產力的差距拉開了人均收入的差距。

但是,人均收入的逐漸差距並沒有瞬間使得英國超過大清的經濟總量,原因是人口基數十分大,人口規模是英國十幾倍,總量十分可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為了彌補貿易順差而大肆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清政府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貿易順差成為了貿易逆差。這個局面是必然的,此時此刻的中國早已經不是“天朝上國”,而是一頭沉睡的大象,在新型工業經濟的衝擊之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是必然的結果,而且速度驚人。

死觀念:縫縫補補不願革新!

如果說英國的崛起是必然的,大清的沒落是肯定的,但是大清王朝並沒有奮起直追,而是自我麻痺。舉個例子,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便深刻認識到自身與歐美列強的差距,從而開始了明治維新,抓住時機,用50年的時間躍居成為亞洲強國,也是亞洲唯一強國。

反觀清王朝,《南京條約》的簽訂的確使得清王朝一陣驚悚,萬萬沒想到自己能夠輸掉。但是,驚悚過後便是安逸。統治者們一直在想:“只要不危及統治,什麼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後期的滿清縫縫補補,卻並沒有放開改革的力度。

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真隔閡:民族壓迫缺乏創造!

中華民族本來是極具創新力度的民族,但是在滿清時期,說有的創造力都被抑制了。

首先是民族不平等,崇滿抑漢。其實何止是抑制漢族,除了本著“滿漢和親”共存的蒙古族,其他民族都是“低等民族”。滿清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失去了用武之地,便是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至此,統治階層的集體創造力趨於低迷。

到康熙時期,因為康熙本人的帝王風采,開始重用漢臣,並且在中國疆域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雍正繼承的康熙的用人政策,繼續重用漢臣,經濟開始騰飛;乾隆時期,貫徹落實了雍正的部分新政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中國人口翻三番,經濟持續增長。

但是,被重用的其他民族總是少數,大權完全掌握在滿族手中。在滿清時期,朝會結束之後還會召開“王會”,也就是貴族會議,至於朝會的決策,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絕對建議權在滿族皇貴手中,其他人往後稍稍。

另外是文字獄、八股文等一系列的文化鉗制手段,使得中華民族思想愈發閉塞,創新力度越發被束縛。縱使有些新的能量破土而出,也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


結束語:在以上三點為前提之下,縱使皇帝如何有能力、如何勤政,得到的回報絕對不大。就如同一個有能力且有抱負並且投入實踐的人努力錯了方向,墨守成規且南轅北轍,那又有什麼大的用處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1、先講個親身經歷:初中和高中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平時學習也沒見得有多努力,但是每次考的就是比你好,還有一些人是非常努力但成績總也上不去,很努力成績總也上不去犯的錯誤是“南轅北轍”,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樣,清朝皇帝很能幹(比如雍正累死在案牘之上)指的是普遍勤於朝政,但還是無法扭轉大清衰落的步伐。以下分析大清衰落詳細原因:

2、一是清朝的迅速衰落實質上是農業經濟文明的迅速衰落。農業經濟的終極目標是“養民保國”,決定了封建社會一直走“超穩健”步伐,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狀態;而資本主義世界所倡導的工業經濟,特點是每爆發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飛躍,資本家急於在全世界範圍內開拓市場。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潮流不可逆。清朝皇帝再勤政也無法逆歷史潮流而動,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二是清朝時專制統治達到歷史的頂峰,政治和文化的專制導致人民奴性太深。政治上以設立軍機處為代表性事件,真理永遠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權很難得到有效制約,毫無民主可言,一口一個奴才,大臣和民眾奴性十足;文化上進行文字獄,思想上無法得到解放,民族自尊心摧毀殆盡,導致在晚清對外戰爭時候難有自信。因此,皇帝越能幹越專制,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衰落的越快。

三是18-19世紀氣候外在條件的惡劣導致衰落得更快。這是一種小眾觀點,但值得思考。

18世紀末19世紀初氣候進入小冰河期最後一個寒冷期,旱澇災害增多,糧食減產嚴重,帶來了糧食危機,最終引發社會危機,大面積饑荒和災民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3、綜上,清王朝的衰落既有天災又有人禍,農業經濟走向沒落是大勢所趨,封建帝王越能幹,越南轅北轍,自然災害的干擾更是人力無法阻止因素,大清的衰落勢不可擋。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18-19世紀氣候轉冷如何加速清朝衰落》 李娜

《淺析清朝衰落的原因》 陳旭慧

《繁榮埋下的禍根》 王忠強


燕山史話


因為工作狂也是自虐狂,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分權。不要老看宮鬥戲,就認為皇帝每天都在後宮待著。

雍正放在中國古代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勞模皇帝,乾隆也勤勞 比他爹差點兒。

清朝的皇權統治達到巔峰,已經沒有漢唐的宰相,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三叩九拜,皇帝不讓平身,都不敢起來。

漢唐皇帝心懷天下,唐太宗更是有過“天可汗時代”,

宋朝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航海的初衷是尋找建文帝,但也差一點開啟 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所用的艦隊規模很是龐大。

但是隨著清軍鐵騎的入關,隨著清軍入主中原,昔日一脈相承的文化又一次被生生斬斷。

若漢文化兼容幷包 海納百川,

那清朝的治國思想就明顯的閉關鎖國,甚至後期有些夜郎自大。科學技術倒退,不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傲慢地聲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慈禧嫌棄火車頭太吵,換做馬拉,

就是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樣的文化思想怎能不被世界甩在後面,如何能不衰落

到如今 我們網友不是也經常自嘲 我大天朝 怎樣怎樣嘛 (手動捂臉🤦‍♀️)


胡玖話史


(關注林生觀歷史,你將每天獲得不同的歷史解答)

清朝的皇帝,除了同治以為,其他都是肯讀書,會讀書的學霸,尤其是康熙,讀書讀到吐血,皇太后反問他:咱家又不用科舉,為什麼要讀書讀到這麼辛苦?

晚晴時期,清朝走向了沒落,有人說這個時期,清朝就像一個農夫,牽著老牛在一步一步耕作,西方國家是一個水手,航海時代的開拓精神使得國家發展迅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指南針又是中國發明的,而且是第一個應用在航海用途,造船術在鄭和下西洋時期是世界第一,偏偏落到這步田地,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比喻是正確的!有果必有因,清朝的衰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實施其實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中國的皇權一直緊緊的抓住重農抑商的信條不放,對於國內的工商業是一味的限制,對於海外貿易,港口的開放更是覺得沒有什麼所謂,認為大天朝無所不有,但其實在當時,清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田賦,貿易收入其實少之又少。

清朝統治者的自大心理

清政府乃至上千年之前的王朝,都是封建文化國家,這種封建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再有自鄭和下西洋以來的宣揚國力,耀武揚威,造成統治者的目光障礙,認為清王朝是世界的主宰,是天朝之國,全世界都是蠻族,都應該來參拜,有外國使節來訪,還一定要要求人家跪下。不肯踏出國門,還一副井底之蛙的樣子。

隔離了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上層建築決定了經濟基礎,清王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與自大心理,在這種統治下的子民自然安於現狀,清初的鎮壓沿海地區的鬥爭之後,先後宣佈了“海禁”“遷海令”來限制海上貿易的發展。也隔離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林生觀歷史


要說清朝皇帝幾乎都很能幹,反正我是不信的。12個皇帝中間,更多的是碌碌無為者、敗家子兒,以及還在玩泥巴的小朋友。還有的呢,戴著皇帝的帽子、端坐在金鑾殿上、看著下面的大臣上摺子、卻聽著背後的人發號施令。可悲可嘆!

皇太極領兵入關、建立大清王朝,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達268年。皇家子弟們亂哄哄地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我泱泱中華生生地禍害成了東亞病夫。

  • 真正能幹的也就只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及雍正這四位皇帝了。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橫掃遼東、入主中原,統一蒙古及黑龍江流域。是清王朝的奠基者。

康熙皇帝:平定三番、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平息蒙藏動亂。加強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文治武功,創造了清王朝的空前盛世。

雍正皇帝:潛心勤政、改革吏治。傾力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為後來的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清軍入關,建立大清王朝。)

  • 乾隆皇帝就是一個敗家子兒。

我們這位爺,主要是運氣不錯。一是身體好,在位72年之久;二是壯年繼位,登基很順當;三是國力雄厚。外政基礎由他的爺爺夯實,內政基礎由他老爹建立,還給他留下6000萬庫銀的遺產。要知道,他老爹即位時庫銀卻只有800萬兩。

如此強大的國力當然可以讓他做一點事情的,比如即位初期的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開疆擴土等。

但同時也讓這位風流天子有了肆意揮霍的資本。六下江南,到處遊山玩水、賣弄文采,花費巨大;任用貪官,只要說話順耳就重用,比如和珅者;大辦奢侈慶典,僅八十大壽的萬壽節一次總花費計白銀114萬兩(曠古未聞的千壽宴簡直令人瞠目結舌),等等。

還是這位爺,編纂《四庫全書》雖有貢獻,但同時是立一家之言,廢“百家雜音”。大興文字獄,比秦始皇帝“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文化的扼殺,嚴重製約了民間及官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還是這位爺,不相信別人會比他混得好,以為此時的中國還是萬國敬仰、爭相朝拜的“天朝上國”。拒絕接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固步自封、自我陶醉之際錯過了與國際接軌、進行社會變革的大好時機,從此被世界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甩在了後面。

  • 嘉慶皇帝難當大任。

這位爺能力有限。雖懲治和珅,為的是解決國庫空虛的難題。在穩定政局、治貪力度等方面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收效不大。貪汙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世界工業革命也好像與他無關,加之國內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搞得他焦頭爛額。鴉片的流入,更使得曾經輝煌無比的中國從此開始大踏步地走向衰落。

  • 道光皇帝更是缺乏領導資質。

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努力整頓吏治、整理鹽政、查禁鴉片、平定叛亂等,但成效不大。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並非一朝一日所能解決。清王朝進一步走向衰落,與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鴉片戰爭戰敗是必然的,被迫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晚年更是心灰意冷、不想管事了。

《清史稿》: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

(老百姓吸食鴉片)

  • 咸豐皇帝,國禍之時難撐危局。

這位爺倒是勤於政事、大刀闊斧改革政務,除弊求治。他用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官曾國藩,平定內亂;提拔肅順革除弊政。但此時的大清國內憂外患,病入膏肓,難敵西方的堅船利炮,終究未能挽回敗局,最終還是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收場。

咸豐帝痛定思痛,興起“洋務運動”力圖救國於危亡之中。但其英年早逝,嗚呼哀哉!

  • 同治皇帝,短命鬼兒。

這位同治小朋友運氣還不錯,沒有人與他爭皇位,六歲便登基,在位13年,但剛剛成年便在19歲時一命歸西。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悲哉!

因其幼年登基,母后垂簾聽政。平定內亂、新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但是個短命的皇帝。

  • 光緒皇帝,無處施展的傀儡皇帝。

這位小朋友也是4歲登基,但是更受“重視”,有東西兩宮皇太后“幫忙理政”(請原諒,此處我笑出聲了。)後東宮慈安太后崩逝,單由西宮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18歲親政,卻只幹了九年。

光緒同學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國家大事都是他嬸嬸慈禧太后說了算。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同學振臂一呼:跟他幹!但朝廷太腐敗了,還是輸了;他又實行“戊戌變法”以圖強,但慈禧嬸嬸不同意呀!本想依靠袁世凱來牽制一下慈禧太后,結果又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鎖在西苑瀛臺,去慢慢玩吧!

繼位於危機之秋的光緒帝,思想受到強烈刺激。他睜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力圖探索新的治國妙方,大膽啟用梁啟超等人革新除弊、創辦新學,以圖重振中華之雄風。

可憐光緒同學,正如電視劇《神醫喜來樂》裡上刑場的六君子所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一樣,從此只能在贏臺眼看著大清國一天天衰退下去,渾渾噩噩、了此一生。

(中日甲午戰爭形勢圖)

  • 宣統帝溥儀,大清王朝的終結者。

溥儀,也是一位小朋友,3歲登基,六歲就退位了。任偽滿洲皇帝有一個“偽”字,不值一提。

(北京紫禁城,溥儀退位。)

所以說,清朝皇帝能幹的也就只有4各位,其他的幾位非但沒有建樹,反而禍國殃民。

過去常說的“康乾盛世”,其實乾隆的“盛世”是因為他有錢,但這些錢是他老爸留給他的,不是自己掙來的。相反,正是因為乾隆皇帝不能與時俱進,拒絕通商,所以,可以這樣說,大清王朝的衰落自乾隆皇帝開始,一步步走向衰亡!


大清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乾隆爺:如火如荼的西方工業革命絲毫沒有給這位爺一點點警醒,甚至將科技發明斥為“奇技淫巧”。於是大清王朝與西方工業革命擦肩而過,錯失強國良機。

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組團攜帶貴重禮物來華訪問,試圖建立正常外交關係,以便於通商。但是被乾隆皇帝拒絕了。要知道,當時的大英帝國可謂是世界一等一的強國啊!

(“天朝上國”心態下的繪畫,外國使臣“朝拜”我們的乾隆爺。)

嘉慶爺:家裡的事情都搞得我焦頭爛額的,誰管你外面的世界精不精彩?

道光爺:夠努力。無奈實力不夠,打不過人家呀!

咸豐爺:大廈將傾,苦撐危局。

同治、光緒兩位小朋友:看到了問題,找到了癥結,採取了措施,但是啊,這小哥兒倆說了不算數啊!這皇帝當的。

溥儀兄弟:這位小朋友只是坐在戲臺子邊上,一看時間到了,敢緊跑將出來,將延綿268年的大清幕布徐塗地拉上,畢恭畢敬地給吃瓜群眾鞠了一躬:謝謝各位看官,大清演出到此結束!


聽海夜讀


這個讓人嘆息的歷史事實,其實和生活中一個道理是想通的: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就不能成功。

放在努力工作的清朝皇帝們身上,這樣的悲劇場面,其實也各有各的類型。下面就簡單說幾類

首先一個類型,就是用力不準型,代表人物:道光皇帝旻寧。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裡,道光皇帝旻寧,屬於絕對文武全才類型,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親自手持火槍,平定了差點端掉紫荊城的天理教之亂。後來登基為帝,更是沒黑沒白工作,不但工作強度夠大,而且生活也十分簡樸,完全屬於那種不講吃穿只幹活的好領導,每天的龍袍都是補丁打補丁,看上去就十分心疼。

可也就是這位皇帝治下,大清朝的財政民生,幾乎一天不如一天,年年各地都有民變,鴉片腐敗全國氾濫,最後一場鴉片戰爭,更打的大清朝丟人現眼。論起來,除了他運氣不好外,個人素質方面,也有一個重大缺陷:發力錯誤。

如何錯?大清朝當時的問題,表面看是經濟與科技落後,但真實的毛病是吏治與效率,旻寧抓這事不是不用力,但他的方法卻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批奏摺,喜歡拿著大臣奏摺裡的語法書寫錯誤大批一通。又比如考察官員,基本就是看穿著,穿著補丁官服上朝的就是好官。他的朝堂之上,滿眼補丁摞補丁。可這樣真有用?

於是,摸透了他脾氣的官員們,也是各有各的招,比如大臣穆章阿,就是多磕頭少說話,反而被他認為老實,硬是在他眼皮底下貪汙腐敗。地方的吏治,也變成了一層層隱瞞。後來英國人打到家門口了,前線敗績連連,官員們卻是天花亂墜寫奏摺,英國戰艦都要打下南京了,道光還滿以為前線在打勝仗。最後的《南京條約》,幾乎是捂著臉蓋的戳。

所以,努力沒錯,發力錯誤,那就白搭了。

而比起道光皇帝旻寧來,他的祖父乾隆皇帝弘曆,卻變成了另一種類型:好大喜功型。

乾隆皇帝這輩子,功過都是十分突出,大清朝的版圖,在他的手裡到達了極盛,但大清朝的財政也在他手裡到了極糟。乾隆皇帝的勤勞無可爭議,做事的手筆之大,也是歷史罕見,但是發展到晚年時,大手筆就變成了好大喜功。

典型就是下江南,這麼個勞民傷財的項目,一干就是六次,每次都是大把花錢。就是為了充個面子好看。甚至當有官員揭發下江南勞民傷財時,乾隆皇帝還十分憤怒,專門回覆駁斥:你說勞民傷財?你哪隻眼睛看見了?

於是,在他這種心態下,各級官員就是上行下效,基本都是比賽著貪汙,乾隆年間的腐敗,也就朝著幾何級數增長,一個大貪官和珅,也就成了冰山一角。到了乾隆晚年時,乾隆自己都感嘆,全國的總督有二成清廉的就算不錯,整個大清朝,貪腐風氣已經無可救藥。

所以,如果不能正視問題,正看著表面文章,再努力,恐怕也是這樣挖坑。很努力不成功的教訓,幾乎每個清朝皇帝,都是一筆難唸的經。這次權且說兩個,下次再聊其他人。


歷史風雲錄


清朝在1820年的時候還能開疆拓土,讓南洋小國俯首稱臣,而明朝在1430年就開始喪失國土,相比之下,孰強孰弱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